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 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感受人物:
梁启超在创作
梁启超蜡像[ 梁启超先生简介 ]
????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饮冰室主人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梁启超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的训词:
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
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使长大成人的9个儿女各有自己的成就,并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爱国心。
他们从不依靠父亲梁启超的名声,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默默无闻地奉献。梁启超的子女:
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1、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2、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3、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4、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5、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6、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7、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8、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9、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北京人,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字词正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zhà)风云莅临(lì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篌(kōng hóu)酣畅(hān)蓟北(jì)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梁启超先生及演讲背景。
第二部分(2—9)详叙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三部分(10)高度评价梁启超先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感动、影响了听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在文中找出语句)研读课文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
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梁任公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 (感情丰沛)肖像: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光芒四射
(潇洒自信)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既然梁启超先生的演讲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细节来描写先生的演讲呢? ? 一、语言? (4段)独特的开场白???? (谦逊自负)??????????????
(5段)深情的《箜篌引》?(意韵丰厚)二、外貌(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三、行动(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 宽下巴,肥大长袍??
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 光芒四射?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慷慨赴死。)
“高皇帝,在九天……”为什么这个时候,他这样难受呢?《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戏剧. 记录的是南明王朝时候的事情。它的主人公,一个叫侯方域,一个叫李香君。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一个名妓。侯方域是一个才子。后来他们相遇了,相爱了,结婚了。后来,居然和政治搅在一起了。由于南明王朝的腐败,亡了整个明朝。其实《桃花扇》的主题就是借这种悲欢离合谈兴亡之事,国家兴亡之事。 高皇帝: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即位后立刻铲除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希望国家能够强盛起来,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课文中引用的是明朝灭亡后佐良玉哭崇祯帝的一段。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梁启超的形象: 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下面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触类旁通 “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不长不短的剪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一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 片段二 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
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 简析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品文品人,
品梁实秋其文,品梁启超其人。
学习梁实秋的写法:
文字简练,描写细腻,格调高雅。
了解梁启超的为人:
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