(共38张PPT)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7.2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说 课 环
节
一、课标要求
二、 核心素
养
三、教材分析
四、 学情分析
五、 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一、 课标要
求
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 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物理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
构建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引 力的物理观念,能科学描述 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运动 和相互作用观 .
二、核心素养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物理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构建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 学中的重要性 .
二、核心素养分析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物理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
经历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发现 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建 构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利 用“月地检验”培养学生的 科学论证能力 .
二、核心素养分析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物理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 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家们实事 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 ,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 本任务。
二、核心素养分析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三、 教材分析
1 、对教材的认识
原教材
新教材
① 整合原教材内容的意图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② 体现双线编排的思路
问
题
行星与 太阳间 的引力
月地
检验
万有 引力 定律
引力
常量
知识线
提出 问题
猜想 假设
演绎 推理
得出 结论
检验 论证
方法线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③ 调整叙述知识顺序
原教材: 先叙述万有引力大小的推导过程,后补充说明“太阳 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两者的连线”。
新教材:先构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再根据学 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确定力的的方向,最后推导万有引力大小
更符合学生
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
的表达式。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三、 教材分析
④ 增强了五个意识:
问题意识:教材开头以问题开篇
实验意识:引力常量的测定
探究意识: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完整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核心素养和科学思想方法意识:运动和相互作用观、放大思想、 模型构建、科学探究、演绎推理、科学论证、统一观念
在物理学 体系中的 地位
在教材体 系中的地 位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三、 教材分析
丰碑
承上启下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2 、教学目标
( 1 )知道万有引力存在于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知道其表达式和适用范 围。
( 2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完成了人类认识上的统一。
( 3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认识到大胆猜想与严格求证的重 要性。
( 4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万有引力定律的 推导以及内容和 表达式。
万有引力定律 发现的思路
重点
难点
3 、教学重难点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从知识层面
1
学生具有初步的运动 和相互作用观。学过 力、重力、速度、加 速度、向心力、向心 加速度等重要概念, 也知道牛顿运动定律 和匀速圆周运动有关 知识。
从认知层面
3
对天体运动的实际 图景缺乏真实的感 性认识,对天体运 动的本质原因缺乏 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对牛顿发现万有引 力定律的过程了解 不够系统和准确。
从能力层面
2
学生具备一定的探 究能力,但与探究 万有引力定律所需 要的思维能力相比 还略显不足,教学 中要适当引导。
四、 学情分析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教法、学法
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运用能力
以启发归纳为增长点
以创设问题情景为突破点
以视频动画为切入点
以科学探究为落脚点
以学生交流发言为中心
以问题引领为中心
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五、教法学法分析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1 、新课导入
用视频动画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六、教学过程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2 、新课教学 ( 七个活动)
活动一:搜集史实——了解科学家们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提前 1-2 天布置给同学们)
学生交流发言
科学家 主要猜想
吉尔伯特
开普勒
笛卡儿
伽利略
布利奥
胡克、哈雷
牛顿
牛顿之前或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在探究引力问题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是什么?为什么牛顿能取得成功?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
总结
:
1 、伽利略
2 、开普勒
行星的运动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与距离 成反比。
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 ( 以太 ) 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 星绕太阳运动。
3 、笛卡 儿
胡克、哈雷等人认为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 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其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
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没法证明在椭圆轨道规律也成立。
4 、胡克
哈雷
主要猜想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思考“物体怎样才会不沿 直线运动”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 变速度的方向)都需要力。这就是说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 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应该就是太阳对它的引力。
5 、牛顿 (1643—1727)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牛顿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三大困难
三大困难 解决办法
困难之一: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速度 的大小、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如何解决 这种变化的曲线运动问题,但是还缺乏 牛顿利用了他发明的微积分方法,越过 了变速运动的障碍。
相应的数学工具。
困难之二:天体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 他运用模型的方法,提出了质点的概念
认为物体间有引力,那么如何计算天体 ,并通过微积分运算的论证,把庞大天
各部分对行星产生的力的总效果呢?当 体的质量集中于球心,这样就方便地计
时同样缺乏理论上的工具。 算出了天体间引力的总效果。
困难之三:如果天体间是互相吸引的, 牛顿大胆地撇开其他天体的作用,只考
那么在众多天体共存的太阳系中,如何 虑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合理的简化
解决它们之间相互干扰这一复杂的问题 使他能不受干扰地直达问题的本质。
呢?
活动二:再现历史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让学生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的过程
设置的问题链
环节 1
简化模型:行星轨道按照“圆”来处理
问题 1 :开普勒三定律解决了行星“如何动”的问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行 星绕太阳运动呢?
问题 2 :若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方向 是什么方向?为什么?
环节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2
问题 3 :设行星的质量为 m ,速度为 v ,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为 r ,要得到太阳和行星间引力大小的表达 式,你会利用哪方面知识进行推导?结果如何?
问题 4 :如果我们要通过天文观测验证上述表达式,可以吗?天文观测容易测量的量是什么?代换后的表达式
如何?
问题 5 :不同的行星轨道半径不同,周期也不同。在我们学过的物理规律中,有描述轨道半径 r 与周期 T 之间 的关系的吗? 进一步代换后又会得到怎样的表达式?结论是什么?
环节 3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问题 6 :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只跟行星的质量有关吗?还能从什么角度帮助我们向前更进一步?
问题 7 :牛顿第三定律能否帮助我们得到 ?想到 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推理还是创新?
环节 4
问题 8 :根据 、 和 ,你能归纳出什么?
r 2
m
太
F
F F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活动三:月地检验——通过比较月球和苹果的运动检验规律正确性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月球围绕地球运转 苹果熟透落向地球
这些力的性质和规律是否相同呢?
认真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F=G Mm
r 2
F =?
F =?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假设“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苹果的 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 的力。 他们的表达式分别是怎样的?
在这个引力下,它们分别做什么运动?
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表达 式? 苹果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表达式?
能直接求出 a月 和a苹 吗?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 问题?
那 a月 等于多少? a苹
由天文观测知: 自由落体加速度 g 9.8 m s2 ,月球中心距离地球 中心的距离为r 3.8 108 m ,月球公转周期为 27.3 天,约2.36 106 s 。则 a月 等于多少? a苹
a月 (假设推导) a月 (实际计算), 由此可得到什么结 g苹 g苹 论?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理论分析】 对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a
对苹果自由落体
【天文观测】 当时已知的一些量:
地表重力加速度: g = 9.8 m/s2
地球半径: R = 6400×103 m
月 球 周 期 : T = 27.3 天 ≈
2.36×106 s
月球轨道半径: r ≈ 60R
r =0.00272m/s2
M
r 2
=G
地
月
R 2
a =G M 地
苹果
R2
r 2
a
a
月 =
苹
r 60R
2
1
a月 =
60
a苹
2
1
60
a月
a苹
a g 9.8 m/s2
苹
4 2
a月= T 2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活动四:大胆推广 ——得出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 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地球与
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 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 吸引力,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力呢?很可能有, 只是由于身边物体的质 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不易觉察 罢了。
牛顿并没有轻易的下这个结论,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发现了海洋与月球之间 有引力、行星之间也有引力、彗星和太阳之间也有引力,才大胆的推广得到了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m1 、 m2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r 的二次方成反
比。
r 2
m1 m
F G 2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合理的外推
地球
太阳
其他行星
月球
地面物体
地面物体
天上
天地
天上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活动五:实验验证 ——引力常量的测定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开创了微小量测量的先河,使科学放大思想得到了推广.
3.“ 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 (英国物理学家玻印廷语).
4 .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可测定远离地球的一些 天体的质量、平均密度等.如根据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以测定 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什扭秤实验的意义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罗俊,引力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
“G 值的测量并非一劳永逸, 它需要有科学家持续为它‘保 鲜’,但是对它的测量又及其 艰辛,而罗俊团队通过 30 年 的努力,贡献了目前世界上最 为精确的G 值,中国应该为拥 有这样一个能够持之以恒并永 远保有热情的团队而骄傲! 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团 队在引力常量的测量中作出了 突出贡献,于 2018 年得到了 当时最精确的引力常量 G 的 值。
”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活动六:规律应用 ——进一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应用 1 :
?
思考: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存在万有引力,可是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
估算两个质量 50 kg 的同学相距 0.5 m 时之间的万有引力约有多大
?
解:
N =6.67×10-7 N
是一粒芝麻重的几千分之一,这么小的力人根本无法察觉到。
在我们的生活尺度内,万有引力的影响忽略不计
1 2
r 2
F
Gm m 6.67 10 11 50 50
0.5 2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应用 2 :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 6.0×1024kg ,地球的半径为 6.4×106m ,请 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 加速度,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并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应用 3 : 一个篮球的质量为 0.6 kg, 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 上相距 0.5 m 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 G=mg=0.6×9.8N=5.88N
r=12.3cm
N 4.315 10 11 N
这样小的力我们是无法察觉的,所以我们通常分析物体受力时不需要 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0.6 0.6
r 2
(0.5 0.123 0.123)2
F G m1m2 6.67 10 11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活动七:课堂小结—— 温故知新
建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太阳对行
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推导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向 心力是地球对月球引力
地面上苹果下落所受重 力来自地球对苹果引力
一切物体间都存在引力(万有引力定律)
检验
测定万有引力常量 G 猜想
猜想
猜想
猜想
猜想
月地检验
万有引力定律思维导 图
Mm r 2
F G
r 2
F G Mm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跟大胆猜想
月地检验
同性质猜想
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用视频引入课题
引力常量的测定
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
,增添一点猜想,竟能取得这么 大的成就!
—— 马克 · 吐温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科学漫步
牛顿的科学生涯
牛顿于 1684 年 8 10 月先后写了《论运动》《论物体在均匀介质 中的运动》, 1687 年出 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04 年出版了
《光学》,在科学方法上,他以培根的实验归纳方法为基础,又吸收了 笛卡儿的数学演绎体系,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科学方法。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4 、课后作业
( 1 )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 .
( 2 )课本 P54 第 1—4 题.
( 3 )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技小论 文,内容包含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作出的主要贡 献等。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5 、板书设计
7.2 万有引力定律
一、对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二、再现历史 三、月地检验
四、大胆推广 五、实验验证
六、规律应用
7.2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谢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