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州区三星级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通州区三星级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1 12:3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通州区三星级高中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 )
A.耸峙(shì) 鹰隼(sǔn) 炽热(chì) 攒射(cuán)
B.憎恨(zēng) 恫吓(hè) 白芨(jī) 逶迤(wēi)
C.缂丝(kè) 剌谬(là) 笑靥(yàn) 挣揣(zhèng)
D.菲薄(fěi) 憧憬(chōng) 蓬蒿(hāo) 长歌当哭(d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3分) ( )
A.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殒身不恤的精神令人敬佩,激人奋进。
B.为了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多少人铤而走险,奔走追求。
C.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们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D.我们希望在这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
3.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4分)
去年在南极上空陨落过程中粉碎的一颗流星已经引发了一种理论,即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一种隐秘的作用。
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块岩石估计有1000吨,去年9月3日进入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成为美国国防部卫星红外线眼观察到的一个火球。同空气分子的磨擦使得这块岩石损耗殆尽,变成一片从56公里高空延伸到18公里高空的尘埃云。利用南极地面站的仪器对这片尘埃进行的近距离观察表明,其颗粒直径为20微米,比原先估计的流星碎片的体积大了将近1000倍。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直径超过1微米的颗粒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 ▲ ▲
4. 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上老者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5分)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在喝完可乐之后,顺手把空瓶子扔在了地上,旁边的乘客纷纷摇起了头。这时候,一位女售票员走了过来,义正辞严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啊,把空瓶扔在车厢内。”顺手把瓶子拣了起来,众人给予了肯定的眼神。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售票员顺手打开车窗,把瓶子扔到了窗外。这时候,一个老者开口了:“????????????????????▲????????????????  。”听完老者说的话,售票员脸红得低下了头,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①也;窾坎镗鞳②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①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②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振动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巧
C.空中而多窍 空中:中间是空的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下列对文意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D.从文段来看,作者写此文目的是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勃的观点,传播自己的观点。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分)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3分)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桑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颔联描绘了何种景象?(2分)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3)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 ▲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野马也,尘埃也, ▲ 。 (庄子《逍遥游》)
(5)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6)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7) ▲ ,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看麦熟
刘成章
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⑨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1.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4分)

12.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6分)

13.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4分)

1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龙应台
①台湾是个标语地区。走上街,看见“两个孩子恰恰好”经过电线杆,瞄见“保密防谍,人人有责”,还有一些根本看不懂的“拼命就是保命”,横挂在车马杂乱的大街上,好像鼓励开车的人要冲锋陷阵。
②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标语的泛滥只是一个表征。拿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来看:大家都说,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西方的文化只学到皮毛,而且不能消化,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已完全抛弃。怎么办?很简单!首先,到街头、学校、车站,贴上千千百百个标语:“复兴中华文化!”
③然后,在台北市塑造一个比自由女神还要高、还要重的孔子巨像。气魄要大,所以单单铜料就要花一亿元以上。铜像用来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改善人民文化气质,更昭告世人,台湾是中华文化的堡垒。
④我不是在说笑话。你没看报纸吗?市政府一点没有幽默的意思。
⑤这个庞然巨物建立起来之后,大概会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许多住家变得阴暗封闭。冬天的霪雨和市区的污染将为铜像覆上一层肮脏的颜色。铜像边的街道,大概与红毛城四周一样,会有像苍蝇叮肉似的摊贩,而街上的交通将因游客的往来而呈爆炸状态。至于这么一大块铜将如何“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我非常迷惑。
⑥今日的台湾若真有厚实的文化传统,不需要努力地“宣扬”,人家自然会慕名而来。台湾的内在若是空虚浅薄,我们再“宣扬”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这样迫切地要求别人的注意,本身就是一个心虚、缺乏自信的表现。可是缺乏自信便也罢了,何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相反的,我们所做的是没头没脑的“宣扬”工夫——贴标语,作宣传,铸世界上最大、最重、最高、最贵的铜像……这不是心虚的暴发户心态,是什么?
⑦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冒充胖子。我们有社会问题与文化危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造个大铜像,宣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掌门人。如果报税单上有这么一个名目,我宁可坐牢,也不会缴纳这笔铜像税。 (选自《野火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作者不支持建立孔子巨像的理由有哪些?(6分)

1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复兴中华文化应该怎么做?(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品尝美味佳肴,品尝海鲜干果,每一种滋味都让人回味咂摸。人生百味,喜怒哀乐,悔恨懊恼,每一种情感都令人难以忘怀。面对高山流水,大漠孤烟;面对师长亲朋,父母兄妹,或许你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800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通州区三星级高中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耸峙zhì,笑靥yè,长歌当哭dàng)
2.C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后不可加“们”
(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蜗角虚名: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3.流星尘埃?? 影响?? 气候?(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3分,答对三个给全分)
4. 年轻人,公德心并不只是体现在你这小小的公交车里,而更应该体现在整个社会啊。在批评别人的同时,首先做好自己吧。(答对一句给3分,答对两句给全分)
5.B适:往。
6.D,都是竟然的意思。(A因:连,因而/介,通过,经由 B.其:代,其中的/代,那 C.而:转折/修饰)
7.C
8.(1) 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置于水中,补充“于”,翻译出“在”1分;虽,即使1分;鸣,使动,使……发出声响,1分)
(2)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判断句1分,宾语前置句1分,总体翻译1分)
(3)人之常情都是爱惜生命、厌恶死亡、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不得已的地方啊。(夫,发语词,人情,人之常情,1分;妻子,妻子儿女,1分;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
9.(1)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通过“起”“生”,写出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2分)
(2)笼、绕;(2分)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2分)
(3)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2分)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2分)
10.(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2)晓来谁染霜林醉(3)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辩乎荣辱之境(6)艰难苦恨繁霜鬓(7)日啖荔枝三百颗
11.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2分)形象地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2分)
12.①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2分)②《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2分)③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2分)
13.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答到任意4点即可;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1分)
14.①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2分)②对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2分)③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2分)
15.(6分)①首先从标语泛滥的现象谈起,指出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②其次,通过批评建立孔子巨像,剖析当前复兴中华文化过程中的错误心态;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做法,并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每点2分)
16.(6分)①耗费大量金钱;②遮掉天空,使住家变得阴暗封闭;③逐渐变得肮脏;④使街道拥挤,影响交通;⑤起不到“宣扬”的作用;⑥是心虚、缺乏自信的表现。(每点1分)
17.(6分)①改变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②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敢于承认社会问题和文化危机);③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每点2分)
18.切入分:53分。
[写作提示]  “回味”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不论是国家的事,还是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是回味就要有所体会,体会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情感,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还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
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议论文可以谈回味的作用,如何回味等。作文时要想以理服人,就要注重论证结构的安排,分论点的设置,新鲜论据的使用。写记叙文应以回忆为主,将叙述、描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为“画龙点睛”,以情感人,自然水到渠成。
《石钟山记》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