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研发。
思路设计:采用“讲练测模式”。
讲解部分共8讲,每讲包含高考知识讲解和真题专练,题目选自2022年高三各区一模,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测试等。
专练部分按照上海新高考考纲顺序,精选2021年名校真题20篇,难度为中等及以上。
测试部分,仿真上海新高考试卷,供大家进行整体模拟测试。
第7讲 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等级 细则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一类上(68—70)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或对材料中引发的思考阐述深刻,文采优美。 2.对材料中引发的思考阐述深刻,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
一类中(65—67)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或对材料中引发的思考阐述深刻,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 2.在立意或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
一类下(63—64)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某一方面略有不足。
二类中(55—58)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内容、结构、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
二类下(52—54)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 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44—47)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
三类下(39—43)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中(25—29) 符合总体标准的相关要素。
四类下(21—24) 符合总体标准的相关要素且无中心。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 2.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中(10—16)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
五类下(0—9)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加1—2分。
审题就是审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立意就是确定最主要的思想内容。由上面评分标准可知,作文的审题和立意往往直接决定作文的等级。就考试而言,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符合题意,立意准确较深刻。这也是二类文的要求。
一、哲理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材料的作文命题,立意体现“正确的人生观”和“思维品质”两大主题,顺应社会主旋律,成为这几年语文作文命题的新亮点。试题材料体现出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理念。但从写作实际来看,这类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 根本原因是学生无法准确审题立意。
二、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材料的深刻内涵。这一类型的材料作文像是谜语,题目是谜面,而内涵是谜底,审题是求解。 学生初读时坠入云端,不知方向,然待拨开云雾,如洞天石开,豁然开朗。
拨开云雾需要三步骤
(1)首先,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是作文立意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的第一步。
(2)其次,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哲理类材料属于含蓄型材料,要从寓意或喻义入手。关键词往往含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须化虚为实。因此,我们要根据题意,找出喻体所隐含的意思,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
(3)再次,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例1:“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
首先要锁定两个关键词“光明”和“阴影”,思考光明与阴影在我们人生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化虚为实”。 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对应的内容,文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光明”在这里指的是人生中顺境与美好,比如成功、幸福、鲜花、关爱等等一切美满的事,而“阴影”则指人生中的逆境与挫折,如痛苦、灰暗、不幸、磨难等。 学生审清了这两个关键词再准确立意就不困难了。 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穷风景在险峰”“过程的艰苦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都是切题的立意。
例2:有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 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这是仅有两句话的材料作文,然而两句话有巨大力量。 虽然看似简单,实则有很深远的意蕴。第一步依然找关键词 “鲜花”“饲料”“牛羊”, 第二步思考这些词在我们今天现实社会中比喻的是什么,思考“鲜花”指向什么,“饲料”指向什么,“牛羊”指向什么,即化虚为实。 材料折射的是社会现实的思考。它需要我们对社会热点、人文关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联系现实,不难找到“鲜花”“饲料”“牛羊”的本体内涵。鲜花比喻美、奇思妙想及精神文明等;饲料比喻平凡的东西、物质生活,可以打压甚至摧残的东西;牛羊则比喻世俗实用的眼光,无视英雄的做法,扼杀天才的人。类似的材料作文重审题重思辨, 学生须把握材料全局, 确立三个关键词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学生多角度思考、 深入理解材料,挖掘其本质意义后,可确立以下几种切合材料的立意:物欲迷失发现美的眼睛,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仰望星空,寻找自己的理想,眼界决定人生,仓廪实而知礼节。
例3:蚌壳里的夜,有多长/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发光
诗的关键句是“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发光”。“昔日的泪水”具有比喻义,含义为过去的磨难和痛苦。 所以最佳立意为:正确面对痛苦磨难,不悲观,不绝望,不放弃,不抛弃,战胜磨难,才能铸就辉煌。
总而言之,名言或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学生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例题1: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有人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题2:2022·上海静安·一模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对吗?比如,一颗图钉和一首诗歌所带来的快乐真的一样美好吗?
就上述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看法。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1·上海·复旦附中一模)作文。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上海闵行·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也有人说,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上海崇明·一模)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研发。
思路设计:采用“讲练测模式”。
讲解部分共8讲,每讲包含高考知识讲解和真题专练,题目选自2022年高三各区一模,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测试等。
专练部分按照上海新高考考纲顺序,精选2021年名校真题20篇,难度为中等及以上。
测试部分,仿真上海新高考试卷,供大家进行整体模拟测试。
第7讲 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等级 细则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一类上(68—70)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或对材料中引发的思考阐述深刻,文采优美。 2.对材料中引发的思考阐述深刻,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
一类中(65—67)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或对材料中引发的思考阐述深刻,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 2.在立意或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
一类下(63—64)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某一方面略有不足。
二类中(55—58)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内容、结构、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
二类下(52—54)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 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44—47)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
三类下(39—43)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中(25—29) 符合总体标准的相关要素。
四类下(21—24) 符合总体标准的相关要素且无中心。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 2.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中(10—16)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
五类下(0—9)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加1—2分。
审题就是审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立意就是确定最主要的思想内容。由上面评分标准可知,作文的审题和立意往往直接决定作文的等级。就考试而言,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符合题意,立意准确较深刻。这也是二类文的要求。
一、哲理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材料的作文命题,立意体现“正确的人生观”和“思维品质”两大主题,顺应社会主旋律,成为这几年语文作文命题的新亮点。试题材料体现出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理念。但从写作实际来看,这类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 根本原因是学生无法准确审题立意。
二、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材料的深刻内涵。这一类型的材料作文像是谜语,题目是谜面,而内涵是谜底,审题是求解。 学生初读时坠入云端,不知方向,然待拨开云雾,如洞天石开,豁然开朗。
拨开云雾需要三步骤
(1)首先,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是作文立意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的第一步。
(2)其次,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哲理类材料属于含蓄型材料,要从寓意或喻义入手。关键词往往含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须化虚为实。因此,我们要根据题意,找出喻体所隐含的意思,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
(3)再次,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例1:“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
首先要锁定两个关键词“光明”和“阴影”,思考光明与阴影在我们人生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化虚为实”。 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对应的内容,文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光明”在这里指的是人生中顺境与美好,比如成功、幸福、鲜花、关爱等等一切美满的事,而“阴影”则指人生中的逆境与挫折,如痛苦、灰暗、不幸、磨难等。 学生审清了这两个关键词再准确立意就不困难了。 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穷风景在险峰”“过程的艰苦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都是切题的立意。
例2:有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 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这是仅有两句话的材料作文,然而两句话有巨大力量。 虽然看似简单,实则有很深远的意蕴。第一步依然找关键词 “鲜花”“饲料”“牛羊”, 第二步思考这些词在我们今天现实社会中比喻的是什么,思考“鲜花”指向什么,“饲料”指向什么,“牛羊”指向什么,即化虚为实。 材料折射的是社会现实的思考。它需要我们对社会热点、人文关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联系现实,不难找到“鲜花”“饲料”“牛羊”的本体内涵。鲜花比喻美、奇思妙想及精神文明等;饲料比喻平凡的东西、物质生活,可以打压甚至摧残的东西;牛羊则比喻世俗实用的眼光,无视英雄的做法,扼杀天才的人。类似的材料作文重审题重思辨, 学生须把握材料全局, 确立三个关键词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学生多角度思考、 深入理解材料,挖掘其本质意义后,可确立以下几种切合材料的立意:物欲迷失发现美的眼睛,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仰望星空,寻找自己的理想,眼界决定人生,仓廪实而知礼节。
例3:蚌壳里的夜,有多长/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发光
诗的关键句是“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发光”。“昔日的泪水”具有比喻义,含义为过去的磨难和痛苦。 所以最佳立意为:正确面对痛苦磨难,不悲观,不绝望,不放弃,不抛弃,战胜磨难,才能铸就辉煌。
总而言之,名言或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学生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例题1: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有人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
1.抓关键词
材料中出现的“速度时代”与“闲暇”字眼,同学们容易知道此题考察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也要留意到,“创造”一词,思考是否速度时代的来临创造更多的闲暇,二者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2.联系现实
早高峰快速奔跑的人们,马路上紧挨着的车辆,夜晚灯火通明的办公楼,这似乎是当前社会随处可见的现象。“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忙碌生活奢求的一刻闲暇,在速度时代,我们似乎闲暇时光很少。
3.原因分析
(1)各行各业内卷(客观)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曾经是市场竞争的真实写照,可在欲望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竞争变得更残酷、激烈,社会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人人都在超负荷运转。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人被迫内卷,真正能够去感受生活的人越来越少, 速度裹挟着我们前进。
(2)自我选择(主观)
人具有社会属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人们不断迎合时代发展,以确保不被社会落下。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大部分情况下,都在“奋力一搏”,真正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
4.后果分析
(1)心理变化,迷失方向
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对速度和效率的追逐,人们产生近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各种快餐文化、碎片式阅读、各种速成班充斥整个社会。人人追求短期最大效益,渴望能更快地获取知识、财富、权利和名声,恨不得一夜之间功成名就。在这一整体环境中,人们变得不够自信,容易被可笑的谎言框住,迷失前行的方向,从而很少有闲暇去思考。
(2)闲暇并不悠闲
当有闲暇时,有多少人真能够去休息,大部分还是抱着手机,浏览行业动态,接受推送消息,我们被各种信息包围着,充斥其中的不乏有一些为了利益大肆宣扬焦虑的推文。而真正能够悠闲地体会幸福生活的少之又少,于是,焦虑在无止境的蔓延,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5.思辨性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信息数字时代,速度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的确,汽车、高铁、飞机、地铁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发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更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让我们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也有更多的闲暇时光。
但是,各项设备速度的提升,对人们的工作效率要求更高,同时也刺激社会各方面过快的发展,人们眼花缭乱,都在追求高速,并没有太多的闲暇时光。而当今社会的闲暇更多需要的是寻求内心片刻的喘息,是自我内省,是内心的富足,寻求自适状态。
6.方法论
社会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回到小国寡民的年代中去。世界已然不需要隐士,但我们仍要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心境,那是生命的飞越,心灵的归处。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们应当坚定内心需求,清晰认定目标。“博学而内自省也”方为君子之求。不必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也不必等到所有一切都已妥善完毕,再整装待发去等待闲暇时刻,自省与生命同步,内心富足让生命长青。
立意:
1.让心灵慢些走。
2.在速度世界中小憩。
3.有速度,也要有停歇。
例题2:2022·上海静安·一模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对吗?比如,一颗图钉和一首诗歌所带来的快乐真的一样美好吗?
就上述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看法。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讨论的是我们常见的“快乐”的问题,但我们要特别注意题干中具有比较意味的词——“和”“一样”,我们思维的聚焦点,不在于快乐是否美好,而在于,不同的快乐,是否一样美好。“图钉所带来的快乐”和“诗歌所带来的快乐”分别指代什么?把他们抽离一下,就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了。比较直接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应到“物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然后分析两者境界的高低差别,导向轻物质重精神的价值观。就题干论断“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而言,自然是可行的。但更细微的辨析,可以仔细想想“图钉”经常出现的场景,进而将两者对应的“工匠的快乐”和“艺术的快乐”,或是“实用的快乐”和“无用的快乐”,以及“科学的快乐”和“文学的快乐”等等。这些都是由题干引申出来的“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其中也都蕴含着各自的“美好”,可思考、可发挥的空间,其实是非常大的。确定了快乐的具体方向和内涵,就可以思考它们的“美好”是否一样了。差别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事情,带来不同的快乐体验,有的是即刻的满足,有的是长久的愉悦;有的是感官上的享受,有的是精神上的丰足。那么深层次的共性呢?如果把这些快乐的方式看作是不同的“技”,当“技近乎道”的时候,那个“道”的美好一样吗?就好比,儒家有一颗图钉的快乐,道家有一首诗歌的快乐,曾皙的琴声铿尔而止的时候,那幅美好的图景,说得清是源自哪种快乐吗?——思维渐深渐远,你的快乐,我的快乐,是否还一样呢?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结合审题过程中的逐层思考,反着说: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的美好不一样,我们应当追求长久的、深层次的快乐所带来的美好,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社会责任的承担等等。也可以顺着说: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快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科学和文学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工匠和艺术家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儒家和道家最终都在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而努力求索……也可以分开说,“不一样”是从方式、途径、处境等角度说,“一样”是从表现、结果、愿景等方面说。从“看山是山”的表面相同,到“看山不是山”的细分差异,再到“看山还是山”的道的一致追寻,这便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美好了。
立意:
1.快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2.精神之乐乐于物质快乐。
3.不一样的求乐之路都能到达快乐终点。
(2021·上海·复旦附中一模)作文。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他者为镜,独立思考
如今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吗?有人对此深信不疑,有人则认为不尽如此。
我认为,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无论是认识外界,还是认识自我,都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说,“人,认识你自己”。而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人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只有通过外界、他者的反馈,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认识外界。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得失”,古语有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论是身在九重的天子,还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只有借重他者、外界的反馈,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我与他,纠正自己认识的错误、偏差。
因此,中国古人反复强调,不仅要“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要“兼听则明”。但是,反观当下,很多年轻一代,以“佛系人生”为名,“宅”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多不接世,孤居愿智,这样怎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感知这世界?
然而,他者的反馈固然宝贵,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我、感知世界。最终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认识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独立、理性思考。我们身处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同时,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然而大众的认知、思想,又是趋向于固化、求稳的。我们虽然不能像存在主义者极端地认为“他人即地狱”,但我们也要对社会的固化倾向,他者对自我的束缚,时刻保持警惕。
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就是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帕斯维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才会达到自我的质变,从而引发更多更深层的思考,找到全新的自我,看到全新的世界。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是社会中的我,我自信地承接、反馈着众人的目光,自由地思考,寻找自我,展现自我。我是世界中的我,我积极地承接、反馈着众人的目光,独立地思考,认清世界,认全世界。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考查的是人我关系,在这个复杂的、多样化的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审读材料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到“现代社会”“更”这两处信息。这说明,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还要把它放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对比中。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真的比在传统社会中更容易被外界塑造吗?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和思考。如果赞同,我们可以针对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信息的密集度以及人的群居性去分析:这么多密集的人或事会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感知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的情感、认知、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和群体所塑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感知确实会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如果不赞同,则可以从否定在现代社会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塑造和否定作为个体的人,我们的感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塑造这两方面去剖析。第一点,可以采用《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来展开论述;第二点,可从人的独立性角度展开论述。但是,无论我们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自我对自我的塑造,要做一个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对于外界的信息,我们不能沉溺其中,应细细思考,多一些批判精神;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也应当“日参省乎己”,审视自己,对自我有着清醒的认知。
立意:
1.万花丛中过,终会沾我衣。
2.感知出我心而不在外界。
3.自由地吸纳,独立地思想。
(2021·上海闵行·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也有人说,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沉潜蓄势,做好准备;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是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勇敢出手,边做边学?二者并非对立关系,依我之见,平时要沉潜蓄势,做好准备;关键时刻则应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从小就听过“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由此,准备之重要可见一斑。
越王勾践三年卑事夫差,做足准备,方能一举灭吴;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做足准备,终凭一曲红楼天下知;中国航天团队秉承航天精神,做足准备,才有神舟十二、十三的成功飞天;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方方面面做足准备,势必会迎来圆满成功。做足准备,方能成事。
做足准备,就是沉潜蓄势的过程,既有知识的储备,又有能力的提升,更有心态的磨炼。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心态浮躁。有人崇尚“成名要趁早”,有人鼓吹“一天盖十层楼”。但是,没有充足的准备夯实基础,即使成名又能风光多久?即使盖了高楼又能支撑多久?作为青年,我们更应静下心来,弯下腰去,懂得沉潜蓄势,做足准备,就像那毛竹,经过六年的扎根拓展,必有几个月就直冲云霄、一举成名的时刻。
然而,做好充足的准备,并非面对机遇不敢出手,更不是拖延推脱的借口。
有人说,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诚哉斯言,做菜时把食材准备妥当,免得中途手忙脚乱;可是生活不一样,我们不能预测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你也许将人生规划得很好,可是生活却常常用很多个意外让你露出马脚。所以与其用很长很长时间规划、准备,不如在适当的时候躬身入局,边做边学。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凭借改革的东风,深圳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互联网诞生,嗅到了商机的雅虎、谷歌、搜狐、搜狗等各显神通,凭借网尽天下资源的智慧和勇气,在世界财富的重新洗牌中占据了出手的先机;而一些抱残守缺的传统企业却因反应迟钝,被这张巨网掠走了往日的辉煌。当机遇到来,谁敢说自己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果犹豫徘徊,担心失败,那么早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遭到了社会的淘汰。
人生没有彩排,总是像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储备,因此要敢于大胆尝试。如果总希望什么都准备得特别充分了再开始,就会错失很多机会。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瞬息万变,需要我们快速做出反应,所以年轻的朋友,当你看到了一线机遇的曙光,请不要犹豫,不要惧怕自己准备的不充分,请赶快伸出你的手,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遇,请勇敢迈出你的脚,相信只要不断摸索,勇敢前行,你一定会抓住这次机遇,赢得人生的转机。
作家屠格涅夫曾说,如果我们总在等待一切绝对就绪,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开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有无数的机遇在等待我们。平时,我们应努力学习,夯实基础,做好准备;一旦机遇到来,请一定要勇敢出手,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莫因“过度”准备误终生,莫给人生留遗憾。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具有思辨性质。
比较好理解的是第二种看法,“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但是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要做好准备再开始?需要我们细细思考。除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储备之外,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心态的准备。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就连学习、阅读这些需要“慢功夫”的事情都变得“功利化”,恨不得一步到位。其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过程,要拒绝浮躁,克服急功近利的错误心态,不要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潜心于自己的事情,认真积极地做足准备。尽管人生的机会有很多,但是抓不抓得住全看你的准备做得如何,有准备才更有机会,准备充分,机会自来,潜心准备,静待机会,有备方能无患。
然后我们看第一种观点,“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这个观点其实有很多可写之处。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这句话总被我们过度解读成机会是留给准备好了的人。而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自己才是已经“准备好”了,这不是数学公式,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且因人因事而异。另外,这是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等做好了准备,可能就失去了机会。要取道为先,躬身入局,再深入学习,这样才能有机会发展。电视节目《奇葩说》中,有位叫花希的辩手曾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生最妙的是,那些美好,从不在我们万事俱备时发生。”人生中许多的事情,并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才排好队,按部就班地到来。生命走势谁也无法提前预测,有时候,做再充分的准备也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说,“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确有道理。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两个观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第一种观点是鼓励我们要勇敢实践,第二种观点是告诫我们做事要沉稳,不可盲目,不能急功近利。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全面思考、辩证看待。比如,什么时候该做好准备再开始,什么时候不能犹豫等待,要勇敢迈出第一步;人生的哪个阶段适用于哪种做法,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
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开头可以概述材料,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蓄势待发,奋力前行。主体部分分三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沉潜蓄势,充分准备”,可以毛竹效应、企鹅潜水、昙花开放等为例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抓住机会,躬身入局”,可以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为例论证;第三个分论点“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可写青年平时应沉潜蓄势,做好准备,遇到机会,应勇敢开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更大的成功做准备。最后呼吁广大青年,以材料中两种观点为人生的座右铭,不断摸索,奋力前行。
立意:
1.该开始时就开始,莫因准备失良机。
2.做足准备,机会自来。
3.把握时机,精彩飞跃。
(2021·上海崇明·一模)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君子善假于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鱼乘于水,鸟乘于风”……先贤早已向我们昭示过人生的至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善于借力、巧于使物。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思考空间却越来越小,动手能力越来越弱,不知不觉,我们从“使物”变成了“为物使”。
诚然,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倘若还一味坚持事事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于物,浪费时间,虚耗精力,未免太迂腐可笑。很难想象假如人们抛弃智能电饭煲、录音笔、扫地机器人、榨汁机等物件后所面临的窘境,也很难想象假如人们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只能依赖大脑和双手后所承受的压力。善借外力,善使器物,用简便快捷的现代化工具代替一些非必要的劳动,将人们从繁琐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时间放在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地方,这是科技创新的时代予的馈赠。
君子使物应有“时”。闲暇的时候,轻松的时候,学习的时候,不妨放下手边能代劳的设备,让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从幕后走到台前,读一本书,写几行字,做一道菜,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唤醒身体的劳动本能,试着找寻消失许久的真实心境。工具既为人所制造,必定也有失灵、故障的时候,有工具时得心应手,无工具时熟练应对,这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君子使物应有“度”。现代化工具代表着科技的力量和时代的辉煌,我们不能排斥先进的科技与工具,不但不排斥,还要更充分、更广泛地发展和利用这些来为我们造福。但是,过度依赖工具的确会造成人们各方面能力的衰减,这并非好事。习惯了手机和电脑的键盘输入,偶尔提笔,却发现自己对书写感到陌生;习惯了车载导航和手机地图,偶尔抬头,却发现自己对生活多年的城市一无所知;习惯了电子备忘录和日程提醒,偶尔忘记输入,却发现自己似乎已经不能靠大脑来记忆;习惯了浏览自媒体短新闻和观看各种短视频,偶尔看看巨著,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拥有阅读的耐性。使用现代化设备本是为了让我们高效、精确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但我们却让方法变成了目的,让工具变成了主人,一旦离开工具,我们就如同置身于虚空般茫然无措。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用进废退,我们发明制造工具以谋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但又在这种舒适中慢慢忘却了强化自身能力的重要;我们将使用工具当成节省精力的手段,却在离开工具时又无法依靠精力去解决问题。一边是使用日新月异的工具,一边要培养良好的能力。我们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对和谐互补的伙伴。、
故,君子使物,而不应该为物所使!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此句是说,当摆脱对外力、工具的依赖后,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换言之,卓越的能力来自实践和反复练习。此句指明了写作构思的方向:工具越完备,能力就越弱;而越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反复苦练,越是能拥有过人的能力。
材料举出了计算器和导航工具的例子,并且展现出了一个相反的结果,以此来提出了一组矛盾:依赖计算器的算力,导致人的算力减弱;依靠导航识路,导致人记路的能力不再可靠。依赖外部工具,则自身能力会降低;抛弃外部工具,则自身能力提高。观察四周,类似现象产生的隐忧常伴着我们,例如笔记电子化后效率激增,却让人深感记忆力的减退;使用手机和电脑输入之后,往往会让人“提笔忘字”……这些现象充分展现了现代人借助外力、依赖工具而导致自身能力的退化状况。因此,我们还是应强化内部力量,锻炼自身能力,避免因使用简便的工具而失去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同时也应从反面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摒弃工具、一切都依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来完成呢?显而易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一日千里,现代化设备在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完全抛弃工具,我们将无法应对日常生活,大大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新时代环境下寸步难行。所以,应理性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使用工具和锻炼能力之间的矛盾:工具是为了方便人类劳动、生活而存在的,使用现代化工具是时代的必需与现实生活的要求;但不可过度依赖工具,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工具去解决从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立意:
1.君子使“器”,不为“器”使。
2.不要过度依赖工具。
3.君子善假于物。
4.放开工具,锻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