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下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 )
A. 烧制陶瓷
B. 黑火药
C. 造纸术
D. 指南针
2.以下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化工
B. 古井酿酒
C. 有色冶金
D. 水力发电
3.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软,不溶于水
B. 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大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
B. 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
D. 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
6.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所含气体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 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 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7.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橡皮塞旋进容器口
B. 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C. 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
D. 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
8.下列仪器,既能做反应器皿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A. 烧杯
B. 集气瓶
C. 锥形瓶
D. 试管
9.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 家庭烧煤取暖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利用海洋潮汐发电
D. 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
10.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室取用固体药品的规则的是( )
A. 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
B. 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
C. 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
11.日常生活的下列放热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 天然气燃烧放热
B. 电灯泡通电发热
C. 食物变质会放热
D.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12.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春天——花朵掰成花瓣
B. 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 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 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13.科学研究时,判断某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 需加热观察现象
B. 发现气体消失
C. 发现固体消失
D. 有其他物质生成
14.以下的科学活动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 黑火药成分的研究
B. 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
C. 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
D. 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
1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嘴吹灭酒精灯
B. 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 为避免浪费,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直接用手拿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________________,先将试管________,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________的部位加热。
17.化学实验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在横线上填写以下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
(2)用量筒量取20mL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 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
18.请回答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蔗糖和食盐:________;
(2)酒精和食醋:________;
(3)铁丝和铜丝: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1.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 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烧制陶瓷涉及到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黑火药爆炸时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造纸术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发明。
2.【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石油化工、古井酿酒、有色冶金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无化学变化。
3.【答案】B
【解析】将蜡烛放入水中,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B项不正确。
4.【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B、D中均涉及到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C。
5.【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II中产生白色浑浊现象。可知CO2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由于只是加入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判断其中氧气的含量,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是正确的。
6.【答案】A
【解析】呼吸作用发生时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代谢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多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
7.【答案】C
【解析】橡皮塞应旋进容器口;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故A、B、D的选项都正确。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也应该旋进橡皮塞,而不能压进橡皮塞孔中,以免造成玻璃仪器的破裂。所以答案应选C。
8.【答案】D
【解析】烧杯、集气瓶、锥形瓶均可以用作反应容器;只有试管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故答案应选D。
9.【答案】D
【解析】分析一种变化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的变化形式,关键是分析该过程中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变化,本题要明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家庭烧煤取暖,通过煤在氧气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利用海洋潮汐发电,潮汐能,是海水在潮涨潮落时水推动发电机发电,属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干电池的原理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流,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0.【答案】D
【解析】由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答案A、B均错误;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放在烧杯中称量,故C错误;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所以答案应选择D。
11.【答案】B
【解析】天然气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化学变化;电灯泡通电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属物理变化;食物变质生成了新的物质,属化学变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镁和氢气,属化学变化。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依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A.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酿造白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3.【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与加热观察无关;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以及发现气体消失、发现固体消失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D。
14.【答案】B
【解析】化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A选项黑火药成分的研究属于物质组成的研究;B选项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C选项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属于物质组成的材料研究;D选项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答案选择B
15.【答案】B
【解析】在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也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在指定的容器中;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决不能直接用手拿。故A、C、D的操作方法均不正确;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所以答案应选B。
16.【答案】略向下倾斜 均匀加热 有药品
【解析】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先将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17.【答案】(1)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 (2)偏大 (3)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解析】(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会污染原瓶试剂,污染原瓶药品。(2)用量筒量取20mL水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会偏大。(3)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18.【答案】(1)味道 (2)气味或酒精的可燃性 (3)颜色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鉴别。食盐有咸味,蔗糖有甜味,可利用味道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酒精有特殊的香味,白醋有酸味,可利用气味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也可以利用酒精的可燃性这种化学性质来鉴别;铁丝是深灰色的,铜丝是红色的,可利用颜色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
19.【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0.【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1.【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