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未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的创设 C. “开元盛世” D. 大运河的开凿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同学将隋朝与秦朝比较后的结论,以下内容还能补充进去的是( )
A. 开创制度
B. 科技发达
C. 轻徭薄赋
D. 缔造盛世
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受用无穷。其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别指( )
A. 都江堰、分封制 B. 长城、小篆 C. 大运河、科举制 D. 明长城、文字狱
通过学习隋唐史,你认为以下哪一选项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请你依据朝代的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 )
①文景之治,乐享太平 ②四川交子,纸币我先
③国粹京剧,流传四方 ④开创科举,开通运河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下列有关隋炀帝暴政的表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营建东都洛阳②开凿大运河③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④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⑤三次征辽东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隋文帝(年号开皇)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当时的社会局面不包括( )
A.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 B. 大运河上漕运繁忙
C. 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统一 D.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下列关于隋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B. 他在位时统一全国
C. 他在位时励精图治
D. 他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 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行省制
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 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 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 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D. 武则天时期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作为一名朝廷重要官员,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 从长安去洛阳乘船,经大运河到江南余杭体察民情
B. 上朝时,见到魏征向太宗皇帝进谏
C. 和太宗皇帝一齐讨论合并州县的事宜
D. 经常诵读苏东坡写的词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图)详细介绍了隋朝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
A. 大运河的开凿
B. 黄巢大起义
C. 统一南北币制
D. 炀帝的暴政
襄阳诗人皮日休有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人称赞的古代工程是( )
A. 长城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紫禁城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隋朝书写的这段历史不包括( )
A. 完成统一大业 B. 开创科举制 C. 亡于安史之乱 D. 开凿大运河
二、材料解析题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北来往】
材料一:周武帝去世后,外戚掌握朝廷,通过北周静帝的禅让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开创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摘编自《中国文明史 魏晋南北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朝的建立的时间。他的后继者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条大运河开凿的作用。
【制度创新】
材料二: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
【技术创新】
材料三:
(3)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农业生产工具分别叫什么?
【民族交流】
材料四: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提到的是哪一历史史实?并分析该历史史实有怎样的作用?说明唐朝当时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对外友好】
材料五: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的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5) 材料五的这位“伟大的僧人”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成了哪本书?这本书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材料三:隋文帝平时吃饭穿衣服都很简单,后妃也不许穿华丽的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
材料四: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
(1) 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2) 材料二中这位诗人说到的哪条河?是哪年谁在位时开始修建的?这条河以哪里为中心?修建这条河的目的是什么?
(3) 隋炀帝是隋朝的亡国之君,隋朝灭亡时间是哪一年?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你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从军事上看,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资,利用运河转运比较便捷。当然开运河与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关系。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上册》材料二:这条运河开凿过程中无论通济渠、永济渠,都动员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隋炀帝年号)四年正月开凿,也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数半数以上。
--王仲学《隋唐五代史 上册》材料三:由世族政治垄断地位而产生的寄生性、腐朽性,驱使着世族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走向衰亡。同时,丧失人才选拔意义的九品官人法也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在九品官人法失去人才选拔的功能与意义,在社会呼吁废除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同时,新的制度已经在旧制度的母体内萌芽。
--陈长琦《中国政治制度史》
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机器的运转。
--史皮尔《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炀帝开运河。
(3) 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结合材料三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历史贡献及开元盛世,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和题干,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使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故C不应该出现。
A.B.D.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行政制度,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时正式确立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的沟通南北的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故排除A.B.D。
故选C。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统治措施异同,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故A正确。
B.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故B选项错误。
C.秦朝实行暴政,赋税、徭役、兵役都很沉重,故C选项错误。
D.秦二世而亡,最大功绩完成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盛世出现,隋朝隋文帝时出现开元之治,故这不是二者相同之处,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大运河和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宋元时期都让人受用无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别指大运河、科举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故C正确。
A.都江堰是秦国建立的,分封制是西周确立的,排除A。
B.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修筑长城,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万里长城之称,小篆,是秦始皇创制的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排除B。
D.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排除D。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要求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解答】
C.公元6世纪至10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隋朝创立科举选官制度,焕发出社会发展的活力。隋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故学习隋唐史后,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C正确。
A.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文明的繁荣时期,而非文明初露曙光,故排除A。
B.该项不能准确概括,故排除B。
D.该项符合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故排除D。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④②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时期,四川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国粹京剧出现于清朝时期,开创科举、开通运河出现于隋朝,因此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B。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炀帝的暴政,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②③⑤.营建东都洛阳、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和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隋炀帝三次征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故 ①②③⑤表述正确。
④.正式确立科举制不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故④错误。
故选C(①②③⑤)。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CD.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文帝还废除前朝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故ACD说法正确。
B.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通的,故B说法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略
9.【答案】B
【解析】“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的人才的社会基础,有利于人才参政议政。
本题以“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完善。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10.【答案】B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解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影响的知识点。识记科举制的形成时间。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即可。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隋炀帝在位时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后期实施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因此ACD三项都可能出现在《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中。B项黄巢大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因此,B项“不应出现”在《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中。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大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隋亡”“千里赖通波”可知诗人称赞的古代工程是大运河,故选择C;长城只有秦代和明代修建,故排除A;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故排除B;紫禁城修建于明代,故排除D。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后期,与隋朝无关。
故选:C。
本题以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统治。
本题以隋朝统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小题1】581年;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小题2】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小题3】曲辕犁、筒车。
【小题4】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小题5】玄奘;《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建立、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589年隋灭陈;隋文帝。
【小题2】隋朝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洛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
【小题3】618年。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国家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材料一中“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当时完成统一的皇帝、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
(2)本题考查隋朝的大运河开通的时间、皇帝、目的。
(3)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时间以及隋朝的兴亡中得到的启示。
考查了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和隋朝灭亡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小题1】巩固隋朝封建政权;转运南方的物资到北方;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资;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小题2】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正反两方面)
【小题3】必然性: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皇帝无法真正掌握选拔人才的权力,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魏晋南北朝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具有局限性。(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合理性: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不分门第,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选拔人才公开、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兴盛。(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与意义、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与意义、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等知识。
第42页,共2页
第3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