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6 11: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单元练习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炭黑制墨 B.粮食酿酒 C.胆矾炼铜 D.烧制陶瓷
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大米酿酒 C.酒精燃烧 D.烧制陶瓷
3.下列工业制法的原理主要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工业炼铁 B.工业制二氧化碳
C.工业制氧气 D.工业制纯碱
4.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5.下列变化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司母戊鼎表面出现铜绿
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
C.冬天从海水中捞碱
D.O3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O2
6.下列诗句或俗语中,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吹尽黄沙始见金 B.爝火燃回春浩浩
C.酒香不怕巷子深 D.铁杵磨成绣花针
7.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8.下列我国吉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炭黑制墨 B.粮食酿酒 C.明矾炼铜 D.燃放烟火
9.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
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
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
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作制冷剂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教
11.下列实验现象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B.软塑料瓶变瘪
C.石蕊溶液变红 D.气球上浮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时,为了防止液体溅出,胶头滴管紧贴容器内壁
B.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废弃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不需预热,直接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D.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1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14.检验铵态氮肥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闻气味 B.装药品
C.取碱液 D.验气体
1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闻气味
C.移走蒸发皿 D.加热液体药品
16.下列有关酸碱化学性质实验的操作错误的是(  )
A.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
B.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取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
D.蒸发酸碱反应后溶液
配制50g质量分数6%的氯化钠溶液,如图所示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向量筒中加水 B.用胶头滴管滴加水
C.读取水的体积 D.溶解NaCl
18.下列图示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方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砸碎试管 B.腐蚀胶头
C.液体溅出 D.酒精洒出
1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入锌粒 B.读取液体体积
C.过滤 D.稀释浓硫酸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
A、炭黑制墨,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胆矾炼铜,有铜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烧制陶瓷,发生了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2.【答案】A
【详解】
A、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大米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3.【答案】C
【详解】
A、工业炼铁包含着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工业制二氧化碳,是利用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工业制氧气,是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工业制纯碱,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 C。
4.【答案】C
【分析】
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来解答此题。
【详解】
A、火箭转场,是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所以A错误;
B、燃料加注,是往火箭里面加燃料,没有任何变化,所以B错误;
C、点火发射,火箭里面的燃料燃烧,助推火箭升空,有新物质生成,一定产生化学变化,所以C正确;
D、自动对接,对接是部件与部件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没有化学变化,所以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熟练掌握即可。
5.【答案】C
【详解】
A、司母戊鼎表面出现铜绿,是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从含二氧化硅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将二氧化硅中的硅还原出来,B不符合题意;
C、冬天从海水中捞碱,是将析出的碳酸钠从海水中捞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符合题意;
D、臭氧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氧气,由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的变化。
【详解】
A、吹尽黄沙始见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爝火燃回春浩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分子的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铁杵磨成绣花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B。
【点睛】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7.【答案】C
【详解】
A、植物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春风吹又生是植物的生长,也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错误;
B、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错误;
C、铁杵磨成针只是铁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正确;
D、爆竹的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详解】
A、炭黑制墨,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粮食酿酒,产生了新物质酒精,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胆矾炼铜,产生新物质铜,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火,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C
【详解】
A、NaOH固体有吸水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说法正确;
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说法正确;
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溶液的酸碱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错误;
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详解】
A、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硬度属于物理性质;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故选D。
11.【答案】A
【详解】
A、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既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又能反映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软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能反映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反映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气球上浮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反映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答案】D
【详解】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错误;
B、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废弃的药品不能倒入下水道,应该放到指定位置,错误;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需预热防止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错误;
D、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要用玻璃棒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故A不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盖倒放在实验台,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故B正确;
C、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不正确;
D、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故D不正确。故选B。
14.【答案】A
【详解】
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图中操作正确,故A正确;
B、向试管中装铵态氮肥时先使试管倾斜,盛药品的药匙送入试管底部后使试管直立,错误;
C、取碱液不能将胶头滴管倒立,会腐蚀胶头滴管,错误;
D、检验气体应该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操作错误。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操作错误。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试管与桌面成45度,试管口不对着人,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操作正确。
故选:D。
16.【答案】C
【详解】
A、使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放,应垂直滴加,且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也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此操作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试剂,故图示操作正确;
C、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图中操作不正确;
D、蒸发溶液时需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此操作正确。
故选C。
故选B。
17.【答案】A
【分析】
A、根据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量筒内或接触量筒内壁,应垂直悬空在量筒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D、配制氯化钠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8.【答案】D
【详解】
A、铁钉是块状固体,垂直放入试管易引起试管底部破损,一致;
B、胶头滴管使用要竖直悬空,导致容易腐蚀胶头,一致;
C、试管内液体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时,液体沸腾时易从试管口喷出,造成危险,一致;
D、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易导致酒精洒出引起火灾,不一致。
故选D。
19.【答案】D
【详解】
A、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时,应将试管平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将试管竖起使固体沿着试管壁缓缓到达试管底部,故A错误;
B、读取量筒示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