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物质的变化随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物质的变化随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6 21:3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物质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煤油燃烧 C.食物变质 D.铁钉生锈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苹果榨汁
B.火药爆炸
C.空气液化
D.汽油挥发
3.“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裂 B.轮胎变瘪 C.燃油燃烧 D.座椅摇晃
4.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火药应用
C.燃料燃烧 D.棉纱织布
5.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纸张燃烧 C.钢丝折弯 D.瓷碗破碎
6.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星火燎原 D.水落石出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盐酸除铁锈 B.冰雪融化
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8.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锅铁生锈 B.食物变质
C.瓷器破碎 D.木材燃烧
9.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个数是( )
①用石磨磨芝麻油 ②用大麦酿酒 ③用楠木雕佛像 ④用黄金拉金丝 ⑤矿石粉碎 ⑥钢铁生锈 ⑦食物变质 ⑧工业制氧气
A.1 B.2 C.3 D.4
10.下列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冰 冰融化 B.酒精挥发 酒精燃烧
C.铁生锈 铁熔化 D.鸡蛋变臭 鸡蛋煮熟
11.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的方面与技术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瓷器 B.湿法炼铜 C.高梁酿酒 D.纺纱织布
12.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以下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铁杵成针 B.破釜沉舟 C.火上浇油 D.刻舟求剑
13.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灯泡通电发光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湿衣服晾干 D. 食盐水的蒸发
14.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电热器取暖 B.天然气燃烧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供热
15.日常生活的下列放热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
A.天然气燃烧放热 B.电灯泡通电发热
C.生石灰与水混合放热 D.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16.初中化学里有美丽的化学现象和丰富的化学变化,下列有关现象与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气泡产生的变化不可能是物理变化
B.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种固体与一种液体混合,固体完全消失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无色的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变为淡蓝色的液体是化学变化
二、综合题(共6题)
17.碳铵哪儿去了?
[资料信息]
A.碳铵的化学名称是碳酸氢铵,纯净的碳铵是一种无味、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其特点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是当温度稍高(10℃以上)或湿度稍大,碳铵就易消失。碳铵不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铵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氨气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常用于检验氨气。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碳铵加热会消失,此过程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作出假设:
(1)①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碳铵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_变化。
②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___________变化。
收集证据:
(2)完成表格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
将干燥的碳铵在试管中加热 管口有水珠 ①有________生成
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酚酞试纸变红 ②有________生成
将碳铵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获得结论:
(3)___________
交流评价:
(4)①仅仅通过碳铵加热时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来验证碳铵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方案是否严密?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②能不能根据“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判断碳铵加热属于什么变化?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
③实验证明,碳铵加热确实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碳铵加热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④碳铵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根据本次实验探究,你认为在使用和储存碳铵时应注意什么问题: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18.I.将下列空格里填上适序号:
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物质的用途
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________取些许胆矾固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______向内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__________胆矾受热易分解______________在农业上胆矾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_______ 。
II.有A、B、C、D、E五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有蓝紫色火焰并生成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C;D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银白色金属,在A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E.请根据以上所述回答下列问题:
则:(1)A是______ C是_____ E是________.
(2)B与A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
(3)D与A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 .
19.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____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______。
(4)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20.将玻璃块插入金属钠快中,拔出玻璃管,玻璃管内留有一小节金属钠(见图1);把带有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盛有浅绿色氯气的烧瓶中(见图2,烧瓶底部铺有少量的细沙);向玻璃管中滴入几滴水,堵塞玻璃管的钠块成液滴落下(见图3);烧瓶内先产生少量白烟,继而燃烧,浅绿色逐渐消失(见图4);最终,白色的烟雾充满烧瓶(见图5)。
从以上实验推断:金属钠的硬度________、熔点________。水可以与金属钠反应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烧瓶中充满的白色烟雾可能是__________。
2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现象。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A,如图,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烧杯C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1)请你帮助他们填写下表 ______________ 。
(2)从燃烧的对比实验中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了物质的两种不同变化形式:
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e 白玉为床,金作马;
f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上述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你的理由是___。
(2)成语是言简言赅、通俗易懂的中华民族语言艺术之一,请你列举出至少两个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成语为___、_____。
(3)李商隐的《无题》中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明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请分析其中的道理为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煤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食物变质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铁钉生锈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A。
2.B
【详解】
A、苹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气体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空气液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 玻璃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 轮胎变瘪,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燃油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 座椅摇晃,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C。
4.D
【详解】
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火药应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棉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铜丝折弯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6.C
【详解】
A、滴水成冰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木已成舟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星火燎原过程中,可燃物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水落石出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盐酸除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C
【详解】
A、锅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食物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C、瓷器破损是形状改变,发生物理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D、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
①用石磨磨芝麻油,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用大麦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用楠木雕佛像,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用黄金拉金丝,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钢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食物变质,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⑧工业制氧气,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B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水结冰、冰融化都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铁生锈是缓慢氧化,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铁熔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鸡蛋变臭、鸡蛋煮熟,都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
A、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湿法炼铜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12.C
【详解】
A、铁杵成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破釜沉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上浇油过程中是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3.B
【详解】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 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灯泡通电发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湿衣服晾干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食盐水的蒸发时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
14.B
【详解】
A、电热器取暖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C、水力发电是将水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太阳能供热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15.B
【解析】
试题分析:天然气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化学变化;电灯泡通电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属物理变化;生石灰与水混合生成的是氢氧化钙,属化学变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镁和氢气,属化学变化。故选B。
16.B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但是现象不能用于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变化,可能是生成碳酸钙沉淀,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条件改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是物理变化。有气泡产生的变化可能是气体的溶解度变小而逸出,是物理变化;一种固体与一种液体混合,固体完全消失的变化可能是溶解在液体中,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反应生成易溶物,是化学变化;无色的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可能是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故选B。
17.
(1) 物理 化学
(2) 水 氨气 酚酞试纸没有颜色变化 碳铵不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3)碳铵受热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
(4) 不严密 因为颜色、状态、气味的改变不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不能 碳铵蒸汽也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存放时应避光、避热、密封(答一条即可)
【分析】
(1)
①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碳铵蒸汽,发生了物理变化;
②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
将干燥的碳铵在试管中加热,管口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
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酚酞试纸变红,说明生成氨气;
将碳铵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观察到酚酞试纸没有颜色变化,说明碳铵不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3)
因为有水、氨气生成,所以可以得出碳铵受热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
(4)
①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不严密,是因为因为颜色、状态、气味的改变不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②因为碳铵蒸汽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说明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③碳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④当温度稍高(10℃以上)或湿度稍大,碳铵就容易消失,因此存放时应避光、避热、密封。
18.③ ① ② ④ ⑤ 氧气 二氧化硫 四氧化三铁 硫+氧气二氧化硫 化合反应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详解】
I.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所以“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是物理性质;“取些许胆矾固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是物理变化;“胆矾受热易分解”是化学性质;“在农业上胆矾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是物质的用途;II.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蓝紫色火焰并生成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二氧化硫,所以A是氧气,B是硫,C是二氧化硫,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 二氧化硫,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D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银白色金属,D为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所以E为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是化合反应。
19.
(1)电灯
(2)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一定
(3)设计灯的形状
(4)D
【解析】
(1)
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2)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由此可见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3)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发光效率以及透光率均属于物质的性质,所以只有设计灯的形状这个过程与化学无关。
(4)
化学变化的实质:有新物质生成,所以生成小水珠是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
故填:D
20.硬度小 低 放出 氯化钠
【详解】
金属钠能被玻璃管切下,说明其硬度较小;向玻璃管中滴入几滴水,堵塞玻璃管的钠块成滴落下,这是因为钠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能使钠熔化,说明钠的熔点较低;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钠能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是白色固体,白色的烟是氯化钠.
21.
A B C
现象 蜡烛耗尽 蜡烛照常燃烧 蜡烛熄灭
原因 氧气耗尽 接触空气 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解析】
【详解】
(1)A中的蜡烛燃烧时消耗烧杯内的氧气,当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
B中的蜡烛与氧气充分接触,能够正常燃烧;
C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2)从燃烧的对比实验中得到的初步结论有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22.bef 因为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死灰复燃 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等 蜡烛融化时没生成新物质则发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
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湿法炼铁,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爆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e 白玉为床,金作马;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f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产,属于物理变化;
【详解】
(1)上述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bef,理由是:都没有新物质产生;
(2)举出至少两个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成语为:死灰复燃,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炼铁工艺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化合;
(3)李商隐的《无题》中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明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道理为:蜡烛融化时没生成新物质则发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发生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