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2.“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了24.8%,所占比重下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A.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B.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经济持续地向良性发展
3.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国民经济的逐步诙复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D.“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4.“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共投资7664亿元,其中的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而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又把工业基本建设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投资方案
A.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B.推动了社会性质变化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
5.1952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这折射出当时
A.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B.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三大改造成果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6.“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者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如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宣传画(画中文字为: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该画表明一五计划
A.发展全面和成就突出 B.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
C.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 D.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
8.1952和1953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甚至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C.计划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D.大跃进提高工作积极性
9.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C.突破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束缚 D.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10.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
11.下表为我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化学肥料国内生产和进口情况。表格数据说明
A.“大跃进”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B.我国化学肥料生产速度最快
C.工业体系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D.农业已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
12.宣传画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宣传画《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反映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村么博动
C.“一化”建设的开展 D.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1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一是运用价格、补贴等财政支粮政策,有效增强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引导粮农从事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二是不断完善粮食政策性购销和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通过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应,稳定市场粮食收购价格,保障粮农收益,合理引导预期。这表明中央政府粮食
A.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B.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深化
C.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D.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
14.1945年9月,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第一号总命令,公开宣布以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军队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对这一分界线,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如下图)。由此可知,历史研究应
A.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间的关系 B.辨析研究者阶级立场的差异
C.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坚持全面和历史分析的方法
15.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A.农业合作改造 B.重点发展农业
C.全面土地改革 D.农村改革开放
16.建国初期,毛主席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主席的主要意图是
A.强调发展重工业的紧迫性 B.肯定传统经济的优势
C.强调了三大改造的重要性 D.援助苏联以对抗美国
17.1953~1957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1957年农轻重三大产业比重为40.1:29.6:30.3。材料说明该时期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改善产业结构
C.工业结构日趋畸形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8.“一五计划”时期,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用农业原料和农副产品制成的工业品,占国内市场商品供应量的80%,占出口总额的75%。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农轻重比例出现严重失衡 B.农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农业是国家的优先发展对象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曾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20.下图为中国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该宣传画体现了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风貌 B.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的场景
C.过渡时期人民的经济建设热情 D.“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21.如图所示是1956年的漫画作品《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欢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高耸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该漫画的主旨是
A.激励中国抗美援朝将士的斗志 B.歌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揭示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 D.抨击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22.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23.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已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古主导地位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
24.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25.1949年4月10日,刘少奇同志在天津考察期间,倡议在大型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协商处理有关生产、生活、工资、福利待遇、裁员、劳动保护等事宜。这一倡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私营企业
A.解决劳资矛盾迅速恢复生产
B.接受国家领导实现公私合营
C.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D.消除剥削现象人民管理政权
26.1950-1953年间,中国各地政府就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为城市土地所有权人换发了新政权颁发的《房地产所有证》,并要求“凡土地房屋之买卖、典当、赠予或交换,均应凭土地房屋所有证,并由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由承受人依照本条例缴纳契税”。这种做法
A.有利于农村土地自由流转 B.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
C.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 D.巩固了新生社会主义政权
27.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体现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
C.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D.突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28.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表:(单位:万吨)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经济建设过于冒进
29.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30.如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73.7 26.3
1952 56.9 27.8 15.3 64.5 35.5
1956 48.7 29.6 21.7个 57.7 42.3个
A.为工业化建设莫定良好基础 B.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1.1949年,《共同纲领》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简答题
3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走向世界,屹立东方。请同学们简述我国在建国初期和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33.概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成因。
34.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四、材料分析题
35.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节选)
编号 名称 始建 时间 入选理由
2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 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开创了众多的中国或者行业第一,培养了早期的造船技术工程师等;最早成批引进国外先进成套机器设备;为中国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 开滦煤矿(开平煤矿) 1878 开创了许多个中国或行业第一,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型机械化采煤煤矿;
61 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 156项之一,苏联援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制造了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
6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1955 156项之一,中国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的长子,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厂
63 天津碱厂 1915 中国第一家近代精盐厂;中国最早的盐化工企业;我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制碱企业;1926年“红三角”纯碱在美国的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67 大生纱厂(大生纱厂陈列室) 1895 近代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随后在南通兴办一系列工厂、学校、博物苑和地方事业对南通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编号为2、10的企业类型,并归纳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号为63、67的共同企业类型,并归纳其发展的最主要的发展因素各是什么?1919年之后他们的发展趋势如何,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号为61、62是新中国那一时期的建设成果?两企业反映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一战略?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 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 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第十二条 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1)材料一中,《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俄国通过第十二条获得了什么特权?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的弱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这些不仅是苏联工业化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拒绝从轻工业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这一“通常的”工业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
材料二 在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相当落后,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速重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为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重工业。
——摘编自刘红《新中国建立60年来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
1949年秋冬两季,辽东省(注:1954年6月19日,辽东省、辽西省被撤销,合并设立辽宁省)5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建国初期重大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变革的史料价值。(要求: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信息及对应的历史现象,并对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作出总结。)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19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输入情况统计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断定,到1952年7月至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已基本确定,并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摘编自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外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自1900年至1938年,共发生过24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世纪末,又爆发了140多起战争;尤其在短短的百年中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频次之高、过程之惨烈前所未有。下表为20世纪的战争(部分),列举了若干载于史册的重大战争。
——据杨传鑫《时代的报告历史的见证20世纪的战争及战争文学》等整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1910年代和1950年代的一场战争并加以简要说明。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19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输入情况统计
时间 棉纱 粗布 面粉 火柴 袜子
1913年 269万担 521万担 260万担 2845万罗 211万打
1920年 129万担 253万担 51万担 848万罗 55万打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断定,到1952年7月至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已基本确定,并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摘编自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外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早于多数内地城市,故就时序言之,在全国处于中上级次。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洋商设厂,中经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年)的洋务兴革,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材料二 建国伊始,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52年,中国争取了苏联156个工业援建项目,党中央决定将其中一个钢铁项目设在武汉,以实现毛泽东主席的重工业布局。1954年,武汉钢铁公司开始筹建,苏联专家组将厂址选在了武汉市青山区。1958年9月13日武钢建成投产,此后,武钢蓬勃发展,成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为工业和国防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
——摘编自黄旭珂《百年武钢重生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武汉早期现代化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兴建武汉钢铁公司的作用。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自1900年至1938年,共发生过24次战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又爆发了140多起战争;尤其是在短短的百年中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频次之高、过程之惨烈前所未有。下表所示为20世纪的战争(部分),列举了若干载于史册的重大战争。
——据杨传鑫《时代的报告历史的见证--20世纪的战争及战争文学》等整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1910年代和1950年代的一场战争并简要说明其概况及历史意义。
4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7),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构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中的这个“偏房”是什么机构?它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47.经济政策的制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五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四,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一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主要是缫丝、棉纺、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和采煤业。从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些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本大约都在十万元以下,有的只有几千元,比起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力量是微弱的。但有了这些新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出现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1949年,全国私营工业生产总值6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2%。私营商业销售额,批发占全国76%,零售占83.5%。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调整,使之从困境中走出来,为发展生产、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恢复经济服……三大改造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变化。
49.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在地方治理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秦朝地方治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罗马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五、论述题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流行词汇
20世纪50年代 苏联老大哥、列宁装、解放汽车、公私合营
20世纪80年代 个体户、万元户、国优省优部优、迪斯科、牛仔裤
20世纪90年代 中关村、因特网、伊妹儿、下海、下岗
——数据——摘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提炼一个观点并简要论述。(要求:写出阶段和选择的词语,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 ”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2020年《中外历史纲要》
很多专家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请谈谈你对“立国之战”的理解。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昭君的故事见载于史书以来.她的形象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咏怀王昭君成为文史领 域一个不朽的主题。
时间 作者 相关作品或论述
唐朝 杜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民国时期 郭沫若 “五四”以来,昭君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郭沫若在谈到自己的话剧《王 昭君》中的昭君形象时说:“王昭君这个女性我十分表示同情的就是她倔强的 性格……我从她这种倔强的性格中幻想出其倔强地反抗(汉)元帝的一幕来。”
中华人民共 和国时期 翦伯赞 “在大青山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 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象征 民族 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摘编自李利军《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
从以上材料信息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表述清晰。)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疫情警报拉响,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如其来。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并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举措。从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停运,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封城之后,钟南山接受采访,忽然就哽咽了,眼中含泪:“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到2020年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封”。这个曾因疫情重灾区而举世瞩目的城市终于打开城门,这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战疫轨迹,标志着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述为什么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要求:必须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至少回答三个以上史实。)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1954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项正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A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共同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2.“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了24.8%,所占比重下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A.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B.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经济持续地向良性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的工业和农业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所以C正确;材料体现了农业和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所以A错误;材料体现工业的发展超过了农业的发展,但不能证明这一时期我国发展为工业国,所以B错误;材料涉及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但没有反映是否良性发展,所以D错误。
3.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国民经济的逐步诙复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D.“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远远少于私有制经济,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远远高于私有制经济。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所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A项正确;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故B项错误;1980年以后,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兴起,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4.“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共投资7664亿元,其中的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而基本建设投资中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又把工业基本建设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投资方案
A.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B.推动了社会性质变化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基建,在基建投资中,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一投资方案基本符合当时国情,A正确;社会性质变化是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的,排除B;重点发展重工业并未超越方式生产力水平,排除C;方案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
5.1952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这折射出当时
A.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B.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三大改造成果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截止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7月”“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得到恢复,A正确;B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排除;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C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D排除。故选A。
6.“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者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统一战线组织,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多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责,体现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的说法,D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B排除;基层民主选举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
7.如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宣传画(画中文字为: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该画表明一五计划
A.发展全面和成就突出 B.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
C.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 D.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各行业积极投入并大力支持第一五年计划的建设,该宣传画表明一五计划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一五计划发展全面和成就突出,故A项错误;宣传画的作用在于促进、鼓动,“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故D项错误。
8.1952和1953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甚至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C.计划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D.大跃进提高工作积极性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1952和1953年,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于1953-1957年期问进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大批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以及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A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我国当时经济体制的情况,不足以得出计划经济已经初具规模,C排除;大跃进运动发生于1958年,时间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9.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C.突破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束缚 D.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这是一项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国家通过控制粮食资源,一方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另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金鸡肋,因此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D正确;1992年党的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时间不符合题意,A排除;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战略需要,不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B排除;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指令性计划实行资源配置,C排除。故选D。
10.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 B.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农业生产朝着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前进”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故A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工业,故B错误;土地改革是1950年到1952年,属于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时期,故C错误;“国家强制推进快速改造”体现的是农业改造的弊端,与题中信息相反,故D错误。
11.下表为我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化学肥料国内生产和进口情况。表格数据说明
A.“大跃进”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B.我国化学肥料生产速度最快
C.工业体系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D.农业已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
【答案】C
【详解】
“二五”计划与“一五”计划相比,化肥进口占比明显下降,这说明“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C正确;“大跃进”不利于农业发展,排除A;题干没有对其它工业产品生产速度进行列举,无法得出比较结论,排除B;题干无法证实当时农业是国家经济重心,排除D。
12.宣传画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宣传画《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反映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村么博动
C.“一化”建设的开展 D.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内容,所以这幅宣传画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开展,故选C;该宣传画涉及的主要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新中国成立后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B;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开始之前,排除D。
1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一是运用价格、补贴等财政支粮政策,有效增强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引导粮农从事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二是不断完善粮食政策性购销和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通过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应,稳定市场粮食收购价格,保障粮农收益,合理引导预期。这表明中央政府粮食
A.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B.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深化
C.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D.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有效增强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应,稳定市场粮食收购价格”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建国初期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没有体现与外国的合作,无从得出国际合作水平深化,B排除;题干只是反映了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粮食生产不能代表综合生产能力,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仅凭粮食安全不足以得出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D排除。故选A。
14.1945年9月,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第一号总命令,公开宣布以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军队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对这一分界线,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如下图)。由此可知,历史研究应
A.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间的关系 B.辨析研究者阶级立场的差异
C.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坚持全面和历史分析的方法
【答案】D
【详解】
材料中观点1、2分析问题过于片面,只反映了三八线划定的军事意义,观点3较全面地分析了朝鲜分界线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由此可知,历史研究应坚持全面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批判与继承间的关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辨析研究者阶级立场的不同,排除B;材料中三个观点都是对三八线划定的意义的具体问题进行的具体分析,排除C。
【点睛】
15.1953-1956年的乡村治理成效显著: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约1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7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A.农业合作改造 B.重点发展农业
C.全面土地改革 D.农村改革开放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之195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社道路,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当时正值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1952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D项错误。
16.建国初期,毛主席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主席的主要意图是
A.强调发展重工业的紧迫性 B.肯定传统经济的优势
C.强调了三大改造的重要性 D.援助苏联以对抗美国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中的“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重工业迫在眉睫,故答案为A项;毛主席的主要意图是指出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不是肯定传统经济的优势,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材料中的改变重工业基础薄弱不存在直接联系,排除C项;当时中国不存在对苏联援助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排除D项。
17.1953~1957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1957年农轻重三大产业比重为40.1:29.6:30.3。材料说明该时期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改善产业结构
C.工业结构日趋畸形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答案】B
【详解】
根据“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1957年农轻重三大产业比重为40.1:29.6:30.3。”可得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产业结构有所改变,B项正确;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从比例可以看出并没有达到畸形的程度,排除C;D项是1965年,排除D。
18.“一五计划”时期,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用农业原料和农副产品制成的工业品,占国内市场商品供应量的80%,占出口总额的75%。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农轻重比例出现严重失衡 B.农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农业是国家的优先发展对象
【答案】B
【详解】
依据“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用农业原料和农副产品制成的工业品,占国内市场商品供应量的80%”,可知当时农业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由此得出农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无从得出出现严重失衡,A排除;“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没有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排除;“一五计划”中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排除。故选B。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曾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因此材料体现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正确;“另起炉灶”是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排除;“一边倒”指的是坚定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排除;材料与求同存异无关,D排除。故选C。
20.下图为中国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该宣传画体现了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风貌 B.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的场景
C.过渡时期人民的经济建设热情 D.“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答案】C
【详解】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画中的钢铁工人豪情万丈,努力生产更多的钢铁反映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1949-1952年底,故A不符合题干时间;宣传画反映的是工业领域,而B是农业领域,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21.如图所示是1956年的漫画作品《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欢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高耸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该漫画的主旨是
A.激励中国抗美援朝将士的斗志 B.歌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揭示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 D.抨击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答案】C
【详解】
漫画中,一边是一排高高耸立的烟囱,烟囱里正冒着浓烟,象征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一边是一排大炮,布条包扎的炮身上写着“US”等字样,炮口折断,暗示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间是两个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表明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失败,C符合题意;抗美援朝在1953年时已经结束,故A排除;材料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没有歌颂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故B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揭示帝国主义在必然失败的命运,并非押击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故D错误。
22.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答案】D
【详解】
从“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议反映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故答案为D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朝鲜半岛问题,排除A项;参加万隆会议的亚非国家大多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排除C项。
23.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已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古主导地位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
【答案】A
【详解】
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这一变化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选A;“一五”计划的完成才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铁路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
24.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列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
25.1949年4月10日,刘少奇同志在天津考察期间,倡议在大型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协商处理有关生产、生活、工资、福利待遇、裁员、劳动保护等事宜。这一倡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私营企业
A.解决劳资矛盾迅速恢复生产
B.接受国家领导实现公私合营
C.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D.消除剥削现象人民管理政权
【答案】A
【详解】
根据“倡议在大型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协商处理有关生产、生活、工资、福利待遇、裁员、劳动保护等事宜”可得出这一倡议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的内容,时间不符合,排除B;其目的是在恢复经济,排除C项;材料没有针对管理政权,排除D。
26.1950-1953年间,中国各地政府就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为城市土地所有权人换发了新政权颁发的《房地产所有证》,并要求“凡土地房屋之买卖、典当、赠予或交换,均应凭土地房屋所有证,并由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由承受人依照本条例缴纳契税”。这种做法
A.有利于农村土地自由流转 B.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
C.是国有制确立的必然产物 D.巩固了新生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B
【详解】
根据“为城市土地所有权人换发了新政权颁发的《房地产所有证》""凡土地房屋之买卖、典当、赠予或交换,均应凭土地房屋所有证,并由当事人双方订立契约,由承受人依照本条例缴纳契税”可得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城市土地所权进行更换凭证,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城市的土地,而不是农村,排除A;材料与国有制无关,排除C;此方法与政权的巩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27.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体现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
C.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D.突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答案】B
【详解】
1953年我国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风光》反映了农民在农业合作社的劳动情景,体现农民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故选B;图片反映农民插秧的情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C;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图片无法体现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排除D。
【点睛】
28.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表:(单位:万吨)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经济建设过于冒进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增长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显著,所以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左”倾错误,所以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建设过于冒进出现于1958年,所以D错误。
29.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协、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C;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
30.如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73.7 26.3
1952 56.9 27.8 15.3 64.5 35.5
1956 48.7 29.6 21.7个 57.7 42.3个
A.为工业化建设莫定良好基础 B.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答案】A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农业比例下降、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上升,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下降、重工业上升等,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A项正确;1949到1956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不能说明1956到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B项错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是在1950年代末,C项错误;1949到1956年间工农业生产总值以增长为主,没有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1.1949年,《共同纲领》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错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3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走向世界,屹立东方。请同学们简述我国在建国初期和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答案】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制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70年代外交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针、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突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外交政策成熟、步入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有;70年代外交成就主要是三大突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3.概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成因。
【答案】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新中国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势的总特点而制定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也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之际。与此同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已经觉醒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走上民族独立之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风雨飘摇,开始走向衰落。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有力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成为争取世界和平民主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美国顽固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详解】
关于本题作答可从当时的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壮大、美国的孤立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4.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答案】(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详解】
根据所学,可从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四、材料分析题
35.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详解】
(1)时间: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分别为1963~1965年及1981~1985年。原因:第一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进行分析,可知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二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可知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奠定及社会性质的转变等方面回答其意义,可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类型: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他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中除城乡个体工业的其他经济,即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依据材料三的表格分析可知,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说明变化是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依据时间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节选)
编号 名称 始建 时间 入选理由
2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 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开创了众多的中国或者行业第一,培养了早期的造船技术工程师等;最早成批引进国外先进成套机器设备;为中国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 开滦煤矿(开平煤矿) 1878 开创了许多个中国或行业第一,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型机械化采煤煤矿;
61 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 156项之一,苏联援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制造了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
6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1955 156项之一,中国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的长子,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厂
63 天津碱厂 1915 中国第一家近代精盐厂;中国最早的盐化工企业;我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制碱企业;1926年“红三角”纯碱在美国的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67 大生纱厂(大生纱厂陈列室) 1895 近代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随后在南通兴办一系列工厂、学校、博物苑和地方事业对南通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编号为2、10的企业类型,并归纳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号为63、67的共同企业类型,并归纳其发展的最主要的发展因素各是什么?1919年之后他们的发展趋势如何,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号为61、62是新中国那一时期的建设成果?两企业反映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一战略?
【答案】(1)编号2: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编号10: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作用:①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引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②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④瓦解了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⑤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经济,军事,教育等)
(2)类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63的因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67的因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发展趋势:逐渐萧条下去原因: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
(3)时期:“一五”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时期)
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即为薄弱;增加国防力量,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的需要
【详解】
(1)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号2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编号10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作用:根据材料“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开创了众多的中国或者行业第一,培养了早期的造船技术工程师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型机械化采煤煤矿”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类型:根据材料“天津碱厂”“大生纱厂”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素:根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3的发展因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67的发展因素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趋势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逐渐萧条下去。
(3)成果:根据材料“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五计划的产物。战略:一五计划的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我国的工业基础、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及苏联经验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 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 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第十二条 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1)材料一中,《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俄国通过第十二条获得了什么特权?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答案】(1)侵犯的主权: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
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2)方针:一边倒。
出发点: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经济建设。
【详解】
(1)侵犯的主权:根据材料“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可知,侵犯了我国的贸易主权;根据材料“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可知,侵犯了我国的领海主权;根据材料“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可知,侵犯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特权:根据材料“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可知,俄国通过第十二条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2)方针:根据材料“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可知,建国初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出发点:根据材料“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根据材料“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建设。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的弱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答案】(1)弱点:民族工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工业结构不合理;设备差,技术落后;市场狭小,利润不稳定;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强。
(2)特点: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未重视东南沿海地区。
影响: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建设了批新兴城市,推动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没有利用东部沿海的经济优势,全国投资比例不均衡造成生产效益不高。
【详解】
(1)根据材料中“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可得出民族工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根据材料“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可得出工业结构不合理;根据材料“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可得出设备差,技术落后;根据材料“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可得出市场狭小,利润不稳定;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强。
(2)特点:根据材料“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可得出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根据材料“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可得出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根据材料“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可得出未重视东南沿海地区。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对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程度和对东南沿海的利用程度来回答。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这些不仅是苏联工业化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拒绝从轻工业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这一“通常的”工业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
材料二 在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相当落后,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速重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为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重工业。
——摘编自刘红《新中国建立60年来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
【答案】(1)特色: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多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从发展重工业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
(2)目的:巩固国防;确保国家的独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详解】
(1)特色:根据材料“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可知,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多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根据材料“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可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
(2)目的:根据材料“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重工业”可知,巩固国防;确保国家的独立;根据材料“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相当落后,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速重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可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
1949年秋冬两季,辽东省(注:1954年6月19日,辽东省、辽西省被撤销,合并设立辽宁省)5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建国初期重大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变革的史料价值。(要求: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信息及对应的历史现象,并对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作出总结。)
【答案】
政治 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村改为乡制 反映农村基层行政建置变革和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经济 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 反映中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答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或答出工业化建设)
外交 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91个企业 反映中苏关系友好。 (或答出 “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等)
史料价值 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价值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详解】
信息与现象:首先,阅读材料,按照题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逐一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归纳、概括这些信息反映的建国初期的重大历史现象,最后,综合材料信息和分析过程,说明本题史料对于研究建国初期社会变革的价值;如根据“1949年秋冬两季,辽东省5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1月)全省原有10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520个乡”,可得出建国初,在政治上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村改为乡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历史现象为,农村基层行政建置变革和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根据“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农庄)”“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等,可得出信息“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历史现象为,建国初期中国实行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一五计划;根据“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可得出外交方面的信息“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91个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历史现象为,中苏关系友好(或“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等);最后在分析信息,整理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从史料出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分析这些史料的主要价值,如根据“材料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指出这些史料是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简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价值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19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输入情况统计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断定,到1952年7月至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已基本确定,并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摘编自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外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答案】(1)特点:外来商品输入减少,民族工业发展快,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外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业资源,压制并阻碍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2)原因:可以集中力量尽快改变重工业落后的面貌;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受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受国际环境的制约。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外来商品输入减少,民族工业发展快,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外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业资源,压制并阻碍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我国工业落后的现状、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苏联模式的影响及国际环境的制约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自1900年至1938年,共发生过24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世纪末,又爆发了140多起战争;尤其在短短的百年中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频次之高、过程之惨烈前所未有。下表为20世纪的战争(部分),列举了若干载于史册的重大战争。
——据杨传鑫《时代的报告历史的见证20世纪的战争及战争文学》等整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1910年代和1950年代的一场战争并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示例:
战争:19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为瓜分世界而展开的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之长,参与国家之多,给人类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之巨前所未有。这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随之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战争:1950年代,朝鲜战争。
说明: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有超级大国直接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战争持续了3年多,基本奠定了东北亚的局势;在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的背景下,朝鲜半岛分裂局面得以长期维持;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借战争时期的军工订单,经济得以逐渐复苏。但中朝人民的浴血奋战成功粉碎了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侵略图谋,捍卫了朝鲜的独立,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均可)
【详解】
1910年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10年代的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可从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为瓜分世界而展开的世界规模的战争)、特点(历时长、参战国多、伤害性大)、影响(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局面)等三个角度加以说明。
1950年代:根据材料价所学知识,1950年代的战争中,朝鲜战争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说明可从朝鲜战争的性质(二战后,有超级大国直接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战争的影响(对朝鲜半岛、对日本、对美国,尤其是对新中国政权巩固、国际地位提高、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19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输入情况统计
时间 棉纱 粗布 面粉 火柴 袜子
1913年 269万担 521万担 260万担 2845万罗 211万打
1920年 129万担 253万担 51万担 848万罗 55万打
——摘编自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断定,到1952年7月至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已基本确定,并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摘编自叶扬兵《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外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
【答案】(1)特点:外来商品输人减少,民族工业发展快,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外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业资源,压制并阻碍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2)原因: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需要;受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受国际环境的制约。
【详解】
(1)特点:从1920年输入的数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外来商品输入减少,民族工业发展快,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外因:根据所学回答短暂春天的原因即可,即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业资源,压制并阻碍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需要;受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受国际环境的制约等方面理解。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早于多数内地城市,故就时序言之,在全国处于中上级次。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洋商设厂,中经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年)的洋务兴革,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材料二 建国伊始,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52年,中国争取了苏联156个工业援建项目,党中央决定将其中一个钢铁项目设在武汉,以实现毛泽东主席的重工业布局。1954年,武汉钢铁公司开始筹建,苏联专家组将厂址选在了武汉市青山区。1958年9月13日武钢建成投产,此后,武钢蓬勃发展,成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为工业和国防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
——摘编自黄旭珂《百年武钢重生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武汉早期现代化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兴建武汉钢铁公司的作用。
【答案】(1)背景:武汉对外开埠通商;外资企业创办;洋务运动开展;张之洞主政湖北。
(2)作用:提升了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提高了新中国的钢铁产量;优化了中国重工业生产布局;有利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和国防事业发展。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洋商设厂”可归纳出武汉对外开埠通商和外资企业创办;根据材料“中经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年)的洋务兴革”可归纳出洋务运动开展及张之洞主政湖北。
(2)作用:根据材料“成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为工业和国防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和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了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提高了新中国的钢铁产量;优化了中国重工业生产布局;有利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和国防事业发展。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自1900年至1938年,共发生过24次战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又爆发了140多起战争;尤其是在短短的百年中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频次之高、过程之惨烈前所未有。下表所示为20世纪的战争(部分),列举了若干载于史册的重大战争。
——据杨传鑫《时代的报告历史的见证--20世纪的战争及战争文学》等整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1910年代和1950年代的一场战争并简要说明其概况及历史意义。
【答案】示例:战争:19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为瓜分世界而展开的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之长,参与国家之多,给人类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之巨前所未有。这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战争:1950年代,朝鲜战争。说明: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有超级大国直接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战争持续了3年多,基本奠定了东北亚的局势;在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的背景下,朝鲜半岛分裂局面得以长期维持,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借由战争时期的军工订单逐渐复苏。但中朝人民的浴血奋战成功粉碎了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侵略图谋,捍卫了朝鲜的独立,巩固了中国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详解】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1910年代(即1910-1919年间)和1950年代(即1950-1959年间)分别列举一场战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两场战争的概况及历史意义即可。例如,1910年代的战争可以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的规模、历时、参战国等方面简单说明其概况,从损害空前、削弱帝国主义势力、催生社会主义国家、推动殖民地斗争等方面说明其意义。1950年代的战争可以列举朝鲜战争;结合所学知识,从朝鲜战争参与国、持续时间等方面简单说明其概况,从基本奠定东北亚局势、朝鲜半岛分裂并长期维持、日本经济借军工订单逐渐复苏;粉碎了美国霸权政策和侵略图谋、捍卫了朝鲜的独立、巩固了中国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环境等方面说明其意义。
4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7),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构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中的这个“偏房”是什么机构?它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答案】(1)机构:军机处。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2)进步意义: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3)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详解】
(1)根据材料“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2)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据材料“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可知,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
(3)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三“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可知,“1954年宪法”的特征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据材料三“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可知,“1954年宪法”的特征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1954年宪法的知识可知,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47.经济政策的制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五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四,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中国: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西欧:大力扶植工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2)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
(3)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市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4)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时代需要,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详解】
(1)中国:根据材料一“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结合所学,从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等方面分析其影响。西欧: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可知,西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大力扶植工商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2)调整:根据材料三“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及材料四“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可知,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
(3)理由:根据材料五“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从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扩大工业品市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等方面进行概况。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要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国内外形势,适应时代需要,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回答。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一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主要是缫丝、棉纺、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和采煤业。从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些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本大约都在十万元以下,有的只有几千元,比起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力量是微弱的。但有了这些新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出现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1949年,全国私营工业生产总值6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2%。私营商业销售额,批发占全国76%,零售占83.5%。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调整,使之从困境中走出来,为发展生产、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恢复经济服……三大改造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变化。
【答案】(1)背景:通商口岸外商企业的兴办;洋务运动开展,洋务企业的创办;开明人士的投资;自然经济的解体。特点:规模小;资金技术薄弱;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1953年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详解】
(1)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通商口岸外商企业的兴办;洋务运动开展,洋务企业的创办;开明人士的投资;自然经济的解体等。特点根据“这些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本大约都在十万元以下,有的只有几千元,比起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力量是微弱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规模小;资金技术薄弱;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变化根据“三大改造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1953年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9.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在地方治理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秦朝地方治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罗马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答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同样给分)
积极影响: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背景:罗马领土扩张,统治范围扩大。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
(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西周到秦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主要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秦朝郡县制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罗马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转变的背景主要是罗马领土扩张,统治范围扩大。
(3)根据图示中的“自治区”可知实行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论述题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流行词汇
20世纪50年代 苏联老大哥、列宁装、解放汽车、公私合营
20世纪80年代 个体户、万元户、国优省优部优、迪斯科、牛仔裤
20世纪90年代 中关村、因特网、伊妹儿、下海、下岗
——数据——摘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提炼一个观点并简要论述。(要求:写出阶段和选择的词语,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词语:苏联老大哥、列宁装。观点:新中国初期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论述: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为巩固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采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的友好关系。中国的服饰、教育等方面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50年代苏联老大哥、列宁装等词汇的盛行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体现。
示例二:20世纪50年代。词语:解放汽车、公私合营。观点: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1953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大指导下,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时期阶段、两个或两个以上流行词汇,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例如,选择时期“20世纪50年代”、词汇“苏联老大哥、列宁装”,概括观点为“新中国初期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其次,围绕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初期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巩固政权、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需要等方面分析新中国积极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关系的原因;并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服饰、教育等方面受到苏联影响,“苏联老大哥”“列宁装”等词汇的盛行就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体现。此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时期和词汇,提炼观点进行论述,例如,选择时期“20世纪50年代”、词汇“解放汽车、公私合营”,概括观点为“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等史实,说明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这份电报属于文献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是可信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
(2)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建议分别从朝鲜、美国、中国三个角度赋分)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详解】
(1)时间和价值:据材料“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可知,这份电报属于文献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说明:据所学可知,它是可信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
(2)示例:据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等方面解说。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 ”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护照变化与新中国外交
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主题。从护照的使用范围来看,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性质来看,由因公护照为主到因私护照为主,对外开放加深,尊重公民合法出国自由。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中国护照变化是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带有鲜明的时代政治印记。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和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可拟定论题是护照变化与新中国外交,关于阐释可从护照的内容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发展阶段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2020年《中外历史纲要》
很多专家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请谈谈你对“立国之战”的理解。
【答案】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详解】
联系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回答,可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仇视新中国、朝鲜战争威胁新中国的安全等分析背景原因,可从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进行说明。
【点睛】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昭君的故事见载于史书以来.她的形象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咏怀王昭君成为文史领 域一个不朽的主题。
时间 作者 相关作品或论述
唐朝 杜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民国时期 郭沫若 “五四”以来,昭君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郭沫若在谈到自己的话剧《王 昭君》中的昭君形象时说:“王昭君这个女性我十分表示同情的就是她倔强的 性格……我从她这种倔强的性格中幻想出其倔强地反抗(汉)元帝的一幕来。”
中华人民共 和国时期 翦伯赞 “在大青山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 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象征 民族 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摘编自李利军《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
从以上材料信息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不同时代王昭君的艺术形象寄托了时代与作者的理想期许。
论述:唐朝杜甫笔下的王昭君远嫁被看成是一种不幸和牺牲,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否定了昭君和亲的积极性,并将矛头直指帝王,借助昭君的不幸,进而抒发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情绪。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反映出五四时期新女性的形象。郭沫若借王昭君来呈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将王昭君塑造为以人的尊严反对封建帝王的权威,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典型人物。可以说,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思潮。翦伯赞笔下的王昭君以民族大团结、民族平等为背景来歌颂昭君,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国家政策。
所以,历史上王昭君的艺术形象是时代发展与作者本人愿望相结合的体现。
【详解】
材料中以王昭君的形象引起文人关注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材料唐朝时期,杜甫关于王昭君的诗,体现怨恨的色彩,主要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时期,所以带有怨恨的色彩;民国时期,王昭君体现倔强的性格,而且根据五四运动之后,可以知道妇女的地位提高,近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妇女的解放,拥有反抗精神;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王昭君形象,可以知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我们可以从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关系处理好对我国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对王昭君的形象不同可以反映出时代的色彩,因此,可以用王昭君艺术形象反映时代色彩思考,也可以从一个或者两个角度思考,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疫情警报拉响,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如其来。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并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举措。从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停运,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封城之后,钟南山接受采访,忽然就哽咽了,眼中含泪:“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到2020年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封”。这个曾因疫情重灾区而举世瞩目的城市终于打开城门,这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战疫轨迹,标志着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述为什么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要求:必须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至少回答三个以上史实。)
【答案】1889年,洋务运动晚期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成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工业——汉阳铁厂,并创办了汉阳兵工厂,这里生产的“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