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14: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训练题2
一、单选题
如图的著作以生动的文笔,通俗易懂地为读者展现了玄奘和鉴真两位僧侣的传奇一生。阅读此书,你能感受到两位高僧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③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④都曾经前往天竺取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看到图1和图2的两位人物,你会联想的词语是( )
A. 不畏艰辛 B. 助人为乐 C. 真诚待人 D. 改革创新
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的选项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日本遣唐使来访 ③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④岳飞抗金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唐代两位高僧不忘“西行”和“东渡”的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通了丝绸之路 C. 促进了中外交流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不畏艰难的精神 B. 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 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某中学举办展览,展出如下三幅图,给它确定一个展出主题,最合适的是: ( )
唐招提寺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A. 发达的佛教文化 B. 深受日本影响的大唐文化
C. 相互学习和影响的中日文化 D. 带有盛唐特色的日本建筑和经济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参观“唐朝历史”的展厅时,看到了一幅对联:鉴真东渡传佛法,玄奘西游取真经。大家商讨后,最贴切的横批应是:( )
A. 海路通达 B. 文明互鉴 C. 经济繁荣 D. 民族和睦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新罗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历史事件是( )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游④郑和下西洋⑤戚继光抗倭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  )
A.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贞元四年(788年),新罗也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 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这一内容显示新罗受到唐朝影响的领域是( )
A. 唐诗 B. 科举制 C. 天文 D. 历算
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 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 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 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唐朝时我国出现了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说明唐朝( )
A. 种植技术先进 B. 对外交流活跃 C. 民族关系和睦 D. 手工业繁荣
二、材料解析题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至少四点)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
材料二
交往形式 代表人物 国家(朝代) 事迹(贡献作用)
和平交往 玄奘 中国(唐朝) 到________C________取佛经,为中国与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
B________ 中国(唐朝) 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佛学、医学等提高
郑和 中国(明朝) 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
阿拉伯商人 阿拉伯帝国 对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________D________
A________ 亚历山大 古希腊 东征建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开创了西方文明东传的所谓“希腊化”时代

材料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完善材料二表中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要了解唐朝同时期西域和印度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最好查看玄奘在其弟子的帮助下写成的哪部历史文献?
(3)材料二中四位历史人物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或主题)是什么?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探究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5)“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或现实意义)?
(6)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如何对待人类不同的文明,促进文明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材料二: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请回答: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3)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
(4)你知道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重要事件吗?
(5)你能概括一下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有什么特点吗?
(6)唐朝的对外政策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略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A.从图片“玄奘”“鉴真”和所学可知,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都体现了两人不畏艰辛的精神,故A正确。
BCD.其余三项与两人的事迹并不符合,故排除BCD。
故选A。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②③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分析选项可知,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反映的唐朝的对外交往,所以②③选项符合题意。
①④属于民族交往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①④。
故选A。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有关内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C正确。
A.材料内容与边疆管理无关,故排除A。
B.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故排除B。
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D.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D正确。
ABC.三项都与两人相关,但不是玄奘和鉴真两人备受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BC。
故选D。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日文化交流,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和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鉴真在日本主持修建的建筑,开元通宝和和同开珎是日本学习中国唐朝文化铸造的钱币,可以看出三幅图片是带有盛唐特色的日本建筑和经济,故D正确。
A.三幅图片中的两种钱币不属于佛教文化,故排除A。
B.唐朝时期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B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
C.唐朝时期中国文化比日本文化先进,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文化,而唐朝文化未受日本文化影响,故排除C。
故选D。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主要是研究中外文明互鉴,不是海陆通达,故A错误。
B.玄奘西游通过陆路到达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通过海路到达日本传播佛法,反映的是中国与外国的文明互鉴,故C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是研究中外文明互鉴,不是经济繁荣,故C错误。
D.题干主要是研究中外文明互鉴,不是民族和睦,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贞观初年,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新罗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故①②③正确。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是在元朝时期,故④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C
【解析】略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A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掌握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史实。
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罗学习唐朝的具体表现。分析题干中的主考科目和“读书出身科”, 可知是科举考试。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依据材料“日本僧人走遍半个中国, 研学佛法, 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A。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唐朝时,经济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多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如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故B正确。
ACD.题干无体现。
故选B。
16.【答案】【小题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小题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小题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小题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解析】1.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两汉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两汉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
2.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有关内容。
3.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4.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内容。
17.【答案】(1)A.暴力冲突(或战争);B.鉴真;C.天竺;D.他们将东方文化成果传到欧洲,其中包括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印度发明的0到9的数字符号(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此外印度的稻米、棉花和食糖等也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2)《大唐西域记》
(3)都对中外(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文明交流)。
(4)兴盛的丝织业;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汉朝与外界的陆上贸易有很大发展;亚历山大开辟由亚洲到地中海的商道,增进东西方联系,为丝绸之路开通打下了基础。
(5)生活影响:方便出国留学、方便旅游、经商、增加就业等。(现实意义: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互利共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沟通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等。)
(6)文明具有平等性和个性化,互相尊重,秉承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和谐;加强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解析】(1)本题考查中外交流,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表中内容 A:暴力冲突;B: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C:天竺,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D:阿拉伯人的贡献:他们将东方文化成果传到欧洲,其中包括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印度发明的0到9的数字符号(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等,此外印度的稻米、棉花和食糖等也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2)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要了解唐朝同时期西域和印度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最好查看玄奘在其弟子的帮助下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这部历史文献。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本题考查中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材料二中四位历史人物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或主题)是都对中外(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文明交流)。
(4)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条件有兴盛的丝织业;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汉朝与外界的陆上贸易有很大发展;亚历山大开辟由亚洲到地中海的商道,增进东西方联系,为丝绸之路开通打下了基础。
(5)本题考查“一带一路”的提出,要求学以致用。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的提出对生活影响是方便出国留学、方便旅游、经商、增加就业等。现实意义: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互利共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沟通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等。((从一个方面答即可)
(6)本题考查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要求综合分析归纳。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如何对待人类不同的文明,促进文明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言之成理即可。如:文明具有平等性和个性化,互相尊重,秉承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和谐;加强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唐太宗(或李世民)。善于纳谏。
(2)图A是曲辕犁,图B筒车。
(3)藏族。文成公主。
(4)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5)民族政策开明,对外交往政策开放。
(6)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需提倡对外开放(或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贞观之治指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说明唐太宗善于纳谏。
(2)本题考查唐朝的农业,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图A是便于耕作的工具曲辕犁,图B是用于灌溉的工具筒车。
(3)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由材料关键词“松赞干布”可知,材料中的公主是文成公主。
(4)本题考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唐朝对外交往的两大历史事件,一是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的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二是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5)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开放的对外交往政策。
(6)本题考查对唐朝的对外政策的认识,要求具备认知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需提倡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