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研发。
思路设计:采用“讲练测模式”。
讲解部分共8讲,每讲包含高考知识讲解和真题专练,题目选自2022年高三各区一模,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测试等。
专练部分按照上海新高考考纲顺序,精选2021年名校真题20篇,难度为中等及以上。
测试部分,仿真上海新高考试卷,供大家进行整体模拟测试。
第3讲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是近几年高考及模考的高频考点。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题型,想要拿满分需要扎实的语文功底。每题分值通常在3—4分之间。
一、作品语言特点的鉴赏角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的角度;
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等)作用为突出强调;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反问和设问等)作用为增强语气。
2.表达方式的角度;
(1)叙述,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议论,如例证、引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说明,在文学类文本中出现较少,但不代表不考,例如2015年高考《湖殇》就考过说明的作用。
3.表现手法的角度;
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用词的角度;
常用作赏析的词语类型有: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叹词等。
5.句式角度;
(1)整散结合
(2)长短句结合
(3)常式句和变式句
6.语言风格的角度。
常见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有: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含蓄蕴藉、隽永委婉:文章用语比较委婉含蓄,但却满含哲理,发人深思。
(3)优美典雅、生动形象:用语修辞格较多,文章修饰语较多,语言表现力很强,追求用语的优美典雅。文章音乐性和美感兼具。
(4)幽默诙谐、辛辣讽刺: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二、语言特点鉴赏的答题点拨
1.找到鉴赏的角度,进行明确的角度点明;
2.结合具体文本内容阐述鉴赏角度,并分析其内容要点,如对象特征等;
3.结合句子情感进行鉴赏,加上基本的鉴赏术语和特殊的表达效果,如排比手法带上“加强语势”等。
例题一: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夜颂
鲁迅
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 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准风月谈》是借“谈风月”来“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乙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 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7. 从句子形式的角度,赏析甲文第③段的语言运用。
8. 从选材和写作视角两方面,赏析甲文的构思。
【答案】7. 答案示例 第③段句子整散结合,长句中套用短句。“有……”及“君子们……爱侣们……”对偶严整。“超然,混然……”和“乞怜……讨好……”等是嵌入长句中的短句,一词一分句且形成排比。整句、短句使节奏起伏回旋,表达了作者爱恨情感的起伏激荡,又使语言充满哲思,具有诗的美感和意蕴;排比短句则对比鲜明地描摹了“文人学士们”的虚伪和种种丑态,极尽讽刺鞭挞。
8. 答案示例一 甲文从夜及爱夜者的视角,选取“夜”为主体意象,选取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场景、事物和各色人等为材料,选材及视角都很独特。这样写,更能突出夜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和诚实的特点,凸显白昼掩饰的丑态、罪恶、虚伪,批判现实,使主题意蕴更为深广,使作品更有战斗性、针对性。
答案示例二 甲文以“颂夜”为视角,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事物、人物、人情中选材。第①段写爱夜者的分野,②至⑥段写爱夜的原因,⑦⑧段总括夜的诚实;歌颂夜的诚实和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表达自己的生活理念。这种视角和选材,使夜与昼有更丰富的象征意蕴,并方便对比,由此揭示繁华背后的种种罪恶,昭示“现代都市文明”的实质。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句子形式角度分析,第三段具有“整散结合”“长短结合”的特点。
“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是整句,他们或使用排比,或使用对偶,或连用词语,与其他句子形成整散结合的形式。
“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是长句,“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是短句;尤其特别的是,长句中还套有断句,如“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等。
“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尤其排比短句手法的使用,使得表达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的同时更表达了作者起伏激荡爱憎情感,对“文人学士们”的虚伪和种种丑态,极尽讽刺鞭挞。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选材和构思的能力。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甲文从爱夜者的视角来写,“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由此可见,其实作者就是那“爱夜者”,所以文章实际也是从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来写。
作者选取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场景、事物和各色人等为材料,比如“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只剩下……”“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作者借此表达“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覆盖一切人,使他们隐藏真相,但也使战斗者具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得到更多洞察的清醒和暂得喘息的愉悦。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与“夜”相对的“光天化日”的白天,充满了虚伪与罪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这里的“夜”和“白天”,已经成为一种或“诚实”或“虚伪”的象征,更能突出夜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和诚实的特点,凸显白昼掩饰的丑态、罪恶、虚伪,批判现实,使主题意蕴更为深广,使作品更有战斗性、针对性。
例题二: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的鲥鱼汤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②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③第一网,一无所获。
④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
⑤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
⑥“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
⑦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
⑧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
⑨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
⑩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
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
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
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
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
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
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
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
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
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
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
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
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
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
7. 赏析小说第①段和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
【答案】7. 作者用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独特风景。这两段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夹杂散句,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草长莺飞”的化用以及“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的比喻,凸显了江南的灵秀;选取了富有江南地域特征的意象“斜风细雨”“远山”“烟岚”“箬笠蓑衣”,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在小说的①②段中,作者运用了诸如“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这样的句子,这些语言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描绘出江南春日富有特色的景致。
在句式的运用上,其中既有“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的长句,也有“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这样的短句,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在表达方式上,“草长莺飞”化用古代名篇中的名句,同时“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让文章的表达丰富多彩,也凸显了江南的灵秀。
在描写画面的选取上,作者选取了“斜风细雨”“远山”“烟岚”“箬笠蓑衣”等富有江南地域特征的意象,既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也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小说中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但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这就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影青瓷
①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着没事就爱到乡下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
②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有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纪项就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
③丁大爷摇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
④纪项回家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仅岭垌村在宋时就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媲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世事沧桑,现在铜城所产影青瓷存世量已极少。
⑤不久,纪项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那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
⑥卖主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大概价钱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给了三千块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围观的人就发出一片不屑的嘘声。
⑦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小伙子说,如果你中意,一口价,五千元。
⑧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
⑨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它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小伙子头头是道地说过,顿了顿,一脸无奈地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等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看着小伙子,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
⑩也许看出纪项是个识货的行家,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 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三百也高了。小伙子急了,三百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卖,我就拿走。
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又看着瓷器好一会儿,眉头一皱,额头上的几道皱纹变得更深了,好一会儿才点头,算是成交。
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在他走出十几步后,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
小伙子看了看脚下,说没有工作。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
我对古董不在行,行吗?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
一个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笑着说。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
转眼十几年过去。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鉴别物品时看上一眼就知真假。
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说想求一件事,他说,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
病床上的丁大爷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
丁大爷向丁一眼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对他交代。丁一眼上前一步,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渐渐说不清楚了。
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道,纪老师,谢谢您!
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8. 这篇小说把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融合了起来,请以第③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
9. 分析第⑨段和第⑩段议价的场景对塑造纪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10. 小说第 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 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
11. 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暖心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答案】8. 小说第③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这样处理还增强了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9. 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刻画出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
10. 第 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第 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就拉着丁一眼去看丁大爷,表明他已猜出丁一眼所求的事,但并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同时,这个细节还暗示了他与丁大爷早已有所交往,有一定的交情在。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虽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
11. 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识宝惜宝之人也因宝结缘。求购不得能随缘而安,意外购得后不仅悄悄地物归原主,还不露痕迹地助人脱离困境,美丽的心灵在不经意间就能使你产生温暖的感动。现将该小说推荐给你,希望也能温暖你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
“丁大爷摇摇头”,这是叙述语言;“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这是丁大爷的回答;“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叙述语言中含有对话内容;“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这是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
此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没有点明谁说什么,谁答什么,但读者一目了然,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读来亲切、真实,仿佛对话的两个人就在眼前。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情节对塑造人物作用的能力。
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先说“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表明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不因曾经有过缘分就脱离实际讲话。
“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纪项又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不多不少,不欺不哄,还是原价,表现他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细节描写的能力。
“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第 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
第 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纪项没听完话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表明他之前和丁大爷已有交往,了解相关情况;强调“拉着丁一眼的手”,去看丁大爷,一是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
同时,这个亲切的姿势还暗示他在与丁大爷的所交往中已经积蓄了一定的交情,故自然而然的拉手去看望老人。
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之前他曾有“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表明他理解丁大爷对影青瓷的喜爱,此处纪项和丁大爷结缘虽说情节上出人意料但又合乎他的性情,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旨,写推荐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阐述小说主旨,即小说“暖”在何处,表明推荐目的就是为了感受美好,温暖人心。
小说主人公是古董收藏家纪项,他鉴宝水平高超。他尊重他人,不夺人所好。当丁大爷决意不卖宝贝时,他不强人所难;小丁无奈卖了影青瓷后,他偷偷把宝贝还给了丁大爷。而且乐于助人。当丁大爷生病急需要用钱时,纪项主动给他钱治病;还介绍小丁到朋友那儿工作。更可贵的是纪项能理解宝物与有缘人之间的关系,他宁愿忍痛割爱将宝物还给丁大爷。而丁大爷临终之前未说完的话和丁二根的神态,暗示了丁二根会将此物还给纪项。这是皆因人物懂缘惜缘并结缘才有此美好的故事。这份情缘定会感动人心,带给你我温暖。据此整合信息,以推荐语语体完成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019年杨浦区一模】
2021·上海宝山·二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空的点缀
萧红
①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象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象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鸣鸣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象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擞下来的声音就是一片。好象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
②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邻家在说:
③“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
④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于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象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
⑤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
⑥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
⑦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
⑧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
⑨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
⑩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来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
1937年8月14日
[乙]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薄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②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注)①作者曾于1940年5月到10月访问延安,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1940年底,在“国统区”的重庆写下此文。
1.选取甲文某一个语言运用的特点加以赏析。
2.乙文中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体现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思想,请加以分析。
3.对于“景象”,甲乙两文有不同的构思,请作比较赏析。
4.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后,学校印发了萧红的《天空的点缀》和茅盾的《风景谈》,要求学生结合这两篇散文内容写观后感,小杰在文中写道:“倘若再有外寇来犯,我也像萧红女士一样,绝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我也像《风景谈》中的战士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捐躯赴国难,我会视死忽如归。”请在横线处补足观后感内容,填入后两处横线的分句形成对偶。
【答案】
1.示例一:甲文短句和词语反复形成特色。“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 前面一个,后面一个”“过去了!过去了!……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这样的语句运用使叙述描写细节逼真,简短而间隔的节奏与其观察活动和情绪统一,真切细致地观察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及对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
示例二:甲文中“了”“着”“呢”“吧”“吗”等助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如“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了”更近口语,强化了节奏感,造成短促的音响效果,细致写出作者视角的移动变化和飞机的络绎不绝,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及对自己、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
示例三:甲文疑问句的运用形成特色。“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落了还是没落呢?”这些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理和意识流动,把自己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抗战背景中,真切动人。
2.本文写于1940年,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中的自然环境是战斗环境的逼真再现,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3.示例一:从题材题旨看,甲文题目“点缀”有蔑视含义,甲文有对侵略者记录正告的意图;乙文题目“风景”有赞扬含义,要通过景物赞扬人及其精神并阐发哲理。甲文以人观景活动及心理为主体,乙文景物为主体且人是景物主体,这使乙文景象有象征和烘托人的手法而甲文没有;布局上,甲文的情感与描述一体,乙文写景后有议论。甲文的构思能激发人们奋起抗战,乙文的构思能突出民族希望之所在。
示例二:甲文单纯写景叙事,质朴的风格更能够动人;乙文画面后以议论点睛揭示蕴含,深化主题,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甲文天空、飞机、家居等景象细节逼真、时有重复,蕴含不安及对日寇仇恨的心理;乙文景象与人、景象与景象、景象与情感形成烘托,背景、远景、特写、人物结合,凸显人和解放区军民精神的崇高伟大。甲文景象有记录侵略罪行及百姓苦难的史笔意图,乙文则把政治寓于景物。
4.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 而是抗起钢枪浴血奋战 吹起山峦震动的喇叭 荷着刺刀闪亮的钢枪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语言运用的特点”,而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要从语言特色、语体色彩、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等方面入手。结合甲段文章,我们会发现萧红的这篇文章小说语言在超常规的文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然后我们按照从字词到句再到文段的特征即可得出答案。
在文字的运用上,甲文中“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过去了!过去了!”我们会发现文本用了很多的“了”字,“了”更近口语,强化了节奏感,造成短促的音响效果,抑扬顿挫音乐和谐,朗朗上口,酣畅淋漓细致入微地写出作者视角的移动变化和飞机的络绎不绝以及心理感受对人民动荡不安生活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战争和时局的紧张等复杂感受。再结合“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可知,甲文中“了”“着”“呢”“吧”“吗”等助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助力语气和情感,或者叙述、或者推测、或者判断、或者困惑疑问。
在词语的运用上,甲文段中“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来上的台灯……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对于它我看了又看”“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 前面一个,后面一个”“过去了!过去了!……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运用了很多的反复的短句和词语,或者连续反复或者间隔反复,突出强化了自己紧张不安、莫名担忧等各种矛盾纠结畏惧期待祈祷等复杂的心绪,强化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入侵中国的外敌的憎恨,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爱和同情,对战争早日结束的美好期待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再从表达的句式上看,甲文段中“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还是没落呢?”都运用了疑问句,这些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理和意识流动,把自己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抗战背景中,真切动人,通过问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增强了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度。
由此梳理答案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乙文段中落款为“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由此可知此篇文章写作于1940年,而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着抗日战争,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由此可知,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中“霞光射住他”“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既是自然环境,也是战斗环境的逼真再现,战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严肃,坚决,勇敢”“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可知,他们的严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从选材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题目看,甲文题目为“天空的点缀”,“点缀”本为褒义词,而读完全文会发现,该篇文章的标题有蔑视含义,有对侵略者记录正告的意图;乙文题目“风景谈(节选)”的“风景”有赞扬肯定、骄傲自豪等含义,要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人的崇敬之情以及弘扬人格精神并阐发哲理启发民众的用意。
从内容上看,甲文的写作视角主要是仰望中所见天空中不时飞来的轰炸机,结合眼前所见写所思所想所忧所感等;而乙文主要是写人,把人融合于景物背景中,扩大了风景的内涵,景物和人之间互相映衬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其间使用了象征比喻情景交融烘托渲染衬托等写作特色,而甲文大多直抒胸臆揭示内心所想;同时,甲文景象是通过视觉所见真实记录外敌入侵的可恶行径,展示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生活,具有写实留史的意图,乙文则把政治背景巧妙蕴含所见景物中,精神的感召力于读者的阅读感悟中自然产生。
从布局上,甲文中“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一样……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描述一体;而乙文写景后有议论。甲文的构思能激发人们奋起抗战,乙文的构思能突出民族希望之所在。
从结构上看:甲文单纯写景叙事,质朴的风格更能够动人;乙文先写画面后以“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议论点睛揭示蕴含,深化主题,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
从写作技巧上看:甲文天空、飞机、家居等景象细节逼真、时有重复,蕴含不安及对日寇仇恨的心理;乙文景象与人、景象与景象、景象与情感形成烘托,背景、远景、特写、人物结合,凸显人和解放区军民精神的崇高伟大。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仿写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文本内容,甲文结尾写到“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因此第一个横线上填写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第二个横线上与之相反,即而是抗起钢枪浴血奋战;
乙文中的人物一个是小号兵,另一个是荷枪战士。在加上小号兵“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因此第三个横线上填写吹起山峦震动的喇叭;而该横线要与第四处形成对偶,因此第四个横线填写荷着刺刀闪亮的钢枪。
2021·上海浦东新·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伤疤的月亮
刘云芳
①狗狂吠。我透过门缝往外看,什么也没有。
②我推门出来,满天都是星星,月亮只有半个,像被一把钝刀切开,切口上还留着不太整齐的曲线。它安静地挂在院子的正上方,成了我们家的私有财产。我对母亲说,现在才知道,月亮原来是我家院子的肚脐眼儿。母亲笑,忍不住钻进窗帘贴着玻璃往外边瞧。
③肚脐眼儿是胎儿与母体连接的地方,这座院子的母亲难道是天空吗?
④似乎很多年没有跟母亲独处过这么多天。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煮粥。她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你得再去拿根柴,饭才能做好;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给它,顺道把鸡蛋也收了吧……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
⑤她在饭桌上展示为我积攒的各种吃食:红薯、油糕,箱子里有上一年自家地里摘取的苹果和山楂。冰箱里有上一年八月冻的白瓤嫩核桃,一个纺织袋里也是核桃,不过是晒干的,吸足了去年秋天的阳光。我在炕沿上坐着,她便满屋子里转悠,从这里找找,那里寻寻,把储藏的物品聚集在一起,看着我吃。
⑥她不让我洗碗,不让我扫地,她要用那半个身子,释放出对我全部的爱。白天,她怕我在屋子里阴冷,喊我去晒太阳。晚上,她喊我快点去睡。我总是要在睡前为她按摩。她平躺着,身体展现在我面前。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刀口。我知道这是与我有关的一次手术。她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解释道,那会儿也是没办法。
⑦那时,她只有二十一岁,怀了我之后,又紧张,又幸福。她感受到我在腹部一天天长大,肚子很快就鼓起来。大家都说她怀的可能是双胞胎。然而,与我一同长大的并不是什么手足,竟是一个肿瘤。母亲经历了手术,大夫从她腹部取出的肿瘤装了一小盆。之后,他们怀着忐忑的心任我自然生长。哪怕我出生后非常健康,她也总是对当时的选择心怀愧疚。
⑧我查看她的身体,像在观察一棵老树的年轮。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有次,她拿着镰刀去割草,在一条细窄的小道上,前边忽然来了一头小牛,她往旁边一躲,不小心摔了一跤,镰刀的刀刃正好割在了虎口上,顿时血流不止。她包着一大块白布去邻村找大夫,缝了好几针。
⑨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脚上忽然多出了一块骨头,它去城里看,大夫说那是骨质增生,需要做手术。术后,她坚持没有住院,为了省钱,她坐班车到山下,硬是爬上了山。
⑩我说,你脖子上有块伤疤。她脑出血之后,昏迷了多日,脑袋下边敷着冰块。每天都需要输液,两双手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护士实在无处下手,说要做一个置留管,找来找去,选择在脖子下边的位置。我眼睁睁看见他们在母亲的皮肤上下刀子,那种感觉很不好受。几天之后,母亲忽然双目圆睁,上下牙紧紧咬合,从牙齿的隙缝里分泌出白沫。她犯了癫痫。大夫说这可能是脑出血后遗症。
母亲对那二十多天的经历几乎没有记忆,却记住了那痛苦的感觉,她的身体也替她记下了,在那里长了一枚比指头肚略小的伤疤。
我按摩她的每一寸肌肤,像一阵风抚摸一个村庄。母亲的身体便是我肉体的故乡。
母亲终于睡着了。窗外的月亮好像不那么明亮了,我隐约看见,它已经斜了过去,去往右边的山梁上方。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但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在这样的季节里等待着,期盼着。我在母亲身边,也像一棵躲避风雨的小树苗。为了冲刷她的悲伤,我不得不先把自己的悲伤放下,我总是抱她,总是逗她笑,好像我从未长大。
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惊胆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一轮有伤疤的月亮。
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
有一次,我从梦里醒来时,母亲正在熟睡,听着她有节奏的鼻息,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存了满满的月光。有她在的地方,无论多深的夜,我心里都是亮堂的。我忍不住把头偎在她的枕边,仿佛自己还是个婴儿,仿佛她还年轻。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
(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有删改)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④段。
6.品味第⑤段画线句的妙处。
7.分析第 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8.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试作分析。
【答案】
5.语言质朴自然,生活化,作者叙述了母亲的日常生活,如“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把榆木拐杖”等,与母亲吃苦耐劳、关爱子女的农家母亲的形象相契合,如母亲“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等,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字里行间表达出深情。同时语言形象、富有诗意,如最后两句“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的深厚及无所不在。
6.“也是”,加强语气,强调冰箱里母亲为“我”储藏的各种核桃,有白瓤嫩核桃,有干核桃,种类之多;“上一年八月冻的”和“去年秋天的”等,体现了时间之久,写出了母亲为“我”积攒各种吃食的尽心尽力;“吸足了去年秋天的阳光”,写核桃的饱满,突出母亲为子女储存食物时的用心用情,以“秋天的阳光”的美好形象,描绘了母亲的爱充满了温暖,使得母亲的形象既美好,又令人感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7.第 段是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春天从干枯的枝头上发出新芽,野草变绿,昆虫鸣唱。由此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引出我是母亲孕育的新生命,受到母亲的呵护,同时也给母亲带来欢乐和欣喜,来慰藉她因坎坷多难而感到的悲伤,表现我与母亲相互依赖、相依相伴的深厚感情。
8.标题意蕴丰富,具有象征意味。“月亮”象征母亲对“我”的爱的细腻、温柔、无微不至;“有伤疤”暗含母亲的一生充满坎坷磨难,表现母亲的坚强与隐忍,而对“我”的爱是无私而忘我的,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私的深深感恩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同时从母女二代人身上表现了母爱的无私而伟大。“月亮”和“伤疤”在形象上形成反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一段描写母亲的日常生活和与我相处的过程。文中这样描写母亲的日常,“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煮粥”,这些语言质朴自然,描写母亲的坚韧和勤劳,尽管留下了后遗症,母亲的右胳膊僵硬,无法正常使用,但是她什么都自己干,穿衣、散步、生火、煮粥,写出母亲不会闲着的特点,语言的朴实与母亲的形象相得益彰;
文中还描写了母亲指挥我做事,“她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你得再去拿根柴,饭才能做好;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给它,顺道把鸡蛋也收了吧……”,同样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
最后一句“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一改前面的语言特点,把母亲的爱比作洒满院子的月光,既写出母爱的温馨美好,又写出母爱的“满”与“厚”,语言形象、富有诗意,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的深厚及无所不在。
6.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是“冰箱里有上一年八月冻的白瓤嫩核桃,一个纺织袋里也是核桃,不过是晒干的,吸足了去年秋天的阳光”。这是母亲为我积攒的吃食,有两样核桃,一样是“白瓤嫩核桃”,一样是晒干的核桃。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母爱的细腻,“也是”加强语气,两样核桃口味不同,都要留给孩子尝尝;
还有“上一年八月冻的”“吸足了去年秋天的阳光”,一是写出时间之久,二是体现母亲的用心,嫩的怕放坏,就要“冻”上,干的需要晒充分才好吃。写出母亲的用心用情;
“秋天的阳光”明亮温暖,能够驱走寒秋的萧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个形象与母亲的形象完全契合,写出母爱的温暖、饱满,使得母亲的形象既美好,又令人感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是“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但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在这样的季节里等待着,期盼着”。这是母亲睡着后,我看到月亮西斜到山梁上而产生的想象。“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描写了春天即将带来的景象,有颜色,有声音,有美好的希望和期盼。这段描写歌颂了生命的轮回,写出了新生生命的美好。
这段想象也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感悟:我就是母亲孕育的新生命,我幼小时受到母亲的呵护,也曾给母亲带来欢乐和欣喜;母亲生命坎坷,我的出生为她带来希望和美好的期盼。母亲和我相依为命,相互依赖,感情深厚。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题目是“有伤疤的月亮”。首先看“月亮”的含义,文中有“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可见“月亮”象征母亲对我的爱,“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她在饭桌上展示为我积攒的各种吃食……把储藏的物品聚集在一起,看着我吃”“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母爱就像月光一样,细腻、温柔、无微不至;
“有伤疤”暗含母亲的一生充满坎坷磨难,“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刀口。我知道这是与我有关的一次手术”“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脖子上有块伤疤”,这些伤疤记录着母亲的坎坷,也记载着母亲的坚强与隐忍;
母亲生命坎坷,对我的爱却从没有改变,“有伤疤的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私的深深感恩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依恋。而我也成为了母亲,“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惊胆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一轮有伤疤的月亮”,我也与母亲一样成为了“有伤疤的月亮”,从母女二代人身上表现了母爱的无私而伟大。
“月亮”怎么会有“伤疤”?“月亮”和“伤疤”在形象上形成反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1·上海青浦·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斗车
①良平××岁那年,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铺设小火车轨道。他每天都去村边观看这项工程。说是工程,其实只是用斗车装运土方。
②装好了土的斗车上站着两个小工。斗车走的是下坡路,不用人推它自己就会飞跑起来。小工们那号衣的下摆随风飘荡,良平很想去当个土方小工。他还想和那些小工一起乘一下斗车,哪怕一次也是好的。小工们很轻巧地从斗车上跳下来,转眼间,就把车斗里的土全部倾倒在轨道的尽头处了。接下来,小工们便一步步推着斗车,开始朝来时的路登坡上山。此时良平心想,即使乘不了斗车,但只要能推推它也是好的呀。
③又过了十几天,良平一个人来到工地,他站在那里看着斗车往上爬,这时正午已经过去了。良平看到有一辆斗车载着枕木从铺设干线用的粗轨上往坡上爬。推这辆斗车的是两个年轻人。
④“叔叔,我也来帮你们推好吗?”
⑤“哦,来推吧。”
⑥良平钻进两个男工之间,开始拼命地推起来。
⑦“你这小鬼很有点劲啊。”
⑧“推了一会儿之后,轨道的坡度逐渐变得平缓起来,已经不用再推了。——他们会不会马上说这话了呢?”良平心里七上八下地嘀咕着。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试探着:“一直照这样推下去好吗?”
⑨“当然好喽。”
⑩再往前推了五六百米远,轨道又一次碰上了陡坡。这里,两侧是蜜橘园,不少橙黄色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下。
“还是上坡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啦。”从蜜橘园中间往上推到最高处,轨道一下子急转直下。良平立即举脚跃上斗车。在三个人附着车身乘上来的同时,斗车已扇动着蜜橘园里的香气,在轨道上一股劲儿飞快地滑动起来。“乘斗车比推斗车要美得多呢。”——良平让自己的外衣鼓着野风,一面想着这毋庸置疑的道理。“推着斗车前进的路程越长,回来时乘斗车的机会也越多。”——良平还这么想过。
斗车一来到竹丛区,慢慢地停止了飞驰。三个人又像方才那样,开始推起这辆沉重的斗车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丛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树林。沿着这条路,斗车好容易才登上坡顶。这时,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与此同时,良平马上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已经走到过分远的地方来了。
三个人又乘上斗车,斗车沿着海的左边滑行,同时从杂树林的枝叶下钻过。不过,良平此时的感觉已不像方才那样兴致勃勃了。”斗车马上回去就好了。”当然,他自己也很清楚,不到达目的地,斗车也好,人也好,都还不能往回返。
三个人一边推着斗车一边沿着平缓的斜坡往上爬。良平虽然手扶斗车,但是心不在焉,他在想着别的事。 “太阳就要下山了。”
两个小工把手搭在斗车的枕木上,一边漫不经心地对良平这样说:“你可以回去了。我们今天得在对面住一宿。”
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他几乎要哭出来。他向这两个年轻的小工很不自然地鞠了个躬告辞之后,就拼命地顺着轨道跑步前进。
良平从竹丛边穿过时,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良平越发焦虑不安起来。来到蜜橘园的时候,周围越来越暗了。“只要能保住性命……”良平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连滑带跌地继续赶路。
好不容易在远处的暮霭当中显出村边工地的影子。这时,良平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又继续向前奔跑起来。
良平一跑进自己家门,终于止不住扯着嗓子哇地哭出了声音。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凄凉,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在二十六岁的那一年,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到东京。这时,他在一个杂志社的二楼,手拿红笔做着校对工作。可是,不知怎么一来,而且毫无理由,良平有时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件事情。毫无理由可循吗?尘世的操劳使良平疲于奔命,他眼前浮现出一条道路,它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路上,竹林昏暗微明,坡道陂陀起伏,是一条细细长长、断断续续的道路……
9.依据文章提供的多点信息推断良平当时的大致年龄,并简要分析推断的理由。
10.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11.从起因和心情角度比较良平走夜路与香雪走夜路的差异。
良平:
香雪:
1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主要作用。
【答案】
9.从年轻人同意他推车,他看到海就能意识到离家很远,还能自己一个人回家,可见他年纪不会太小;从年轻人叫他“小鬼”,他钻进“两个男工之间”,一个人走夜路害怕,可见他年纪也不会太大。因此,我判断他大约八岁。
10.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语言平易晓畅。本文记叙了一个孩童推斗车远足的经历,无论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语言极其平易,语言心理都符合一个孩童的特点。
11.良平:因为好奇、贪玩被甩;整个归途充满紧张、恐惧。
香雪:因为渴望铅笔盒上火车卖鸡蛋而误了下车;整个归途虽然开始时害怕但渐渐地转为充实快乐。
12.内容:人生就如乘着斗车前行,前路茫茫,可能一开始充满新奇,但远行的未知感还是会时常涌现。(主要结合文末句,把握这条儿时路与眼前浮现的路的特点及象征义。)
结构:结尾的场景似乎与斗车无关,但作者巧妙地以”回忆起小时候的事”将现实与过去联系在一起。前后呼应连贯。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
在原文中寻找提示了人物性情、个头以及他人评价的词句进行分析。
年龄不能过小,从“叔叔,我也来帮你们推好吗”“哦,来推吧”中可见,良平提出要推车的愿望,两个年轻人爽快地答应了,可见他个头不小,能够帮大人做一些重活的年龄;从“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与此同时,良平马上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已经走到过分远的地方来了”可见,他能清楚地知道家与一个陌生地方的距离遥远,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最后自己一个人沿着来路回家而没有迷路,可见他有空间方位意识,应该有八九岁。
年龄也不能过大,从年轻人称赞他“你这小鬼很有点劲啊”,可见,他还是个小鬼头,“良平钻进两个男工之间”可见,他的个头较小,钻进两人中间一起推车也不会影响到谁。当年轻人说“你可以回去了。我们今天得在对面住一宿”时,“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他几乎要哭出来”,回去的路上“良平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良平一跑进自己家门,终于止不住扯着嗓子哇地哭出了声音”可见,他的年龄也不会太大,还没有自己独立走过太远的路,不会超过12岁。
答案要看出推理的逻辑关系:基于……我推断他大约几岁。
1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文叙述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一个孩子出于好奇,观看铺设轨道工程并渴望能推斗车,得到工人允许后,他推着斗车到了很远的地方,因为意外而不得不一个人返回的故事,语言平实易懂,真实而符合人物形象。如“良平心想,即使乘不了斗车,但只要能推推它也是好的呀”“推了一会儿之后,轨道的坡度逐渐变得平缓起来,已经不用再推了。——他们会不会马上说这话了呢?”“还是上坡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啦”“推着斗车前进的路程越长,回来时乘斗车的机会也越多”,通俗平易的语言把孩子的好奇、渴望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
景物描写也平易流畅,如“竹丛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树林”“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来到蜜橘园的时候,周围越来越暗了”,虽然是很直白的描写,但用词准确,让人能想象到孩子所看到的情景。
本文记叙了一个孩童推斗车远足的经历,无论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语言极其平易,语言心理都符合一个孩童的特点,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语言平易、语言平易晓畅等均可,可列举某个具体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人物心理差异的能力。
良平走夜路的起因是想要尝试推推斗车,并乘坐斗车回来,出于好奇贪玩,没想到工人们到了目的地后却不回去了,他不得不自己一个人单独回家。从“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他几乎要哭出来”“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可见,他在整个归家途中都十分紧张恐惧。
而香雪走夜路是因为她急切地想要换到自动铅笔盒,被火车开动意外载走,只能在离家遥远的地方下车。归途中,她也有害怕,但因为拿到了渴望的铅笔盒,并且半路遇到了来找自己的乡亲们,她由害怕而转变为快乐,充实。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与段落作用的能力。
结尾段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主旨和结构上来思考。
此时浮现在良平眼前的“路”,就不再是真实的“路”,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路,他如今的人生之路。“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说明人生也像儿时乘斗车一样,由于好奇踏上道路,却未必知道自己前路面临着什么,可能仍有新奇的感知,但也可能像儿时一样会面临一些措手不及的意外。从“竹林昏暗微明,坡道陂陀起伏,是一条细细长长、断断续续的道路”可看出,这条道路究竟通向哪里并不能确定,正如人生之路茫茫未知,令人感喟。
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把成年后的良平回忆儿时乘斗车的情形,把现实与过去联系,与前文相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完整,立意更深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研发。
思路设计:采用“讲练测模式”。
讲解部分共8讲,每讲包含高考知识讲解和真题专练,题目选自2022年高三各区一模,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测试等。
专练部分按照上海新高考考纲顺序,精选2021年名校真题20篇,难度为中等及以上。
测试部分,仿真上海新高考试卷,供大家进行整体模拟测试。
第3讲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是近几年高考及模考的高频考点。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题型,想要拿满分需要扎实的语文功底。每题分值通常在3—4分之间。
一、作品语言特点的鉴赏角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的角度;
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等)作用为突出强调;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反问和设问等)作用为增强语气。
2.表达方式的角度;
(1)叙述,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议论,如例证、引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说明,在文学类文本中出现较少,但不代表不考,例如2015年高考《湖殇》就考过说明的作用。
3.表现手法的角度;
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用词的角度;
常用作赏析的词语类型有: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叹词等。
5.句式角度;
(1)整散结合
(2)长短句结合
(3)常式句和变式句
6.语言风格的角度。
常见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有: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含蓄蕴藉、隽永委婉:文章用语比较委婉含蓄,但却满含哲理,发人深思。
(3)优美典雅、生动形象:用语修辞格较多,文章修饰语较多,语言表现力很强,追求用语的优美典雅。文章音乐性和美感兼具。
(4)幽默诙谐、辛辣讽刺: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二、语言特点鉴赏的答题点拨
1.找到鉴赏的角度,进行明确的角度点明;
2.结合具体文本内容阐述鉴赏角度,并分析其内容要点,如对象特征等;
3.结合句子情感进行鉴赏,加上基本的鉴赏术语和特殊的表达效果,如排比手法带上“加强语势”等。
例题一: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夜颂
鲁迅
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 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准风月谈》是借“谈风月”来“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乙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 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7. 从句子形式的角度,赏析甲文第③段的语言运用。
8. 从选材和写作视角两方面,赏析甲文的构思。
例题二: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的鲥鱼汤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②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③第一网,一无所获。
④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
⑤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
⑥“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
⑦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
⑧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
⑨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
⑩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
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
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
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
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
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
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
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
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
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
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
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
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
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
7. 赏析小说第①段和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影青瓷
①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着没事就爱到乡下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
②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有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纪项就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
③丁大爷摇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
④纪项回家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仅岭垌村在宋时就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媲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世事沧桑,现在铜城所产影青瓷存世量已极少。
⑤不久,纪项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那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
⑥卖主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大概价钱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给了三千块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围观的人就发出一片不屑的嘘声。
⑦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小伙子说,如果你中意,一口价,五千元。
⑧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
⑨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它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小伙子头头是道地说过,顿了顿,一脸无奈地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等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看着小伙子,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
⑩也许看出纪项是个识货的行家,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 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三百也高了。小伙子急了,三百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卖,我就拿走。
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又看着瓷器好一会儿,眉头一皱,额头上的几道皱纹变得更深了,好一会儿才点头,算是成交。
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在他走出十几步后,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
小伙子看了看脚下,说没有工作。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
我对古董不在行,行吗?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
一个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笑着说。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
转眼十几年过去。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鉴别物品时看上一眼就知真假。
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说想求一件事,他说,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
病床上的丁大爷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
丁大爷向丁一眼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对他交代。丁一眼上前一步,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渐渐说不清楚了。
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道,纪老师,谢谢您!
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8. 这篇小说把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融合了起来,请以第③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
9. 分析第⑨段和第⑩段议价的场景对塑造纪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10. 小说第 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 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
11. 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暖心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2019年杨浦区一模】
2021·上海宝山·二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空的点缀
萧红
①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象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象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鸣鸣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象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擞下来的声音就是一片。好象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
②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邻家在说:
③“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
④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于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象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
⑤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
⑥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
⑦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
⑧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
⑨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
⑩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来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
1937年8月14日
[乙]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薄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②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注)①作者曾于1940年5月到10月访问延安,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1940年底,在“国统区”的重庆写下此文。
1.选取甲文某一个语言运用的特点加以赏析。
2.乙文中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体现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思想,请加以分析。
3.对于“景象”,甲乙两文有不同的构思,请作比较赏析。
4.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后,学校印发了萧红的《天空的点缀》和茅盾的《风景谈》,要求学生结合这两篇散文内容写观后感,小杰在文中写道:“倘若再有外寇来犯,我也像萧红女士一样,绝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我也像《风景谈》中的战士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捐躯赴国难,我会视死忽如归。”请在横线处补足观后感内容,填入后两处横线的分句形成对偶。
2021·上海浦东新·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伤疤的月亮
刘云芳
①狗狂吠。我透过门缝往外看,什么也没有。
②我推门出来,满天都是星星,月亮只有半个,像被一把钝刀切开,切口上还留着不太整齐的曲线。它安静地挂在院子的正上方,成了我们家的私有财产。我对母亲说,现在才知道,月亮原来是我家院子的肚脐眼儿。母亲笑,忍不住钻进窗帘贴着玻璃往外边瞧。
③肚脐眼儿是胎儿与母体连接的地方,这座院子的母亲难道是天空吗?
④似乎很多年没有跟母亲独处过这么多天。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煮粥。她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你得再去拿根柴,饭才能做好;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给它,顺道把鸡蛋也收了吧……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
⑤她在饭桌上展示为我积攒的各种吃食:红薯、油糕,箱子里有上一年自家地里摘取的苹果和山楂。冰箱里有上一年八月冻的白瓤嫩核桃,一个纺织袋里也是核桃,不过是晒干的,吸足了去年秋天的阳光。我在炕沿上坐着,她便满屋子里转悠,从这里找找,那里寻寻,把储藏的物品聚集在一起,看着我吃。
⑥她不让我洗碗,不让我扫地,她要用那半个身子,释放出对我全部的爱。白天,她怕我在屋子里阴冷,喊我去晒太阳。晚上,她喊我快点去睡。我总是要在睡前为她按摩。她平躺着,身体展现在我面前。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刀口。我知道这是与我有关的一次手术。她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解释道,那会儿也是没办法。
⑦那时,她只有二十一岁,怀了我之后,又紧张,又幸福。她感受到我在腹部一天天长大,肚子很快就鼓起来。大家都说她怀的可能是双胞胎。然而,与我一同长大的并不是什么手足,竟是一个肿瘤。母亲经历了手术,大夫从她腹部取出的肿瘤装了一小盆。之后,他们怀着忐忑的心任我自然生长。哪怕我出生后非常健康,她也总是对当时的选择心怀愧疚。
⑧我查看她的身体,像在观察一棵老树的年轮。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有次,她拿着镰刀去割草,在一条细窄的小道上,前边忽然来了一头小牛,她往旁边一躲,不小心摔了一跤,镰刀的刀刃正好割在了虎口上,顿时血流不止。她包着一大块白布去邻村找大夫,缝了好几针。
⑨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脚上忽然多出了一块骨头,它去城里看,大夫说那是骨质增生,需要做手术。术后,她坚持没有住院,为了省钱,她坐班车到山下,硬是爬上了山。
⑩我说,你脖子上有块伤疤。她脑出血之后,昏迷了多日,脑袋下边敷着冰块。每天都需要输液,两双手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护士实在无处下手,说要做一个置留管,找来找去,选择在脖子下边的位置。我眼睁睁看见他们在母亲的皮肤上下刀子,那种感觉很不好受。几天之后,母亲忽然双目圆睁,上下牙紧紧咬合,从牙齿的隙缝里分泌出白沫。她犯了癫痫。大夫说这可能是脑出血后遗症。
母亲对那二十多天的经历几乎没有记忆,却记住了那痛苦的感觉,她的身体也替她记下了,在那里长了一枚比指头肚略小的伤疤。
我按摩她的每一寸肌肤,像一阵风抚摸一个村庄。母亲的身体便是我肉体的故乡。
母亲终于睡着了。窗外的月亮好像不那么明亮了,我隐约看见,它已经斜了过去,去往右边的山梁上方。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但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在这样的季节里等待着,期盼着。我在母亲身边,也像一棵躲避风雨的小树苗。为了冲刷她的悲伤,我不得不先把自己的悲伤放下,我总是抱她,总是逗她笑,好像我从未长大。
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惊胆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一轮有伤疤的月亮。
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
有一次,我从梦里醒来时,母亲正在熟睡,听着她有节奏的鼻息,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存了满满的月光。有她在的地方,无论多深的夜,我心里都是亮堂的。我忍不住把头偎在她的枕边,仿佛自己还是个婴儿,仿佛她还年轻。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
(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有删改)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④段。
6.品味第⑤段画线句的妙处。
7.分析第 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8.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试作分析。
2021·上海青浦·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斗车
①良平××岁那年,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铺设小火车轨道。他每天都去村边观看这项工程。说是工程,其实只是用斗车装运土方。
②装好了土的斗车上站着两个小工。斗车走的是下坡路,不用人推它自己就会飞跑起来。小工们那号衣的下摆随风飘荡,良平很想去当个土方小工。他还想和那些小工一起乘一下斗车,哪怕一次也是好的。小工们很轻巧地从斗车上跳下来,转眼间,就把车斗里的土全部倾倒在轨道的尽头处了。接下来,小工们便一步步推着斗车,开始朝来时的路登坡上山。此时良平心想,即使乘不了斗车,但只要能推推它也是好的呀。
③又过了十几天,良平一个人来到工地,他站在那里看着斗车往上爬,这时正午已经过去了。良平看到有一辆斗车载着枕木从铺设干线用的粗轨上往坡上爬。推这辆斗车的是两个年轻人。
④“叔叔,我也来帮你们推好吗?”
⑤“哦,来推吧。”
⑥良平钻进两个男工之间,开始拼命地推起来。
⑦“你这小鬼很有点劲啊。”
⑧“推了一会儿之后,轨道的坡度逐渐变得平缓起来,已经不用再推了。——他们会不会马上说这话了呢?”良平心里七上八下地嘀咕着。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试探着:“一直照这样推下去好吗?”
⑨“当然好喽。”
⑩再往前推了五六百米远,轨道又一次碰上了陡坡。这里,两侧是蜜橘园,不少橙黄色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下。
“还是上坡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啦。”从蜜橘园中间往上推到最高处,轨道一下子急转直下。良平立即举脚跃上斗车。在三个人附着车身乘上来的同时,斗车已扇动着蜜橘园里的香气,在轨道上一股劲儿飞快地滑动起来。“乘斗车比推斗车要美得多呢。”——良平让自己的外衣鼓着野风,一面想着这毋庸置疑的道理。“推着斗车前进的路程越长,回来时乘斗车的机会也越多。”——良平还这么想过。
斗车一来到竹丛区,慢慢地停止了飞驰。三个人又像方才那样,开始推起这辆沉重的斗车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丛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树林。沿着这条路,斗车好容易才登上坡顶。这时,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与此同时,良平马上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已经走到过分远的地方来了。
三个人又乘上斗车,斗车沿着海的左边滑行,同时从杂树林的枝叶下钻过。不过,良平此时的感觉已不像方才那样兴致勃勃了。”斗车马上回去就好了。”当然,他自己也很清楚,不到达目的地,斗车也好,人也好,都还不能往回返。
三个人一边推着斗车一边沿着平缓的斜坡往上爬。良平虽然手扶斗车,但是心不在焉,他在想着别的事。 “太阳就要下山了。”
两个小工把手搭在斗车的枕木上,一边漫不经心地对良平这样说:“你可以回去了。我们今天得在对面住一宿。”
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他几乎要哭出来。他向这两个年轻的小工很不自然地鞠了个躬告辞之后,就拼命地顺着轨道跑步前进。
良平从竹丛边穿过时,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良平越发焦虑不安起来。来到蜜橘园的时候,周围越来越暗了。“只要能保住性命……”良平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连滑带跌地继续赶路。
好不容易在远处的暮霭当中显出村边工地的影子。这时,良平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又继续向前奔跑起来。
良平一跑进自己家门,终于止不住扯着嗓子哇地哭出了声音。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凄凉,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在二十六岁的那一年,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到东京。这时,他在一个杂志社的二楼,手拿红笔做着校对工作。可是,不知怎么一来,而且毫无理由,良平有时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件事情。毫无理由可循吗?尘世的操劳使良平疲于奔命,他眼前浮现出一条道路,它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路上,竹林昏暗微明,坡道陂陀起伏,是一条细细长长、断断续续的道路……
9.依据文章提供的多点信息推断良平当时的大致年龄,并简要分析推断的理由。
10.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11.从起因和心情角度比较良平走夜路与香雪走夜路的差异。
良平:
香雪:
1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