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2-4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的书写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相信大家都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
1.教师听写,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黎明 红晕 漆黑 萤火虫 大雁 夜幕 降临 心旷神怡 炭火 火盆 走廊 闲逸 未免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二、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清少纳言眼中春天黎明时分的天空的色彩之美,这节课让我们去看看另外三个季节又美在哪里吧!(板书:四季之美 春天 黎明天空)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并背诵第2-4自然段,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夏、秋、冬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作者描写了夏天的几种夜晚之美?作者最喜欢哪种?圈画出关键语句。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在秋天的黄昏里,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冬天的独特之美。
(4)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感受夏天夜晚之美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作者描写了夏天的几种夜晚之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板书:夏天 夜晚)
预设:作者描写了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蒙蒙的雨夜。我是通过“固然……也”“即使……也”等关联词语看出来的。
(2)请你联系生活经验或以前的阅读积累,想象这三种美丽的夏天的夜晚,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1:我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的月夜应该是宁静的夜晚,思乡的夜晚。
预设2:我能想象到在漆黑漆黑的夜晚,无数萤火虫翩翩起舞,像打着小灯笼的天使。它们飞过草丛,飞过花园,帮助迷失方向的小蚂蚁找到回家的路……
预设3:我想到窗外下着蒙蒙细雨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忽闪忽闪,一切都这般静谧,这般不动声色。
点拨:北方干燥,气候寒冷,很难见到萤火虫;南方空气潮湿,气候温暖,那里的萤火虫很多。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萤火虫的视频。
(4)小结:看过视频,我们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到——漆黑暗夜中无数的萤火虫轻盈地飞舞着,好似流星划过夜空;雨夜中的萤火虫,虽然只有一只两只,但是它们像勇敢的小精灵,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动感十足,让人非常着迷。这一部分也是动态描写。(板书:萤火虫)
(5)作者最喜欢哪一种夏夜之美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1:从关联词语“固然……也”“即使……也”,我看出作者最喜欢蒙蒙细雨的夜晚。
预设2:从“这情景着实迷人”,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蒙蒙细雨的夜晚。
预设3:作者最喜欢第三种夏夜,因为第三种夜晚她描述得最详细。不仅写了夜晚时飘着的蒙蒙细雨,还详细地描写了那一只两只的萤火虫——它们带着朦胧的微光,依然不停地飞啊,飞啊,闪啊,闪啊……
点拨: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只用“固然美”一笔带过,而着重描写了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雨夜中的萤火虫,尤其最喜欢下雨时,带着朦胧微光飞行的,充满动感的萤火虫。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6)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吧!
点拨:本段要通过柔和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通过强调“固然……也”“即使……也”等词语,感受三种夏夜不同的景致。朗读“翩翩飞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突出萤火虫的轻快灵动,语速可稍快一点,才能让人感受到惊喜。
感受秋天黄昏之美
(1)秋天的黄昏,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作者看到了夕阳斜照,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成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等壮观场面。听到了风声和虫鸣。(板书:秋天 黄昏 夕阳、归鸦、大雁 风声、 虫鸣)
(2)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把动态之美描述出来。
预设:作者仰望天空,看到了夕阳斜照,无数的小乌鸦急急忙忙朝自己的鸟窝飞去;还有成群结队的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那样团结友好,这样的画面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家,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非常感动。等到夕阳已经落山夜晚来临时,她又听见了草丛中有小虫子在唱歌和着沙沙响的风声,这样的情景使她心情非常愉快。
(3)追问:你觉得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独特之处?
预设:我觉得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写秋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枫林、落叶,而是重点描写了归鸦和大雁,并赋予它们以情感,使画面有了动态感。
(4)请你展开想象,试着读出这种动态之美。
点拨:朗读这一自然段时,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可以用舒缓的语气,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
感受冬天早晨之美
(1)说说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主要写了作者在冬天落雪早晨,手捧火盆穿过长廊的情景。不仅写出了冬季早晨的最有意思的事儿,还写出了作者闲逸、舒适的心情。
点拨:本段中从“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可看出有动静对比、色彩对比,同时从“熊熊的炭火”与“一堆白灰”可看出有形状的对比,表现了冬天早晨的闲适。
(2)有人说“冬天的美,和前面三个季节的美不太一样”,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前面三个季节都有美的画面,是用眼睛去捕捉的。而冬天主要是在写感受,写温暖的感受。
(3)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把动态之美描述出来。
预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冬天的早晨,自己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冬天的早晨,有落雪,有白霜,画面是静美的;当生起熊熊炭火,画面就变得温暖而具有动感了。(板书:冬天 早晨 落雪白霜 炭火)
(4)怎样读出文中闲适与静美的感觉?请大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通过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播放《四季之美》情境课文(诵读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跟着齐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四季之美。
设计意图:从“夏、秋、冬”的“美”入手,真正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感悟到文章语言的优美与精妙,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清晰明了。
三、课堂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柔和,夏夜的迷人,秋日的悠然,冬季的温馨都是那样的细腻真挚。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同时也感染了你,感动了我。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去享受自然的馈赠,享受生活的美景吧!(板书: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我们欣赏了清少纳言笔下独特的冬,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老舍先生,去看看他笔下的冬有什么奇妙之处。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引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设: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讲了济南的冬天温晴,天气好;济南的小山可爱,生动,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试着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板书设计】
(
春天
——
黎明
天空
夏天
——
夜晚
萤火虫
秋天
——
黄昏
夕阳
、
归鸦
、
大雁 风声
、
虫鸣
冬天
——
早晨
落雪
白霜 炭火
)
(
热爱自然
热爱
生命
)
四季之美《四季之美》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并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春天的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并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春天的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的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导入:同学们,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绿树成荫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鹅毛大雪
预设:这些词语都和季节有关,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
2.过渡:春天的美生机勃勃,夏天的美热情似火,秋天的美花果飘香,冬天的美银装素裹。但是在清少纳言的眼中四季有着别样的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眼中的四季,感受其中独特的韵味。(板书:四季之美)
3.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姓清,名不可考,“少纳言”是她在宫中任职的称呼。出身官僚家庭,通汉学,著有《枕草子》,为日本最早的随笔作品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写四季的词语,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去欣赏清少纳言眼中的四季之美吧!
1.认真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随文识字。
红晕(yùn)窠(kē)里心旷(kuàng)神怡(yí)凛(lǐn)冽(liè)闲逸(yì)
点拨:
①“晕”表示“昏迷”或“头脑不清”时,读yūn,如,晕倒、头晕;表示“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或“头发昏”时,读yùn,如,日晕、晕车。
②注意“旷”不要因“广”而误读,应该读“kuàng”。
③“凛”是前鼻音。
(2)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kuàngyílǐnlièyì
旷怡凛冽逸
让学生说说怎样认清字形,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
①“旷、怡”可以结合成语理解,通过“心旷神怡”可知道“怡”是“愉快”的意思,“旷”指的是“心境开阔”。
②“凛、冽”可以借助偏旁理解记忆,有“冫”的字大多与寒冷相关,“凛冽”是指“刺骨的寒冷”。
③“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逸”指的是“安乐、安闲”。
(3)练读字词。
黎明 红晕漆黑 萤火虫 大雁夜幕 降临心旷神怡炭火 火盆 走廊 闲逸未免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1:课文主要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预设2: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3.作者认为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预设: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夏天最美的是夜晚,秋天最美的是黄昏,冬天最美的是早晨。(板书: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点拨: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是该段的中心句,其他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集中识字,练读字词,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并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春天黎明之美。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2)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读出这种美?
(3)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过渡: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最美在黎明。
感受春天黎明之美
(1)春天的黎明美在哪里?
预设:美在黎明时分天空颜色的变化。
(2)你从哪里看出了这种颜色的变化?
预设1:“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春天黎明时天空颜色的变化。
预设2::“泛、染、飘”这三个动词体现了天空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
点拨:“泛”字写出了鱼肚色是慢慢透出来的,和“一点儿一点儿”非常吻合。“染”字让人感觉红色是一层一层逐渐浓起来、清晰起来的,像有人在画画。“飘”字让人觉得这云很悠闲,很飘逸。
预设3:“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这两个叠词写出了天空颜色变化的动态过程。
(3)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大自然这个魔法师,先给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再给天空披上红紫红紫的彩云。
(4)小组讨论交流:怎样读出这种美?
(5)小组汇报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点拨:朗读第1自然段时,总体节奏要舒缓,才能读出黎明时的安静。其中,“一点儿一点儿”要读得缓慢些,仿佛让人看到天空的颜色正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发生变化;“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可以读得柔和些,“微微的”“红紫红紫的”可适当重读,就能读出天空彩云的变化。
(6)小结:第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侧重描写了天空颜色的变化,这种写法叫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更加生动具体的画面。
(7)引导学生借助视频想象画面,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第一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天空颜色地动态变化。在初步体会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黎 晕 漆幕 愈旷怡逸 免
点拨:
(1)“黎”是上中下结构的字。注意上面的两部分要紧凑,“禾”的末笔捺变点,右边不要写成“勿”;中间的“人”字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氺”,不要写成“水”。
(2)“晕、幕、愈、免”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幕”上下各部分要写得紧凑;中部的“大”横要稍长,撇捺要舒展。注意“愈”书写时上大下小,“月”的第一笔撇变竖。
(3)“漆、旷、怡”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漆”右上部“木”字要小,竖要短,捺变点,右边三部分要紧凑,右下角的“氺”,不要写成“水”。
(4)“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右边是“兔”,不是“免”,不要少写一点。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同时发挥熟字、熟笔画在书写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清少纳言欣赏了春天黎明时分的天空,其他三个季节又有怎样独特的美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欣赏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黎明 红晕 漆黑 萤火虫 大雁 夜幕 降临 心旷神怡 炭火 火盆 走廊 闲逸 未免
2.熟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板书设计】
(
春天
——
黎明
夏天
——
夜晚
秋天
——
黄昏
冬天
——
早晨
)
四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