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7 08:1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过程不能储存能量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
D.化学反应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2.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C.可向窖井和下水道内投放鞭炮、香烟等物体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用研钵将约20g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小烧杯中。在一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g氯化铵[NH4Cl]晶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下列对如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
B.该反应和燃烧一样是放热反应
C.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利用了液氮、液氧的密度不同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C.干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5.我国科学家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水在多孔炭黑片层材料上蒸发,产生了可持续电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
B.多孔炭黑片层有良好的吸附性
C.该产电的原理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此项研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产电装置
6.化学变化,能量转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CO2+C2CO B.2Fe+6HCl═2FeCl3+3H2↑
C.4Al+3O2═2Al2O3 D.NaOH+KNO3═NaNO3+KOH
7.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下列选项中使用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地热能取暖 B.火力发电
C.太阳能热水器 D.潮汐能动力机
8.据统计,全球有10%的海底区域都储存着可燃冰,分布于世界各个大洋边缘海域的大陆坡、大陆隆和盆地等等,甚至有些内陆海还有可燃冰的存在,总面积高达4000万平方公里,储量超过两千万亿立方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可燃冰作燃料会大大减缓温室效应
B.可燃冰内的甲烷分子不再运动
C.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间隔
D.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9.如图是某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Y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装置X中发生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C.在装置X反应中,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的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通过该工作原理获得氢能成本低、效率高
10.2020年10月,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11.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舟十三”的成功发射,彰显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
B.火箭表面所用的材料具有熔点高、密度小等优点
C.飞船采用了太阳能刚性电池阵,电池充电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火箭所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无污染
12.2020年5月5日,我国长征5号B火箭空间站阶段首飞成功,YF﹣75D氢氧发动机为其提供部分动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氢和液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燃料加注时需严禁烟火
C.液氧可用作发动机的燃料
D.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
13.辽宁省加速布局清洁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下列不属于清洁能源应用的是(  )
A.风力发电 B.氢燃料电池 C.火力发电 D.太阳能电池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名科学家。
(1)图1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锂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
②锂原子有   个电子层。
③碳酸锂的化学式为   。
(2)某锂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去,Co为钴元素):
2LiCoO2+C6═2Li0.5CoO2+LiC6。
①LiCoO2中Li的化合价为+1,则Co的化合价为   。
②锂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
15.登山队员常用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制取氢气来提供能源。
(1)进行如图实验,等CaH2固体完全消失,静置、冷却,变鼓的气球略缩小,说明该反应   (选填“放热”或“吸热”)。
(2)向反应后的溶液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写出CaH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我国成功研制出纯电动公交车新型能源﹣﹣钛酸锂(Li4Ti4O12)电池,最短充电时间仅用6分钟,相比于它的前任锰酸锂(LiMn2O4)电池有很大的优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钛酸锂电池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
(2)将二氧化锰与碳酸锂(化学式Li2CO3)按一定质量配比后加热至600℃﹣750℃,可以制得锰酸锂,同时生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化合物和一种气体单质,请你写出此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锰元素的化合价    。
17.铅蓄电池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构造如图所示。
(1)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填序号)
a.机械能 b.热能 c.化学能
(2)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表示为:2PbSO4+2H2OPb+PbO2+2H2SO4.据此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pH将不断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能源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
(1)与C相比,A、B发电的共同优点是    (写一条)。
(2)C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把    能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化成电能。
(3)“嫦娥三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无毒燃料,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9.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氢能源汽车备受人们关注。
(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制造汽车时使用了能化净化装置,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一种供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
(2)氢氧燃料电池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   。氢能源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   等优点(填一点),还有的汽车使用乙醇汽油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请你写出乙醇的化学式   。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过程不能储存能量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
D.化学反应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分析】此题是关于化学中有关能量来源的判断问题,解题时必须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问题。
【解答】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能储存能量,如光合作用,错误。
B、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错误。
C、不完全是,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错误。
D、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对的。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时,在掌握能量来源和利用的基础的同时,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2.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C.可向窖井和下水道内投放鞭炮、香烟等物体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A.根据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分析;
B.根据移走可燃物可以灭火进行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说法错误;
B、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移走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
C、窖井和下水道内可能有易燃气体,因此不能向窖井和下水道内投放鞭炮、香烟等物体,易引起爆炸,故说法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定义,灭火的原理及促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方法,题型简单,基础性强。
3.用研钵将约20g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小烧杯中。在一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g氯化铵[NH4Cl]晶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下列对如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
B.该反应和燃烧一样是放热反应
C.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热
【分析】根据反应后,发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出现“结冰”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A、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故A正确;
B、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故B错误;
C、反应后,发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出现“结冰”现象,所以反应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
D、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利用了液氮、液氧的密度不同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C.干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分析】A、根据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分析;
B、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C、根据干电池工作时能量的转化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利用了液氮、液氧的沸点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干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炭黑中含有碳元素,说明面粉、蔗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不能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的定义、能量的转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我国科学家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水在多孔炭黑片层材料上蒸发,产生了可持续电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
B.多孔炭黑片层有良好的吸附性
C.该产电的原理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此项研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产电装置
【分析】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物质变化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D、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A、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故A正确;
B、多孔炭黑片层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有良好的吸附性,故B正确;
C、该变化是水的蒸发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此项研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产电装置,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变化的原理来分析解答即可。
6.化学变化,能量转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CO2+C2CO B.2Fe+6HCl═2FeCl3+3H2↑
C.4Al+3O2═2Al2O3 D.NaOH+KNO3═NaNO3+KOH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A、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A正确;
B、铁是一种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B错误;
C、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会放出热量,故C错误;
D、氢氧化钠与硝酸钾交换成分后既没有沉淀产生,也没有水或气体产生,所以二者不能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题目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依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判断。
7.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下列选项中使用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地热能取暖 B.火力发电
C.太阳能热水器 D.潮汐能动力机
【分析】根据能源的种类进行分析,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解答】解:A、地热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B、火力发电,利用的燃料是煤,属于化石燃料,使用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正确。
C、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D、潮汐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新能源是中考的热点,了解常见的新能源范畴、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据统计,全球有10%的海底区域都储存着可燃冰,分布于世界各个大洋边缘海域的大陆坡、大陆隆和盆地等等,甚至有些内陆海还有可燃冰的存在,总面积高达4000万平方公里,储量超过两千万亿立方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可燃冰作燃料会大大减缓温室效应
B.可燃冰内的甲烷分子不再运动
C.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间隔
D.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分析】A、根据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用可燃冰作燃料不会大大减缓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冰内的甲烷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间有间隔,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
D、汽油中含有碳元素,水中不含碳元素,水不可能变成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分子的基本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如图是某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Y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装置X中发生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C.在装置X反应中,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的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通过该工作原理获得氢能成本低、效率高
【分析】A、根据Y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进行分析判断。
B、装置X中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某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Y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装置Y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装置X中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装置X中发生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装置X反应中,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的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某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该工作原理获得氢能成本低、效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某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的工作原理、电解水的实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0年10月,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分析】根据物质间反应的过程以及能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说法错误;
B、H2燃烧只生成水,不污染空气,发热量高,故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说法正确;
C、电解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D、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能源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舟十三”的成功发射,彰显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
B.火箭表面所用的材料具有熔点高、密度小等优点
C.飞船采用了太阳能刚性电池阵,电池充电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火箭所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无污染
【分析】A、“神舟十三”的成功发射,彰显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
B、火箭表面所用的材料具有熔点高(耐高温)、密度小(节约能源)等优点;
C、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氢气燃烧生成水。
【解答】解:A、“神舟十三”的成功发射,彰显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该选项正确;
B、火箭表面所用的材料具有熔点高(耐高温)、密度小(节约能源)等优点,该选项正确;
C、电池充电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该选项不正确;
D、火箭所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燃烧的产物是水,对空气无污染,该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2020年5月5日,我国长征5号B火箭空间站阶段首飞成功,YF﹣75D氢氧发动机为其提供部分动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氢和液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燃料加注时需严禁烟火
C.液氧可用作发动机的燃料
D.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
B.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来分析;
C.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氢气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解答】解:A.在点燃的条件下,液氢和液氧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属于放热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液氢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燃料加注时需严禁烟火,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与氧气反应后的产物是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液氧能支持燃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辽宁省加速布局清洁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下列不属于清洁能源应用的是(  )
A.风力发电 B.氢燃料电池 C.火力发电 D.太阳能电池
【分析】清洁能源在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例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能和地热能等。
【解答】解:A、风能在使用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A错误。
B、氢燃料电池在使用时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B错误。
C、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此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所以不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C正确。
D、太阳能在使用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能源与环境问题,是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了解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名科学家。
(1)图1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锂是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失 (填“得”或“失”)电子。
②锂原子有 2 个电子层。
③碳酸锂的化学式为 Li2CO3 。
(2)某锂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去,Co为钴元素):
2LiCoO2+C6═2Li0.5CoO2+LiC6。
①LiCoO2中Li的化合价为+1,则Co的化合价为 +3 。
②锂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化学 能。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以及原子结构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计算方法、电池充电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①由锂的汉字名称偏旁可知,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锂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故填:金属;失;
②由图2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故填:2;
③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碳酸根显﹣2价,所以碳酸锂的化学式为Li2CO3;故填:Li2CO3;
(2)①LiCoO2中,Li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为﹣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Co的化合价为x,则(+1)+x+(﹣2)×2=0,则x=+3;故填:+3;
②锂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
【点评】明确元素周期表中小方格的信息、化合价原则及原子结构等是解答本题关键。
15.登山队员常用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制取氢气来提供能源。
(1)进行如图实验,等CaH2固体完全消失,静置、冷却,变鼓的气球略缩小,说明该反应 放热 (选填“放热”或“吸热”)。
(2)向反应后的溶液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写出CaH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H2+2H2O=Ca(OH)2+2H2↑ 。
【分析】(1)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进行如图实验,等CaH2固体完全消失,静置、冷却,变鼓的气球略缩小,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填:放热;
(2)向反应后的溶液通入CO2,溶液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即CaH2与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故填:CaH2+2H2O=Ca(OH)2+2H2↑。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16.我国成功研制出纯电动公交车新型能源﹣﹣钛酸锂(Li4Ti4O12)电池,最短充电时间仅用6分钟,相比于它的前任锰酸锂(LiMn2O4)电池有很大的优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钛酸锂电池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2)将二氧化锰与碳酸锂(化学式Li2CO3)按一定质量配比后加热至600℃﹣750℃,可以制得锰酸锂,同时生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化合物和一种气体单质,请你写出此反应方程式: 8MnO2+2Li2CO34LiMn2O4+2CO2↑+O2↑ ,反应前锰元素的化合价  +4 。
【分析】(1)根据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解答】解:(1)钛酸锂电池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将二氧化锰与碳酸锂(化学式Li2CO3)按一定质量配比后加热至600℃﹣750℃,可以制得锰酸锂,同时生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化合物(CO2)和一种气体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气体单质是氧气),此反应方程式为:8MnO2+2Li2CO34LiMn2O4+2CO2↑+O2↑;在二氧化锰中,氧元素显﹣2价,其中锰元素显+4价,故填:8MnO2+2Li2CO34LiMn2O4+2CO2↑+O2↑;+4。
【点评】本题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解题时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即可。
17.铅蓄电池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构造如图所示。
(1)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c (填序号)
a.机械能 b.热能 c.化学能
(2)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表示为:2PbSO4+2H2OPb+PbO2+2H2SO4.据此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pH将不断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1)根据充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以及pH的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1)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c;
(2)由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减弱,所以pH增大;故填: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能量的转换、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等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8.能源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
(1)与C相比,A、B发电的共同优点是  绿色环保(或节约化石资源等) (写一条)。
(2)C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把  化学 能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化成电能。
(3)“嫦娥三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无毒燃料,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
【分析】(1)根据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优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B发电分别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与C相比,A、B发电的共同优点是绿色环保、节约化石资源等。
(2)C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把化学能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化成电能。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故答案为:
(1)绿色环保(或节约化石资源等);
(2)化学;
(3)2H2+O2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新能源的优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9.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氢能源汽车备受人们关注。
(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制造汽车时使用了能化净化装置,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一种供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NO2CO2+N2 ,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2、0 。
(2)氢氧燃料电池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氢能源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 热值高 等优点(填一点),还有的汽车使用乙醇汽油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请你写出乙醇的化学式 C2H5OH 。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2)根据电池的工作原理、氢能的特点、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
【解答】解:(1)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一种供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N2;在反应物NO中,氮元素显+2价,在生成物氮气中,氮元素为0价;故填:2CO+2NO2CO2+N2;+2、0;
(2)氢氧燃料电池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氢能源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热值高、产物无污染等优点,还有的汽车使用乙醇汽油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故填: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热值高;C2H5OH。
【点评】本题涉及范围较广,但难度不大,学生只需识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便可完成。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