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2.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龟裂的手指,揉皱的毛票,折射出母爱的博大无私;漂荡的渔船,劳碌的背影,诉说着父爱的细腻深沉。而在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记忆里,父爱和母爱却有着特殊的表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你发现课文题目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预设:
(1)我注意到题目中用了引号。
(2)“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
(3)“极了”和“透了”都表示达到了极点。
2.激趣: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评价还是针对同一首诗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学习吧!
设计意图:课堂上先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课题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明确自读任务: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加拼音的生字,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腼(miǎn)腆(tiǎn) 誊(téng)写 鼓励(lì) 出版(bǎn) 慈祥(xiáng) 歧(qí)途谨(jǐn)慎
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誊(téng) 励(lì) 版(bǎn) 祥(xiáng) 歧(qí) 谨(jǐn)
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区分“誊”和“誉”两个形近字,可以通过组词“誊写”“荣誉”来帮助记忆。
(2)“励、版、谨”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进行识记。
(3)通过组词“吉祥”“详细”,区分“祥”和“详”两个同音字。
(4)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歧”,组词“误入歧途”。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巴迪童年时期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给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在他的成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从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给予的爱。
5.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预设: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可以划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我”八九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夸奖“我”,父亲却说“糟糕透了”打击“我”。
第二部分(第15—17自然段)几年以后,“我”认可了父亲对那首诗的评价;成年后,“我”理解了父母两种评价中包含的爱,以及这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各部分内容,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思考父亲和母亲对同一首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完成学习单。
(2)思考巴迪长大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找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补充作者资料。
(3)设计“采访作家巴迪”的活动,体会巴迪对父母的感情。
(4)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同一首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预设:
①母亲念完诗,一次又一次地拥抱“我”,不断赞扬“我”,认为“精彩极了”。理由是:这是孩子第一次写诗,他需要鼓励。母亲想通过自己的鼓励给孩子信心。(板书:母亲 鼓励 “我”)
②父亲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他把诗扔回原处,认为“糟糕透了”。理由是:实事求是地讲,从第15自然段可以看出诗确实写得不好。父亲怕过分地鼓励,让孩子盲目自信。父亲想通过批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板书:父亲 批评)
(3)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单。
看法 理由
母亲 精彩极了 这是孩子第一次写诗,他需要鼓励。母亲想通过自己的鼓励给孩子信心。
父亲 糟糕透了 实事求是地讲,从第15自然段可以看出诗确实写得不好。父亲怕过分地鼓励,让孩子盲目自信。父亲想通过批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4)引导学生思考:在母亲热情的鼓励和父亲严厉的批评中,巴迪长大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预设:从“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作品之多、创作范围之广、成就之大。
(5)教师补充作者资料:巴德·舒尔伯格,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一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作为国际知名的编剧、作家,由他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荣获了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故事剧本等8项大奖。
(6)提问: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望你的成长之路,你想对谁表示感谢呢?为什么?默读课文,想一想。
(7)教师釆访学生:先生您好,如今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为什么?
预设:
①我想感谢我的母亲。因为她的鼓励,是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勇敢地坚持下去。
②我最想感谢我的父亲。正因为有了他的批评,我没有变得骄傲自大,盲目自信,而是时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③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和父亲。母亲的鼓励热情温暖,给了我信心,是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理性客观,能准确地指出我的不足,让我不断进步,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8)小结:巴迪长大后取得了很多的成就,逐渐理解了不管是热情的鼓励,还是严厉的批评,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巴迪感谢母亲的鼓励,是因为那是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巴迪感谢父亲的批评,是因为批评使他不断进步。正是因为同时拥有了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爱,才使得巴迪这艘小船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板书:长大理解 爱)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2.探究方法
(1)小组之间交流:对于鼓励和批评这两种爱的表达方式,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小组之间交流:对于鼓励和批评这两种爱的表达方式,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
①我觉得鼓励的爱好一些。比如有一次,我写了一首诗,名字叫《苏杭游》,爸爸和妈妈一看,不约而同地说:“写得不错,继续加油哦!”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写作的种子便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我开始试着学我的朋友杨雯写长篇小说,爸妈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我现在还是班里的“写作小明星”呢!
②我觉得这两种爱都需要,但是相对来说,批评的爱少一些会更好。我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爸爸经常说我弹得乱七八糟的,我都不想弹了。幸亏妈妈不断地鼓励我,说刚开始学古筝都弹不好,只要坚持刻苦练习,一定能弹好,我才坚持到现在。所以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鼓励更能让我们进步。
③平时我妈妈总是批评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没劲,我觉得妈妈一点也不爱我。尤其是看到妈妈一直表扬哥哥,我更难过了。我希望妈妈能多给我一点鼓励,让我感受到她对我的爱。
(3)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鼓励、批评以外,还有陪伴、溺爱等。你又是如何看待不同的父母之爱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再进行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围绕探究任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力求在交流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四、课堂小结
小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巴迪长大后取得了很大成就,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的爱。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不断前进。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鼓励、表扬这是一种爱,批评和警告这也是一种爱。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我们永远畅想的主题。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篇短文,感受凝重的父爱。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男人不慎摔倒时,刀子扎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的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说道:“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他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此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检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伤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用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引导1:找出文中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再说说父亲这样做的用意。
预设:句子有“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说道:‘没事,只是摔了一跤。’”“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此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父亲之所以隐瞒自己受伤,是因为他不想让女儿担惊受怕,想要把女儿安全地送到妻子身边。
引导2:“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这一“奇迹”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预设: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
引导3: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
预设:这位父亲因为对女儿的爱所以坚持多活了三天,安全地将女儿送到妻子身边。之所以有这个奇迹,完全是出于伟大的父爱。父亲用生命和真情演绎了人世间最凝重的爱,所以老医生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六、布置作业
1.在家里你是否也有过作者类似的经历,得到父母不同方式的评价,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场景,以“那一刻,我……”为主题,用上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的父母之爱。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鼓励
) (
批评
) (
父亲
) (
母亲
) (
爱
) (
长大
理解
) (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