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6 11: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祥,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材料二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a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分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カ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材料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中“血缘社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中,职业、身分、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
B.血缘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动,虽然填入结构的个人无法摆脱生命的限制,但结构本身却是稳定的。
C.血缘社会中,血缘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无法竞争,不容选择,只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就能减少很多社会纠纷的发生。
D.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能存在的,虽然血缘社会也发生交易,但交易是以馈赠来维持的,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上的靠近能够反映血缘上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
B.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当“空间”概念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就可以用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
C.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当场清算”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的一种补充。
D.地缘作为契约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商业发展,在这里信用和法律同时发挥作用,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体现出乡土社会所缺乏的特性。
3.下列社会现象,不能体现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是
A.小陈离开家乡温州,入职北京一公司,在职员信息表“籍贯”一栏填写“浙江温州”。
B.一手建立起家族企业的父亲,聘请职业经理人代替儿子管理公司并给予其30%股份。
C.弟弟向哥哥借款50万,两人签订债务合同,规定还款方式、借款利息、还款日期等。
D.一八旬老人将价值300万的房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却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并做了公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有删节)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B.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C.《鸡毛》看似并无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名为《鸡毛》仅在结尾处写三堆不同色的鸡毛,刚提及便收场,却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一笔。
D.《鸡毛》以笔记散文的格调讲述故事,作者信手拈来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了人物最真实的性情及心理,一如行云流水,全无滞碍。
8.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口,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
(乙)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口。”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
10.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 )
(1)当其南北分口,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口。
A.之 则 矣B.者 则 焉C.者 乎 焉D.乎 者 矣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B.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C.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D.其状如礌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
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
C.“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
D.“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
B.《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
C.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
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巅崖限当道者 当:横在,挡在
B.度其高当岩之十九 度:推测
C.帷张而军行 帷:帷帐
D.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俾:使派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2)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汉末]《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为诗题;“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形式。
B.“荷花”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好、爱情和高洁,“芙蓉”“红藕”均指荷花。
C.《涉》诗“浩浩”寓相思无尽,李词两个“自”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
D.《涉》诗的“忧伤”一直伴老,李词的“忧伤”无法消除,都极写忧伤之多。
17.两首诗词抒情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思念情人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从空间上表现羁旅之苦,“_________”于时间上体现孤病之感。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生命短暂,并洒酒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借“蛟龙”“妇人”的反应来烘托箫声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八、语言表达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D.“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错,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是馈赠,而不是人情浓淡,材料二第二段为“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故选D。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A.表述绝对化。原文中“地缘成为血缘的投影”是以“在稳定的社会中”为限制条件,见材料一第三段“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B.因果倒置。原文“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而不是反过来。
D.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为“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而非“地缘推动了商业发展”。
故选C。
3.
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A.根据材料二可知,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标志性特征是:打破亲属血缘关系维系的稳定社会关系,开始转变成以契约关系为特点的社会关系,讲究信用与法律来维护权利与义务关系。而A项没有体现这个特征。
故选A。

4.D
5.D
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D 项,“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


7.A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 “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以偏概全。一方面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另一方面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


10.B
11.D
12.B
13.A
14.C
15.(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掷具(骰子)的东西,是山峰。
(2)推测它的高度,相当于岩壁的十分之九,(岩壁)陡峭不能上去,横着前进或斜着攀援才能登上去。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者,句式为判断句,……者……也。
(2)则,登上灵岩顶后向四周眺望群山,连接“登”“周望万山”这两个动作,根据前后文分析,语意为“就”,表承接,其它的虚词不包含这一层意思。
(3)焉,语气词,根据前后文,矣也可以,但是一般“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或表感叹。“焉”可用于一般陈述句。本句为一般陈述句,用“焉”即可。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第一处“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两句中的“之”都指代的是整个南面,如果断成“面南”,主语都是“我”,“之”默认指代我,重嶂遮蔽“我”,溪水缠绕“我”,明显不符合文意。排除AC。
第二处“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岩”在高处,“溪”在低处,有从高到低看的意味,“地有尺寸平者”是定语后置句,译为“一点儿平坦的地方”,而且“地”作为下一句“皆种柏”的主语。“地”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
句意:灵岩的形状像堆砌石头筑成的城墙,高千余丈,长是高的三倍。周围(的群山)像个玉环,但是在它的南面有个缺口。灵岩的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它,交错的溪流缠绕它。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儿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了高高的山岭,堵塞了深深的崖谷。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为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不一定都是三十,也有二十八,二十九。比如这一年的戊申除夕日是二十九。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错误。由原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可知,选项中“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有误。姚鼐的登山路径经过天门,但此天门并非天门溪水。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帷:帷帐”错误。此处应该译为像帷幕,名词作状语。句意: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逐渐,渐渐;“樗蒲数十”,“数十”修饰“樗蒲”,为定语后置句;“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译为“……是……”。
(2)“度”,估计;“十九”,十分之九;“峭”,陡峭;“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
参考译文:
(甲)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
(乙)
泰山的北面有很多巨大的山岩,而灵岩最著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游览灵岩。灵岩的形状像堆砌石头筑成的城墙,高千余丈,长是高的三倍。周围(的群山)像个玉环,但是在它的南面有个缺口。灵岩的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它,交错的溪流缠绕它。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儿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了高高的山岭,堵塞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柏林中,山林田野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带着寒气的阳光在寺院的墙壁上移动也让寺院生动了起来。寺院的后面开凿岩壁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推测它的高度,相当于岩壁的十分之九,(岩壁)陡峭不能上去,横着前进或斜着攀援才能登上去。登上灵岩顶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山峦群趋交驰,方向各异,又像帷帐铺开,军队移动。山崖的底下(末端)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它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盛水的东西将泉水接过来给我喝,回头看寺院左右矗立的石碑,大多是宋以后的人刻字,有镶嵌入墙壁里面的,又有把石刻拿来作为台阶的,台阶上面有字,刻着“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我最初和朱子颍约好一起来灵岩(游玩),恰好子颍有公事,于是他叫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回溯着向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就可到琨瑞山。灵岩山溪谷的水向西流,汇集江中的水,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水向西北方向也流入济水,都是泰山的北谷的溪流。世上传说:“名僧佛图澄的徒弟叫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给人讲说他的佛法,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且灵岩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秦苻坚的时代,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观,后来全都倒塌废弃了。但是灵岩寺从宋代以来,道观佛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的东面七十里处,西边靠近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然而到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偏远,才更加奇特呀。我来不及前往,写信告诉朱子颍。(如果)子颍以后来游,顺着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再向北到历城,然后逆向沿着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边的长城岭下,再沿着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那么山的四面都可游遍。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16.C
17.①均有直接抒情。《涉》诗“忧伤以终老”,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②均借景抒情。《涉》诗借芙蓉、兰泽等意象抒情,李词借红藕玉簟等抒情。
③均借想象(虚写)抒情。《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拟想雁归情景。
④借对写抒情。《涉》诗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彼此的相思;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
⑤均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抒发情感。
【分析】
16.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错误,“花自飘零水自流”是说“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它既是写景,又兼比兴。“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正是表达她和丈夫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故选C。
17.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涉江采芙蓉》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和《一剪梅》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从《涉江采芙蓉》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和《一剪梅》的“红藕香残玉簟秋”“雁字回时,月满西”“花自飘零水自流”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从《涉江采芙蓉》的“所思在远道”和《一剪梅》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想象抒情。《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想象了雁归时的情景;《涉江采芙蓉》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彼此的相思。而《一剪梅》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借对写抒情;从《涉江采芙蓉》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和《一剪梅》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来抒发情感。
18.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衿”“悠”“作客”“尊”“酹”“嫠”。

19.B
20.C
21.D
【解析】
19.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
故选B。
20.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后面的文字“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以推知括号里是写甲骨文相对于铭文简化的原因,因此句式选用“由于……所以……”更好,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排除BD项;句子强调的应当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项把“相较于铸造的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A项。
故选C。
21.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语病有:“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当改成“对于文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排除BC项;“在甲骨文”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中”,即“在甲骨文中”,排除AC项;“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放到“它”后面,排除AB项。
故选D。
22.(1)语句:①:修改为:“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快速增长”;
(2)语句:③:修改为:“统计数据显示”或者“根据统计数据”;
(3)语句:⑦:修改为:“截至目前”或者“截止到目前”;
(4)语句:⑨:修改为:“16%的人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