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即景》教学方案
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明确习作要求,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结合观察记录单,初步完成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它的动态变化,填写观察记录单。
观察记录单
(备注: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的自然现象 或自然景观
观察顺序 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本单元学习之初,我们已经布置了观察任务,相信你已经完成了你的观察记录单。这节课,让我们用文字描绘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及其变化吧!
二、习作要求
1.板书“即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即景”的意思。
点拨:即——当时,当下;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
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写景内容是不是“即景”?
(1)《四季之美》写的是春夏秋冬的景色,从全篇来看,“四季之美”即景。
(2)写春天黎明时天空颜色的变化,或写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的情景,即景。
(3)写含羞草从发芽到长大的过程,即景。
(4)写含羞草遇到外界刺激就轻轻闭合上的变化过程,即景。
预设:不是是 不是 是
点拨:本次习作写的是短时间某一场景内会发生变化的景物。(板书:短时间某一场景内会发生变化的景物)
3.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第2、3自然段,勾画出本次习作中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
(1)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3)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4.师生归纳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初步明确写作对象及习作要求,为下面的习作指导活动作铺垫。
三、习作指导
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让我们借助观察记录单一起交流一下吧!(板书:习作指导)
1.探究任务
结合观察记录单讨论:
(1)可以怎么将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
(3)怎么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提示:先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班级交流分享。
2.探究活动
补题目
(1)这次的观察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全班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板书:自然现象 自然景观)
预设:
①“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②“自然景观”就是指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2)引导学生读教材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
教师相机点拨: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即观察对象)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目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板书:补题目 观察对象 观察范围)
(3)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对象,想一想可以补充哪些题目。
预设1:我观察的是晨曦中的公园。
预设2:我观察的是下雨后的池塘。
预设3:我观察的是傍晚窗外天空的云。
预设4:我观察的是夕照下的水面。
预设5:我观察的是风中的落叶。
点拨:公园即景、池塘即景、窗外即景、夕照即景、落叶即景等等。
按顺序(板书:按顺序)
(1)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按顺序”写,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预设: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板书:空间顺序)
点拨: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还有: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由中间到两边等。
(2)追问:描写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外,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你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
预设:还可以按时间顺序写。比如写观日出,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板书:时间顺序)
点拨: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是有变化的,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前、中、后几个不同阶段来写。
写动态变化(板书:写动态变化)
(1)提问: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生动呢?
出示片段一: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①思考:作者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
预设:作者抓住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②追问:作者是怎样把月亮升高这一动态过程写得更加鲜活生动的?
预设1: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表达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预设2:“溜”“爬”两个动词极其精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当作人来写,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2)练习:这段文字抓住了景物哪方面的变化?是怎么把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得鲜活生动的?
出示片段二: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预设1:这段文字抓住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
预设2:作者运用“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等叠词和“泛、染、飘”等动词写出了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十分细腻、鲜活。
预设3:作者运用“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等表示颜色的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
(3)师生共同归纳写出景物动态变化的方法。
点拨并相机板书关键信息: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从景物的形状、颜色、数量、气味、大小、长短、疏密、粗细、明暗、冷暖、声音、神韵等方面来描述景物的动态。在描绘过程中,可以运用动词、叠词或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还可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这样可以将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得更加鲜活生动。
3.交流分享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自己填写的观察记录单,交流分享。
交流提示:
①你观察的对象是什么?
②在你观察的景物中,哪些是有动态变化的?
③你会抓住它的哪些方面来描述?
④你想拟什么题目?按什么顺序写?
点拨: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拟题不恰当或所写景物不恰当的地方,讨论更改,使文章从题目到所写内容均符合习作要求。
(
提纲范例
) (
习作提纲
→题目
:
××
即景
→开头:交代描写
的是
什么
景。
→中间:
描写所观察的景物的动态变化。
→结尾:表达对
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结合观察记录单,构思文章结构。提问: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中间呢?
教师点拨:注意描写所观察的景物的动态变化应是文章的主体段落。
4.方法小结
写作前,引导学生再次明确习作对象及要求,并简单总结习作方法。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确了本次习作的对象及要求,也梳理了补充习作题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以及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的方法。还交流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写作思路。快根据你的观察记录单或习作提纲,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用文字介绍给大家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从写作要求中提炼关键词,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补写题目,梳理写作顺序和写动态变化的关键点。其中,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课文就是学生学习习作方法的很好的范例。另外,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四、习作演练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教师布置写作任务。
(1)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3)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4)语句通顺,400字左右。
2.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单或列好的提纲进行习作。
3.教师关注到写得比较精彩的习作,为下节课的讲评、修改做准备。
4.结束语:请课上习作没有写完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并尝试修改。
【板书设计】
习作:即景
(
自然现象
)习作指导
(
习作
对象
) (
自然景观
) (
→
短时间某一场景内会发生变化的景物
)
(
补题目
) (
观察对象
/
观察范围
)
(
方法指导
) (
按顺序
) (
空间
顺序/
时间顺序
)
(
抓住景物
的特点
→形状
、颜色、数量、气味
……
运用
恰当的方法
→
动词
、叠词
,
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
修辞手法……
)
(
写动态
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