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1 12: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
标题
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内7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专题将所选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部分“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部分“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了解一点美学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能力,发现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并能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过程与方法:
1.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审美意象的品读方法。
3.拓展探究,在文本的比较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美学知识、文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3.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对应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要求
1.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之美?
2.如何用语言罢自然之美表达出来?
3.古人是如何以自然美作为依托表达他们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认识的?
4.人类会像山那样思考吗?
专题划分
专题1:谛听天籁
专题2:感悟自然
专题3:湖山沉思
专题一
谛听天籁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次专题活动以交流个人对自然美的观察体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自然之美,从而激发阅读文本的强烈愿望,让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进而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本专题学习成果(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成果)
1.口头描述自己观察过的美的景色,探讨关于自然美的话题.
2.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描绘的自然美和作品作品的语言艺术美.
本专题问题设计
大自然中有什么能让我们称为美的景物?
1.面对大自然中某些景色,你有没有过怦然心动?
2.能不能把曾经令自己怦然心动的景色用笔描绘出来?
3.我们读过的语文教材或者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景色如画如诗如歌的篇章?
4.<<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的景色?
5.读到文本中的景色描写时我们的感受如何?
6.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景色和美的文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必修一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1.自由交流:描述自己观察过的美好景色。
2.讨论什么是自然美,具备哪些特征才算美。
3.试着用书面文字描写一段印象深刻的自然美景色。
4.小组推荐:投影交流,总结大家共同使用的词语或景色特征。
第二课时
1.研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文本描绘了哪些美好景色?
(2)读这些美好景色后有哪些情感体验?
(3)作者在描写景色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2.语言品味:
(1)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能表现景色特点?
(2)这些语句在用词、修辞方面有何特点?
3.在刚才书面文字的基础上把景色描写补充润色得更有感染力。
教学评价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
2.书面语描写生动、真实。
3.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