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人民解法战争 同步巩固(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人民解法战争 同步巩固(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10:53: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课人民解法战争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西方国家的援助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可知,材料反映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及“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党的指导”,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腐败”与“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有关,但不符合材料“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国家的援助,排除D项。故选B。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字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国共合作宣言》的签署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中期”、“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可知,材料说明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的限制因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945年10月的《双十协定》的签订,C项正确;国民党“一大”召开是在1924年初,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不可能国共内战,排除A项;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排除B项;《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4年至1936年,红军进行长征;1927年的南昌起义,是中共军队建军的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8月27日;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下半年。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①③②⑤④,D项正确,ABC项排除。故选D。
4.辽沈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这一论断源于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国共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C.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 D.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因此“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故B正确;淮河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故A错误;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说法错误,故C错误;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不是该论断的根源,故D错误。
5.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提出建国的基本目标,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一目标提出的背景是
A.渡江作战已经准备就绪 B.解放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D.解放区土改即将全面展开
【答案】C
【详解】
根据”1948年12月30日“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当时三大战役已经基本结束,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排除A;当时已经反攻,排除B;土改已经开始,排除D。
6.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词所指的历史事件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优势
C.标志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主力
【答案】C
【详解】
材料是对渡江战役的描述,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C正确;A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排除;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是在辽沈战役时期,B排除;D是淮海战役的结果,排除。故选C。
7.晋冀鲁豫解放军将领陈再道曾回忆:“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为实现“我们早一点打出去”的愿望,中共中央的决策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起平津战役 D.向全国进军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符合材料“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的说法,B正确;转战陕北是战略防御的表现,A排除;平津战役及向全国进军属于战略决战阶段,CD排除。故选B。
8.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不懈探索的精神。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如今,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确的,并且是完全成功的。……(但是当前)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该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一届政协会议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如今,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但是当前)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故C项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一届政协会议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9.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
A.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
C.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中所列抗战胜利、中苏结盟和毛泽东到重庆以及材料时间可知,报刊反映了当时民众希望实现和平建国,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完成,排除C;《双十协定》签订时间是在1945年10月,排除D。
10.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赴重庆举行谈判 ②渡江战役
③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淮海战役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答案】A
【详解】
毛泽东赴重庆举行谈判是1945年8月,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故A①③④②正确,排除BCD。
11.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而国民党在1949年5月发行了中国货币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面值高达60亿元,按当时上海市米的价格计算,这张纸币只能买到大约77粒大米。其分析得出的结论最有可能是( )
A.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已经覆灭 B.群众基础广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
C.大额纸币发行破坏了解放区的稳定 D.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得民不聊生
【答案】B
【详解】
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获得民众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国民党发行大额纸币敛财,造成民心丧失,这是其战争失利的原因。故选B;1949年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覆灭,排除A;国民党在国统区发行大额纸币,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巧取豪夺,排除D。
12.1946年底,在内战炮声中,“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由此可见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崩溃 B.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C.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 D.国民党内部存在着李宗仁等反对派
【答案】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是国民党一党召开的会议,没有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说明国民党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灭亡,故选B;国统区财政经济的逐渐崩溃、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都是国民党失败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C;国民党内存在反对派属于国民党内的争斗,不是国民党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
13.以下记载出自1949年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的日记:
据此可以推知国统区
A.社会秩序异常混乱 B.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C.四大家族疯狂掠夺 D.国民政府失去民心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物价猛涨惊人”等信息可以看出,1949年的国统区通货急剧膨胀,民不聊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故答案为B项;材料仅仅反映物价上涨,没有涉及社会秩序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是四大家族疯狂掠夺导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14.1945年8月,中共发表宣言,提出承认解放区民选政府和军队、成立联合政府等要求。9月,国民党发布《告全国同胞书》,针对性的提出加紧造成地方自治,从速成立民意机关。这说明,当时
A.国民党正面响应了中共主张 B.国共宣言主张完全一致
C.国共合作抗日关系已经破裂 D.国内政治局势趋向紧张
【答案】D
【详解】
根据“1945年8月”“9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宣言均发表于国共重庆谈判前夕。重庆谈判前夕国共两党矛盾,非但未因抗战胜利而得以缓和,相反,抗战胜利更使原本潜伏的两党矛盾浮出水面,在一系列问题上国共两党的主张针锋相对,国内政治局势因两党对立而趋紧张。材料中的国共宣言即是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国共宣言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国民党对中共的政治主张并未正面回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共宣言主张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当时国共双方均准备参加重庆谈判,说明抗战胜利后国共战时合作关系并未骤然破裂,故C项错误。
15.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土地政策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B.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一直是革命重点
【答案】A
【详解】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土地政策是“双减双交”,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所以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可见,中共土地政策是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的,故A项正确;B项与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不符合,故B项错误;新中国土地公有制在1952年底确立,而材料时间截止到40年代,故C项错误;D项中“一直”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6.毛泽东在评价某次战役时指出,“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是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准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是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以及“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可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所以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所以BCD错误。
17.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解放战争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入
A.黄河 B.大别山 C.长江 D.井冈山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国民党中原地区防御空虚,中共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战略反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所以①处应该填入大别山,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18.1947年,人民艺术家古元创作了两幅版画作品,分别是《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这两幅作品能反映
A.解放战争时解放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敌后抗日根据地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
C.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D.新中国建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答案】A
【详解】
据题干关键信息“1947年”“《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故A选项正确;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B选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是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C选项错误;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D选项错误。
19.自本月十五日锦州失陷,继之以长春各部叛降,加之沈阳出击之主力全军覆没,共计被消火者实有三十二个师之众。此为平生之最大之失败,亦为余(蒋介石)最大之耻辱。”材料所述事件是指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详解】
根据“锦州”“沈阳出击之主力全军覆没”,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战役,战略决战开始,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故选B;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平津战役地点在北京、天津一带,渡江战役在长江中下游,A、C、D地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0.据悉,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中的现象直接导致
A.沦陷区经济趋于崩溃 B.官僚资本更变本加厉
C.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 D.南京政府统治的结束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是因为国民政府为解决内战造成的财政赤字而大发纸币所致。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以取代法币,由于金圆券的滥发,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崩溃,民族工业难以维系,陷入了绝境,故C项正确;沦陷区指的是抗战时期被日本占领的地区,当时上海是国统区,不是沦陷区,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更变本加厉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结果,故B项错误;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加速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但不是导致南京政府统治的结束的直接原因,1949年南京政府统治被人民解放战争推翻,故D项错误。
21.在北平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打与谈结合起来,通过与国民党傅作义的三次谈判,最终实现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和平改编和权力的和平交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放北平旨在
A.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彻底颠覆蒋介石的政权 D.保护城内市民的生命财产
【答案】D
【详解】
和平解放北平有利于使民众免于战火以及保护北平城内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D项正确;北平和平解放是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部分,转向战略反攻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彻底颠覆蒋介石政权的战役是渡江战役,故C项错误。
22.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突出肯定了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现代工业中目前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应当认真贯彻执行统战政策的要求,主张团结尽可能多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使大多数民主人士在各自岗位上做到有职有权。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B.城市接管后经济秩序的稳定
C.缓解社会主义改造阻力 D.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肯定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主张团结城市中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有利于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故B项正确;此时仍处在解放战争期间,新中国尚未成立,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毛泽东的主张并没有修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故D项错误。
23.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A.联合资产阶级反对国民党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尝试
【答案】C
【详解】
烟台解放后,人民政权将民族企业归还原主,允许民族资本主义恢复生产。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故选C;允许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复工和生产并不能说明是在反对国民党,排除A;“迅速发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
24.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表明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把敌人的后方变为进攻基地,威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改变了整个战争态势的军事行动即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略反攻而非渡江战役,A项错误;战略反攻出现在淮海战役前而非淮海战役结束后,B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共抓住了战略反攻的时机,不能说明国共决战的时机已成熟,D项错误。
25.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社论。社论指出,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相互依存。”这一社论
A.重申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呼吁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D.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答案】D
【详解】
七届二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是如何将新民主社会转换为社会主义社会,材料中显示的是如何调节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只有正确调节好农村城市关系、才能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建立。选择D项;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但是在材料中城市与农村是同等重要的,并不是材料中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方式,所以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事件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我们不能做到消除经济差距,所以排除C。
26.“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美国取得了在华特权 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 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答案】C
【详解】
“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此朱自清描述了抗战后和平幻灭的情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所致,故C正确;美国早就取得了在华特权,因此不是原因,故A错误;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不符合“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故B错误;重庆谈判达成了协议,故D错误。
27.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A.发展经济取代了阶级斗争 B.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飞快 D.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到12月,即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人民政府归还被敌伪吞并的企业,鼓励民族资本家尽快复工,说明在解放区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B项正确;1945年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发展经济并未取代阶级斗争成为主要任务,A项错误;民族企业的复工复产,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飞快,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革命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D项错误。
28.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四指示》大力推进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进行彻底的土地均分政策。这说明
A.土改政策适应了形势和时局变化 B.土改政策意在团结不同阶级力量
C.土改政策呈现出了差异性的特点 D.土改中农民获得了政治独立权力
【答案】A
【详解】
由减租到土地改革再到彻底的土地均分政策。这说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改政策适应了形势和时局变化,故A正确;“土地均分政策”体现不出团结不同阶级力量,故B错误;这不是强调差异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农民的政治独立权力,故D错误。
29.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
A.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B.中共工作重心即将转移
C.毛泽东思想正走向成熟 D.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时,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因此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同志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是在1949年春,而1949年4月渡江战役意味着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排除A;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排除C;毛泽东对党员的告诫不等于党的干部作风问题突出,排除D。
30.中共某次会议强调全党同志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心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此次会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C.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家全面的展开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党的工作重心将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此背景不符,故BC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___________。
(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__________;政协会议。
(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于1947年夏挺进________。(3)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取得辽沈、________、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4)战争胜利①北平谈判:1949年4月20日,__________拒绝在____________上签字,和谈破裂。②解放南京: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____________,4月23日,南京解放。(5)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
(4)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答案】一党独裁 重庆谈判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大别山 淮海 李宗仁 和平协定 渡江战役 乡村 城市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的两种命运,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都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战略防御阶段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刘邓大军于1947年夏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1948年9月~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三、判断题
3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案】错误
【详解】
据所学知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我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题干说法错误。
33.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个是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答案】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个是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题干表述正确。
四、简答题
3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请评述两场战争的伟大意义
【答案】意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反侵略斗争的首次全胜;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革命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结束了百年屈辱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详解】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反侵略斗争的首次全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革命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结束了百年屈辱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从世界角度看,解放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35.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28年,才建立了新中国。请回答: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是哪次会议?
(2)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答案】(1)会议:中共“一大”。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一大”。
(2)联系所学可知,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联系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是改变世界格局、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6.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答案】(1)农民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历史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①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②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③胜利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详解】
(1)农民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斗争运动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①革命道路:根据题干“井冈山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②三大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③胜利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意味中新中国的即将诞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对于世界和平力量、民主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对于世界被压迫民族而言,中国的胜利对其反抗压迫起到了鼓舞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新民主主义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胜利的,因此这一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3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的专题讨论,请你加人他们的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项目 共产党主张与活动 国民党主张与活动 国共关系 结果
1921年7月1927年7月 A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合作 发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8月1937年7月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长征;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驱逐日寇出中国。 国民党“围剿”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国共对峙 红军长征胜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1937年7月1945年8月 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承担正面战场抗战任务;后期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C
1945年8月1949年10月前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进行解放战争。 在美国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 战争状态 D
(2)根据上述探讨发现:
A.导致国共关系不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B.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3)通过这一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A、中国共产党创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合作抗日;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D、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根据上述探讨发现:A.导致国共关系不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A、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1927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并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因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据所学可知,由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和独裁”,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
D、据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
(2)根据上述探讨发现:
A据所学可知,导致国共关系不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因为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以阶级矛盾为主,抗日战争期间以民族矛盾为主,解放战争期间以阶级矛盾为主。
B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感想:可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五、材料分析题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面几经转移,如表为1933年后中共中央关所在地迁移概况表。
迁移路径 上海→瑞金 瑞金—→延安 延安→西柏坡 西柏坡→①
开始迁移时间 1933年 ② 1947年 1949年
迁移主要原因 “左”倾借误使党遭受严重损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③ 陕北透遇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④
——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1)分別写出①处的地名和②处的年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③、④其中一处补充说明迁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处的地名:北京;②处的年份:1934年10月。
(2)原因:选③即中共中央由江西瑞金迁移到延安的原因为,“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开始。选④1949年中共中央迁移到北京的原因是,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从西柏坡迁移到北京。
【详解】
(1)地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由西柏坡转移到了北京,①处的地名应为北京;年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从瑞金开始转向延安是在1934年10月,因而②处的时间为1934年10月。
(2)原因:首先从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然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问题分析说明,如选③,即中共中央机关由江西瑞金迁移到延安的原因,就要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即“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如果选④,则首先明确其为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迁移到北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即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移到北京。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至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清宫廷赶走。可是林风祥率领之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即使未能攻克北京,太平军也至少应集中力量,彻底摧毁长江两岸的清军大营,不给他们以任何重建的机会,以确保南京的安全。他们还应占领江苏全省……決秀全对占领上海老城达一年半之久的三合会分支小刀会的求助吁请置若罔闻,实乃一个重大错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始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政相结合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户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命胜利的伟大旗帜。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一支由这个政党领导的军队和建立一个由这个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党派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
——黄书锋(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m识,概括太平天国失败的军事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原因:孤军北伐,未能攻克北京;未能彻底摧毁清军大营,给敌重建、反扑机会;未能占领江苏全省,建立巩固根据地;未给予占领上海的小刀会以支援,团结其他革命力量。
(2)原因: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建立党领导下军队;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
【详解】
(1)原因:根据“林风祥率领之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得出孤军北伐,未能攻克北京;根据“即使未能攻克北京,太平军也至少应集中力量,彻底摧毁长江两岸的清军大营,不给他们以任何重建的机会,以确保南京的安全。他们还应占领江苏全省”得出未能彻底摧毁清军大营,给敌重建、反扑机会;未能占领江苏全省,建立巩固根据地;根据“決秀全对占领上海老城达一年半之久的三合会分支小刀会的求助吁请置若罔闻”得出未给予占领上海的小刀会以支援,团结其他革命力量。
(2)原因:根据“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户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命胜利的伟大旗帜”得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根据“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一支由这个政党领导的军队和建立一个由这个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党派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得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建立党领导下军队;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
40.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 '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四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能够“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
【答案】(1)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实质任务:反帝反封建;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事件:南京大屠杀。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②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和互相妥协让步③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⑤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推动
(4)意义: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详解】
(1)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法制国家发展进程”的开始可以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为例进行说明;“政治现代化发展”可从国家和人民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说明,从国家层面看,其主要贡献是对封建帝制的推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从人民层面看,其主要贡献是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性质: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实质任务:由材料“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可归纳为反帝反封建。
成果:可结合国民革命的目标进行说明,这场革命在反封建方面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反帝方面收回了九江、汉口英租界,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事件:由材料“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可知,材料三中的公祭指的是南京大屠杀。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各自的努力、社会各阶层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4)意义:由材料“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可知,其重大政治意义在于解放南京意味着国民政府统治在大陆的覆灭,也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巳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四个时期中共(军队)的主要任务各是什么。
【答案】(1) 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
(2)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3)变化: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的“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角度概括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再据材料一中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借鉴美国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 任内阁制等方面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工业、无产阶级、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等方面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 转而‘上升’ 趋势”的主要原因。可概括得出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等。
(3)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有内战到和平有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日本对华侵略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从图片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军队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国。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答案】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经济建设;确定法制建设方针;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详解】
根据材料一“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国。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明确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法制建设的方针,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维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材料一中“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的含义。谈谈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答案】(1)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事件:五四运动;意义: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走俄国人的路: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走自己的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工农武装割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详解】
(1)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以来,即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的斗争主要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所说的“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五四运动。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走俄国人的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1927年以前,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走自己的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指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从实事求是等方面进行归纳,例如可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差异: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任意4点即可)
(3)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认识:国共两党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一“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动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势力等方面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作用;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打败日本法西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等方面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一“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对比第一次合作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等特点;此外,根据材料二“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
(3)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导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方面分析第一次分裂的后果;从导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等方面分析第二次分裂的后果。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以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国共两党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影响重大;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共两党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解放军兵源来自百姓。解放区民众经过土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从心底明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参加人民军队,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就是保卫土地,保卫家园,保卫家人。所以,一经党宣传动员,特别是形势和阶级教育后,农民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他们提出“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保田卫家,投入决战。
——摘编自汪勇《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国共关系破裂的消极影响。
【答案】(1)趋势:国共关系并未立即破裂,一度缓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政治选择: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共遏共;中共努力实现国内和平、民主,要组织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2)根本原因: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破裂的消极影响:爆发了大规模内战;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共关系并未破裂,一度缓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政治选择:根据材料一中“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可知,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共遏共;根据“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政治选择是努力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组织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2)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材料二中“解放区民众……从心底明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破裂的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关系破裂导致了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使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4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
【答案】(1)内涵:爱国主义、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等。 努力: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
(2)理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3)典型事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的根基;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详解】
(1)根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主要是爱国主义、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等。 努力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
(2)之所以说“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可以从抗战胜利的意义进行作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包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的根基;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等。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南,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一1937)》
材料二 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名称,井概括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重要思想,并简要分析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
【答案】(1)政权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鼎盛原因:土地革命的推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毛泽东正确思想的指导(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当红军的存在等。
(2)重要思想: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历史背景:战略决战结束,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向全国进军;民主革命胜利在望,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详解】
(1)联系所学可知,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土地革命的推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毛泽东正确思想的指导和相当红军的存在等方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联系所学可知,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是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向全国进军、民主革命胜利在望、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 年(部分)
1948.09﹣1949.01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0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1949.04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949.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是什么,简析“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表中所列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答案】(1)期待: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在基础。
(2)条件: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若写“确定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亦可相应得分);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及国名、国旗、国微、国歌等,直接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性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主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详解】
(1)联系所学可知,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是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从运动性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1949年发生的这些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应当联系所学,从三大战役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解放南京和政协会议各自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 简编》
材料二1947.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
(2)原因:①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②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即将掌握政权;③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④民主党派的中间路线在实践中受挫.
【详解】
(1)变化:根据“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得出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
(2)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民党坚持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统治岌岌可危、中共思想和政策的推动以及中间路线在实践中的受挫等方面进行作答。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李东朗《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 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
——引自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变局”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并加以说明。
【答案】(1)“变局”∶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绊脚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2)努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3)主题∶侵略与抗争、反封建求民主。
说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详解】
(1)“变局”:根据材料一中“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可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变局是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绊脚石:根据材料一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可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2)努力:根据材料二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主要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主题: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可知,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侵略与抗争、反封建求民主。说明:根据材料一 、二提到的史实和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主题的主要依据,说明将其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主题的主要理由,即材料一、二体现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51.1919年、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年(部分)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的期待,简述“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1949年发生的这些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答案】(1)期待: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在基础。
(2)条件:
①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②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④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及国名、国旗、国微、国歌等,直接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详解】
(1)期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时期,国人期待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思想基础。
(2)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及国名、国旗、国微、国歌等,直接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六、论述题
52.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发布“五一"口号。口号提出“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口号倡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口号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五一”口号的提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详解】
根据题意要求,为展板内容撰写--份解说词,需要对展板内容进行剖析,发掘其中所隐含的关键信息,最后综合归纳。根据材料“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五一"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时机发布的。根据“五一”口号部分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二)、(四)、(五)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二)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五)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这些口号都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综合以上信息可知: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发布“五一"口号。口号提出“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口号倡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口号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五一”口号的提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等等。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
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①国民党失去民心: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伪国民大会召开和伪宪法颁布,专制独裁,丧失政治信誉。
②共产党赢得民心: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农民实现政治、经济翻身;在政治上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赢得各界人士支持。
【详解】
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爱奇逊对国共双方在内战中得失民心的评价。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提炼的观点进行阐述,可对国共双方分别评述。对国民党失民心进行评述时,可用国民党滥发纸币,官僚资本扩张,召开伪国民大会,颁布伪宪法,专制独裁,不讲信誉,一意发动内战,军队腐败等史实来说明;对共产党得民心进行评述时,可用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建国,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推行土地改革获得农民支持等史实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
5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自韩振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仁人志士的“探索”或“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主题: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艰苦的斗争和探索。
论证: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希望通过推翻清政府,改朝换代,建立人间天国的方式救亡图存,结果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发动戊戌变法,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纲领,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斗争和尝试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示例2: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论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3:主题:康有为等主张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论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主张君主立宪制,推动光绪帝进行新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说明:此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体现多元思维特点。不要求学生长篇大论,只要抓住主题,可以综合论述、也可以单个事件、阶层论述,能自圆其说就好。不管是选取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表述逻辑完整,就可以满分。
其它论题如: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康有为等主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共合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邓小平改革开放,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详解】
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探索,但都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斗争和探索阐述即可,并且点明这些探索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奠基,1958年5月落成揭幕。从碑身东面起,按照历史顺序,8块浮雕内容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 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生动地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2018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标志等受法律保护。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课人民解法战争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西方国家的援助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字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国共合作宣言》的签署
3.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
4.辽沈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这一论断源于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国共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C.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 D.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
5.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提出建国的基本目标,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一目标提出的背景是
A.渡江作战已经准备就绪 B.解放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D.解放区土改即将全面展开
6.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词所指的历史事件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优势
C.标志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主力
7.晋冀鲁豫解放军将领陈再道曾回忆:“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为实现“我们早一点打出去”的愿望,中共中央的决策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起平津战役 D.向全国进军
8.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不懈探索的精神。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如今,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确的,并且是完全成功的。……(但是当前)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该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一届政协会议
9.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
A.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
C.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10.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赴重庆举行谈判 ②渡江战役
③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淮海战役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11.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而国民党在1949年5月发行了中国货币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面值高达60亿元,按当时上海市米的价格计算,这张纸币只能买到大约77粒大米。其分析得出的结论最有可能是( )
A.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已经覆灭 B.群众基础广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
C.大额纸币发行破坏了解放区的稳定 D.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得民不聊生
12.1946年底,在内战炮声中,“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由此可见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崩溃 B.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C.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 D.国民党内部存在着李宗仁等反对派
13.以下记载出自1949年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的日记:
据此可以推知国统区
A.社会秩序异常混乱 B.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C.四大家族疯狂掠夺 D.国民政府失去民心
14.1945年8月,中共发表宣言,提出承认解放区民选政府和军队、成立联合政府等要求。9月,国民党发布《告全国同胞书》,针对性的提出加紧造成地方自治,从速成立民意机关。这说明,当时
A.国民党正面响应了中共主张 B.国共宣言主张完全一致
C.国共合作抗日关系已经破裂 D.国内政治局势趋向紧张
15.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土地政策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B.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一直是革命重点
16.毛泽东在评价某次战役时指出,“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是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准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7.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解放战争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入
A.黄河 B.大别山 C.长江 D.井冈山
18.1947年,人民艺术家古元创作了两幅版画作品,分别是《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这两幅作品能反映
A.解放战争时解放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敌后抗日根据地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
C.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D.新中国建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19.自本月十五日锦州失陷,继之以长春各部叛降,加之沈阳出击之主力全军覆没,共计被消火者实有三十二个师之众。此为平生之最大之失败,亦为余(蒋介石)最大之耻辱。”材料所述事件是指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据悉,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中的现象直接导致
A.沦陷区经济趋于崩溃 B.官僚资本更变本加厉
C.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 D.南京政府统治的结束
21.在北平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打与谈结合起来,通过与国民党傅作义的三次谈判,最终实现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和平改编和权力的和平交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放北平旨在
A.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彻底颠覆蒋介石的政权 D.保护城内市民的生命财产
22.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突出肯定了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现代工业中目前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应当认真贯彻执行统战政策的要求,主张团结尽可能多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使大多数民主人士在各自岗位上做到有职有权。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B.城市接管后经济秩序的稳定
C.缓解社会主义改造阻力 D.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23.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A.联合资产阶级反对国民党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尝试
24.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表明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25.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社论。社论指出,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相互依存。”这一社论
A.重申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呼吁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D.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26.“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美国取得了在华特权 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 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27.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A.发展经济取代了阶级斗争 B.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飞快 D.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8.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四指示》大力推进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进行彻底的土地均分政策。这说明
A.土改政策适应了形势和时局变化 B.土改政策意在团结不同阶级力量
C.土改政策呈现出了差异性的特点 D.土改中农民获得了政治独立权力
29.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
A.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B.中共工作重心即将转移
C.毛泽东思想正走向成熟 D.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
30.中共某次会议强调全党同志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心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此次会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C.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家全面的展开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___________。
(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__________;政协会议。
(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于1947年夏挺进________。(3)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取得辽沈、________、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4)战争胜利①北平谈判:1949年4月20日,__________拒绝在____________上签字,和谈破裂。②解放南京: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____________,4月23日,南京解放。(5)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
(4)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判断题
3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3.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个是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四、简答题
3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请评述两场战争的伟大意义
35.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28年,才建立了新中国。请回答: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是哪次会议?
(2)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36.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3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的专题讨论,请你加人他们的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项目 共产党主张与活动 国民党主张与活动 国共关系 结果
1921年7月1927年7月 A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合作 发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8月1937年7月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长征;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驱逐日寇出中国。 国民党“围剿”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国共对峙 红军长征胜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1937年7月1945年8月 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承担正面战场抗战任务;后期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C
1945年8月1949年10月前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进行解放战争。 在美国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 战争状态 D
(2)根据上述探讨发现:
A.导致国共关系不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B.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3)通过这一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五、材料分析题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面几经转移,如表为1933年后中共中央关所在地迁移概况表。
迁移路径 上海→瑞金 瑞金—→延安 延安→西柏坡 西柏坡→①
开始迁移时间 1933年 ② 1947年 1949年
迁移主要原因 “左”倾借误使党遭受严重损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③ 陕北透遇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④
——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1)分別写出①处的地名和②处的年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③、④其中一处补充说明迁移的主要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至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清宫廷赶走。可是林风祥率领之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即使未能攻克北京,太平军也至少应集中力量,彻底摧毁长江两岸的清军大营,不给他们以任何重建的机会,以确保南京的安全。他们还应占领江苏全省……決秀全对占领上海老城达一年半之久的三合会分支小刀会的求助吁请置若罔闻,实乃一个重大错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始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政相结合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户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命胜利的伟大旗帜。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一支由这个政党领导的军队和建立一个由这个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党派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
——黄书锋(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m识,概括太平天国失败的军事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40.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 '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四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能够“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巳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四个时期中共(军队)的主要任务各是什么。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国。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4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维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材料一中“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的含义。谈谈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4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解放军兵源来自百姓。解放区民众经过土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从心底明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参加人民军队,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就是保卫土地,保卫家园,保卫家人。所以,一经党宣传动员,特别是形势和阶级教育后,农民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他们提出“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保田卫家,投入决战。
——摘编自汪勇《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国共关系破裂的消极影响。
4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南,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一1937)》
材料二 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名称,井概括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重要思想,并简要分析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 年(部分)
1948.09﹣1949.01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0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1949.04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949.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是什么,简析“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表中所列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 简编》
材料二1947.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李东朗《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 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
——引自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变局”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并加以说明。
51.1919年、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年(部分)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的期待,简述“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1949年发生的这些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六、论述题
52.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自韩振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仁人志士的“探索”或“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奠基,1958年5月落成揭幕。从碑身东面起,按照历史顺序,8块浮雕内容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 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生动地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2018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标志等受法律保护。
——摘编自熊丰 《丰碑永恒——-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60周年》
(1)根据材料,指出国家保护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举措。
(2)根据8块浮雕的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史实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