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6 14:42:25

文档简介

《古人谈读书》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3.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一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一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一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找两则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信息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让学生读一读篇章页上的句子,自由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方法——一本书可以不厌其烦地读上好多遍,读的遍数多了,深入思考了,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意思。
2.导入:古人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他们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总结,警示和启发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古人谈读书》,通过学习了解古人是如何对待读书的。(板书: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以交流对篇章页上的句子的看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动力。
二、夯实基础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听读
播放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文言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
(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①“耻”读“chǐ”;“识”读“zhì”;“寝”读“qǐn”。
②结合注释,想想“是知也”中“知”的意思,“敏而好学”中“好学”的意思,“好古”的意思,并根据字义猜测“知”和“好”字的正确读音。“是知也”的“知”同“智”,读“zhì”;“好”是“喜好”的意思,读“hào”。
3.集中识字
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耳”加“止”组成“耻”,可以通过组词“羞耻、耻辱”来识记。
预设2:“寝”本义是躺卧着休息,可以通过组词“废寝忘食”来识记。
教师可重点点拨:“识”在“识别”这个词里读“shí”,是“知道、认得”的意思;文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4.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耻、诲。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耻、诲”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诲”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每”的第三笔是竖折。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5.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板书:《论语》)
三、问题探究
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一则文言文。那文中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或上下文,理解第一则文言文中每句话的大意。
2.探究方法
(1)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或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小组交流每句话的大意,把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做好小组汇报准备。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让学生先反复朗读,注意这句话中最后一个“知”的读音和意思。相机指导学生理解“是”的意思是“这”。
②让学生尝试说出本句话的大意。
预设: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2)引导学生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提示学生根据注释正确理解本句中“敏”“好”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说“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教师相机提示:“不耻下问”就是“不以下问为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比如有的低年级同学可能也知道我们不了解的知识,必要的时候也应该虚心请教。
③让学生试着说说本句话的大意。
预设: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引导学生理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提示学生注意“识”“诲”的读音和意思。
②指导学生给“默”字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哪个词语放在句子中最合适。
预设:可以组词“默读、默写、默默”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默默”放在句子中最合适。
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诲人不倦”讲的是教育,孔子为什么从学习讲到了教育上?
点拨:这正是孔子面对知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孔子认为,教育别人不仅是在传播知识,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的一种方法。
④让学生试着说说本句话的大意。
预设: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引导学生理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注意“好”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相机点拨:“好古”的“古”指的是古代的文化。
②提示学生:这里的“敏”是“勤勉”的意思,和“敏而好学”的“敏”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区分。
③让学生试着说说本句话的大意。
预设: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的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
(5)引导学生理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教师相机点拨“不及”的大意,即“赶不上”。
②启发学生思考:“犹恐失之”是害怕失掉什么?
点拨:这里说的是害怕失掉学到的知识。
③让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提示:学生理解本句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是不是有过想要赶快学会一种东西,总怕赶不上,学会的知识又怕自己丢三落四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本句的意思。
预设: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6)引导学生理解“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尝”的意思,如可通过查工具书、根据上下文,从而知道“尝”的意思是“曾经”。
②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思,无益”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以思”就是“用来思考”,结合上文理解,就是不吃不睡、光把时间用来思考的意思;“无益”就是没有益处、没有长进。
③追问:为什么孔子说“不如学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光是思考,不实际投入学习的坏处。
预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而不勤奋学习,疑问越来越多,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④让学生试着说说句子的大意。
预设: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7)播放情境视频(跟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每句话的大意。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则文言文中每句话的大意,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这六句话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探究任务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一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思考第一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小组交流,说一说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启发。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背诵。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归纳。
预设1:第一句告诉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预设2: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预设3:第三句是说学习要多记多背,勤奋学习。
预设4:第四句是说学习要勤勉。
预设5:第五句是说求学不能懈怠,要积极进取。
预设6:第六句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实事求是 勤学好问 积极进取学思结合)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启发。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用过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吗?文中的学习态度,哪些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今后你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②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1:在学习过程中,我要一直保持诚实的学习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预设2:平时我能够做到勤奋学习。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不好意思问别人。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多多向别人请教。
预设3: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要静下心来,多记多背,勤奋学习。
预设4:谁都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我们要像古人学习,勤勉求学,获取更多的知识。
预设5:在学习过程中,我很容易怠惰。今后,我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更多的知识。
预设6:学习中我也有“想得多,做得少”的毛病。今后,我要做到“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③小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持之以恒地获取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向他人请教;另外,我们要学思结合,不断取得进步。
(4)指导背诵。
①给出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关键字词,采用词句填空的形式,试着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例如:知、不知;敏、不耻;默、识、不厌、不倦;生、知、好古、敏;不及、失;不食、不寝、无益、不如。(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出示的字词数量)
②去掉关键词,让学生根据意思再次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探讨第一则文言文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受到的启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节选自《论语》中的孔子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内容精辟,观点鲜明。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得还不够好,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2.查阅资料,积累更多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古诗和小故事等。
【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
(
实事求是
勤学好问
积极进取
学思
结合
) (
《论语》
)《古人谈读书》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则文言文。
3.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回顾,指名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言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古人谈读书》中第二则文言文,走近南宋哲学家朱熹,看看从他的言论中,我们能有什么收获?(板书:古人谈读书 朱熹)
设计意图:指名背诵,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听读
播放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文言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注意字词读音;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
(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谓”读“wèi”;“诵”读“sòng”,后鼻音;“矣”读“yǐ”;“岂”读“qǐ”;“熹”读“xī”。
3.集中识字
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挨”字去掉提手旁就是“矣”。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就能记住“矣”。
预设2:“岂”可以组词“岂敢、岂有此理”识记。
4.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谓、诵、岂。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
①“谓、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②“岂”是上下结构的字。写“岂”字时要注意下面是“己”。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5.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三、问题探究
过渡:初读第二则文言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文言文的大意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或上下文,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
2.探究方法
(1)默读第二则文言文,结合注释或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①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②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
教师点拨:
①“余尝谓”中的“余”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我”。“尝”是“曾经”的意思。
②“决不能记”中的“决”是“一定”的意思。
③“亦、矣、乎”等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亦”的意思是“也”;“矣”用在句末,相当于“了”;“乎”语气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吗”。
④“眼口岂不到乎”中的“岂”是表示疑问的词,在这里的意思是“难道、哪里”。
3.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再在班内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读书时要心想、眼看、口诵。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能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播放情境视频(跟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大意。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这则文言文中,你又收获了怎样的读书方法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探究任务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
(2)小组交流,说一说“三到”读书法对自己的启发。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背诵。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归纳。
预设:第二则文言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的关键词是“心到”“眼到”“口到”,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板书:心想 眼看 口诵)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如果做到了,它给自己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今后应该怎么做。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我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口到”,但有时不能做到“心到”。今后在读书时,我要更加用心、专心。
4.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并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探讨第二则文言文所蕴含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受到的启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他认为“读书有三到”,其中重在心到,见解独到,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从中我们明白了读书时,要心想、眼看、口诵。最重要的是多多用心思考。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积累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教师评议。
2.补充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读书之处,不可久坐闲谈。——申居郧
(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引导:“读书使人明智”,课上我们学习了孔子和朱熹有关学习、读书的言论,下面我们来阅读一篇短文,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应当因人而异。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弄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整体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选自《闲谈读书法》,有改动
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小结:通过阅读短文,我们收获了很多有用的读书方法,如鲁迅先生的“跳读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华罗庚的“厚薄”读书法。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提升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课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诗句,阅读相关短文,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学习读书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则文言文。
2.制作一枚书签,把课文中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
【教学设计】
(
朱熹:
)古人谈读书
(
心想
) (
眼看
) (
口诵
)
(
(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