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亲爱的同学,半学期以来,你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请你将自己的收获记录在这张试卷上吧!在这个小小的考场里,你就是主人,只要你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请相信自己。
考生必须将本卷所有答案做到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34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4分)
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yōu yáng的音乐,cháng yáng于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七、八月的夜晚,天上的繁星密密麻麻。
B. 姚明退役后是上大学,还是执教?
C.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将入选中学教材。
D.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这样的经典名言:“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次飞跃”。
3.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不少学者认为《新人文读本》丛书对中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B. 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C. 为使我们泰兴更加美好,数百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指手画脚劝导交通倡行文明。
D. 人类交叉传染禽流感病毒绝非危言耸听,各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4.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是否有“以农为本” 的理念,是能否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
B. 经过神九和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使我国朝建设自身的空间站的目标又迈出了一大步。
C. 2200多名党代表认真讨论并听取了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
D.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养成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
5.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1)—(6)每题1分,(7)、(8)每题2分)
(1) 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纳百川, 。
(3) 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 梅雪争春未肯降,___________________。
(5) 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及也。(《三峡》)
(7)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乡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名著阅读。(6分)
“当刚才那只“大密苏里号”在阳光下干活,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坐在一只木桶上,跷着二郎腿,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一边暗暗盘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这样的小傻瓜会有许多。每过一会儿,就有些男孩子从这经过;起先他们都想来开开玩笑,可是结果都被留下来刷墙。”
(1) 上面一段话出自名著 ,该名著的作者是 。
(2) 请写出这部名著中的两个精彩故事的名称。(上面选文除外,每个不超过10字)(2分)
(3) 请简要说出这部名著中的主人公要去当“海盗”的原因。 (写两个)(2分)
7. 语文实践活动。(8分)
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布置同学们办一份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小报。初一(8)班的小东决定到你家与你合作完成,他妈妈以他贪玩为由,不让他去。小东请你打电话向他妈妈解释一下,你会对他妈妈说什么?(语言要求简明、连贯、得体。)
(1) 你对小东的妈妈说:
(3分)
(2) 事后,你们在一起办报,请写出小报的名字及其中的两个栏目名。(3分)
报名: 栏目名:① ②
(3) 小东从网上搜集到了一幅图片作为小报的插图,请你简要说说这幅图片的含义。(2分)
(画面提示:书的下面露出的是三双脚,分别代表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一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 阅读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①》一诗,完成第8题。 (6分)
苍苍②竹林寺③,杳杳④钟声晚。
荷笠⑤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①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②苍苍:深青色。 ③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④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⑤荷(hè)笠:背着斗笠。
8.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3分)
????????????????????????????????????????????????????????????????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
(二) 阅读韩非子的《师(1)老马与蚁》一文,完成第9~12题。(16分)
管仲(2)、隰朋(3)从(4)于桓公(5)而伐孤竹(6),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7),夏居山之阴(8),蚁壤(9)一寸而仞(10)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11)管仲之圣(1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13)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惑乎?
【注】(1)师:学习。(2)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3)隰(xí)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4)从:跟随 。(5)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6)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7)阳 :山南水北。(8)阴:山北水南。(9)蚁壤:蚁封,即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 (10) 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11)以:凭借。(12)圣:圣明。(13)不难:不惜,不耻。 。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往冬反 ②蚁冬居山之阳
③乃掘地遂得水 ④不亦惑乎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A.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 B.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 D.心之所向 (《幼时记趣》)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2)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幼时记趣》 )
????????????????????????????????????????????????????????????????
(3)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三峡》 )
????????????????????????????????????????????????????????????????
12.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
(三) 阅读《送报的少年》一文,完成13~17题。(18分) ???
(1)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睛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2)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3)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4)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5)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6)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7)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8)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9)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10)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11)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12)我随口问:“那你呢?”
(13)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14)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15)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3.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故事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3分)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14. 小说的主人公是送报少年,作者为什么却用许多笔墨写“我”儿子?(3分)
????????????????????????????????????????????????????????????????
15. 文章第(14)段画线句在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表达作用:①
② (4分)
16.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想。(6分)
17. 在把握了文章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就要读出句子的语气,注意重读的词语以及读出人物的情感。 如:我们读“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一句,应轻柔地读,需要突出“ ”这个词语,从而读出送报少年怕打扰住户的心理。(2分)
(四) 阅读厉彦林的《布鞋》一文,完成第18~20题。(16分)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18. 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回忆,表达对
之情 。(6分)19. (1)品味第④段中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表现母亲怎样的特点。(3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
爱都纳进了鞋底。 ????????????????????????????????????????????????????????????????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
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
20. 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
????????????????????????????????????????????????????????????????
三、作文(60分)
请以“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横线上可填写的内容如:无声的关怀、劳动的艰辛、读书的乐趣、音乐的魅力、体育锻炼的益处……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不出现真实班名、人名。
4.书写工整规范。(4分)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期中试题
参考答案
1. 悠扬 徜徉( 4分)
2. D ( 2分) 3.C( 2分) 4、 A ( 2分) 5.①- ⑥略 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⑧“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
6. ①《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2分)
②洞中历险 当“海盗”去 “海盗”生活”等 (2分)
③他厌倦了主日学校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强烈地需要别人认可他的存在,另外孩子的天真、烂漫、顽皮、富于幻想的天性也是原因之一。( 写两个即可,2分)
7.(1)提示:注意称呼、内容陈述、诚意、口语化等,语句通顺。(3分)
(2)没有统一答案,报名、栏目名必须切合主题。(3分)
(3)一本好书教给我们知识,让我们终生受益,就像给予了我们用之不尽的财富。(意对即可,2分)
8. (1)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qióng)音,若有若无。(3分)
(2)(共3分)“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2分)
9.(1)( 4分)① 同“返”,返回 。 ②居住。③于是,就。 ④ 糊涂。 (2) B(2分)
10.老马之智/可用也(2分)
11.(6分)(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2)(3)略
12.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2分)
13. 放暑假的时候 七月下旬的一天 转眼到了8月底 ( 3分)
14. 通过两个同龄少年的对比,从侧面衬托送报少年的优秀品质。( 3分)
15.( 4分)①表明少年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
16.(共6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分),感想(4分):可围绕“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能吃苦耐劳”“关爱父母”“乐观上进”“谦逊、有礼貌”等某一个方面谈,可从正面,也可从反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17. 轻轻(2分)
18. 文章以布鞋为线索,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恋之情。(6分)
19. (1)勤劳、细心、认真、关爱孩子。(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2)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3分)
20. 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了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走好人生路的决
心,使文章主题进一步升华,如果去掉,就收不到上述效果。(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