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剑桥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作品简介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康桥情结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配乐朗诵诗作大意 这首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的艺术美、意境美。它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宇数在六七字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全诗感情线索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七节:由幻想回到现实
情绪低落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明确:
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么的意境 ?)
宁静清丽幽美迷人 静谧幽美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
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
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 比喻,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
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
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
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
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
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
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寻梦?撑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和无限留恋之情.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
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
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
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
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
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们的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
别了,康桥!别了,云彩!我们的诗人走了,没带走
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 ,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行踪:情感:游康河脉络小结来康桥金柳青荇潭水寻好梦别康桥依恋爱慕向往快乐惆怅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比较探异:《再别康桥》与传统写离别的诗歌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这样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3、意象的选择新颖。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物,
这样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 总结作业:11、1、读一读、背一背2、下面是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请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谢谢指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