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5 19: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知识链接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4、题解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第一课时
一、梳理基础知识
(一)注音
喟( )然 舞雩( ) 师旅( ) 浴乎沂( ) 莫( )春 比( )及
曾皙( ) 千乘( ) 率( )尔 摄( )乎 饥馑( ) 侍( )坐
铿( )尔 小相( ) 哂( )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希:通-------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会同:古义---    2、加之以师旅 师旅:古义----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 2、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 乎: 尔:
3、毋吾以也 毋: 以: 4、居则曰 居:   
5、不吾知也 知: 6、如或知尔 如: 或:
7、则何以哉? 何以: 8、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 尔: 而:
9、摄乎大国之间: 摄, 乎:   10、加之以师旅 加: 以:
11、因之以饥馑  因: 以: 12、由也为之 为:
13、比及三年 比:    14、且知方也 且: 方:
15、夫子哂之  哂: 16、求!尔何如 尔: 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 侍: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 20、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为: 22、鼓瑟希,铿尔 希: 尔:
23、舍瑟而作 舍: 而: 作:   24、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 撰:   
25、何伤乎? 何: 伤: 26:亦各言其志也: 亦: 其:
27、春服既成 既: 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乎:
29、风乎舞雩 风:   30、咏而归 咏:   
31、吾与点也 与:    32、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 言: 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
35、夫子何哂由也 何: 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 以: 让:
37、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 则: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 如:
39、非诸侯而何 而: 何: 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 孰: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4)沛公起如厕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侍君子 (6)为国以礼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5、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
6、知
(1)居则曰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 )章甫,( ) 2、风乎舞雩:风,( )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   2、毋吾以也 ( )   
3、不吾知也 (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5、摄乎大国之间 (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  
7、异乎三子者之撰 ( )    8、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10、为国以礼 ( )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答案
一、注音
Kuì yú lǚ sè yí mù bǐ xī shèng (shuái shè jǐn shì kēng xiàng shěn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   2、莫,通“暮”,暮春  3、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古:诸侯相见   2、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四、重点实词   
1、侍:陪侍 2、以:因为 乎:于----比 尔:你们 3、毋:不要 以:认为
4、 居:闲居,平时   5、知:了解 6、如:假如,如果 或:有人
7、何以:做什么 8、率:轻率 尔:形容词词尾 而:表修饰
9、摄,夹、迫近 乎:于----在  10、加:加到……上 以:拿,用
11、因:接着 以:用,拿 12、为:治理 13、比:到   
14、且:表递进,而且 方:道,准则 15、哂:笑 16、尔:你 何如:怎么样
17、方:方圆 如:或者 18、如:至于 侍:等待 19、能:有能力做
20、如:或者 21、为:担任 22、希:稀疏 尔:拟声词词尾
23、舍:放下 而:表顺承 作:起  24、乎:于----与,和 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25、何:什么 伤:妨害 26:亦:也 其:自己的
27、既:已经 成:定 28、乎:于----在 29、 风:吹风  30、咏:唱歌   
31、与:赞成   32、后:落在后面 33、夫:语气词 言:说的话 34、已:罢了
35、何:为什么 36、为:治理 以:用 让:谦让 37、唯:语气词 则:就
38、安:怎么 如:或者39、而:又 何:什么40、小:小的事情,小相 孰:谁
五、一词多义
1、如:(1)假如 (2)或者 (3)至于(4)到,去
2、以:(1)介词,因为  (2)动词,认为  (3)动词,做  
(4)介词,用   (5)连词, 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
3、方:(1)方圆   (2)道,是非准则   
4、尔 :(1)代词,你们   (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5、为 :(1)管理,治理 (2)做  (3)替
6、知:(1)了解 (2)主持(3知道(4) zhì 通“智” (5)见解,知识
7、居
(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
六、活用现象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名作动,吹风   
3、后,名作动,落后   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   6、撰,动作名,才能   
七、句式
1、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7、状语后置   8、状语后置   9、语前置   
10、状语后置   
八、重要语句翻译
(1)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 连下来,又有饥饿。
(2) 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 事情呢?”
(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第二课时
一、名句填空
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 (4)过也,人皆见也;_____ ,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 (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4)言必行,__________。
答案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补充
(1)思而不学则殆 (2)则安之 (3)不患贫而患不安
(4)更也,人皆仰之 (5)不知其可也 (6)必先利其器
(7)来者犹可追 (8)己所不欲 (9)匹夫不可夺志也 (10)诲人不倦
(11)小人常戚戚 (12)不愤不启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4)行必果
二、把握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三、研讨性学习
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分析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小结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二)评志
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三)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
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
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