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文档属性

名称 《扬州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0 21: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扬州慢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慢词介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姜 夔 (1155 — 1221)
字 尧 章,号 白 石 道 人,江 西 鄱 阳 人,布 衣 终 生,以 清 客 身 份 周 游 四 方,常 作 达 官 贵 人 坐 上 客。擅 长 写 词,尤 精 通 音 律,其 词 作 多 咏 物 纪 游,但 也 暗 寓 国 家 分 裂、江 河 变 异 之 慨。由 于 讲 究 音 律 和 锤 炼 字 句,其 作 品 精 工 典雅,意 蕴谐 婉,但 也 有 用 典 过 多、词 意 幽 晦 等 特 点。
扬州慢 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设问一:
上一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设问二: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设问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
景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 清角吹寒昔日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的,作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来了。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名句欣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