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同步巩固(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同步巩固(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10:53: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过渡时期是指
A.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从祖国大陆统一到三大运动胜利
C.从祖国大陆统一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答案】A
【详解】
过渡时期指的是从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正确;B、C、D三项都不是过渡时期范畴,排除。
2.在下列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属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答案】A
【详解】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合作主席,A正确,排除B、C、D。
4.在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部接连击退美军八次进攻,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英雄的事迹发生在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中的“杨根思率部接连击退美军八次进攻”“志愿军”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与“美军”“志愿军”等信息无关,排除A、B、C项。
5.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整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故A正确;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布局,不能说“完整”,故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后推行的,晚于“一五“计划,故C错误;“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最快,故D错误。
6.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56位委员中,党外人士27人,这种安排鲜明的体现了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
【答案】A
【详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56位委员中,党外人士27人”可得出这反映出我国政治的特点是多党合作、民主协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在民,排除B;材料强调多党合作,排除C;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D。
7.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
A.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
【答案】A
【详解】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故选A;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排除D。
【点睛】
8.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发展并重 D.农轻重均衡发展
【答案】A
【详解】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A正确,排除B;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不及重工业,因此C中的“并重”不符合史实,排除;一五计划时期,农轻重比例失衡,排除D。
9.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D;新中国成立已经确立“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排除A、B、C。
【点睛】
10.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朝鲜停战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成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答案】C
【详解】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讨论了新中国的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C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A;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排除B;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D。
【点睛】
12.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A.1954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57年
【答案】C
【详解】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统一财政收支管理 B.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企业进行生产改革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故选B;A、C、D都是建国初期,我国恢复经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4.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从1953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优先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交通运输业
【答案】A
【详解】
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工业,从1953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A项正确,排除BCD。
15.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解决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重要的外交原则,这一原则是( )
A.“一边倒”政策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详解】
1953年,恩来总理就解决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C;A、B、D不是就解决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提出的外交原则,排除。
【点睛】
16.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关于此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①②③正确,故选B;A不全面,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④,故排除C、D。
【点睛】
17.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又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次变革的相同点是
A.变革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B.变革后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C.变革后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变革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变革后的土地所有制性质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正确;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确立的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太高,严重超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ACD错误。
18.我国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变革,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的开展 D.人民公社的普及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变革”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故B正确;1953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是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只涉及三大改造,故A错误;“大跃进”的开展不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故C错误;“人民公社的普及”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标志,故D错误。
19.下图是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改革开放的推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材料数据变化主要和一五计划的推行有关,B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底,A排除;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后,C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开始的,D排除。故选B。
20.1950年8月,国营浙江麻纺织厂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黄麻纺织基地。该企业的投产运营
A.有利于当地经济恢复与发展 B.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 D.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的中国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其中国营浙江麻纺织厂建成投产有利于当时的经济恢复,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麻纺织厂不属于高科技产物,C错误;当时中国尚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排除。故选A。
21.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中国民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A
【详解】
据图片信息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近代工厂标志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三者共同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A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阶段,B说法错误;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地主阶级创办的,而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故C说法错误;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民用工业”,而“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未涉及是否是民用,故D错误。
22.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部署了粮食的统购统销之后,又部署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相继出台了全国计划收购油料、棉花等物资的决定;同时,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当时这些措施
A.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B.表明“左”倾错误漫延到经济领域
C.促使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D.有利于缓解生活物资的供需矛盾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物资的紧张供应主要是由于建国初期,生产水平低,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故选择D;材料中无法体现对农业的牺牲,故排除A;材料中的经济措施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是左的错误,故排除B;计划经济最终建立的标志就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排除C。
23.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答案】B
【详解】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与的一次求同存异的会议,这一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B正确;亚非会议并不能直接增强亚非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A;加纳的独立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C;D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
24.有人曾形象的比喻道:“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具体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大合唱”指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所以D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所以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所以B错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没有管理政府的权力,所以C错误。
25.1950年初,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相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谈判,他们断绝与蒋介石集团的外交关系。于是,我国相继与该四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体现了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答案】B
【详解】
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承认新中国,与蒋介石集团断绝外交关系,然后新中国与这四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B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A排除;C指的是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C;D是在1955年提出,排除。
26.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副主席。(见下表)新政权的组成体现了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社会主义原则 B.新民主主义原则
C.多党轮流执政 D.各党派联合执政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员中,民主党派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符合新民主主义原则,B正确;社会主义原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当时中共是执政党,排除C;D错在“联合执政”,排除。
27."下表所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发展状况分阶段统计(部分)。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第一阶段工业高速发展
B.第二阶段重工业比例上升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C.右倾错误思想导致第三阶段工业增速出现下滑
D.经济政策的调整推动第四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答案】B
【详解】
1953年至1957年正值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一时期的重工业比例上升,主要得益于当时国家的工业化战略,B正确;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年开始的,排除A;“左”倾错误导致第三阶段工业增速的下滑,C排除;第四阶段重工业占据比例依然很高,排除D。
28.1954年,广东省建立拖拉机站,开始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走进“耕田不用牛”的新时代。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大跃进”运动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B
【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3一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一五”计划,广东省结合地区实际,通过建立拖拉机站,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B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三大改造”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9.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B
【详解】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是在1949年,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均是在1956年,排除C、D项。
30.“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材料表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表明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即土地私有,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31.下图这份史料,能够见证
A.两极正式对立的紧张局势 B.“一五”计划的伟大成果.
C.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 D.中美关系的特殊阶段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中“1952年、合作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信息可知,此社员证颁行于抗美援朝时期,中美关系正处于敌对状态,故D项正确;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合作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不是“一五”计划的伟大成果,故B项错误;“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指的是土改,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2.《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题干表述正确。
33.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必坚持群众路线。
【答案】错误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故错误。
34.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答案】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题干表述正确。
3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答案】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题干表述正确。
三、简答题
36.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一五”建设的时间及其特点。.
(2)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在东北的原因。
【答案】(1)1953一1957年
特点: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把发展生产力同改变生产关系相结合C.重点项目集中在东北
(2)东北地区解放早,政局稳定;东北地区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东北地区重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东北地区紧邻苏联,易于接受苏联的帮助。
【详解】
(1)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五”建设的时间为1953一1957年。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内容、本质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主要有,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把发展生产力同改变生产关系相结合,重点项目集中在东北。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一五计划将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在东北的原因主要有,东北地区解放早,政局稳定,交通发达,资源丰富重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并且东北地区紧邻苏联,易于接受苏联的帮助。
37.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答案】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详解】
根据所学可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概括。
38.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答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重要制度。这三大制度的确立,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详解】
根据所学可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重要制度。这三大制度的确立,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等知识点进行概括
39.试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四、材料分析题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之下,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很多根据地的面积都缩小了1/3到1/2,……而在这种情况下,各根据地的脱产人员猛增,党政军学脱产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央规定的不能多于人口总数3%的比例,实际已达到了5.4%。
——臧运祜《关于“精兵简政”的再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复杂的。在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军事上对我国大陆实行军事封锁和包围,1950年6月发动朝鲜战争……派第七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并积极策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仍在进行,军费开支巨大,这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加之投机资本的破坏活动,使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还不稳定,急需国际上的承认和支持,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摘自人民网相关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针对当时国际形势制定的三大外交方针,并概述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紧迫和必要的重大决策。
【答案】(1)原因:日伪军的“扫荡”: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连年自然灾害:脱产人员猛增。
举措: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实行“三三制”。
(2)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决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详解】
(1)原因:根据“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之下”得出日伪军的“扫荡”: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根据“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得出连年自然灾害;根据“各根据地的脱产人员猛增”可得出脱产人员猛增。举措: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实行“三三制”等。
(2)方针: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回答可得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决策: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増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结构比重图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此阶段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的新变化,并分析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发展迅速;轻工业相对突出;好景不长;国际竞争力弱等。
(2)新变化:工业结构方面,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经济形态方面,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新増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可归纳出发展迅速;根据材料“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可归纳出轻工业相对突出;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可归纳出好景不长和国际竞争力弱等。
(2)新变化:从材料中的工业结构来看,可归纳出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从当时的经济形态来看,可归纳出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原因: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和上述分析的新变化可知,这主要和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有关。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可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往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有史学家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对外关系上,“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
材料三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的时间、范围、直接联系的史实、并指出中国倡导新“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件大事?
【答案】(1)时间:形成于西汉时期。范围:东起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国家,西至欧洲。直接联系的史实: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现实意义:①深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②加强中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共同建设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任选两点即可)。
(3)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 (任选两点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其范围是东起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国家,西至欧洲,如东汉甘英出使大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深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中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共同建设。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
43.经济活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中期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变化: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详解】
(1)特点:从图片和文字中“牛郎和织女”以及“你耕田来我织布”,联系所学知识,很明显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的特点。
(2)变化:根据材料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由材料外国纺织品的输入导致“女红失业”,、即传统手工业日益破产,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的经济侵略下逐渐解体。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可知,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变化:从图片及文字可以得出这是1953----1956年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三大改造,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核心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形成了公有制占主体的所有制形式,逐渐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4年9月20日下午5点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许崇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有投票箱,也有监票人,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举手投票。当宣布完对宪法的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大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位研究宪法50多年的学者说:“制定宪法是一国大事。”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宪工作,带头起草宪法的条文。从高级干部扩展到全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1亿5千多万,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许崇德说:“我能理解那个时代老百姓参与宪法讨论的热情。在前清、北洋军阀时期,还有蒋介石时代,统治者自娱自乐的立宪把戏,中国老百姓看多了。1954年,百姓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参与制定一部真正人民自己的宪法,怎么能不激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百年宪政之路回顾:从君主立宪到人民宪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并说明许崇德“激动”的原因。
【答案】背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进行。
原因: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是一部真正人民的宪法。
【详解】
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宪法制定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以相关背景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一方面新中国建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包括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实行等;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实施等。许崇德激动的原因根据“1954年,百姓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参与制定一部真正人民自己的宪法,怎么能不激动?”可知,主要是因为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是一部真正人民的宪法。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1)材料一-中图1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尽管未能够维护住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是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图2所示重要文件是哪次会议制定?该文件具有怎样的性质?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政党制度是什么?
【答案】(1)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 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详解】
(1)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 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4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4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4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3)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而推行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政党问题提出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发展大事件
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厂,并获得较大发展。
1921年,合组成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荣宗敬为总经理。
1931年,该公司扩展为9家厂。
1933年,申新上海各厂存纱达7万件,产品大量积压。
1936年,申新转亏为盈。
1938年起,日军用"委托经营"方式对上海沦陷区申新各厂实行"军管理"。唯有二厂、九厂在公共租界内,不仅得以继续经营,而且因需求扩大,获得很大发展。
1946年底,上海申新各厂账面盈利达152.05万元。解放前期,上海各厂已濒临瘫痪。
1951年,成立上海申新纺织厂管理委员会。
1954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
据此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申新纺织厂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合营的历史意义。
【答案】(1)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荣氏兄弟“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一些障碍;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
(2)推动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详解】
(1)原因:结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进行作答即可,如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荣氏兄弟“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一些障碍;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
(2)意义:结合三大改造的进行及生产资料性质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上表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怎样的状况?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经济状况:工业落后。措施:发展重工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着力发展重工业。
(2)状况: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原因: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详解】
(1)状况:根据材料“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归纳出工业落后。措施:结合一五计划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状况:从材料数据可知,当时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原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原因可从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等角度进行分析可。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答案】(1)时间:1912年。
表现:是国家根本大法,建立宪法理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人民主权理念。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详解】
(1)时间:1912年。表现:《临时约法》的开创性意义属于背诵记忆的内容,即《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成为国家根本大法,建立宪法理论,使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确立人民主权理念。
(2)原则:1954年宪法的原则首先是人民民主原则,突出人民在建立国家和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答案】(1)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因: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趋势:由不完善、不健全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详解】
(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据材料“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可知,五四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是出于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较为完善的民主法律制度。
(3)趋势:从两则材料来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由不完善、不健全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50.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哪些重大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
(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4)由对抗走向合作;国家利益。
【详解】
(1)特点:材料“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体现的是两大阵营对峙。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结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进行作答即可,如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
(3)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突破:主要有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4)变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对华政策变化是由对抗走向合作。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
51.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1)诉求:民族独立;近代化 。
表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贡献: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主要依据: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标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1954年宪法。
【详解】
(1)诉求:根据材料内容,“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可知近代中国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的第二个主要任务是,实现近代化 。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挨打的历史史实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做出的贡献有: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主要依据: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就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标志:根据材料“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可知,改变中国“恶行循环命运”就是战胜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标志性事件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1954年宪法。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2008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5)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案】(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这一政策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4)状况:实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5)主要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详解】
(1)从“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信息概括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从“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各国民族的共同繁荣”的信息概括目的。
(2)材料一主要是说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材料二中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证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被落到实处,说明我们的民族关系正如原则一样,是“平等、团结、互助”的。
(3)第一小问,材料二中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机构,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结合所学,目前我国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五大自治区。第二小问,从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对民族关系间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作答。
(4)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一直坚持的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这一原则取得了重大成果。解答本问时,可从这一政策的影响方面作答。
(5)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马天明租种地主黄国兴0.33公顷耕地,黄国兴让马天明每年交250千克粮食的地租,为了活命,马天明只得接受地主的苛刻条件,不幸当年发生水灾,黄国兴仍然逼交250千克粮食。马天明交不出,黄国兴要他把250千克粮食作为借粮,来年加息要还500千克,这样没过几年,本息翻滚,原来的250千克粮食已变成了4000克,马天明交不出,黄国兴就串通衙门,把他抓进监牢,将他活活折磨死了。
(1)黄国兴对马天明的剥削主要采用了哪几种剥削方式?
(2)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为什么能剥削农民?
【答案】(1)黄国兴对马天明的剥削主要采用了榨取地租和放高利贷两种方式。
(2)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
③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遭受地主的剥削。
【详解】
(1)通过材料中的“每年交250千克粮食的地租”“加息还500千克”“本息翻滚”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黄国兴对马天明的剥削主要采用了榨取地租和放高利贷两种方式。
(2)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回答时应围绕封建土地所有制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主体进行分析。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过渡时期是指
A.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从祖国大陆统一到三大运动胜利
C.从祖国大陆统一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2.在下列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属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4.在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部接连击退美军八次进攻,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英雄的事迹发生在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5.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整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6.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56位委员中,党外人士27人,这种安排鲜明的体现了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
7.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
A.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
8.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发展并重 D.农轻重均衡发展
9.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10.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朝鲜停战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1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成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2.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A.1954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57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统一财政收支管理 B.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企业进行生产改革
14.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从1953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优先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交通运输业
15.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解决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重要的外交原则,这一原则是( )
A.“一边倒”政策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关于此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又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次变革的相同点是
A.变革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B.变革后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C.变革后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变革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18.我国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变革,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的开展 D.人民公社的普及
19.下图是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改革开放的推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950年8月,国营浙江麻纺织厂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黄麻纺织基地。该企业的投产运营
A.有利于当地经济恢复与发展 B.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 D.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21.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中国民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2.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部署了粮食的统购统销之后,又部署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相继出台了全国计划收购油料、棉花等物资的决定;同时,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当时这些措施
A.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B.表明“左”倾错误漫延到经济领域
C.促使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D.有利于缓解生活物资的供需矛盾
23.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24.有人曾形象的比喻道:“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具体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5.1950年初,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相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谈判,他们断绝与蒋介石集团的外交关系。于是,我国相继与该四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体现了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26.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副主席。(见下表)新政权的组成体现了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社会主义原则 B.新民主主义原则
C.多党轮流执政 D.各党派联合执政
27."下表所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发展状况分阶段统计(部分)。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第一阶段工业高速发展
B.第二阶段重工业比例上升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C.右倾错误思想导致第三阶段工业增速出现下滑
D.经济政策的调整推动第四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28.1954年,广东省建立拖拉机站,开始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走进“耕田不用牛”的新时代。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大跃进”运动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9.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0.“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材料表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
31.下图这份史料,能够见证
A.两极正式对立的紧张局势 B.“一五”计划的伟大成果.
C.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 D.中美关系的特殊阶段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2.《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3.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必坚持群众路线。
34.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3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三、简答题
36.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一五”建设的时间及其特点。.
(2)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在东北的原因。
37.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38.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39.试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之下,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很多根据地的面积都缩小了1/3到1/2,……而在这种情况下,各根据地的脱产人员猛增,党政军学脱产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央规定的不能多于人口总数3%的比例,实际已达到了5.4%。
——臧运祜《关于“精兵简政”的再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复杂的。在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军事上对我国大陆实行军事封锁和包围,1950年6月发动朝鲜战争……派第七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并积极策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仍在进行,军费开支巨大,这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加之投机资本的破坏活动,使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还不稳定,急需国际上的承认和支持,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摘自人民网相关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针对当时国际形势制定的三大外交方针,并概述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紧迫和必要的重大决策。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増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结构比重图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此阶段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的新变化,并分析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可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往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有史学家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对外关系上,“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
材料三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的时间、范围、直接联系的史实、并指出中国倡导新“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件大事?
43.经济活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中期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4年9月20日下午5点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许崇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有投票箱,也有监票人,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举手投票。当宣布完对宪法的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大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位研究宪法50多年的学者说:“制定宪法是一国大事。”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宪工作,带头起草宪法的条文。从高级干部扩展到全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1亿5千多万,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许崇德说:“我能理解那个时代老百姓参与宪法讨论的热情。在前清、北洋军阀时期,还有蒋介石时代,统治者自娱自乐的立宪把戏,中国老百姓看多了。1954年,百姓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参与制定一部真正人民自己的宪法,怎么能不激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百年宪政之路回顾:从君主立宪到人民宪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并说明许崇德“激动”的原因。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1)材料一-中图1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尽管未能够维护住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是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图2所示重要文件是哪次会议制定?该文件具有怎样的性质?
(2)材料二中宪法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政党制度是什么?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发展大事件
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厂,并获得较大发展。
1921年,合组成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荣宗敬为总经理。
1931年,该公司扩展为9家厂。
1933年,申新上海各厂存纱达7万件,产品大量积压。
1936年,申新转亏为盈。
1938年起,日军用"委托经营"方式对上海沦陷区申新各厂实行"军管理"。唯有二厂、九厂在公共租界内,不仅得以继续经营,而且因需求扩大,获得很大发展。
1946年底,上海申新各厂账面盈利达152.05万元。解放前期,上海各厂已濒临瘫痪。
1951年,成立上海申新纺织厂管理委员会。
1954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
据此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申新纺织厂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合营的历史意义。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上表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怎样的状况?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50.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哪些重大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51.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2008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5)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马天明租种地主黄国兴0.33公顷耕地,黄国兴让马天明每年交250千克粮食的地租,为了活命,马天明只得接受地主的苛刻条件,不幸当年发生水灾,黄国兴仍然逼交250千克粮食。马天明交不出,黄国兴要他把250千克粮食作为借粮,来年加息要还500千克,这样没过几年,本息翻滚,原来的250千克粮食已变成了4000克,马天明交不出,黄国兴就串通衙门,把他抓进监牢,将他活活折磨死了。
(1)黄国兴对马天明的剥削主要采用了哪几种剥削方式?
(2)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为什么能剥削农民?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