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1 0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范集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本卷满分1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3分)A.星宿(xiù) 丧乱(sāng) 蜗角虚名 疾风劲草(jìng)B.城垣(yuán) 旧醅(pēi) 姗姗可爱 酩酊大醉(mǐng)C.缧绁(xiè) 蓬蒿(gāo) 游目骋怀 长歌当哭(dàng)D.栏楯(shǔn) 圜墙(yuán) 鱼雁传书 呱呱而泣(guā)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C.史铁生逝世后,网友倡议在北京地坛公园为史铁生立塑像并将骨灰长留地坛,而地坛公园方面深孚众望,表示地坛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骨灰安放在地坛尚无先例。
D.他们一家十口人曾经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但自从战乱时期劳燕分飞后,至今仍然音讯全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 D、以五百岁为春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证)
B、妪,先大母也,乳二世 (乳:喂养)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全都)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5、下列句子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安能以身之察察??????????? ???? D、《齐谐》者,志怪者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D.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7.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2分)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2分)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3分)

(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2)三五之夜, ,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3)真的猛士, , 。(《记念刘和珍君》)
(4) ,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5)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20分)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 丰
①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②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地、尽情地、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③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④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⑦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⑧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⑨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⑩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原文有删节)
12.联系全文,简析开头第①段的作用。(4分)

13.在文章的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4分)

14.在文章第⑥段,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

15.请结合本文以及必修五课本中《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的相关内容,探究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着他本人的哪些思想。(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8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③此记念刘和珍君!
16.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6分)
①无恶意的闲人: ?????????????????????????????????????????????????????
②有恶意的闲人:??????????????????????????????????????????????????????
③苟活者
17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6分)

18.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岁月;有这样一种声音,会给你带来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淮安市范集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C(施:恩赐)
7.D (排除①⑥)
8.C (“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9.(1)(伯夷、叔齐)认为这样做可耻,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2分)(“耻”“义”各1分)
(2)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2分)(“忽焉”“安适”的句式各1分)
(3)项脊轩共遭了四次大火,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护佑吧。(3分)(“凡”“得”“殆”各1分)
(4)现在(如今)少卿你竟教我推荐贤士(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3分)(“乃”“无乃……乎”的固定句式、“剌谬”错1处扣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三、古诗歌鉴赏(10分)
10、(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1分)“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2分)
(2)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句 “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略(每空1分,有误则不给分)
五、文学类文本(20分)
12.领起全文内容(1分),奠定全文感情基调(1分),表达作者对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强烈追求之情(2分)。(注意段落所处位置,明确结构上的作用;注意内容、情感上的作用,可以联系语句的抒情性和“芦苇地”的象征意味思考。)
13.因为这片芦苇地:(1)面积虽小,但给人驰骋思想的空间很大;(2分)(2)面积虽小,但景致意蕴深厚,给人的感悟很多。(2分)(抓住句子的转折关系,推敲关键词“景致”“壮观”的表层和深层含意)
14.(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2分,两种表达方式各1分),修辞手法:拟人、对比(2分。两种修辞各1分)。(2)思考: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以此净化、升华我们的灵魂。(2分)(手法要准确。第二问要思考为什么要写水鸟?这与芦苇有何关系?芦苇的境界是什么?然后再组织语言表达。)
15.(1)人是渺小与伟大、卑微与崇高的统一体;(2)人因为能思想而高于自然,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3)人自我认识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实的人。(每点2分)(本题一要理解题目含意,二要结合文章第②④⑧⑨段的内容,三要恰当联系必修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的内容)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