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掌握有关《论语》的知识。
2.在反复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梳理本文的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志趣、性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领会通过对话表现人
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关键问题】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
想有何不同?
【知识链接】
1.话说《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作为一部典范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文学价值表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极强的文字表现力上。首先,《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也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论语》以最简单、最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极为丰富而深邃的意蕴,既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又具有卓越的表现力。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语言体现着情感、性格特征。再次,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最后,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描写。
2.作家作品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姓名:孔子(前55 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简历: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事业。
成就: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晚年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评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3.文题解说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冉有,姓冉,名求,字予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2)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予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侍坐。
本文选自《论语集解》。本章属《论语·先进》,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畅言其志的融洽而生动的场面。
4.背景资料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予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孔子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5.孔子的经典名言
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其思想。
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自主梳理文句, 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 重点把握“如、方、与、以、因”等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3.请同学们经过二次预习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上的问题,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千乘之国( ) 比及( ) 夫子哂之( )
小相( ) 以俟君子( ) 铿尔( ) 风乎舞雩( )
喟然( ) 冠者( ) 异乎三子者之撰( )
2、请给下列重点词释义
(1)不吾知也( ) (2)加之以师旅( )
(3)比及三年( ) (4)夫子哂之( )
(5)以俟君子(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
(7)何伤乎( ) (8)吾与点也( )
3、请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2)莫春者,春服既成( )
(3)唯求则非邦也与( )
4、解释句中的活用字
可使足民(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
鼓瑟希,铿尔( )
三子者出,曾皙后( )
浴乎沂,风乎舞雩(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3)宗庙之事,如会同( )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
②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③与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2)唯求则非邦也与( )
(3)遂与外人隔绝( )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5)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
④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则何以哉( ) (4)为国以礼( )
⑤因
(1)因之以饥馑( )
(2)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3)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6、辨析下列文言句式
(1)毋吾以也( ) (2)不吾知也( )
(3)则何以哉( ) (4)何伤乎( )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
(7)浴乎沂,风乎舞雩( )
(8)可使有勇(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拓展—评价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与其余三项不同的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鼓瑟希,铿尔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可使足民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二、文言文阅读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解决—评价单
问题1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请找出本文的线索,并据此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问题2 熟读课文,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3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问题4 在四个学生的回答中, 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问题5 有人说,儒学在开创之时,是一个相当开放、相当自由、尊重个性的学派。试根据本文的学时的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导读—评价单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lún ) 千乘之国( shèng ) 比及( bì )
夫子哂之( shěn ) 小相( xiàng ) 以俟君子( sì )
铿尔( kēng ) 风乎舞雩( yú ) 喟然( kuì )
冠者( guàn ) 异乎三子者之撰( zhuàn )
2、请给下列重点词释义
(1)不吾知也( 了解 ) (2)加之以师旅( 加到…… 上 )
(3)比及三年( 等到 ) (4)夫子哂之( 笑 )
(5)以俟君子( 等待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能 )
(7)何伤乎( 妨害 ) (8)吾与点也( 赞成 )
3、请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通“稀”,稀疏 )
(2)莫春者,春服既成( 通“暮”,晚 )
(3)唯求则非邦也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
4、解释句中的活用字
可使足民( 使动用法,使……富足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
鼓瑟希,铿尔( 名词作动词,弹奏 )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
浴乎沂,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大事,指治国为政)
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表假设,如果,假如 )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到……去 )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如同)
(6)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②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古代面积计算单位,纵横各一里叫“一方” ,翻译为纵横)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是非准则 )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正,正要 )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在……时候,当 )
③与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赞成,赞许 )
(2)唯求则非邦也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
(3)遂与外人隔绝( 和,跟 )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
(5)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和 )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给,给予 )
(7)夫人之相与(交往)
④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 (2)毋吾以也(因为)
(3)则何以哉( 用,做 ) (4)为国以礼(介词, 用 )
⑤因
(1)因之以饥馑( 接着,继 )
(2)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
(3)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顺着 )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 )
(5)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6)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于是,就)
6、辨析下列文言句式
(1)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 )
(2)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
(3)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
(4)何伤乎( 宾语前置 )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
(7)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 )
(8)可使有勇( 省略句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解决—评价单
问题1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请找出本文的线索,并据此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答案:“则何以哉”—— 志;以言志为线索;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章结束):孔子评志。
问题2 熟读课文,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子 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 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 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率真,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谦虚谨慎和曾皙的从容、洒脱。从而也印证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问题3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参考答案: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好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
我们可以理解为曾皙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问题4 在四个学生的回答中, 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参考答案: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近代学者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理想社会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一蓝图符合了孔子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而叹,既表现了对曾皙之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另一方面是从消极方面来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问题5 有人说,儒学在开创之时,是一个相当开放、相当自由、尊重个性的学派。试根据本文的学时的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问题拓展—评价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 )
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
(yí)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 B.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通“稀”)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B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
B.因之以饥馑 (介词,用) 毋吾以也(因为)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假如)
D.如或知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有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治理)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5.下列句子词类活用与其余三句不同的是( D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带着礼帽)
B.鼓瑟希,铿尔(名词作动词,弹奏)
C.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D.可使足民(使动用法,使……富足)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余三句不同的是( C )
A.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C.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宾语前置)
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冉有)
二、文言文阅读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出身(委身事君,指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介词,把)其名闻(使……听到,告诉)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案件),悉为详谳(yàn①审案定罪②评判③诉讼案件)而剖(分析,辨别)决(判断,判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恰巧,正赶上)取卤(盐块)海滨,见其无主,因(趁机)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以……为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被动句)。史佣作(受雇佣而为他人劳动)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无辜而服罪),高亦就(受,被)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乡里)沈丁载物抵(到达)杭而回,渔者张网(省略了“于”)海中(省略句),因(趁机)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被动句),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辩白,洗清冤屈)。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两次升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战事)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百姓摊派粮食,翻译为“议价征购粮食”)于浙右(状语后置),得粮百万石,以给(供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因为)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也作“凋敝”,衰败),命师泰巡视整饬(整顿 )之。至则历(尽,遍)究(探寻)其病( 弊病 )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指困顿后得到恢复)。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恰逢)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于是)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撤销),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用在时间词语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亡何(不久),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镇守官员),师泰又以(因为)(省略了“之”)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刚刚,才)视事(任职),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支撑)/斩关遁(逃跑)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怀抱)印绶弃城遁/匿(躲藏)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归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见机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清除)其积蠹(蛀虫,比喻危害国家人民的人或事),通(开通)其利(谋利)源,大课(赋税)以集,国用(国家财政)资(依托,凭借)之。丞相复承制(秉承皇帝旨意)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接待,引荐)后进(后辈),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指推荐人才),以故士翕然(一致的样子)咸(全,都)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他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各1分,大意2分。)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动词,毁谤伤害。各1分,大意2分。)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概念),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特点),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答案:志愿服务①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
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 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 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