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1 08: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3 分)
A.肤(fū)浅?????抹(mā)杀?????峥(zhēng)嵘???? 深切悼(dào)念 B.诬蔑(miè)????磐(pán)石????赎(shú)罪????? 坚毅不挠(ráo)
C.社稷(jì)?????饿莩(piǎo)???引擎(qín)??? 砭(biān)人肌骨 D.虎兕(sì)?????懿(yì)范?????鸡豚(tún)??? 兢兢(jīng)业业
2. 在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B. 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耸人听闻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C.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D. 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 仿照下面句子,再写两句其他老师的说法。(4分)
语文老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亮丽。


4. 试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5 分)
除夕、新春、乾坤、天地、三通鼓、数盏灯
替、代、点、擂、扬威、增色、月无光、雷未动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8 题。
滑稽列传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司马迁《史记》)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低贱
B.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 赍:调配
C. 抵掌谈语 抵:拍、击
D. 又恐受赇枉法 赇:贿赂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①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B、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②乃以秦王属吏,逐西入咸阳。
C、①竟死不敢为非 ②秦王竟酒,终不敢加兵于赵。
D、①此知可以言时矣 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优孟是楚国的乐官,富有辩才,他劝楚王厚葬爱马的目的是让楚王发现其荒谬,从而改正错误。
B. 楚相孙叔敖死后,其子很穷。优孟得知后就做了孙叔熬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动作神态,最终使楚王醒悟,从而赐给孙叔敖儿子封地。
C. 优孟模仿孙叔敖十分逼真,楚王以为孙叔敖复活了,想用他作楚相。优孟回去同妻子商量此事,他的妻子坚决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罢。
D. 优孟虽然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但具有优良的品质,他的心中装着国家、百姓的利益,他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同时又机智灵活,善于讽谏。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2 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 分)

(3)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②。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开国君主。蚕丛路,代指入蜀的道路。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1)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在语调上的不同。(4 分)


(2)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蜀道“崎岖不易行”的?试作简要分析。(4 分)


(3)将此诗与《蜀道难》对比,分析作者对蜀道的感受有何不同?(2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3) ▲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5)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
(6) ▲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7)守着窗儿, ▲ 。(李清照《声声慢》)
(8)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 。(欧阳修《秋声赋》)
(9) 关山难越, ▲ ;萍水相逢 ▲ 。(王勃《滕王阁序》)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1.文章第一段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6分)


12.林黛玉为何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请分析其原因。(4分)


13.“我初中的时候”,多次听雨打残荷,为何从未听出诗意?你认为造成林黛玉与我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结合全文,分析我喜欢夏日新荷的原因。(6分)

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5.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6分)

16.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6分)

17.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4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请以“选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议论文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答题纸
一、选择题(15分)
题号
1
2
5
6
7
答案
3、
(5分)
4、
(4分)
二、文言文翻译(10分)
8、(1)(2分)
(2)(4分)
(3)(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3分)

(2)(3分)


(3)(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1) (2)
(3) (4)
(5) (6)
(7) (8)
(9)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6分)


12、(4分)


13、(4分)


14、(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6分)
15、(6分)


16、(6分)?????????? ?? ?? ?? ??
??????????????????? ???????????

17、(6分)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D
2. D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3.数学老师说,友谊是一个万能呢公式,能解决百思不解的难题。
音乐老师说,友谊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
4.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5. A
6. D
7. C
8. (1)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
(2)略
(3)略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 (1)《送友人》语调平缓,叙述平静,叮嘱友人,诚挚恳切。(2分)
《蜀道难》语调激越,饱含强烈的感彩,激烈、高亢。(2分)
(2)第二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具体指出了蜀道崎岖不易行。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2分)“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2分)
(3)《蜀道难》还有豺狼当关,险恶、凶险,令人恐怖。(1分)
《送友人》写了蜀道上芳树覆盖的优美景致,令人欣喜.(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0.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以手抚膺坐长叹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只是当时已惘然
(5)山长水阔知何处 (6)今宵酒醒何处
(7) 独自怎生得黑
(8)谁悲失路之人 尽是他乡之客
(9)黟然黑者为星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11、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6分)
12、①喜欢李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2分)林黛玉寄人篱下,身世凄凉,见到残荷犹见自己,有身世之痛,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4分)只要答出第二点就得4分,只答第一点得2分。
13、①“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生活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没有雨打残荷的凄凉之感。(2分)②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2分)
14、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和爷爷的荷叶包让我念念不忘。(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15、【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16、【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17、【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七、作文(70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