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5 19: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3、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品析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1.回顾旧知,学过的《论语十则》复习一下。
2.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
3.自读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梳理生字词,学习基础知识。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先秦诸子散文简介
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 、孟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 )、道(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 、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家 。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但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诸子百家并非文学流派,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风格、流派上的差异。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语录体阶段,代表作是《论语》、《墨子》;《墨子》在语录体中开始夹杂有朴质的议论。第二、对话体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孟子》开始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开始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了。第三、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长,风格也由简补到开拓。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论语》一书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3、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_,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_儒家学派__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七十二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试举两例_温故知新、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祸起萧墙、余音绕梁、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是可忍孰不可忍等。
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脚。”
二、主张克己复礼。《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阳货》)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史命。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4、孔子名言名句积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题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是指在尊长旁侍奉陪坐,体现了师生间关系亲密,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谈话,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三、导读理解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明确: 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国家(偏向军事)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国家(偏向经济)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治理国家(偏向外交)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曾皙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志向,而是描绘了一副图景,一个场面,志隐于其间。)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四、自我检测
1. 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曾晳( ) 冉( )有 千乘( )之国 摄( )乎
饥( )馑( ) 哂( )之 铿( )尔 三子者之撰( ) 章甫( ) 舞雩( ) 冠( )者
喟( )然 浴乎沂( )莫( )春
2、翻译加点字的意思
1、夫子哂之 2、因之以饥馑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异乎三子者之撰 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9、鼓瑟希 10、莫春者
3.词类活用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三子者出,曾皙后。
3.风乎舞雩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为国以礼 6、异乎三子者之撰
7、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一词多义
以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问君何能尔
毋吾以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鼓瑟希,铿尔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乎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摄乎大国之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异乎三子者之撰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浴乎沂,风乎舞雩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方 与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方六七十里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失其所与,不知
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遂与外人隔绝
如 吾书与汝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权将如吴
不动如山
6、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