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5 19: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知识链接
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 )乎 将以衅( )钟  彼恶( )知之 予忖度之( )  语人曰:“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 吾惛( ), 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 )邪侈(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盖亦反其本矣(     )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
(1)牛何之(     )
(2)不知有诸(     )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4)齐国虽褊小(     )
(5)彼恶知之(     )
(6)则牛羊何择焉(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0)舆薪之不见(     )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12)百姓之不见保(     )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14)权,然后知轻重(     )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16)犹缘木而求鱼(     )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1)奚暇治礼义哉(     )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五)翻译下面句子。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
其一:实行王道的(          )。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 xìn wū cǔnduó yù piánbì hūn pìchǐ yì lì 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