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10:53: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朱德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C.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 B.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C.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D.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3.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B.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1阶段产生主要由传统手工业转化而来
B.第2阶段初步发展得益于洋务运动的诱导
C.第3阶段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国民革命的兴起
D.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总体趋势是曲折发展
5.1937年,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的工厂登记,当时全国符合工厂法的规定标准,即拥有动力或工人30人以上的厂矿,共有3935家,其中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沪三省市的,就有2336家,占总数的56%。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战争导致北方经济萧条
C.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6.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缓解了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 B.粉碎敌人围剿后的战略转移
C.基于集合整编红军的战略构想 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
7.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B.政府严控粮食价格
C.大量红军参与生产 D.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8.1931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议:“中国为逐渐实行总理实业计划,于在国际平等互惠,不损害中国主权、行政权之条件下,得充分利用外国之资本技术,以发展国内天然之富源,发展国民经济,增进国际福利。”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意图
A.收回国家主权以发展经济 B.扶植国内的民族资本企业
C.实现民国初期的经济计划 D.寻求国际合作实现工业化
9.1934年7-12月,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2.31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算在内。为此,国民政府
A.实施“币制改革” B.扩大财政赤字
C.奉行“通货膨胀”政策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可见外国侵略者
A.倒逼中国民族工业要自主创新 B.无意向中国输出资本
C.力图阳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企图控制中国重工业
1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和整理“中国共产党党史”专题资料时,发现了一枚纪念币(如下图),据此可推断
A.此纪念币可能发行于1990年
B.此币纪念的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
C.此币纪念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D.此币是研究近代中共党史的第一手史料
12.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市政府拟定《南京绸布业商店货品标明规则》,规定布业商店贩卖货品时必须标明货品为“国货或某国货”,如将非国货冒充国货,查明后即处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这些规定旨在
A.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B.抵制列强的商品倾销
C.加快官僚资本的扩张 D.配合经济统制的实施
13.1920年后,世界开始从战争创伤中复苏,中国棉纺织工业虽逐渐遭遇困难,但因为战时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故仍然能够继续发展。即使在1929年后的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中国棉纺织工业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体系较为完整 B.经济发展独立性强
C.北洋政府治理有效 D.民族工业生命力强
14.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运销英、美、日等国。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
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D.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措施成效显著
15.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棐卿用“抵羊牌”作为公司毛线的商标(见下图),实业部长孔祥熙给予“抵羊牌”以免税的特惠政策,仅仅三年,其销量就占据了国内销售市场的87%,并出口东南亚十几个国家。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B.北洋政府支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6.据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实业志》的记载,“山东进出口贸易实已较前增加至三四倍”"山东工商业有如此发达,胶济路与有功焉”。这表明
A.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B.近代交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C.山东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 D.政局稳定促进商品经济活跃
17.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
A.使中国基本实现统一 B.创立了新的革命道路
C.实现了伟大战略转移 D.改变了解放战争局面
18.党在苏区时期就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案》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党内教育的问题”,1931年中央决议又指出“各省委与地方党部,必须战胜一切困难,有计划的去进行各种训练班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即干部教育)看成是组织上最重要的任务,这些决议在当时
A.推动了“反围剿”的胜利 B.有效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C.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D.促进了中共发展壮大
19.下面为近代不同时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我国工矿企业、近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平均年增长率情况表(单位:%)。据表可知
时期 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894~1911年 15.98 24.36 14.99
1911~1920年 4.66 4.37 11.18
1927~1936年 11.89 11.76 14.28
A.民族资本总额逐渐超过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C.外国在华资本体系逐步走向崩溃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20.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由此可知该计划
A.注重利用政权力量发展经济 B.反映政府正在全力筹备民族抗战
C.是为了遏制官僚资本的扩张 D.积极应对西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1.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22.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生产的比重一般为4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成、6成乃至7成以上。该现象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影响是
A.直接造成了农村的衰败 B.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C.严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D.迅速推动革命根据地扩大
23.分析下表,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0年-1936年国内工业统计资料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A.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4.下表为1870—1936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单位:亿两
1870年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1936年
①国内生产品 9.68 10.32 18.02 57.61 109.01
②进口洋货 0.71 1.42 4.97 8.49 11.16
③市场商品量(①+②) 10.39 11.74 22.98 66.10 120.17
④洋货所占比重(②/③,%) 6.83 12.09 21.62 12.84 9.29
A.列强瓜分中国推动1870—1890年洋货进口量上升
B.洋务经济发展推动1890—1908年国内生产品增多
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1908—1920年市场商品量上升
D.国内生产发展导致1920—1936年洋货的比重下降
25.下图是晚清金银比价变化图,下图说明晚清时期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对外贸易优势日益明显
C.民众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6.20世纪30年代初,在革命根据地,旧时农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换上了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以前过节张贴门上的“福寿福禄”、“招财进宝”等改成“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这些现象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深得群众拥护 B.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红色文化宣传促进移风易俗 D.军民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27.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探采;如无自行探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国民为限。”这一规定
A.表达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 B.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 D.致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28.据1927年6月的调查,全国有五个省(粤、湘、鄂、赣、豫)成立了省级农民协会,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约940万,分布在17个省区。全国主要省区农会会员数量状况(单位:万)如下表所示。当时中国社会的这一状况
省份 湖南 湖北 广东 陕西 江西 河南
数量 451 250 70 70 38 24
A.巩固并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B.体现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 D.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9.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B.扭转了贸易逆差
C.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D.掌握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30.下图反映了1932年~1934年间我国棉花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
A.促使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
C.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1.1931年中共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2.1929年4月,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简答题
3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对民主革命进行深入的探索,20世纪20—30年代,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驾驭着民主革命的航船在政治斗争中的汪洋大海上乘风破浪。这期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也由于党在政治上的幼稚,走了不少的弯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
(2)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移,请就这两次转移及其影响加以说明
(3)从大革命失败到长征胜利,中国民主革命走出了低谷。请予以说明
34.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还有哪些积极意义?
35.简述中国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四、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制度设想与欧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实践。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中国的工业化始于洋务运动,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旧中国的工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工业化,第二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工业化。洋务派认为,自强的方法只是“取外人之长技”兴办军事工业,“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研究》
材料二 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次浪潮为1895~1913年,第二次浪潮为1914~1927年,第三次浪潮为1928~1936年。1895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军事工业。1895年以后,纺织、面粉、缫丝等轻工业有较大发展。在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1937年登记注册的工厂有3935家,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占61.91%,山东占6%,湖北占5.2%,青岛占3.8%,而黔、桂、皖等地,或两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95~1937年中国工业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三次浪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美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列宁是通过什么措施来改正错误的?其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敦伟主张实施“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国际市场金价上升银价下跌,使得外国进口商品因金贵而价格上扬,这对民族资本工业的国货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九一八”事变后,广大的东北市场落入日本之手,部分国货产品销路颇受打击。于是,国货界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国货运动。国货运动的投入者由原来的工商资产阶级扩展到一部分银行金融家,参与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到妇女界、学生界和普通市民。
——摘编自陈振锟《论国货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在国货运动的推动下,连上海历来的一些专卖进口货的大公司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在卖洋货的同时更多地经营一部分国货。像著名的永安公司在1931年前,国货产品仅占进货额的25%,至1934年其经销的国货额比重增长至60.5%,1935年又上升为63.1%,1936年更提高为65.1%。
——摘编自朱晓鸿《对1934年“妇女国货年”运动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货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货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为了生存与抗争,这样一支队伍的远征,其事迹常常引起后人的无限遐想和长久惊叹。当时与后来不少人,习惯于把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到1936年的长征,视为创造奇迹的军事行为…从军事上讲,长征的确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但从政治上讲,长征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大转折,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大变局。
——陈晋《长征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红军在长征途中共爬过了18座山脉,其中有5座终年积雪,占领了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范围,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368天,红军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走182.5公里オ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到陕北,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牺牲。
——《数字长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远征”的原因。材料一中的“战略转移”具体是指什么
(2)材料一中政治上的“历史大转折”是指什么 定是如何实现“历史大转折”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远征“难”的具体表现。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红军在长片途中共爬过了十八座山脉,其中有五座终年积雪,占领了大小六十ニ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368天,途中仅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走182.5公里オ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于都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三至四个红军献出生命”。
——摘自《数字长征》
材料二:如果没有在长征中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没有经过长征锻炼而使我党在理论、路线、政策、策略上的成熟,西安事变非但不能成为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机,反而会成为一场灾难。
一一摘自《炎黄春秋》2016第11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征途中确立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是哪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南京国民政府极为重视的大事。1928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税率从7.5%至27.5%不等。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9年,财政部颁布《精盐税则表》,规定了全国73个城市的盐税税价。1931年的《盐法》,将盐制由过去的专卖改为"就场征税,自由买卖"。1933年后,盐税在不断调高中成为三大国税之一。1928年起开征统税,先后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五大类商品及熏烟、酒精实行统一征税,1936年,统税收入为1.17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14.6%。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81年,里根政府颁布的《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中规定;个人所得税自1981年至1983年累计三次降低,税率实际下降23%。……实行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分四类,缩短折旧年限,以加快企业资本回收进程,节约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此外,减少遗产税和赠与税,免税额从175625美元逐步上调到1987年的600000美元;降低双职工家庭的税收负担。
——摘编自杨志勇《里根与特朗普税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税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和里根政府税制改革对各自国家发展的影响。
4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问题:对比两幅地图,从中提取两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要求:提取的信息应准确、简练;可以概括二者的相似点;也可以对比二者的不同点;先提取信息,再予以说明;说明应清晰严密,不能有史实错误。)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波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鸟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波,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匯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三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例如,7月初在从卓克基翻阅雪山向毛儿盖进军途中,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迷失方向,.断粮四日,冻饿而死者达三分之一。后来红军主力得到第6团救援电报,派运输队星夜赴援。这些僵卧在冰雪中的红军,闻救星到,都跳跃起来。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兴奋,寒冷不怕了,爬山也有劲了。
——摘编自刘统《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与材料一中的报道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宙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走向多样化的原因。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1924年版
材料二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了10%,1933年提高到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摘编自非平、雑木上编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3月,巴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巴黎公社。为保卫胜利果实,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监督,随时可以撤换。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曼费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史》
材料三 八七会议后,除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外,湖北、广东、江西以及陕西、河南、直隶等省的党组织也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基本都失败了。
(1)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证明材料二中列宁观点的后半句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并分析其决定因素?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得到了什么认识?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屈辱与’:奋进的交响曲。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不断探索和抗争。
——摘编自郭大松《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了农民的困境与渴望,坚定地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一一摘编自张晓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并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探索和抗争的重大事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来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事的面相某教师为学生做有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专题讲座,请你回答相关问题。教师首先出示了史料一:
教师提问:
(1)根据史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面相。
接着,教师出示史料二:
教师提问:
(2)通过这一则史料,你还可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哪一面相?
最后,教师又出示史料三:
教师提问:
(3)这则史料可与上述哪则史料相佐证?请说明理由。
教师启发:
(4)综合上述史料,概述你眼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面相。
5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具有内在联系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 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摘自杨天树《世纪回望 是非成败从头说》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 月5 日)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革命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并指出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3)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工作经验。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身历其境的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态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写的一份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了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此外,还需要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这样走来——〈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事件的政治功绩。
(2)根据材料二并吉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期毛泽东做出的战略决策,并说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一决策所做的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
五、论述题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选取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部分伟大精神。
精神名称 精神内涵(关键词节选)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 理想信念,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选择其中两个(组)关键词,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所选关键词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关键词及相关精神;论证充分,逻辑清楚。)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材料中的歌曲确定一个历史主题,按照范例的格式,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逻辑清晰,按照范例格式,史论结合)
范例:主题(政治上)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反思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因教条主义错误而失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多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主题须符合材料,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朱德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C.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答案】A
【详解】
依据“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可知反映的是1928年井冈山会师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是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而党开始领导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十年对峙局面基本结束,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故选A项。
2.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 B.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C.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D.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答案】D
【详解】
1930年和1933年,国民政府两次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而且提高的幅度还有所增加,这是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目的是发展农工商业,而不是改变财政困难,所以这一举措是可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D项正确,排除C项;1927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关税自主,排除A项;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后,国民政府并没有积极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项。
3.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B.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B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农村党员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大量的农民加入革命导致的,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是南昌起义,当时没有改变中共的党员成分,排除A项;1927年大革命已经失败了,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
4.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1阶段产生主要由传统手工业转化而来
B.第2阶段初步发展得益于洋务运动的诱导
C.第3阶段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国民革命的兴起
D.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总体趋势是曲折发展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一战后出现萧条,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37-1949年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此得出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总体趋势是曲折发展,最终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第1阶段产生,主要是受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的诱导,直接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而创办起来,并不是由传统手工业转化而来,A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在第2阶段的初步发展得益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宣告失败,B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在第3阶段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而国民革命兴起于一战后,C排除。故选D。
5.1937年,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的工厂登记,当时全国符合工厂法的规定标准,即拥有动力或工人30人以上的厂矿,共有3935家,其中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沪三省市的,就有2336家,占总数的56%。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战争导致北方经济萧条
C.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主要的厂矿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这说明工业发展不平衡,A正确;1937年以前的战争主要在南方,排除B;经济格局依然是南重北轻,东重西轻,格局未发生变化,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6.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缓解了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 B.粉碎敌人围剿后的战略转移
C.基于集合整编红军的战略构想 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
【答案】D
【详解】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代中期,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通过长征,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将革命中心从东南转移到了西北,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持久抗战的客观要求,D项正确;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长征改变了中国革命中心和中央苏区的地理位置,而非“缓解了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A项错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是粉碎敌人围剿后的战略转移,B项错误;红军长征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并非基于集合整编红军的战略构想,C项错误。
7.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B.政府严控粮食价格
C.大量红军参与生产 D.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1930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和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对于增加粮食产量及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A正确;材料与政府控制粮食价格无关,B排除;C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政策性因素,排除;当时仍然是传统耕作方式,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8.1931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议:“中国为逐渐实行总理实业计划,于在国际平等互惠,不损害中国主权、行政权之条件下,得充分利用外国之资本技术,以发展国内天然之富源,发展国民经济,增进国际福利。”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意图
A.收回国家主权以发展经济 B.扶植国内的民族资本企业
C.实现民国初期的经济计划 D.寻求国际合作实现工业化
【答案】D
【详解】
材料“得充分利用外国之资本技术,以发展国内天然之富源,发展国民经济,增进国际福利”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希望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和技术来开发国内资源,推动国家的工业化,D正确;材料与收回国家主权无关,A排除;材料与扶植国内民族资本企业无关,B排除;该措施并非是计划经济,C排除。故选D。
9.1934年7-12月,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2.31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算在内。为此,国民政府
A.实施“币制改革” B.扩大财政赤字
C.奉行“通货膨胀”政策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1934年7-12月,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2.31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算在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所以A符合题意;“扩大财政赤字”非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所以B不符合题意;奉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是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所以C不符合题意;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不是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所以D不符合题意。
10.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可见外国侵略者
A.倒逼中国民族工业要自主创新 B.无意向中国输出资本
C.力图阳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企图控制中国重工业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害怕机器进口使中国国力强大,这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故企图阻扰,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倒逼中国民族工业要自主创”,所以A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表现为资本输出,所以B不符合题意;企图控制中国重工业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
1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和整理“中国共产党党史”专题资料时,发现了一枚纪念币(如下图),据此可推断
A.此纪念币可能发行于1990年
B.此币纪念的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
C.此币纪念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D.此币是研究近代中共党史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B
【详解】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1935(年)”、遵义会议及其会址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等组成的纪念币图案,凸显了遵义会议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币纪念的是遵义会议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纪念其成立70周年的纪念币应发行于1991年而非1990年,A项错误;纪念币中的内容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无关,C项错误;发行于1991年的纪念币不是研究近代中共党史的第一手史料,D项错误。
12.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市政府拟定《南京绸布业商店货品标明规则》,规定布业商店贩卖货品时必须标明货品为“国货或某国货”,如将非国货冒充国货,查明后即处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这些规定旨在
A.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B.抵制列强的商品倾销
C.加快官僚资本的扩张 D.配合经济统制的实施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抑制列强的商品,排除B;材料与官僚资本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统制经济,排除D。
13.1920年后,世界开始从战争创伤中复苏,中国棉纺织工业虽逐渐遭遇困难,但因为战时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故仍然能够继续发展。即使在1929年后的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中国棉纺织工业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体系较为完整 B.经济发展独立性强
C.北洋政府治理有效 D.民族工业生命力强
【答案】D
【详解】
材料“即使在1929年后的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中国棉纺织工业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体现的是中国的民族工业生命力顽强,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我国的工业并不健全,A排除;材料与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无关,B排除;1929年后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阶段,C排除。故选D。
14.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运销英、美、日等国。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
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D.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措施成效显著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早期,京、津的地毯工业从国外购买颜料,大部分产品运销英、美、日等国,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C项正确;中国企业同世界的联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民众生活”无关,B项错误;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5.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棐卿用“抵羊牌”作为公司毛线的商标(见下图),实业部长孔祥熙给予“抵羊牌”以免税的特惠政策,仅仅三年,其销量就占据了国内销售市场的87%,并出口东南亚十几个国家。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B.北洋政府支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棐卿用‘抵羊牌’作为公司毛线的商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造就了“其销量就占据了国内销售市场的87%”的现象,故A正确;北洋政府执政时期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不是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16.据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实业志》的记载,“山东进出口贸易实已较前增加至三四倍”"山东工商业有如此发达,胶济路与有功焉”。这表明
A.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B.近代交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C.山东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 D.政局稳定促进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胶济路对山东的进出口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表明近代交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A项错误;只有山东一地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山东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C项错误;政局稳定促进商品经济活跃与“胶济路与有功焉”不符,D项错误。
17.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
A.使中国基本实现统一 B.创立了新的革命道路
C.实现了伟大战略转移 D.改变了解放战争局面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瑞金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黄土高原是红军长征的终点,这条联系两头的红飘带指的是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故C正确;长征并未实现中国统一,故A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新的革命道路的创建,故B错误;长征发生于国共对峙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D错误。
18.党在苏区时期就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案》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党内教育的问题”,1931年中央决议又指出“各省委与地方党部,必须战胜一切困难,有计划的去进行各种训练班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即干部教育)看成是组织上最重要的任务,这些决议在当时
A.推动了“反围剿”的胜利 B.有效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C.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D.促进了中共发展壮大
【答案】D
【详解】
材料信息说明党在苏区时期就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工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决议促进了中共发展壮大,故D正确;第五次“反围剿”最后失利,故A错误;“有效抵抗了日军的侵略”说法欠妥,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说明民主革命任务完成,故C错误。
19.下面为近代不同时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我国工矿企业、近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平均年增长率情况表(单位:%)。据表可知
时期 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894~1911年 15.98 24.36 14.99
1911~1920年 4.66 4.37 11.18
1927~1936年 11.89 11.76 14.28
A.民族资本总额逐渐超过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C.外国在华资本体系逐步走向崩溃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表格可知,1894--1911年民族资本所占比重小于外国资本,1911--1920年、1927--1936年民族资本所占比重超过外国资本、官僚资本,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有了一定的发展,故B正确;1894--1911年民族资本所占比重小于官僚资本,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外国在华资本体系才走向崩溃,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变动,但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错误。故选B。
20.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由此可知该计划
A.注重利用政权力量发展经济 B.反映政府正在全力筹备民族抗战
C.是为了遏制官僚资本的扩张 D.积极应对西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答案】A
【详解】
依据“……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张利用国民政府的政权力量来统筹规划、发展经济,A正确;国民政府全力筹备民族抗战应该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1935年时国民政府仍然在全力“围剿”长征中的红军,B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的膨胀,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该计划与西方经济大危机的联系,D排除。故选A。
21.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1931年-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逐年增加,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整体呈增长趋势,钢铁消费量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钢铁输入量呈上升趋势,综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出口铁砂和生铁较多,对铁的加工能力不足,钢铁进口多,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故可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故D正确;材料只涉及钢铁行业,并不能代表民族工业,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民族企业的规模,故B错误;材料与实业政策无关,故C错误。
22.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生产的比重一般为4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成、6成乃至7成以上。该现象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影响是
A.直接造成了农村的衰败 B.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C.严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D.迅速推动革命根据地扩大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近代后期农村的封建实物地租剥削依然严重,影响了近代工业资金投入、原料供应,农民贫困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所以C项正确;这种现象延续了自然经济,迟滞了城市化进程,因此A项和B项错误;D项不符合事实。
23.分析下表,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0年-1936年国内工业统计资料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A.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详解】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增长率在7%以上,最高的钢产量增长率达到40%,这得益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A正确;B项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到1920年,一战已经结束,排除;从1920年到1936年中国国内工业经济增长有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开展的,本题时间在1920年到1936年,排除D项。
24.下表为1870—1936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单位:亿两
1870年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1936年
①国内生产品 9.68 10.32 18.02 57.61 109.01
②进口洋货 0.71 1.42 4.97 8.49 11.16
③市场商品量(①+②) 10.39 11.74 22.98 66.10 120.17
④洋货所占比重(②/③,%) 6.83 12.09 21.62 12.84 9.29
A.列强瓜分中国推动1870—1890年洋货进口量上升
B.洋务经济发展推动1890—1908年国内生产品增多
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1908—1920年市场商品量上升
D.国内生产发展导致1920—1936年洋货的比重下降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1927—1936年间正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洋货比重下降,D项正确;列强瓜分中国加强的是资本输出,排除A;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排除B;国际形势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排除C。
25.下图是晚清金银比价变化图,下图说明晚清时期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对外贸易优势日益明显
C.民众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869—1911年金银比价的总体趋势是金贵银贱,这在银本位的晚清中国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由于传统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民众非但不会从物价上涨中受益,反而导致生活成本不断增加,故C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发展并不充分,对金银比价难以造成大的影响,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排除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D。
26.20世纪30年代初,在革命根据地,旧时农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换上了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以前过节张贴门上的“福寿福禄”、“招财进宝”等改成“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这些现象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深得群众拥护 B.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红色文化宣传促进移风易俗 D.军民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答案】C
【详解】
20世纪30年代初,革命根据地农家供奉的牌位和门上张贴内容发生变化,“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反映了农家受到共产党革命思想宣传的影响,故选C;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军民团结,排除D。
【点睛】
27.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探采;如无自行探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国民为限。”这一规定
A.表达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 B.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 D.致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等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强调重要的经济领域要体现民族性的特点,表达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各界的广泛的支持,故排除B;此时抗战还没有爆发,故排除C;D项不是国民政府的意图,故排除D。
28.据1927年6月的调查,全国有五个省(粤、湘、鄂、赣、豫)成立了省级农民协会,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约940万,分布在17个省区。全国主要省区农会会员数量状况(单位:万)如下表所示。当时中国社会的这一状况
省份 湖南 湖北 广东 陕西 江西 河南
数量 451 250 70 70 38 24
A.巩固并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B.体现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 D.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27年中国农会会员数量众多,主要集中于湖南和湖北等南方地区,这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故选C;1927年6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开始破裂,故排除A;此时土地革命还没有开展,故排除B;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故排除D。
29.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B.扭转了贸易逆差
C.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D.掌握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答案】A
【详解】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关税有所提升,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在国民政府的争取及中国人民的抗皱之下取得的成就,即恢复了关税自主权,A正确;材料看不出顺差还是逆差,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行政管理,排除D。
30.下图反映了1932年~1934年间我国棉花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
A.促使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
C.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答案】D
【详解】
根示意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我国棉花总产量有较大增长,从而为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说明这一状况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故D正确;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A;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这一状况对西方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抵制,排除C。
【点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1.1931年中共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答案】正确
【详解】
据所学知识,1931年,中国共产党为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对象,制定了适应当时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故题干说法正确。
32.1929年4月,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答案】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4月,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故题干表述正确。
三、简答题
3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对民主革命进行深入的探索,20世纪20—30年代,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驾驭着民主革命的航船在政治斗争中的汪洋大海上乘风破浪。这期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也由于党在政治上的幼稚,走了不少的弯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
(2)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移,请就这两次转移及其影响加以说明
(3)从大革命失败到长征胜利,中国民主革命走出了低谷。请予以说明
【答案】(1)探索:革命目标、革命力量、革命道路。成就:创建了人民军队、促进国共两次合作、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经验教训: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民主革命领导权。
(2)第一次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促使民主革命步入正轨。第二次转移:从南方转向北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启了伟大的民族战争新局面。
(3)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使民主革命步入正轨;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新局面。
【详解】
(1)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表现以及经验教训来分析。
探索: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近代民主革命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包括革命目标、革命力量和革命道路的探索。
成就: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促进国共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次合作;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经验教训: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2)据所学知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重心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民主革命从此步入正轨。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向北方。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启了伟大的民族战争新局面。
(3)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表现以及长征的胜利分析说明。
34.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还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1)纸币取代金银货币,结束了中国长期以白银作为通货的历史,顺应了货币发展规律的要求。
(2)通过改革,使货币发行权趋于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历史。对缓和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金融宽裕,国内储蓄增加,物价回升,经营工商业有利可图,商品市场活跃。
(3)法币与白银脱钩,币值不受世界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币值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稳定的法币对外汇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而入超明显下降。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币值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纸币取代金银货币,结束了中国长期以白银作为通货的历史,顺应了货币发展规律的要求。(2)通过改革,使货币发行权趋于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历史。对缓和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金融宽裕,国内储蓄增加,物价回升,经营工商业有利可图,商品市场活跃。(3)法币与白银脱钩,币值不受世界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币值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稳定的法币对外汇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而入超明显下降。
35.简述中国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答案】是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曲折发展的。“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兼之民国的建立及其发展经济的政策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二战”爆发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
【详解】
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三座大山,即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发展历程如下:“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兼之民国的建立及其发展经济的政策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二战”爆发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制度设想与欧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实践。
【答案】(1)同:①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②分权制衡。异:①欧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②欧美为代议制民主,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详解】
(1)同:根据材料“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均主张人民主权;根据材料“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均主张分权制衡。异;根据材料“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根据材料“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和所学知识可知,欧美为代议制民主,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实践:根据材料“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中国的工业化始于洋务运动,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旧中国的工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工业化,第二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工业化。洋务派认为,自强的方法只是“取外人之长技”兴办军事工业,“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研究》
材料二 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次浪潮为1895~1913年,第二次浪潮为1914~1927年,第三次浪潮为1928~1936年。1895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军事工业。1895年以后,纺织、面粉、缫丝等轻工业有较大发展。在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1937年登记注册的工厂有3935家,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占61.91%,山东占6%,湖北占5.2%,青岛占3.8%,而黔、桂、皖等地,或两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95~1937年中国工业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三次浪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案】(1)背景: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特点: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从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开始;由封建官僚地主主导。
(2)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近代工业的比重小。
原因:政府政策的扶植、鼓励;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详解】
(1)背景:由材料“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得出,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就是创建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些企业都引进西方机器设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以是从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开始;洋务派的主要倡导者奕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封建官僚,所以洋务运动由封建官僚地主主导。
(2)概况:由材料“1895年以后,纺织、面粉、缫丝等轻工业有较大发展”得出,轻工业发展迅速;由材料“1937年登记注册的工厂有3935家,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占61.91%,山东占6%,湖北占5.2%,青岛占3.8%,而黔、桂、皖等地,或两三家,或四五家”得出,地区分布不平衡;由材料“在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得出,近代工业的比重小。
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曾经出台政策,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扶植、鼓励;在1895~1937年间也一直有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美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列宁是通过什么措施来改正错误的?其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敦伟主张实施“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影响: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造成闭关锁国的局面(或阻碍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新经济政策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护民族资本和稳定社会秩序;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加强干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详解】
(1)政策:根据“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得出是重农抑商。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造成闭关锁国的局面等方面概括。
(2)根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可得出是新经济政策 。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原因:根据“ 在1933年到1934年初”得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有保护民族资本和稳定社会秩序;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加强干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等。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国际市场金价上升银价下跌,使得外国进口商品因金贵而价格上扬,这对民族资本工业的国货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九一八”事变后,广大的东北市场落入日本之手,部分国货产品销路颇受打击。于是,国货界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国货运动。国货运动的投入者由原来的工商资产阶级扩展到一部分银行金融家,参与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到妇女界、学生界和普通市民。
——摘编自陈振锟《论国货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在国货运动的推动下,连上海历来的一些专卖进口货的大公司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在卖洋货的同时更多地经营一部分国货。像著名的永安公司在1931年前,国货产品仅占进货额的25%,至1934年其经销的国货额比重增长至60.5%,1935年又上升为63.1%,1936年更提高为65.1%。
——摘编自朱晓鸿《对1934年“妇女国货年”运动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货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货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外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对东北的占领;工商界人士的号召。
(2)特点:参与社会阶层广泛;与民族救亡相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抵制了西方的商品倾销。
【详解】
(1)背景:根据“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得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根据“国际市场金价上升银价下跌,使得外国进口商品因金贵而价格上扬”可得出外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根据“民族资本工业的国货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得出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广大的东北市场落入日本之手”得出日本对东北的占领;根据“国货界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国货运动”得出工商界人士的号召。
(2)特点:根据“于是,国货界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国货运动。国货运动的投入者由原来的工商资产阶级扩展到一部分银行金融家,参与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到妇女界、学生界和普通市民。”得出参与社会阶层广泛;根据“在卖洋货的同时更多地经营一部分国货。”得出与民族救亡相结合。意义:结合材料主旨与所学可概括得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抵制了西方的商品倾销等。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为了生存与抗争,这样一支队伍的远征,其事迹常常引起后人的无限遐想和长久惊叹。当时与后来不少人,习惯于把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到1936年的长征,视为创造奇迹的军事行为…从军事上讲,长征的确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但从政治上讲,长征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大转折,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大变局。
——陈晋《长征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红军在长征途中共爬过了18座山脉,其中有5座终年积雪,占领了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范围,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368天,红军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走182.5公里オ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到陕北,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牺牲。
——《数字长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远征”的原因。材料一中的“战略转移”具体是指什么
(2)材料一中政治上的“历史大转折”是指什么 定是如何实现“历史大转折”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远征“难”的具体表现。
【答案】(1)原因:“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略转移具体是指:北上抗日(由反蒋走上抗日,把革命中心由长江流域推到黄河流域)
(2)遵义会议;A.军事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
B.政治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道堵截党内的错误路线与思想
【详解】
(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略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北上抗日。
(2)转折及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军事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
(3)表现:根据材料“红军在长征途中共爬过了18座山脉,其中有5座终年积雪”可归纳出自然条件恶劣;根据材料“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范围”可归纳出敌人的围道堵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内的错误路线与思想。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红军在长片途中共爬过了十八座山脉,其中有五座终年积雪,占领了大小六十ニ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368天,途中仅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走182.5公里オ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于都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三至四个红军献出生命”。
——摘自《数字长征》
材料二:如果没有在长征中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没有经过长征锻炼而使我党在理论、路线、政策、策略上的成熟,西安事变非但不能成为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机,反而会成为一场灾难。
一一摘自《炎黄春秋》2016第11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征途中确立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是哪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
【答案】(1)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军阀围堵;自然条件恶劣;党内自身存在的错误。
(2)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党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革命转危为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一结束,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详解】
(1)困难:根据材料一中“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军阀围堵;根据“爬过了十八座山脉,其中有五座终年积雪”可知,自然条件恶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还面临着党内自身存在的错误。
(2)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途中确立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是遵义会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的内容主要有,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党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根据材料二中“长征锻炼而使我党在理论、路线、政策、策略上的成熟”,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中国历史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分析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一结束,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南京国民政府极为重视的大事。1928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税率从7.5%至27.5%不等。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9年,财政部颁布《精盐税则表》,规定了全国73个城市的盐税税价。1931年的《盐法》,将盐制由过去的专卖改为"就场征税,自由买卖"。1933年后,盐税在不断调高中成为三大国税之一。1928年起开征统税,先后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五大类商品及熏烟、酒精实行统一征税,1936年,统税收入为1.17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14.6%。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81年,里根政府颁布的《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中规定;个人所得税自1981年至1983年累计三次降低,税率实际下降23%。……实行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分四类,缩短折旧年限,以加快企业资本回收进程,节约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此外,减少遗产税和赠与税,免税额从175625美元逐步上调到1987年的600000美元;降低双职工家庭的税收负担。
——摘编自杨志勇《里根与特朗普税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税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和里根政府税制改革对各自国家发展的影响。
【答案】(1)内容:打破固定税率,分类征税;提高进口税率,争取关税主权;废除盐业专卖(或规范并提高盐税);开征统税。
(2)影响:南京国民政府
积极: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一定程度上维护关税主权;规范税收秩序;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或推动经济发展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为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局限: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契机。
里根政府:
积极:减轻个人和企业的赋税负担,刺激经济发展活力(或增强企业活力);缓解通货膨胀的危机。
局限: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或增加财政支出的负担)。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税率从7.5%至27.5%不等。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得出打破固定税率,分类征税;提高进口税率,争取关税主权;根据材料一“。1931年的《盐法》,将盐制由过去的专卖改为‘就场征税,自由买卖’。1933年后,盐税在不断调高中成为三大国税之一”得出废除盐业专卖(或规范并提高盐税);根据材料一“1928年起开征统税,先后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五大类商品及熏烟、酒精实行统一征税,1936年,统税收入为1.17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14.6%”得出开征统税。
(2)关于对国民政府的影响,根据材料(1)中南京国民政府税收改革的内容推断出影响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关税主权;规范税收秩序、促进商品流通、为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和消极(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契机)两方面回答。关于里根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个人所得税自1981年至1983年累计三次降低,税率实际下降23%……实行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分四类,缩短折旧年限,以加快企业资本回收进程,节约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此外,减少遗产税和赠与税,免税额从175625美元逐步上调到1987年的600000美元;降低双职工家庭的税收负担”得出减轻个人和企业的赋税负担,刺激经济发展活力(或增强企业活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缓解通货膨胀的危机、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等方面思考作答。
4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问题:对比两幅地图,从中提取两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要求:提取的信息应准确、简练;可以概括二者的相似点;也可以对比二者的不同点;先提取信息,再予以说明;说明应清晰严密,不能有史实错误。)
【答案】信息一:机器工业的数量明显不同。
说明:具体说明两个时期机器工业数量不同的原因。
信息二:机器工业的分布地域明显不同。
说明:具体说明两个时期机器工业分布地域差异的原因。
【详解】
从图片的内容可得出信息一:机器工业的数量明显不同。说明时可结合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进行说明即可。主要是两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差别。再结合图片中的内容可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概括得出信息二:机器工业的分布地域明显不同。说明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两个时期机器工业分布地域差异的原因即可。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波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鸟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波,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匯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三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例如,7月初在从卓克基翻阅雪山向毛儿盖进军途中,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迷失方向,.断粮四日,冻饿而死者达三分之一。后来红军主力得到第6团救援电报,派运输队星夜赴援。这些僵卧在冰雪中的红军,闻救星到,都跳跃起来。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兴奋,寒冷不怕了,爬山也有劲了。
——摘编自刘统《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与材料一中的报道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答案】(1)不同:材料一中的报道,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全面、具体,材料真实、丰富。
(2)《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因此,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中央日报》相《国民公报》的史料价值更高。但《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
【详解】
(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对于红军的称谓和对国民党军队的战况报道可知,材料一中的报道,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根据材料“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可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全面、具体,材料真实、丰富。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可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因此,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中央日报》相《国民公报》的史料价值更高。从《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以及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宙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走向多样化的原因。
【答案】原因:【泉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调整(赋税征收白银等);匠户制度的变革(放松对灶户的控制);人口增加与社会流动加快;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
【淮南】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中华民国成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潮流;“一战”爆发后有利的国际形势;张謇等爱国实业家的努力。
【详解】
原因:【泉州】根据所学可得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得出赋税制度的调整(赋税征收白银等);根据“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得出匠户制度的变革(放松对灶户的控制);人口增加与社会流动加快;根据“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
【淮南】根据“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宙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得出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根据“1914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华民国成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潮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一战”爆发后有利的国际形势;根据“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得出张謇等爱国实业家的努力。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1924年版
材料二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了10%,1933年提高到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摘编自非平、雑木上编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数量和资本额迅速增长;涉及行业众多;民生行业发展最快。原因:中华民国成立,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434500元。”可知,数量和资本额迅速增长;根据材料“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可知,涉及行业众多、民生行业发展最快。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的鼓励政策、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回答。
(2)原因:根据材料“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可知,实现了关税自主;根据材料“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可知,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3月,巴黎起义胜利后,成立了巴黎公社。为保卫胜利果实,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监督,随时可以撤换。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曼费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史》
材料三 八七会议后,除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外,湖北、广东、江西以及陕西、河南、直隶等省的党组织也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基本都失败了。
(1)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证明材料二中列宁观点的后半句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并分析其决定因素?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得到了什么认识?
【答案】(1)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民主选举公职人员;人民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可知,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根据材料“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可知,民主选举公职人员;根据材料“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监督,随时可以撤换”可知,人民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2)证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决定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屈辱与’:奋进的交响曲。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不断探索和抗争。
——摘编自郭大松《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了农民的困境与渴望,坚定地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一一摘编自张晓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并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探索和抗争的重大事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来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答案】(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探索和抗争:地主阶级一一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一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2)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或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详解】
(1)列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抗争:结合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抗争的表现进行作答即可。
(2)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事的面相某教师为学生做有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专题讲座,请你回答相关问题。教师首先出示了史料一:
教师提问:
(1)根据史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面相。
接着,教师出示史料二:
教师提问:
(2)通过这一则史料,你还可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哪一面相?
最后,教师又出示史料三:
教师提问:
(3)这则史料可与上述哪则史料相佐证?请说明理由。
教师启发:
(4)综合上述史料,概述你眼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面相。
【答案】(1)政府采取各项积极措施改进农业,效果显著。
(2)农村赋税加重,地主和农民不堪重负。
(3)史料二。因为史料二、三都反映了农村赋税加重,农民遭受残酷剥削的现象。
(4)面相: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农村既有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增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农村赋税沉重,地主和农民负担较重的另一面。
【详解】
(1)根据“政府特设农村复兴委员会及中央农业试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中央棉产改进所,1934年制定农业合作社法,推行农民贷款贮蓄,发展生产。……农产增加,小麦棉花差可自给自足,进口稻米为之锐减”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府采取各项积极措施改进农业,效果显著。
(2)根据“自如有倡议加收赋税者,则为政府所欢迎……现今所谓最痛苦者,莫田赋”可知农村赋税加重,地主和农民不堪重负。
(3)史料三反映的是赋税问题,所以能够与史料三相佐证的是史料二。因为史料二、三都反映了农村赋税加重,农民遭受残酷剥削的现象。
(4)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促进农业生产和相关赋税的内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农村既有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增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农村赋税沉重,地主和农民负担较重的另一面。
5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具有内在联系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 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摘自杨天树《世纪回望 是非成败从头说》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 月5 日)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革命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并指出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无产阶级得以壮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2)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影响更加深入。
(3)探索: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影响: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详解】
(1)说明: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及思想领域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说明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可归纳出国共合作;结合其性质来看,可归纳出反帝反封建;根据材料“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可归纳出群众基础广;根据材料“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可归纳出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根据材料“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可归纳出影响深远。
(3)探索:根据材料“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可归纳出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3)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工作经验。
【答案】(1)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险中。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中国革命的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敫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及时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详解】
(1)分歧:根据“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得出材料一强调走农村的道路。根据“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得出材料二强调走城市中心道路。因此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
(2)背景:结合长征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得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险中。意义:根据“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可得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中国革命的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敫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经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及时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等角度概括。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身历其境的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态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写的一份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了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此外,还需要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这样走来——〈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事件的政治功绩。
(2)根据材料二并吉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期毛泽东做出的战略决策,并说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一决策所做的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
【答案】(1)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政治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2)战略决策;向农村进军,武装夺取政权。努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召开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3)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详解】
(1)历史事件:根据“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可得出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政治功绩:结合所学可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概括。
(2)战略决策;根据“《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可得出毛泽东提出向农村进军,武装夺取政权,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努力:根据所学,可回答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事件,包括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召开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等。
(3)任务:从辛亥革命以及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可得出,近代中国是要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即反帝反封建。
五、论述题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选取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部分伟大精神。
精神名称 精神内涵(关键词节选)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 理想信念,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选择其中两个(组)关键词,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所选关键词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关键词及相关精神;论证充分,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关键词1:实事求是与井冈山精神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关键词2:独立自主与长征精神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左”倾错误,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关键词实事求是与井冈山精神,可从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选择关键词独立自主与长征精神,可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及对当时革命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材料中的歌曲确定一个历史主题,按照范例的格式,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逻辑清晰,按照范例格式,史论结合)
范例:主题(政治上)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反思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因教条主义错误而失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多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
【答案】主题(经济上)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面对国共对峙局面,为确保武装对抗的胜利,争取群众基础。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奠定了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巩固了红色政权。主题(思想理论上)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鉴于以城市为中心革命受挫的教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顺应了国情,为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从经济的角度选定主题,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再结合所学从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也可以从思想方面选定主题,即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论述时可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革命受挫的教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顺应了国情,为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等方面概括。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主题须符合材料,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主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说明: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中国共产党 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总之,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示例二:
主题:江西省是中国红色摇篮。
说明: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创建 人民军队的开始,江西是人民军队的摇篮;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 达江西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江西是中国共和国的摇篮。
总之,江西省是我国“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和国的摇 篮”。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主题须符合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主题”,由三幅图可以得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或江西省是中国红色摇篮。“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革命道路或三个事件的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