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10:53: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C.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D.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而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1年,故选A;七七事变爆发于1937年,排除B;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始于1936年,排除C;日军占领南京是在1937年,排除D。
2.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
A.工农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 B.中共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C.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7年到1933年,这一时期的党员比例中,农民的比例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有关;到1938年,农民比例相对下降,此时的地主、中小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比例上升,这主要和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因此材料的变化反映出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所以A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所以B错误;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变化,所以D错误。
3.如图鼎上刻有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等字样,该鼎用于纪念
A.卢沟桥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大捷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卅万亡灵”可知这一事件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C正确;1937年7月,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A排除;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B排除;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D排除。故选C。
4.1934年农历除夕、初一、初二在大光明电影院首轮上演《红羊豪侠传》,三天午夜场爆满,开创了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先河,其主要剧情是颂扬太平天国,“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向往公平正义的生活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的热情 D.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救亡情绪
【答案】D
【详解】
根据“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并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红羊豪侠传》的热映主要是与当时的抗日有关,其剧情能够激发爱国救亡情绪,D项正确;材料与公平正义无关,排除A;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B;“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C。
5.抗日战争中,中共曾指出:“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并保障富人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详解】
抗日战争中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要求富农减租减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要求贫雇农交租交息,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这样有利于加强各阶层的团结,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正确;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要消灭土地私有制,而是限制封建剥削以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A排除;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排除;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是服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C排除。故选D。
6.下图为赵一曼烈士遗书照片。在该书最后部分,她希望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时间为“1936年8月2日”。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所学推断,赵一曼牺牲时,她所属的部队的名称是
A.东北人民革命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D.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7.1937年12月,陈毅来到安徽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博物馆关于此协议部分内容的展板。该协议的达成有利于
A.国共对峙局面的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国共合作抗战的发展 D.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共识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和“舍会山协议的内容”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共双方继续探索抗战的发展,C正确;国共对峙局面的结束是在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A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建立于1937年9月,B排除;材料未涉及全面抗战路线,D排除。故选C。
8.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我国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为剿灭长征中的红军提供军事帮助
C.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积极准备 D.帮助东中部的企业实现战略转移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中的“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等信息可以看出,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政府将部分兵工厂秘密转移到西南地区,以便在战争爆发后仍然能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决策主要目的不是改变工业布局,也不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转移,而是为抗战作准备,排除A、D项;红军长征处于转移状态,国民政府没有必要将兵工厂迁到西南地区,排除B项。
9.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蒋南翔振臂发出这样的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起了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此运动是
A.五四运动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答案】C
【详解】
根据“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可得出时间信息是在1931年之后。根据“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可得出是1935年的一二九这生运动,C正确;A项是在1919年,排除A;B项是在民国初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排除B;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
10.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意在
A.消除中日隔阂 B.实行文化殖民 C.促进文化交流 D.推行社会救育
【答案】B
【详解】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B正确;消除中日隔阂不是其目的,故A错误;文化交流和社会教育与材料无关,故C、D错误。
11.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是第二个目标。”这说明
A.中国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援助 B.苏联是日本侵略的最终目标
C.中国正积极为全面抗战做准备 D.国民党已放弃抵抗日本侵略
【答案】A
【详解】
根据“中国是日本进攻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是第二个目标。”可得出这么说主要是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援助,A项正确;第二目标并不代表是最终目标,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准备,也不能说明已经放弃,排除CD。
12.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闸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这说明
A.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趋于一致 B.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C.国共两党的政治属性趋于一致 D.国共两党的抗战战略趋于一致
【答案】D
【详解】
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主张持久抗战的战略,说明国共两党的抗战战略趋于一致,故选D;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分别是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作战策略,并非政治主张,排除B;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两党的政治属性不一致,排除C。
【点睛】
13.1934年新华影业公司上演新剧《红羊豪侠传》,颂扬太平天国“使远在西区之帝国主义大为震动”,其插曲《天下太平歌》反复咏叹“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
A.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 B.人民向往绝对平均主义
C.民族危机激发抵抗情绪 D.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热情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正值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时期,新华影业公司借助太平天国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表达当时由民族危机激发的抵抗情绪,希望国民政府保家卫国,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部影片,无法说明“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与绝对平均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4.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普遍享有选举权,并依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各级民意机关和抗日民主政权。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此举旨在
A.削弱国民党敌后的实力 B.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
C.构建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详解】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普遍享有选举权,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目的是调动广大群众以及党外人士的抗日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抗日,排除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此举的根本目的是抗日,排除C。
15.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事实上统一了全国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蒋介石重新执掌了军政大权
【答案】C
【详解】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中国局势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所以“统一”指的是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故C项正确;张学良东北易帜以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不是“事实上统一”,故A项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项错误;西安事变主要是解决国共合作抗日的问题,蒋介石“重新执掌了军政大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6.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学生的爱国运动
A.成为了扭转时局的枢纽 B.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D.统一全国人民抗战思想
【答案】C
【详解】
根据“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可得出一二九运动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C项正确;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B项是1937年形成的,排除B;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D。
17.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企图蓄谋已久,侵华活动则是逐步扩大,罪行累累。下列日本侵华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卢沟桥事变 ③华北事变 ④八一三事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华北事变是在1935年,八一三事变是在1937年8月13日,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②④,故选B,排除ACD。
18.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这反映出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 B.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界抗日
【答案】B
【详解】
根据“共产党祭黄帝陵文”和“国民党祭黄帝陵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国共两党都祭拜黄帝,内容上都体现了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抗战的主旨,因此反映了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B正确;A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A;从时间可以看出,还没有正式形成,排除C;“放弃” 的说法错误,排除D。
19.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各级中小学宣扬日本没有霸占中国领土,皇军是帮助中国驱逐欧洲白种人,以建立王道乐土来的,所以中国人不应当敌视日本人,而应该中日亲善,否则就是恩将仇报、不仁不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便于中日两国友好交流 B.把中国纳入到大东亚共荣圈
C.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 D.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化教育是外来民族在其他国家(地区)沦陷区对其原住民实施的精神控制法,目的在于消除沦陷区原住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将沦陷区原住民按照适合于侵略者需求的方式生活而进行的对原住民的洗脑过程使其侵略能够“合法”,并让后代不能认识到真相。因此结合材料可知该做法的目的是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抗日战争时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童谣、民谣、民歌、山歌等,这些朗朗上口、内容丰富的口头语言,是民众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下列歌谣中能体现这一时期的是
A.“解放军,真正好。穿军衣,戴军帽。扛起枪来开大炮,打得敌人哇哇叫。”
B.“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C.“滦县办事处,老总没棉裤。下乡拉柴火,碰到土八路。柴火没拉着,吓得直跑肚。”
D.“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日穿草鞋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答案】C
【详解】
根据“碰到土八路”,结合所学可知,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故选C;解放军、红军分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排除A、B;苏区是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排除D。
【点睛】
21.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谈话中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该谈话
A.说明国民政府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B.表明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D
【详解】
依据“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等信息可得知七七事变后的该谈话表明了蒋介石抗战的决心,之后国共两党进一步协调两党关系,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战线正式形成,因此这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实施片面抗战路线,A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B排除;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应当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迁移到后方以及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C排除。故选D。
22.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日军一士兵战地日记写道:“12月17日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而《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报道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等。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东京日日新闻》带有政治色彩 B.都真实记述了日军屠杀中国情况
C.日军士兵战地日记不具有真实性 D.可以互证日军屠杀中国大量战俘
【答案】A
【详解】
《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称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俘虏数千,明显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其报道赞美日本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选A;日本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士兵,日本士兵是战争的亲历者,其记述较为真实,而《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称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俘虏数千,《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不真实,排除BC;日本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不一致,不能互证,排除D。
23.下表为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据此推知,日伪实行配给制意在
每月人均 1942年(7到12月) 1943年 1944年 1945年8月之前
食米 不到0.5斗 不到0.446 0.304斗 0.019斗
面粉 4.09 4.125斤 2.54斤 0.75斤
杂粮 —— 0.19斤 0.33斤 0.125斤
肥料 —— 4两 4.63斤 0.625斤
肥皂 —— 1小块 0.407块 0.25块
A.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 B.掠夺敌后根据地财富
C.阻止民族工业的内迁 D.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中的数据可知,配给制下物资配给逐渐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意在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故A项错误;上海不是敌后根据地,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工业的内迁无关,故C项错误。
24.1931年9月以来,日本输出中国的糖品锐减:9月仅25万担,10月则只有7.5万担,11月更减至4.5-4.6万担,12月及次年1月输出额进一步锐减。受输出形势恶化的影响,日糖大阪工厂关闭。下列关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的制糖业迅速发展 B.中国民众积极抵制外来侵略
C.日本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大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初见成效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输出中国的糖品锐减,甚至导致日糖大阪工厂关闭,这主要是因为此时国人积极抵制日货,反对日本侵略中国,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主要是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并非正常的经济竞争的结果,A项错误。日本受经济危机冲击后是要扩大对外输出,而不是减少输出,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还未开始,D项错误。
25.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且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A.调整原有的工业布局 B.扩大军备以进攻苏区
C.为抗日战争奠定基础 D.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加强开发西部,西迁东部军工,增加军工生产等,意在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C项正确;在民族矛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调整工业布局是具体做法,不是主要目的,A项错误;1935年中共中央和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国民政府开发西部等做法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攻苏区,B项错误;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并非民族矛盾上升时期国民政府加强军工生产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
26.1931年11月,北京《妇女界》日刊发表《妇女救国方略》,提出经济绝交和武力准备两种抗日 救国策略,认为抗日救国“是中国人的唯一天职,女子占人民的半数,所以我们中国的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负起责任,做撑起半壁山河的救国军"。这反映了
A.团结抗战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中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答案】C
【详解】
《妇女界》刊文认为妇女也应该是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这说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妇女救国的表现和思想,“成为各界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6年以后,排除D。
27.1937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杭州谈判期间,周恩来一再重申中共的5项要求和4项保证,坚持陕甘宁边区行政区政府人员民选推荐,由南京政府任命,边区主要负责人由南京政府派人。此次“谈判”
A.表明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B.标志着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建立
C.彰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37年3月,在日本侵略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建立的背景下,中共在与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过程中表示,“边区行政区政府人员民选推荐,由南京政府任命,边区主要负责人由南京政府派人”,这彰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故选C;1937年3月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故排除A;1937年3月仍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建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故排除D。
28.1933年,日本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移民低价在中国购买土地并进行垦荒。1936年日本军部又提出20年内向伪满洲国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并对移民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日本移民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B.输出国内过剩人口
C.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D.长期殖民东北地区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移民东北是一个跨世几代人的阴谋,从上个世纪初持续到四十年代,三十多万日本人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政府赋于他们的使命,是永久地霸占这里的土地,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9.从1931年开始,介绍“民族英雄”的报刊杂志和历史书籍大量问世。如刘觉所编著的《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中郑重写明:“本编所列民族英雄,不限于汉族,凡满蒙回藏,对外有功绩者,亦并载叙”。这一看法
A.表明家国意识开始形成 B.彰显了民族危机下的时代精神
C.推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D.说明全民族抗战迎来重要转机
【答案】B
【详解】
根据“本编所列民族英雄,不限于汉族,凡满蒙回藏,对外有功绩者,亦并载叙”可得出,面对民族危亡,当时社会上强调各民族团结一心,不分你我,只要是民族英雄都进行报道,这彰显了民族危机下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开始”错误,排除A;材料与民族自治无关,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30.1939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对时局的指示》中指出:“必须依照中央过去的指示,极力发展统战线工作,力争中间阶层,深入群众工作,尤其在战区与敌后,要进一步依靠群众。”这一主张旨在
A.增强抗日的力量 B.摆脱国民党的制裁 C.巩固革命根据地 D.增进与群众的联系
【答案】A
【详解】
要注意时间“1939年12月”“统一战线”“中间阶层”“深入群众”等关键词,从而能够推理出抗日战争时期发展统一战线,增加抗日力量的重要性,故正确选项为A;当时国共合作,国民党并没有制裁中共,排除B;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简答题
31.什么是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关外人民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
【答案】中国军民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自发的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前方的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和后方全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两方面内容。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现为关内外的抗日和关外人民的救亡。
关内关外的抗日:中国共产党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关外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抗战(淞沪抗战以及后来在福建继续高举“停战抗日”的大旗)、长城抗战等等。
关内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民主人士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南下宣传抗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详解】
概念:据所学可知,中国军民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自发的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前方的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和后方全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两方面内容。
经过:据所学可从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现为关内外的抗日和关外人民的救亡;关内关外的抗日有中国共产党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关外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抗战(淞沪抗战以及后来在福建继续高举“停战抗日”的大旗)、长城抗战等;关内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有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民主人士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南下宣传抗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等方面回答。
32.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历史传统,在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侵略的斗争,为取得民族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此回答:
(1)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就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什么?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突出功绩及其失败的根源各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3)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成功说明了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近代国共两党曾进行了两次合作。两次合作的基本任务各是什么?第一次合作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答案】(1)纲领:《天朝天亩制度》;方案:《资政新篇》
(2)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根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变化:由武装夺取城市转变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4)基本任务:第一次——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第二次——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影响:推动了全国性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详解】
(1)文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朝天亩制度》的方面回答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方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近代中国第一个就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资政新篇》。
(2)功绩,结合所学知识从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等方面回答辛亥革命的突出功绩。根源,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局限性回答其失败的根源。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道路等方面回答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3)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到农村的过程回答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成功说明了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任务,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帝反封、抗日等方面回答两次合作的基本任务各是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运动回答第一次合作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体现了共产党人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是这个理性王国在新时代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过几次转向,来到了中国的乡村。
——(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变更”
(1)根据材料一,写出“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并予以简要解释。结合所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为依托,概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乡村之前的“几次转向”。
(2)根据材料二,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变迁指出苏维埃运动中心在中国乡村的“变更”(请在地图上标明的四个序号中选择两个序号并进行先后排列)。以此“变更”的核心.任务为突破口分析此“变更”的重大意义,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名称:启蒙运动。
解释:17世纪源于英国,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以“理性”、“权利”为内核,反对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对未来社会提出分权制衡等政治思想。
转向:1864年在伦敦建立“第一国际”,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形成列宁主义指导十月革命;建设苏联社会主义。
(2)③②;核心任务:实现全民族抗战。
意义:结束国共对峙局面,有利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保障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启示: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政党。
【详解】
(1)名称:根据材料“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是这个理性王国在新时代的反映”可知,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17世纪源于英国,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以“理性”、“权利”为内核,反对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对未来社会提出分权制衡等政治思想。转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在伦敦建立“第一国际”,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列宁主义指导十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苏联社会主义。
(2)苏维埃中心首先在瑞金——③,经过长征,中心转变为延安——②;核心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延安,主要任务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中心转移到延安后,结束国共对峙局面,有利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保障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启示:主要从中共的贡献角度分析。具体而言,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政党。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崭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这是共产党人自1927年9月开始公开打出苏维埃革命旗号后始终追求的一个革命目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终于在江西瑞金的上空升起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仅仅存在了3年。在之后的日子里,中共中央和红军也还坚持着苏维埃革命的旗号,而作为一个国家形态的政治符号,它事实上已经随着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而开始长征,以及很快到来的政策变动,归于消亡了。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如笼统地称为中国抗战,应是十四年,包括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战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两个大的阶段。人们习惯所称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
——摘编自岳思平《抗日战争究竟是8年还是1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关系变化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这一观点。
【答案】(1)变化:由对抗、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原因:日本日益加紧扩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党政策的转变;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等。
(2)影响: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全民族抗战(或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等等。
(3)简评:“十四年抗战”肯定了东北、华北局部抗战,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抗战实际和中国为反对法西斯侵略所做的贡献等。
【详解】
(1)变化:根据“ 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崭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这是共产党人自1927年9月开始公开打出苏维埃革命旗号后始终追求的一个革命目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对抗、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原因:根据30年代的背景可从抗战爆发、矛盾变化、政策转变、西安事变的解决等方面概括。
(2)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全民族抗战(或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等方面理解。
(3)简评:结合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可得出,“十四年抗战”肯定了东北、华北局部抗战,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抗战实际和中国为反对法西斯侵略所做的贡献等。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成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宜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三 在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由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胃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最早将“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是婴阳初,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民生公司和宜昌的民众。此、他说、“这是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朱复胜《卢作孚与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对日本侵略者态度的变化、分析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原因和意义。
【答案】(l)变化:对日本侵略者由“不抵抗”变为抗日御侮。
原因:日本侵华日益严重,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表现: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由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发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原因:正面战场的败退;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成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和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的变化是对日本侵略者由“不抵抗”变为抗日御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从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群众的爱国运动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表现:根据材料“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可归纳出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材料“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可归纳出由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发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正面战场的败退、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有关。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海工业内迁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9月20日
材料二 乃自九一八以来,日本侵夺我东四省,淞沪之役,中国东南重要商镇,沦于兵燹;继以热河失守;继于长城各口之役;屠杀焚毁之祸,扩而及于河北;又继之以冀东伪组织之设立;察北匪军之养成;中国领土主权,横被侵削。
——摘编自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九二〇宣言”发布的背景,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军事行动;简要谈谈你对《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的认识。
【答案】(1)背景:①九一八事变,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②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南方红军及其革命根据地。③在经济大危机影响下,法西斯势力猖獗。
中共政策:反蒋抗战,武装保卫苏联。
评价:反映当时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上升后,中共坚决的抗日立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2)行动: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一·二八事变,日军攻打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制造华北事变,侵略华北。
看法:①日本一系列侵华行动,严重威胁中国主权,表明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②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其统治中心南京、武汉,为维护统治,国民政府被迫抗战。③该声明也反映了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已经开始。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九一八事变,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南方红军及其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大危机影响下,法西斯势力猖獗。中共政策: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可知,当时中欧诺个的政策是反蒋抗战,武装保卫苏联。评价:中共政策中反对蒋介石、反对日本侵略,反映当时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上升后,中共坚决的抗日立场;根据“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2)行动:根据材料“自九一八以来,日本侵夺我东四省,淞沪之役,中国东南重要商镇,沦于兵燹;继以热河失守;继于长城各口之役;屠杀焚毁之祸,扩而及于河北;又继之以冀东伪组织之设立;察北匪军之养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一·二八事变,日军攻打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制造华北事变,侵略华北。看法:根据材料“中国领土主权,横被侵削”可知,日本一系列侵华行动,严重威胁中国主权,表明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其统治中心南京、武汉,为维护统治,国民政府被迫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声明也反映了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已经开始。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7—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轮番上涨,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并简析其国际、国内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1937—1949年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答案】(1)表现:①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②由中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
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②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2)原因: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国民政府丧失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造成大量的财政赤字;②工业发展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物资供给严重不足;③商业投机活动猖獗;④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⑤统治腐败,官僚资本的掠夺。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可知,重庆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材料“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可知,重庆由中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上海淞沪会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作出了迁重庆办公的重大决定;此外,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重庆的重要地位也随之上升,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
(2)根据材料“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国民政府丧失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造成大量的财政赤字;根据材料“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可知,工业发展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物资供给严重不足,这些因素也造成中国恶性通货膨胀;根据材料“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轮番上涨,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可知,这一时期商业投机活动猖獗;根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可知,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根据材料“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可知,国民党统治腐败和官僚资本的掠夺,也导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
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答案】(1)国民党:对外:由不抵抗到准备抗战。对内:由“剿共”到联共抗日。
共产党:由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到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由独立的武装力量到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由土地革命到联合地主阶级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倡议、积极促成;国民党政策的调整;全国抗日救亡 运动的推动;国际力量的影响等。
【详解】
(1)根据“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可得出国民党对外由不抵抗到准备抗战。对内则由“剿共”到联共抗日。根据“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得出共产党由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到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根据“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可得出由独立的武装力量到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根据“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得出由土地革命到联合地主阶级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矛盾的变化、中共的倡导努力、国民党政策的调整、国际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们的口号,我们的重心是抗日,请蒋出兵。……8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现在已不适合。其后,他又与张闻天等在一份电文中说:“继续停战议和和请蒋抗日的口号,目前阶段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并说若“遇到蒋介石部队和其他部队,实行先礼后兵政策。”“一切统一战线的谈判,以忠诚态度出之。"
——摘编自张家康《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材料二 红军代表团到达西安的第二天,我就见到了他们。经历了9年的内战,也许有100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被杀,大量财富被消耗,大量军用物资被浪费。有些红军将领的家属,全家甚至全族被灭绝,他们的妻子和姊妹在通衢大道上被斩首。然而,当我和红军的政治领袖周恩来、参谋长叶剑英交谈时,我能感受到他们不是来寻求报复的,而是要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新时代铺平道路。
——摘编自(美)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内容及原因。
(2)提取材料二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1)内容∶寻求停战议和,促成请蒋抗日。
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营垒内部出现了要求抗日的呼声;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或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2)史料来源∶作者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材料记述属于直接史料。
史料内容∶材料内容涉及了中国共产党参与西安事变的解决,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解决的参与力量;材料内容也涉及了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政策,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解决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或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详解】
(1)内容∶根据“继续停战议和和请蒋抗日的口号,目前阶段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得出寻求停战议和,促成请蒋抗日。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民族危机、矛盾变化等方面概括。
(2)史料来源∶结合材料的作者及材料的来源可判断得出,作者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材料记述属于直接史料。再从史料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材料内容涉及了中国共产党参与西安事变的解决,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解决的参与力量;材料内容也涉及了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政策,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解决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二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御外敌的侵略。
(1)上述材料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双方分别发表的宣言或声明。请判断两则材料分别是由何方发表,并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分析这些共识对抗战胜利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表
材料二是共产党发表的。依据:材料一强调“政府”领导抗战,当时的中央政府是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材料二中“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强调全民族抗战,并承诺苏区取消,红军改编,可判断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2)共同之处:都强调抵御日本侵略;都认同团结抗战。影响:国共两党在团结-致、共同对外的口号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详解】
(1)发言及依据:材料一强调“政府”领导抗战,而当时的中央政府是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因此材料一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材料二中“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强调全民族抗战,并承诺苏区取消,红军改编,可判断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2)共同:根据材料“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可归纳出都强调抵御日本侵略和都认同团结抗战。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国共合作实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代表 出生年份 革命活动及其特征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188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行动的少年:聂耳 1912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加剧,而社会上流行“桃花江”“毛毛币”“妹妹我爱你”等“靡靡之音”。聂耳、田汉决定创作一首战歌。1935年,他们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邹容和聂耳的相似历史贡献及体现的时代主题。
【答案】(1)背景: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风气颓废;聂耳和田汉的个人因素。
(2)贡献:宣扬救国的主张;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主题: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加剧”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根据材料“而社会上流行‘桃花江’‘毛毛币’‘妹妹我爱你’等“靡靡之音””可归纳出社会风气颓废;根据材料“聂耳、田汉决定创作一首战歌”可归纳出聂耳和田汉的个人因素。
(2)贡献:根据材料“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归纳出宣扬救国的主张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主题:结合上述分析和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其主题是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酒向人间都是怨,——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材料四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宜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其要求平均土地和财富的要求带有一定的空想民性。
(2)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详解】
(1)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可得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评价: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强烈愿望;同进指出其局限性是要求平均土地和财富的要求带有一定的空想民性。
(2)根据“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得出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方面的内容。
(3)根据所学,分田地是指土地革命;根据所学毛泽东开创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根据“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答案】(1)原因: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摆脱经济危机;具有强烈的侵略意识;武士的尚武意识的影响;法西斯主义思潮的萌芽和发展。
(2)伤害:日本侵略使中国人口急剧减少;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导致极大经济损失。
【详解】
(1)根据材料“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可得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根据材料“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可得出这时期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外扩张以摆脱经济危机;根据材料“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可得出具有强烈的侵略意识;根据材料“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可得出武士的尚武意识的影响;根据材料“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等信息可得出法西斯主义思潮的萌芽和发展。
(2)根据材料“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等信息可得出日本侵略使中国人口急剧减少;根据材料“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等信息可得出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可得出日本侵略导致极大的经济损失。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衆,而把重点放在賠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活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失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答案】(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给中国人心理带来极大伤害;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3)罪行:大屠杀;“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以战养战”,进行野蛮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实施细菌战;大轰炸;推行“慰安妇”制度;实行奴化教育等。
【详解】
(1)“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主要是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说明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给中国人心理带来极大伤害;同时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3)日军侵华的罪行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列举作答即可。包括大屠杀;“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以战养战”,进行野蛮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实施细菌战;大轰炸;推行“慰安妇”制度;实行奴化教育等。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 “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鮮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材料二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1932年1月,日本制造事端,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材料三 吉林省档案馆于2014年4月25日公布了从馆藏档案中整理出的89件档案,涉及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于占领区建立的“慰安所”,被“特别移送”到731细菌部队作为人体实验对象的“苏联问谋”,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和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的实况,在沈阳关押的英美盟军战俘,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的劳工,以及抗日联军等方面的内容,直观、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
(1)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该行为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略意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所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
【答案】答案(1)表现: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获胜后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获得战争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特权,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影响:《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不仅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被大大延缓。
(2)战略意图:占据东北地区有利于建立侵华的后方基地,侵略华东有利于对国民政府的统治造成冲击,从军事上、政治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变化:由中国军民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到和美、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3)罪行:在占领区建立“慰安所”,蹂躏中国妇女;在东北建立细菌部队,残害无辜生命;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无辜的和平居民;对苏联、英、美等盟军战俘进行生化实验和杀戮;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劳工;镇压中国抗日联军等。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是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获胜后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获得战争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特权,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不仅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被大大延缓。
(2)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也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所以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主要是占据东北地区以有利于建立侵华的后方基地,侵略华东有利于对国民政府的统治造成冲击,从军事上、政治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中国军民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到和美、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3)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所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结合所学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包括在占领区建立“慰安所”,蹂躏中国妇女;在东北建立细菌部队,残害无辜生命;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无辜的和平居民;对苏联、英、美等盟军战俘进行生化实验和杀戮;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劳工;镇压中国抗日联军等。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关系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问题,两党应该如何做?
【答案】(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需与国民党合作;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2)南京国民政府。它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全民族抗战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经验教训:两党关系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重大;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做法: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详解】
(1)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认识、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国民党合作、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要求等角度概括。根据“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得出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
(2)根据“1928年”可得出此时是南京国民政府。根据所学可得出它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根据“1937年8月”这一时间可得出此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指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根据所学可知,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全民族抗战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经验教训:根据所学可从两党关系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重大;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等方面分析。做法: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等方面理解概括。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加剧。因剿倭不力,明王朝不得不征调永顺、保靖等地(今湘西)土家族的土兵抗倭。1555年,倭寇大举侵犯嘉兴,保靖土兵出奇制胜,在石塘湾大败倭寇,随后追敌至王江泾,永顺土兵和广西狼兵(壮族)等加入战斗,“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盖东南战功第二”。总兵俞大献评价王江泾之捷:“此为大败倭贼之第一次。继此以后,到处之兵,皆知倭贼有可破之势,累累有擒斩之报。江南地方得有今日之太平者,其源实始于此。”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从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起,海外华侨呼吁团结抗日声浪迭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侨胞更是同仇敌忾,先后涌现出3900多个抗日团体。他们在世界各地通过发行报刊、组织集会、戏剧演讲、募集钱物、战地采访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争取国际声援、揭露日寇罪行奔走呼号。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总计逾13亿元,侨汇达95亿元以上,占抗战期间中国军费的3/4。华侨共投资16亿元回国创办军需企业,缓解战时经济困难,解决战区药品奇缺等问题。海外侨胞还捐献了大量飞机、坦克、车辆、服装、药品等各类物资。这为支撑战时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心。成千上万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服务,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多数壮烈牺牲。滇緬公路上的司机和修理工多数是华侨,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40多万吨战略物资运送前线,其中1800多名华侨机工为国捐躯。
——摘编自裘援平《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兵抗倭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华侨抗战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兵"抗倭、华侨抗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答案】(1)意义:沉重打击了倭寇(或扭转剿倭不力的态势):彰显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为国分忧奋勇杀敌的情神:树立了民众抗倭的信心,为江南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了民族团结。
(2)特点团结海外侨胞,掀起抗日救亡风潮(或空前团站)积极捐款捐物提供强大杭战支撑或形式多样):亲赴抗日前线、舍生忘死为国捐躯(或勇于奉献)。
形成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的深远影响:艰辛创业与积累在海外形成重要经济力量.海外青年拥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将所学报效祖国。
(3)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团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奋勇抗争情神
【详解】
(1)意义:根据材料“1555年,倭寇大举侵犯嘉兴,保靖土兵出奇制胜……倭为夺气,盖东南战功第二’”可知,沉重打击了倭寇,彰显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为国分忧,奋勇杀敌的情神;根据材料“继此以后,到处之兵,皆知倭贼有可破之势,累累有擒斩之报。江南地方得有今日之太平者,其源实始于此”可知,树立了民众抗倭的信心,为江南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土兵抗倭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民族团结。
(2)特点:根据材料“海外华侨呼吁团结抗日声浪迭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侨胞更是同仇敌忾,先后涌现出3900多个抗日团体”可知,团结海外侨胞,掀起抗日救亡风潮;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总计逾13亿元,侨汇达95亿元以上,占抗战期间中国军费的3/4。……这为支撑战时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可知,积极捐款捐物,提供强大抗战支撑;根据材料“成千上万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服务,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多数壮烈牺牲……其中1800多名华侨机工为国捐躯。”可知,亲赴抗日前线、舍生忘死为国捐躯。形成原因:可以从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经济力量以及技术优势等角度分析原因。
(3)民族精神: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奋勇抗战、团结一致等角度回答。
48.近代以来,日本两次入侵中国,都遭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抵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离现场更近一些罢了。
——据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870年起》等整理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表现。
(3)材料三的文件出自中共召开的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此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或者《马关条约》签订)
影响: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或者引发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经济上,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2)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进行活体试验;制造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3)会议:瓦窑堡会议
努力: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详解】
(1)事件:根据“从1895年开始”可得知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或者《马关条约》签订)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民族危机加深、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资源等角度概括。
(2)根据所可得出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进行活体试验;制造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3)会议:根据“1935 年 12 月”可得出是瓦窑堡会议努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共的努力还有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等。
49.近代浙商曾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道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1912年由朱谋先、陆仲芳等人集资二万元,在杭州创办纬成丝织公司。纬成丝织公司开办后,集中使用从日本输入的新式丝织机,进行纬丝织绸,展示了浙江丝织业由手工业发展为近代工业的开始。由于纬成公司开办后获利优厚,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当时继纬成之后,陆续创办的丝绸厂在杭州就有虎林绸厂(1912年)、庆成绸厂(1912年)、天章丝织厂(1913年),在湖州有丽华绸厂等。浙江丝绸工业在短时期内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沈雨梧《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三 战前浙江的电力工业有110余家,抗战期间损失惨重,如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国民党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以防资敌。到1945年,浙江的机械工业厂家只剩下了22家。
——袁成毅《抗战时期浙江经济损失初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897年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浙江新式丝绸工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家主观因素和国内客观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侵华对浙江近代工业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答案】(1)态势:发展较为顺利,规模扩大。原因:宁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扩大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丝绸业获利优厚;丝绸工厂不断增加。主观因素:民族资本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机器;商业资本积极投资于新式丝绸工业。国内客观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事业。
(3)影响:日军的野蛮侵略和战争破坏使浙江近代工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认识: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详解】
(1)“发展态势”,据材料一信息“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得出:发展较为顺利,规模扩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宁波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列强争相扩大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等角度分析。
(2)“表现”,据材料二信息“由于纬成公司开办后获利优厚,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在杭州就有虎林绸厂(1912年)、庆成绸厂(1912年)、天章丝织厂(1913年),在湖州有丽华绸厂等”分别得出:丝绸业获利优厚、丝绸工厂不断增加。“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集中使用从日本输入的新式丝织机……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从民族资本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机器、商业资本积极投资于新式丝绸工业等角度分析主观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事业等角度分析客观条件。
(3)“影响”,据材料三信息“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国民党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到1945年,浙江的机械工业厂家只剩下了22家”概括得出:日军的野蛮侵略和战争破坏使浙江近代工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的角度思考。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最初的改变在外交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拐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
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①由闭关逐渐走向开放;②建立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
评价:外交机构的设立便利了列强的侵略,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2)原因:①日本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③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④国民党稳固统治的需要;美英的支持;等等。
【详解】
(1)变化:据材料“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可知由闭关逐渐走向开放;根据材料“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可知建立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评价: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开放是被迫的,从外交机构的设立便利了列强的侵略,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等方面分析。
(2)根据材料“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可知日本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三原则’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和所学可从中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国民党稳固统治的需要和美英的支持等方面分析。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这次会议还做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调整,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
——摘编自安振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
材料二 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表示要“御侮救亡”。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指示,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并随时准备派代表与国民党谈判。”同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策略。通过谈判,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一致抗日。
——摘编自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C.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D.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2.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
A.工农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 B.中共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C.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3.如图鼎上刻有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等字样,该鼎用于纪念
A.卢沟桥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大捷
4.1934年农历除夕、初一、初二在大光明电影院首轮上演《红羊豪侠传》,三天午夜场爆满,开创了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先河,其主要剧情是颂扬太平天国,“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向往公平正义的生活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的热情 D.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救亡情绪
5.抗日战争中,中共曾指出:“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并保障富人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下图为赵一曼烈士遗书照片。在该书最后部分,她希望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时间为“1936年8月2日”。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所学推断,赵一曼牺牲时,她所属的部队的名称是
A.东北人民革命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D.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7.1937年12月,陈毅来到安徽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博物馆关于此协议部分内容的展板。该协议的达成有利于
A.国共对峙局面的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国共合作抗战的发展 D.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共识
8.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我国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为剿灭长征中的红军提供军事帮助
C.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积极准备 D.帮助东中部的企业实现战略转移
9.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蒋南翔振臂发出这样的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起了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此运动是
A.五四运动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10.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意在
A.消除中日隔阂 B.实行文化殖民 C.促进文化交流 D.推行社会救育
11.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是第二个目标。”这说明
A.中国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援助 B.苏联是日本侵略的最终目标
C.中国正积极为全面抗战做准备 D.国民党已放弃抵抗日本侵略
12.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闸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这说明
A.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趋于一致 B.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C.国共两党的政治属性趋于一致 D.国共两党的抗战战略趋于一致
13.1934年新华影业公司上演新剧《红羊豪侠传》,颂扬太平天国“使远在西区之帝国主义大为震动”,其插曲《天下太平歌》反复咏叹“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
A.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 B.人民向往绝对平均主义
C.民族危机激发抵抗情绪 D.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热情
14.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普遍享有选举权,并依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各级民意机关和抗日民主政权。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此举旨在
A.削弱国民党敌后的实力 B.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
C.构建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事实上统一了全国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蒋介石重新执掌了军政大权
16.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学生的爱国运动
A.成为了扭转时局的枢纽 B.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D.统一全国人民抗战思想
17.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企图蓄谋已久,侵华活动则是逐步扩大,罪行累累。下列日本侵华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卢沟桥事变 ③华北事变 ④八一三事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8.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这反映出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 B.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界抗日
19.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各级中小学宣扬日本没有霸占中国领土,皇军是帮助中国驱逐欧洲白种人,以建立王道乐土来的,所以中国人不应当敌视日本人,而应该中日亲善,否则就是恩将仇报、不仁不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便于中日两国友好交流 B.把中国纳入到大东亚共荣圈
C.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 D.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20.抗日战争时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童谣、民谣、民歌、山歌等,这些朗朗上口、内容丰富的口头语言,是民众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下列歌谣中能体现这一时期的是
A.“解放军,真正好。穿军衣,戴军帽。扛起枪来开大炮,打得敌人哇哇叫。”
B.“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C.“滦县办事处,老总没棉裤。下乡拉柴火,碰到土八路。柴火没拉着,吓得直跑肚。”
D.“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日穿草鞋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21.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谈话中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该谈话
A.说明国民政府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B.表明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2.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日军一士兵战地日记写道:“12月17日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而《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报道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等。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东京日日新闻》带有政治色彩 B.都真实记述了日军屠杀中国情况
C.日军士兵战地日记不具有真实性 D.可以互证日军屠杀中国大量战俘
23.下表为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据此推知,日伪实行配给制意在
每月人均 1942年(7到12月) 1943年 1944年 1945年8月之前
食米 不到0.5斗 不到0.446 0.304斗 0.019斗
面粉 4.09 4.125斤 2.54斤 0.75斤
杂粮 —— 0.19斤 0.33斤 0.125斤
肥料 —— 4两 4.63斤 0.625斤
肥皂 —— 1小块 0.407块 0.25块
A.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 B.掠夺敌后根据地财富
C.阻止民族工业的内迁 D.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
24.1931年9月以来,日本输出中国的糖品锐减:9月仅25万担,10月则只有7.5万担,11月更减至4.5-4.6万担,12月及次年1月输出额进一步锐减。受输出形势恶化的影响,日糖大阪工厂关闭。下列关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的制糖业迅速发展 B.中国民众积极抵制外来侵略
C.日本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大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初见成效
25.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且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A.调整原有的工业布局 B.扩大军备以进攻苏区
C.为抗日战争奠定基础 D.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26.1931年11月,北京《妇女界》日刊发表《妇女救国方略》,提出经济绝交和武力准备两种抗日 救国策略,认为抗日救国“是中国人的唯一天职,女子占人民的半数,所以我们中国的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负起责任,做撑起半壁山河的救国军"。这反映了
A.团结抗战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中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27.1937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杭州谈判期间,周恩来一再重申中共的5项要求和4项保证,坚持陕甘宁边区行政区政府人员民选推荐,由南京政府任命,边区主要负责人由南京政府派人。此次“谈判”
A.表明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B.标志着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建立
C.彰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28.1933年,日本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移民低价在中国购买土地并进行垦荒。1936年日本军部又提出20年内向伪满洲国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并对移民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日本移民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B.输出国内过剩人口
C.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D.长期殖民东北地区
29.从1931年开始,介绍“民族英雄”的报刊杂志和历史书籍大量问世。如刘觉所编著的《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中郑重写明:“本编所列民族英雄,不限于汉族,凡满蒙回藏,对外有功绩者,亦并载叙”。这一看法
A.表明家国意识开始形成 B.彰显了民族危机下的时代精神
C.推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D.说明全民族抗战迎来重要转机
30.1939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对时局的指示》中指出:“必须依照中央过去的指示,极力发展统战线工作,力争中间阶层,深入群众工作,尤其在战区与敌后,要进一步依靠群众。”这一主张旨在
A.增强抗日的力量 B.摆脱国民党的制裁 C.巩固革命根据地 D.增进与群众的联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简答题
31.什么是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关外人民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
32.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历史传统,在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侵略的斗争,为取得民族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此回答:
(1)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就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什么?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突出功绩及其失败的根源各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3)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成功说明了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近代国共两党曾进行了两次合作。两次合作的基本任务各是什么?第一次合作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体现了共产党人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是这个理性王国在新时代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过几次转向,来到了中国的乡村。
——(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变更”
(1)根据材料一,写出“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并予以简要解释。结合所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为依托,概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乡村之前的“几次转向”。
(2)根据材料二,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变迁指出苏维埃运动中心在中国乡村的“变更”(请在地图上标明的四个序号中选择两个序号并进行先后排列)。以此“变更”的核心.任务为突破口分析此“变更”的重大意义,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崭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这是共产党人自1927年9月开始公开打出苏维埃革命旗号后始终追求的一个革命目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终于在江西瑞金的上空升起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仅仅存在了3年。在之后的日子里,中共中央和红军也还坚持着苏维埃革命的旗号,而作为一个国家形态的政治符号,它事实上已经随着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而开始长征,以及很快到来的政策变动,归于消亡了。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如笼统地称为中国抗战,应是十四年,包括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战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两个大的阶段。人们习惯所称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
——摘编自岳思平《抗日战争究竟是8年还是1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关系变化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这一观点。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成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宜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三 在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由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胃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最早将“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是婴阳初,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民生公司和宜昌的民众。此、他说、“这是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朱复胜《卢作孚与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对日本侵略者态度的变化、分析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原因和意义。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9月20日
材料二 乃自九一八以来,日本侵夺我东四省,淞沪之役,中国东南重要商镇,沦于兵燹;继以热河失守;继于长城各口之役;屠杀焚毁之祸,扩而及于河北;又继之以冀东伪组织之设立;察北匪军之养成;中国领土主权,横被侵削。
——摘编自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九二〇宣言”发布的背景,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军事行动;简要谈谈你对《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的认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7—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轮番上涨,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并简析其国际、国内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1937—1949年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
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们的口号,我们的重心是抗日,请蒋出兵。……8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现在已不适合。其后,他又与张闻天等在一份电文中说:“继续停战议和和请蒋抗日的口号,目前阶段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并说若“遇到蒋介石部队和其他部队,实行先礼后兵政策。”“一切统一战线的谈判,以忠诚态度出之。"
——摘编自张家康《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材料二 红军代表团到达西安的第二天,我就见到了他们。经历了9年的内战,也许有100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被杀,大量财富被消耗,大量军用物资被浪费。有些红军将领的家属,全家甚至全族被灭绝,他们的妻子和姊妹在通衢大道上被斩首。然而,当我和红军的政治领袖周恩来、参谋长叶剑英交谈时,我能感受到他们不是来寻求报复的,而是要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新时代铺平道路。
——摘编自(美)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内容及原因。
(2)提取材料二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有哪些史料价值。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二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御外敌的侵略。
(1)上述材料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双方分别发表的宣言或声明。请判断两则材料分别是由何方发表,并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分析这些共识对抗战胜利的影响。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代表 出生年份 革命活动及其特征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188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行动的少年:聂耳 1912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加剧,而社会上流行“桃花江”“毛毛币”“妹妹我爱你”等“靡靡之音”。聂耳、田汉决定创作一首战歌。1935年,他们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邹容和聂耳的相似历史贡献及体现的时代主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酒向人间都是怨,——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材料四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宜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是如何应对的?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衆,而把重点放在賠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活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失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 “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鮮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材料二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1932年1月,日本制造事端,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材料三 吉林省档案馆于2014年4月25日公布了从馆藏档案中整理出的89件档案,涉及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于占领区建立的“慰安所”,被“特别移送”到731细菌部队作为人体实验对象的“苏联问谋”,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和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的实况,在沈阳关押的英美盟军战俘,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的劳工,以及抗日联军等方面的内容,直观、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
(1)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该行为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略意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所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关系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问题,两党应该如何做?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加剧。因剿倭不力,明王朝不得不征调永顺、保靖等地(今湘西)土家族的土兵抗倭。1555年,倭寇大举侵犯嘉兴,保靖土兵出奇制胜,在石塘湾大败倭寇,随后追敌至王江泾,永顺土兵和广西狼兵(壮族)等加入战斗,“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盖东南战功第二”。总兵俞大献评价王江泾之捷:“此为大败倭贼之第一次。继此以后,到处之兵,皆知倭贼有可破之势,累累有擒斩之报。江南地方得有今日之太平者,其源实始于此。”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从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起,海外华侨呼吁团结抗日声浪迭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侨胞更是同仇敌忾,先后涌现出3900多个抗日团体。他们在世界各地通过发行报刊、组织集会、戏剧演讲、募集钱物、战地采访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争取国际声援、揭露日寇罪行奔走呼号。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总计逾13亿元,侨汇达95亿元以上,占抗战期间中国军费的3/4。华侨共投资16亿元回国创办军需企业,缓解战时经济困难,解决战区药品奇缺等问题。海外侨胞还捐献了大量飞机、坦克、车辆、服装、药品等各类物资。这为支撑战时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心。成千上万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服务,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多数壮烈牺牲。滇緬公路上的司机和修理工多数是华侨,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40多万吨战略物资运送前线,其中1800多名华侨机工为国捐躯。
——摘编自裘援平《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兵抗倭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华侨抗战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兵"抗倭、华侨抗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48.近代以来,日本两次入侵中国,都遭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抵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离现场更近一些罢了。
——据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870年起》等整理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表现。
(3)材料三的文件出自中共召开的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此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49.近代浙商曾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道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1912年由朱谋先、陆仲芳等人集资二万元,在杭州创办纬成丝织公司。纬成丝织公司开办后,集中使用从日本输入的新式丝织机,进行纬丝织绸,展示了浙江丝织业由手工业发展为近代工业的开始。由于纬成公司开办后获利优厚,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当时继纬成之后,陆续创办的丝绸厂在杭州就有虎林绸厂(1912年)、庆成绸厂(1912年)、天章丝织厂(1913年),在湖州有丽华绸厂等。浙江丝绸工业在短时期内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沈雨梧《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三 战前浙江的电力工业有110余家,抗战期间损失惨重,如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国民党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以防资敌。到1945年,浙江的机械工业厂家只剩下了22家。
——袁成毅《抗战时期浙江经济损失初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897年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浙江新式丝绸工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家主观因素和国内客观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侵华对浙江近代工业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最初的改变在外交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拐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
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这次会议还做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调整,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
——摘编自安振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
材料二 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表示要“御侮救亡”。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指示,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并随时准备派代表与国民党谈判。”同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策略。通过谈判,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一致抗日。
——摘编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
材料三 为着取消敌人的阴谋之借口,为着解除一切善意的怀疑者之误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披沥(注:开诚相见,尽所欲言之意)自己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赤忱之必要。因此,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国民党中央通讯社1937年9月22日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四、论述题
5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图1 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 图2 1939年成吉思汗陵西迁示意图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教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结合时代特征,解读以上材料所揭示的历史信息。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请任选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动机作一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