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清明上河图》(局部)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佳作。下列诗句与图中所绘内容相符的是 (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宋家汴都全盛时,四方玉帛梯航随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苑囿里赏花、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3.宋词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4.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对诗进行改良而成的。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者的提倡 B.科举制的推动
C.市民阶层壮大 D.民族交融加强
5.李清照后期的词主要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辛弃疾的词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这里的“情怀”都与下列哪一背景有关 ( )
A.宋辽对峙 B.宋元对峙
C.宋金对峙 D.南宋灭亡
6.《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著作中有可能记述的历史人物是 ( )
A.齐桓公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7.《资治通鉴》的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清明时期,如“文景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科技文化
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
8.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商铺密布;元朝的大都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各种货物。这表明宋元时期( )
A.都市商业较为发达 B.多个民族政权并存
C.北方经济远超南方 D.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9.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10.右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 )
A.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11.图4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击节板
图4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12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请列举出三个在两宋时期受到重视并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
材料二 宋代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透过宋代流传至今的节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元旦上》中记载:家家饮屠苏酒、吃面条,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节,并燃放爆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宋代哪一重要的节日 它与我们今天的春节有哪些相同之处
材料三 由于民族交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奠定了新的城市格局。社会政治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这种社会变革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层面。人们对待节日的理念悄然发生变化,宋代节日中的宗教、祭祀因素减少,节日娱乐性增强,其中以官定节日最为丰富。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宋代节日文化兴盛的原因。
(4)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1.C 2.C 3.D 4.C 5.C 6.B 7.D 8.A9.D 10.C 11.C
12.(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元旦。穿新衣、往来拜年、燃放爆竹等。
(3)民族交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宋代城市兴起;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等等。
(4)我们要做到尊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珍惜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弘扬、宣传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