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的;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 具:小车一辆;教学带;小黑板。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公路上有停着的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行驶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
教师提出问题:你怎样确定汽车,轮船和飞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上边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讲述:物理学中要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当做标准),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取的标准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教师利用小车在讲桌上运动,结合上边所讲的判定方法,判断小车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图3-1,3-2。 学生分析图3-3。
教师归纳:
参照物的概念: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被选做标准(参照)的物体叫参照物。
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课堂练习:(用小黑板书写出)
人坐在行驶的汽车上,通过窗口看见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
在上题中如果以汽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有这样一句歌词“小小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的两个部分分别是指的什么物体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解决课本P60“交流讨论”
(教师注意强调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由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讲述在选取参照物的时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选取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可能不同。
选取参照物的时候,可以选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但不能选取自身为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通常选取相对于地面不运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5、机械运动的分类:
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看见的物体运动的情况有哪些?(提示学生从运动的路
径考虑)
通过讨论得到从运动的路线来分,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两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6、作业:
课本上P61页作业1,2,3,4小题。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知道在国际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M/S;
能够用速度的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控制变量法;
知道速度图象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第1课时)
教学器材:2辆小车,长木板,刻度尺,计,时器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比较物体运的快慢; 速度的概念。
难点:速度概念的引入 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实验器材:2辆小车,长木板,刻度尺,计,时器等;
探究过程:
(1)介绍时间的单位及时间的测量仪器
(课本P62-63)
(2)利用课本P63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如何定性地比较2辆小车的运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方法1:取相同的时间比通过的路程。
方法2:取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演示(让学生参与测量长度,计时间)
(3)学生小组讨论:
如何定量比较2辆小车的运动快慢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小学中所学的知识讨论)
教师总结:
用通过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演示(让学生参与测量长度,计时间)
经过上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运快慢,要用到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的快慢,其定义为:我们把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用v---表示速度 s----表示路程 t---表示时间
则速度的公式为:v=s/t
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m,时间的单位是s,则速度的单位是m/s
读作:米每秒
举例:200m/s,让学生读。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还常用另一个单位,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单位,教师再板书:
Km/h
单位换算:教师讲述两单位换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练习:
我们现在练习一下m/s和km/h之间的单位换算。
作业:P66 T1、2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用具:小黑板一块(座标图),小车一辆,
教学过程:
1、提问复习:
判断物体运快慢的方法有哪几种?
物理学中采用哪一种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理学中用哪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该物理量的定义是怎样的?公式是怎样的?
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国际主单位,交通上常有的单位是什么?
2讲述速度公式的应用:
例1:课本上P65页的例题。
讲述时注意强调规范的解题步骤,结果要注明单位。格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依据的公式,代入数字和单位,最后结果要注明单位。
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观察小车作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让学生归纳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让小车在直木板上作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从一时刻开始,测量与时间相对应的路程的一组数据:
小车行驶的时间t/S
小车行驶的距离s/m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利用描点法画出s—t图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如果物体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并且通过的路特别是程近似为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4、解决课本P66的“表达与交流”
5、作业:
:教材第66页作业3、4两题.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直线运动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度上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速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观看课本P67四幅图:运动员跑步比赛,运动员游泳,汽车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减速,停止,然后提出问题:
百米赛跑运动员, 游泳运动员等,它们作的是什么运动?如何来比较每位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如何来描述汽车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
A、让学生交流,讨论:
百米赛跑运动员, 游泳运动员以及汽车等做的都是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讲解:平均速度,通过汽车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减速,停止,匀速运动最后停下来的实例,讲明,如果给出汽车行使的总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就可以计算汽车的平均快慢程度,从而给出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也可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进行计算:
公式:v=s/t
B、教师说明:
我们在上一节的探究中得出的速度,就是平均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C、介绍P68“你知道吗”
D、讲述例题:课本上P68例题。(教师强调解题的规范化要求)
E、介绍P69“小资料”
3.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平均速度一定要指出明是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
平均速度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4.瞬时速度:
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如汽车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 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目.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
5.作业:
课本P72作业T1.2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得数据作风.
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所告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速度测量,停表的使用.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70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
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 ,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
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 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l、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l0m做一次记号。
(2)选出三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l0m、20m、30m处。
(3)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的路程。
(5)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买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71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 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72 T3、4
2.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