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仿真模拟卷一(学生版+教师版)-【走向成功】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冲刺精品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二模仿真模拟卷一(学生版+教师版)-【走向成功】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冲刺精品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08:31: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研发。
思路设计:采用“讲练测模式”。
讲解部分共8讲,每讲包含高考知识讲解和真题专练,题目选自2022年高三各区一模,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测试等。
专练部分按照上海新高考考纲顺序,精选2021年名校真题20篇,难度为中等及以上。
测试部分,仿真上海新高考试卷,供大家进行整体模拟测试。
二模仿真模拟卷一(教师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____________》)
(2)_________,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老子》)
(3)《〈论语〉十二章》中谈到君子如果真的践行了仁,那么社会会发生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企者不立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生”“企”“己”“焉”。
2.下面表述正确,且符合语体要求的一项是( )
A.信函:拙著实为不刊之论,感谢贵刊予以付梓。
B.广播:此次比赛盛况,本台明晚20点将予以重播。
C.电视广告词:用“时代”牌复印机复印——真假难辨。
D.科技文:把一包香烟所含的尼古丁注射到一头强壮的牛身上,瞬时就可以将它致死。
【标准答案】C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的言论,此处形容自己的作品,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B.作为广播,要多用口语,不应用文言词汇“此”“予以”。
D. “瞬时就可以将其致死”为模糊语言,作为科技文应精确些。
故选C。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陕北民间的剪纸,千百年来都只是无数农村妇女的普通手艺,她们从不把剪纸看成传递情感世界的手段, , 。 , ,通过对剪纸意义的重新认知,它就成为了一门艺术。
①这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剪纸艺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觉表达
②而这些始终只潜藏在剪纸行为的背后,没有人去深入探究
③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从剪纸作品中发掘出精神元素
④当然她们会无意识地通过剪纸的线条与造型流露喜怒哀乐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标准答案】D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文“她们从不把剪纸看成传递情感世界的手段”可知,下句应为④“当然她们会无意识地通过剪纸的线条与造型流露喜怒哀乐”,因为此句的“喜怒哀乐”紧承上文的“情感世界”;
正因为是“无意识地”,故“始终只潜藏在剪纸行为的背后,没有人去深入探究”,②紧承④;
③句一个转折,“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从剪纸作品中发掘出精神元素”,这些精神元素“反过来推动了民间剪纸艺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觉表达”,故③后为①。
所以本题的正确顺序为④②③①。
故选D。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超想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钊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黑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为女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有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铺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6.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关怀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标准答案】
4.B
5.C
6.D
7.(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2)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3)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8.(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2)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3)人物视角叙事考究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4)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详解详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未窥门径”即是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
A.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D.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
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
再者,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8.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根据材料三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可以概括出《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特点之一是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根据“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可见“善用人物视角,喜欢变换视角”是主要信息,可以将这句话作为特点直接进行概括。
根据“《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可以直接将这句话概括为答案要点。
根据“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和下文作者所举的例子:写黛玉的具体形貌,只能从宝玉的眼睛看出;写通灵宝玉,只能从宝钗的眼睛看出,可见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根据材料三结尾处“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可见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也是《红楼梦》的叙事特点之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11.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12.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标准答案】
9.B
10.B
11.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12.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详解详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其次,“我”为父亲背“板凳”,也展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如一开始,“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是“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父亲教“我”用“仕”之后,父亲便让“我”替他背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从事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下棋是下棋”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的行为所说的话;从文章整体来看,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利益之争,而仅仅只是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同时,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他下岗后“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终日在棋摊泡着”,在经济上十分贫困,但父亲却从不因此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的个人尊严,令人尊重;“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做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也不只是对眼镜说,也是对“我”的提醒,“他有笔”提示“我”不要贪图利益,“下棋是下棋”提示“我”也要恪守棋道,不可让纯粹的棋艺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13.极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
A.飞花 B.春色 C.春雪 D.芳草
14.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色彩 B.化静为动 C.寓情于景 D.虚实结合
15.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标准答案】
13.C
14.D
15.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详解详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该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后面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描绘了姗姗来迟的白雪纷纷扬扬的画面,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飞花”“春色”“芳草”都只能表达诗歌的浅层诗意,而“春雪”最能代表诗歌的主题和新巧的构思。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B.“作飞花”三字,化静态为动态,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C.“初惊见草芽”“穿庭树作飞花”作者在这样景物的描写中蕴含了对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
D.“虚实结合”错误,全诗所写景物都是眼前实景,没有虚写想象。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拟人化,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拟人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也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③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④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⑤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选自《宋史 刘敞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使还,求知扬州(_______) (2)旋改集贤院学士(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_______)
A.交通 B.沟通 C.畅达 D.交往
(2)持府县短长(_______)
A.挟制 B.握有 C.扶助 D.通“恃”
18.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19.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20.第⑤段画线句反映了皇帝对待刘敞怎样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重 B.关怀 C.信任 D.感激
21.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标准答案】
16. 掌管 不久
17. D A
18.C
19.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
20.C
21.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
【详解详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1)“使还,求知扬州”句意: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知,管理,掌管。
(2)“旋改集贤院学士”句意: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旋,随即,不久。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1)“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意思是:但是我们两国友好交往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通,交往。可以根据文段语境推断,语境讲述出使契丹的情况,应是两国交往的问题。
故选D。
(2)“持府县短长”意思是:挟制官府。持,挟制。语境说当地大户屡次犯法,因此应是挟制了官府的短处,官府不敢处置。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
“尧禅之以位”是状语后置句,“以位”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B;
“孝友”作“德”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奉使契丹”省略主语;“素”,向来;“习”,熟悉;“回屈”,弯弯曲曲;“殆”,大概。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写皇帝每次会见气体其他学士的时候,一定问询刘敞是否安康;皇上吃到新橙时,敕令赐给刘敞。这说明皇帝关心刘敞的身体和饮食等。再结合“帝固重其才”和前文可知,皇帝因为刘敞的功绩敬重并感激刘敞,才如此爱护关心他,并非信任。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快速定位至第2段。
由“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可知,面对契丹绕路远行,夸示险远,精准地指出应当从松亭趋柳河,道路好走,用时短。
由“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可知,契丹的野兽契丹人不认识,而刘敞却学识渊博,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地说:“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两国友好交往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为他们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出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达到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常常联系时事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辞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皇上非常看重他的才能,常常在会见气体其他学士的时候,一定问询刘敞是否安康;皇上吃到新橙时,敕令赐给刘敞。他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④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
(注释)①雠:应答,响应。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22.可填入第4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已 B.之 C.焉 D.也
2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2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A.骈散结合 B.排比铺陈 C.正反对比 D.欲扬先抑
24.分析第2段引用“水流湿,火就燥”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25.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标准答案】
22.A
23.D
24.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25.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
【详解详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
句子的意思是: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A.“已”通“矣”,了,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
B.“之”,代词,与语境不符。
C.“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加强肯定的语气,与语境不符。
D.“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疑问或反问语气,与语境不符。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先赞扬先王之治,而感叹“世教既衰”,“治”“衰”两两相对,前后映衬;说明贤明的当权者对于移风易俗和造就人才的重要性。这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故选D。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水流湿,火就燥”含义为: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2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本文探究人才问题,开篇开宗明义,揭示论点,以社会风尚决定于人才,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比“治世”、“衰世”的不同影响,突出人才任用之法,统治者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处于高而上的地位,每一个士大夫都要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之后反驳在势君子“无才”的谬说,从而提出陶铸人才即使官小职微也责无旁贷;最后以陶铸人才的成效收束,提出倡议。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智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士大夫,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一代人才。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才智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才智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三、材料作文
26.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标准答案】例文:
微观下的“人”
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群体中个体的评价。前者通过宏观叙事给出一定群体的泛化特点,而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认知,我们对个体细致深入的考察和评价往往会被一概而论的武断取代。种族、国籍、社会阶级、职业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因为个人生活、交际的范围有限,我们所能接触的他人所属的群体的丰富度也是有限的,我们对群体的印象多来自他人的转述、图书的记载和传媒的播报。他人的评价带有主观色彩免不了偏颇,记载的文字只展现过去的事实而无法表现时代变化下群体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亲身接触去补完对个体的了解,而一味相信外界输送来的间接信息,印象便会固化,进而影响我们对个体的评判。
如果一个打工仔在城市里受到了当地人的恶意对待,从而得出“城里人”都不是好东西的结论并灌输给其他未进过城的同乡,会造成两方的误解乃至畏惧和彼此排斥,最终加深不同群体间的隔阂。从中国历史来看,以血脉为联系的亲族网络是构筑社会关系的主体,对陌生个体的信赖几乎不存在。而时至今日,在差序格局被打破社会秩序重构后,如果依旧用群体特征盖没个体特色,用在群体中寻得的归属感排斥异己,反映的只是认知隋性。如此去看待一个个独立的“他”,坦诚、相互尊重的合作又如何成立?在与人交往时,放下成见是促成相互理解、交流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所属的群体是复数个的,对人不同身份的尊重是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用单一群体的要求去片面地规范、期望人的行为不可取。一个人可以是“医生”,同时可以是“女性”“中产阶级”,出生在“农村”。对任一群体贴标签式的评价很容易,对个体复杂身份的理解去很难,这使得对每一个人的关怀和宽容也难以落地。
戴锦华曾在访谈中表示,当一个人穿上工作服、走进写字楼,他是谁便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所属的群体、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当我们对人的印象模糊化为了对群体的印象,发生的是人的异化。当我们这样看待他人,他人不也这样评判我们吗?在群体中便可掩盖个人行迹,活在固有印象之下不寻求改变和自我证明,我们的声音也将被埋没、个人的价值将被变得扁平。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群体下的个体?放下成见、多层次的理解包容固然重要,我们更需要呼旴的是“人”的回归,在把握宏观叙事后,我们需要能够进行微观叙事,看见群体背后的个体;更需要自己跳出群体身份的囹圄,寻找自己无二的价值。
【详解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解读所给材料信息可以提炼出话题——反群体固有印象。“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联系生活思考这种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打造金牌团队,团队招牌硬了响了,每一个个体都跟着受益,也就是家荣我荣、班荣我荣、厂荣我荣、国荣我荣。于此可以启示我们,善于借力,比如经营不好的企业可以想法被优秀企业并购或者合资,找工作时为了提升个人身价可以寻找有名气的公司等等。但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即消极因素,比如先入为主戴帽看人难免产生一刀切带来的不客观、绝对的问题,导致优秀的个体受团队影响难以脱颖而出。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或者种族、国籍而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歧视等等。写作时可褒可贬,也可以辩证分析,结合实例来论证分析效果会更好些,所以确定观点后选材是关键。
写作指导:
有些专业或者流行的说法叫“群体固有印象”“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标签”“戴帽”“先入为主”“势利眼”,可以以此为话题进行构思。
电影《绿皮书》中,白人司机托尼先将非裔钢琴师谢利定位于黑人的群体中,然后根据自己对黑人的固有印象,推测出谢利喜欢吃炸鸡和黑人音乐,但最终托尼的推测与事实大相径庭,而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反群体固有(刻板)印象的,即所谓反种族歧视:不能因为对黑人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影响我们对单个黑人的评价。可见这个简单材料背后的故事,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中学生的认知,牵涉到的是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构思难度极高。
人们总是喜欢将世界上的人与物分门别类,再对它们贴上一个个标签;那些被分在同一类别里的东西,便会被人们以相同的方式来看待。而我们对某一类事物形成的固定看法和观念便是“刻板印象”或者说“类属性思维”。如果我们的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个人种或族裔群体的,那么这种刻板印象便是“种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类正常思维过程的产物,有其适应性的一面;它的益处,就是帮助我们推理思考。我们不可能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了若指掌;当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会借助对该陌生人所属的群体的刻板印象,来推测这个人的特性和行为,并采取与之相对的行为反应。简而言之,刻板印象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认识社会中的具体个人,尽管这种类别化的认识有时带有偏差乃至谬误。
刻板印象是人脑的一种心智结构,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认识外部世界里的具体个体,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历史上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中事实数据统计和媒体故甚其词的因素。但是群体刻板印象却是我们要反对的一种偏见。
不过,我们不应该将反对偏见的立论基础,建立在刻板印象这一心智结构上,认定它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思维模式;而是应该将立论基础建立在道德原则上。有时候我们需要停止我们的“类属性思维”,停止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因为如此偏见不合于道德。
【立意】
(1)如何借力提升印象分;
(2)揭开标签背后的真相;
(3)远离世俗中的势利眼;
(4)城乡差别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歧视现象。
【素材】
1.三个族裔的应聘者的区别是肤色,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种族歧视仍然让黑人比同等条件的白人获得的机会少将近一半。研究者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些应聘者的简历里随机加入犯罪记录,结果发现犯过重罪(felony)的白人竟然跟没有犯罪记录的黑人竞争力差不多。也就是说有些招聘者宁可要犯过重罪的白人,也不要完全没有犯罪记录的同样资质黑人。黑人如果有任何犯罪记录,就基本会被一票否决,但白人即使犯了重罪,依然会被给予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这样的结果让人不寒而栗,黑人似乎一出生就相当于已经犯下重罪了。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黑人在就业市场上也相当于是一个犯过重罪的白人,这种“原罪”时刻写在黑人的肤色上,体现在他们的就业机会上。
2. 2013年1月10日,南京一位农民工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时,老人拿出纸巾,把座位擦干净才坐。无独有偶,2012年12月28日,重庆一辆公交车上,老太太直斥农民工穿得太脏,影响市容,应当走着回家,让人十分心寒。这两起事件就像一道鸿沟横在城乡居民的心里。
3.2017年5月17日,美团HR在工作大群中发布招聘信息时,公开称“美团产品运营招聘条件:1、不要简历丑的2、不要开大众的 3、不要信中医的 4、不要黄泛区和东北人。”前几年有段时间,不少门户网站,凡是河南发生的负面新闻,都会在标题上注明河南并放在首页显眼处,而其他地区的类似负面新闻却往往不指明地区。类似的事情仍然在不断地发生,一旦某个人群、地区遇到了跟他们的刻板印象相吻合的事,那媒体就很有可能会特别关注和报道这件事,从而吸引读者,这同时也又一次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专辑专为2022年上海新高考语文研发。
思路设计:采用“讲练测模式”。
讲解部分共8讲,每讲包含高考知识讲解和真题专练,题目选自2022年高三各区一模,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测试等。
专练部分按照上海新高考考纲顺序,精选2021年名校真题20篇,难度为中等及以上。
测试部分,仿真上海新高考试卷,供大家进行整体模拟测试。
二模仿真模拟卷一(教师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____________》)
(2)_________,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老子》)
(3)《〈论语〉十二章》中谈到君子如果真的践行了仁,那么社会会发生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表述正确,且符合语体要求的一项是( )
A.信函:拙著实为不刊之论,感谢贵刊予以付梓。
B.广播:此次比赛盛况,本台明晚20点将予以重播。
C.电视广告词:用“时代”牌复印机复印——真假难辨。
D.科技文:把一包香烟所含的尼古丁注射到一头强壮的牛身上,瞬时就可以将它致死。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陕北民间的剪纸,千百年来都只是无数农村妇女的普通手艺,她们从不把剪纸看成传递情感世界的手段, , 。 , ,通过对剪纸意义的重新认知,它就成为了一门艺术。
①这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剪纸艺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觉表达
②而这些始终只潜藏在剪纸行为的背后,没有人去深入探究
③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从剪纸作品中发掘出精神元素
④当然她们会无意识地通过剪纸的线条与造型流露喜怒哀乐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超想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钊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黑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为女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有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铺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6.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关怀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11.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12.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13.极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
A.飞花 B.春色 C.春雪 D.芳草
14.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色彩 B.化静为动 C.寓情于景 D.虚实结合
15.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③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④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⑤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选自《宋史 刘敞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使还,求知扬州(_______) (2)旋改集贤院学士(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_______)
A.交通 B.沟通 C.畅达 D.交往
(2)持府县短长(_______)
A.挟制 B.握有 C.扶助 D.通“恃”
18.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19.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20.第⑤段画线句反映了皇帝对待刘敞怎样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重 B.关怀 C.信任 D.感激
21.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④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
(注释)①雠:应答,响应。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22.可填入第4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已 B.之 C.焉 D.也
2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2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A.骈散结合 B.排比铺陈 C.正反对比 D.欲扬先抑
24.分析第2段引用“水流湿,火就燥”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25.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材料作文
26.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