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科学测量:作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基础巩固(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科学测量:作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基础巩固(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01 20: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科学测量:作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基础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共15题)
1.如图所示的v-t图像中,表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
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作v -t图像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3.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 )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
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
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
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一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去某处,到达目的地后停留一会再匀速直线运动返回出发点,下图中的哪些图象能描述这一过程(  )
A. B.
C. D.
5.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根据图线得出如下几个判定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D.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6.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2.0cm的遮光板,如图所示,滑块在绳子牵引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20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05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5s,估算滑块的加速度约为(  )
A.0.012m/s2 B.0.12m/s2
C.1.2m/s2 D.12m/s2
7.如图所示是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4条纸带,在图示记录的时间内  
A.纸带均做匀速运动 B.丙纸带的平均速度最大
C.丁纸带的平均速度最大 D.乙和丁纸带的平均速度一样大
8.让小车拖着纸带从某一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启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如图所示的点迹。已知打点周期为T,点迹间各段长度已标在图上,若要求得该过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加速度,下列计算公式中最合理的是(  )
A.由得 B.由得
C.由得 D.由得
9.如图,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d,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其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A.换用宽度适当窄一点的遮光条
B.增大滑块的质量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10.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取其倾角,由公式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11.一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时,发现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可能是因为(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
C.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D.打点针压得过紧
12.如图所示的s﹣t(位移﹣时间)图象和v﹣t(速度﹣时间)图象中,给出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s﹣t图象中t1时刻v1>v2
B.v﹣t图象中t3时刻3和4两物体相遇
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3和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
13.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如下图所示。设各相邻记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6,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则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打点2时物体的速度为
14.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得到做直线运动小车的速度v与时间t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知道
A.小车先向正方向运动,后向反方向运动
B.小车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C.小车在0~15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大于0.4m/s
D.小车在0~15s内的位移为零
15.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利用率,是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之一。在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打下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已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对小车加速度的求解,最合理的是(  )
A.由得:
B.由得:
C.由得:
D.由得:
二、填空题(共4题)
16.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______s打一次点。如图所示为某次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其中1、2、3、4为依次选定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可以得到实验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为______。
17.图为一辆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过程)轿车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2s曝光一次。如果车身总长为4.8m,那么轿车照中间这张照片的速度约为_______m/s,轿车的加速度大约为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8.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___(填“高”或“低”)压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若电源的频率为50 Hz,实验者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将每隔3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则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应为__________s;如果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实验者不知道工作电压的频率变为小于50 Hz,这样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的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实验中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求:(本题(2)、(3)小题计算结果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纸带中标出的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s;
(2)计算出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的大小为______m/s;
(3)整个过程中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
三、综合题(共4题)
20.如图所示,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cm的遮光板,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匀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30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0.10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5s.求:
(1)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是多少?
(2)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是多少?
(3)滑块的加速度是多少?
21.气垫导轨如图所示,为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3cm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30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2=0.10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4.00s,求:
(1)滑块的加速度大小;
(2)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22.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固定两个光电门,带有遮光条的滑块与钩码相连接,滑块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遮光条的宽度为d=1.0cm,先后经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对应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时间分别为t1=0.02s和t2=0.01s,已知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37.5cm,求:
(1)滑块的加速度;
(2)滑块经过光电门2后继续运动l=50cm所用的时间。
23.如图所示为某高楼电梯上升的速度﹣时间图象,试求:
(1)在t1=5s、t2=8s时刻的速度;
(2)求出各段的加速度;
(3)画出电梯上升的加速度﹣时间图象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A
6.B
7.C
8.D
9.A
10.C
11.D
12.A
13.C
14.C
15.D
16.0.02 0.1 1.23
17.8.640.4 2.240.2
18.低 0.08 偏大
19.0.1 0.55 0.76
20.(1)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是0.1m/s;(2)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是0.3m/s;(3)滑块的加速度是0.8m/s2.
21.(1)0.05 m/s2;(2)0.8m。
22.(1)2m/s2;(2)0.366s
23.(1)10m/s, 5m/s;(2)0s~2s:5m/s2;2s~5s:0;5s~8s:-1.7m/s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