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81年,B项排除;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84年,C项排除;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86年,D项排除。故选A。
2.1978-1983年,我国农村实行了由人民公社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这一变化
A.最早出现在中国沿海 B.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C.我国土地重回私有制 D.破坏了我国农业生产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出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归国有,农村获得了使用权,故C项错误;“破坏了我国农业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202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间深圳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3800倍。深圳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策扶持 B.资源丰富 C.人民努力 D.毗临港澳
【答案】A
【详解】
深圳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深圳也获得了迅速发展,A正确;深圳在迅速发展之前,资源并不丰富,排除B;人民努力不是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毗邻港澳是深圳的位置优势,但不是获得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
4.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C,排除ABD。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
A.四大经济特区设立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D.中国加人世贸组织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C项正确;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A项不符合题意;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非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B项错误;中国直到2001年才加入世贸组织,D项错误。
6.海南地处祖国南疆,旅游资源丰富,它正式设省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80年 D.1988年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建省是在1988年,D项正确;1949年海南岛尚未解放, A项错误;我国正式设立海南省不是在1956年,B项错误;1980年不是我国正式设立海南省的时间,C项错误。
7.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前往安徽凤阳的小岗村进行调研,因为此地是中国下列哪-事件的发源地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B
【详解】
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正确;A、C、D与小岗村无直接关联,排除。
8.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三大会议上
C.党的十四大会议上 D.党的十五大会议上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C项正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但并未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项错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不是党的十三大会议,B项错误;早在1992年,即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前,我国已经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项错误。
9.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建立村民委员会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改革分配体制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C正确;ABD项不是其核心,排除。
10.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
C.改革开放 D.经济建设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
C.方式是在城市和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在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故C 错误,符合题意;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故ABD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12.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C项正确;AB项是在改革开前,排除;D项是2001年,是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排除D。
1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A.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 B.中心环节是建立各种责任制
C.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D.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正确,A排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B排除;现在企业制度针对的是国企改革,D排除。故选C。
14.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共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进一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飞跃的重大战略步骤是在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C
【详解】
1990年,中共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体制改革 C.阶级斗争 D.经济建设
【答案】D
【详解】
十一届三中全确定将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D正确;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都是经济建设的具体内容,排除A、B;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作重心是阶级斗争,排除C。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转折”主要体现在
A.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
B.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答案】C
【详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上来,据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故选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做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排除D。
【点睛】
17.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BCD三项的内容都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海南经济特区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D项正确;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都是在1980年设立,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论。高度评价了回归以来香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香港回归后取得辉煌成就最主要得益于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香港人勤劳,有创新精神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交通条件优越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高度评价了回归以来香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后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所以C正确;“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香港人勤劳,有创新精神”、“香港交通条件优越”属于客观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BD错误。
20.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下列哪一举措开始的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开端,A正确;BCD均是在经济特区开放之后,排除。故选A。
21.为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12月至1979年1月,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摁下红手印,自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凤阳县小岗队(小岗村)位于
A.安徽省 B.四川省 C.河南省 D.湖北省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率先敲响农村改革鼓点的凤阳县小岗队(小岗村)位于安徽省,A项正确;四川省不是最先开始大包干的小岗村所在省份,B项错误;小岗村并不属于河南省,C项错误;敲响农村改革鼓点的小岗村位于安徽省而非湖北省,D项错误。
2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特区的“特”主要表现在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B.突破公有制主导地位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毫无限制地引进资金
【答案】A
【详解】
设立经济特区,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故答案为A项;特区仍然要以公有制为主导,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引进资金要根据特区的发展需要,不能毫无限制,排除D项。
23.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农村生产工具的改变 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详解】
根据“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可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才会有些变化,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的是经营和分配方式变化,A正确;生产资料仍然是公有,排除B;生产工具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年开始,1956年结束的,排除D。
24.1982年,深圳率先开放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这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经济特区在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地位变化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地区,“率先开放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反映的是经济特区在改革中所起的作用,C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A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B排除;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故选C。
2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持续发展,国民经济高位增长。对其发展原因归纳不正确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行改革开放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进行三大改造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符合题意;ABC均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1978年4月,经济学家薛暮桥调研后发现,江苏国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如地方工业,地方工业的发展速度又不如社队工业(农村集体的副业)。因为地方工业留利比例(60%)超过国营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而社队工业的留利比例(80%)又超过地方工业。这一现象在改革初期所引领的方向是
A.鼓励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详解】
留利比例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证明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正是此后改革的方向,C正确;A选项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内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企业而非土地问题,排除B;D是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方向,排除D。
27.“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本质是十四大召开前解决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项正确;A项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排除;C项属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排除;D项属于2002年中共十六大,排除。
2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某一时期,我国农村有副对联写道:“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该对联的创作时间应在
A.1950-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8年 D.1978年以后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自主权”“责任制”可知,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现象,时间应当是在1978年以后,D正确;A、B、C三个时间段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2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详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答案为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项。
30.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十几年间发展到“华夏第一市”。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首先影响东南地区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答案】D
【详解】
义乌市的决策使得农民介入市场,最终十几年间发展到“华夏第一市”,这说明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经济活力,D正确;题干针对的是农民,因此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B与义乌无关,排除;C是1992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悠悠史事
历史的发展由众多史事构成,把握关键史事才能对历史有整体性的认识
A.朝鲜战争 B.“南方谈话” C.香港回归 D.中共八大
E.重返联合国 F.十一届三中全会 G.加入世贸组织
(1)请将以上史事对应填入表格中(填写序号)。
时期 史事
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以上史事发生在北京的是 。(填写序号)
(3)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是 (填写文字)
【答案】(1)①A:②D;③E;④BCG
(2)DF
(3)毛泽东思想
【详解】
(1)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即三大改造前后,A项符合①处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正处于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项与②对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E项与③符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7年香港回归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④相对应的史实是BCG三项。
(2)填写序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的中共八大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均是在北京召开的,空白处应填写DF两项。
(3)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空白处应填写毛泽东思想。
32.“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图 片
历史地位
理 由
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答案】图一: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3分)
图二: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图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分)
图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写出四幅图片反映重大史实的标志性影响即可,即《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现代化的开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考点:罗马法,新民主主义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诞生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判断题
33.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这主要是由于国家首先在深圳设立特别行政区,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家在深圳设立的是经济特区,不是特别行政区,题干说法错误。
34.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答案】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因此本题表述正确。
35.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答案】正确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所述内容均涉及我国经济改革的探索与发展,由此可见其主体应该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由此可知,题干所述正确。
四、简答题
36.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详解】
根据所学可从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等方面概括。
37.“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一国”和“两制”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详解】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据所学可知,“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此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详解】
重要内容:据所学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
意义: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等方面回答。
39.“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答案】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目的: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相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详解】
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内涵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相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五、材料分析题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答案】(1)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自然灾害严重。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为1949年至1962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成果结合相关知识例举即可,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2)状况:结合材料数据变化概括即可,根据材料“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根据材料“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可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原因: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经济路线影响及自然因素进行分析,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自然灾害严重。
(3)变化:根据农村经济体现改革的相关内容可知,1978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结构平衡、提高生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图二1983年重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图三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三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答案】(1)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详解】
(1)举措: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措施主要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变化:根据材料三数据可知,其变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一
材料一 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7.8%。
——摘编自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 在如何命名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是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是“投资促进区”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他还针对特区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与陕甘宁边区的区别,简要说明对“特区现象”的看法。
【答案】(1)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国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土改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积极意义: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区别:陕甘宁边区属于政治特区,名义上服从国民政府,实际上处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之下;新时期特区属于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式。
看法:特区的出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则,有利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取得好转、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生产资料性质变化及农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区别可从特区的性质、领导者及权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看法: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特区的出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则,有利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4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筠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影响:积极:古希腊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少数人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可归纳出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发展:根据材料“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可归纳出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需要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如积极:古希腊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局限: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少数人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二 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在“总路线”指导下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进行了重大活动,实质上犯了什么错误?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材料二中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1)活动: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错误:“左”倾错误。解决问题:党和国家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2)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的活动包括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从这些运动的内容分析可知,这些运动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犯了浮夸、冒进等错误,属于“左”倾错误。第二问,从调整国民经济、纠正“左”倾错误等方面回答党和国家的措施。
(2)根据材料“ 购物要凭票抢购”可知,第一组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今日商品任意挑选”可知,第二组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材料二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
【答案】(1)困境:①近代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②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②传统手工业较机器工业无价格优势;③传统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
(2)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②中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⑤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中美经济的紧密联系;⑥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强。
【详解】
(1)困境:根据材料“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归纳出近代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根据材料“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可归纳出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中西方之间的技术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之间的联系密切及互补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二 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
【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所列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兴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
4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贵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答案】(1)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格局: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領域的格局。
【详解】
(1)会议:根据“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可得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措施:根据“安微凤阳县小岗村”可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根据“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得出得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格局:根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信息可得出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領域的格局。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材料二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三 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会议确立了什么指导方针?在农村和城市又分别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2﹚依据材料二,“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答案】(1)方针: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2)建立经济特区。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多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画了一个圈”指深圳经济特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据图可得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9.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在新年贺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激励着每一个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古往今来,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无数志士仁人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捻(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开元纪事》
材料二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下图中,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的新纪元。
材料五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古代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有过灿烂辉煌的时代,材料一可以用于研究历史上哪个朝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
(2)“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进入了怎样的社会?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年月日)
(5)材料五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在农村实行的主要改革措施是什么
(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唐朝、唐玄宗。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昌起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5)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皇帝:根据材料“开元初,四方丰捻(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可知,这一皇帝是唐朝的唐玄宗。
(2)社会性质:根据材料“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此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事件:根据材料“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等信息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
(4)事件和时间: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时间是在1949年10月1日。
(5)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中,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主旨可以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目的。并说明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过程。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案】(1)目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
关系: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但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2)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本质区别:今天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过去的开放是在被迫的、不平等条件下开放的,无独立自主可言。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可归纳出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关系:可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区别:关于二者的区别可从对外交往的原则、是否拥有独立的主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5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之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简单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认识。
【答案】(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现状:台湾与大陆分离。
历史原因:中国内战遗留问题。
解决方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们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3)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详解】
(1)窃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的《马关条约》包含有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的内容。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取的胜利,收回台湾。
(2)现状:通过材料“故乡不可见兮”,结合所学,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可知现在处于分离状态。原因:造成“分离"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解放战争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的,即内战遗留问题。解决方式:结合所学,目前中央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3)认识:本题属于开放型问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但同时要指出台湾问题解决的阻碍因素即可。
5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苏联和中国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
材料二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
(2)指出材料二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一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详解】
(1)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根据“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根据“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农村改革的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2.1978-1983年,我国农村实行了由人民公社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这一变化
A.最早出现在中国沿海 B.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C.我国土地重回私有制 D.破坏了我国农业生产
3.202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间深圳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3800倍。深圳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策扶持 B.资源丰富 C.人民努力 D.毗临港澳
4.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九大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
A.四大经济特区设立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D.中国加人世贸组织
6.海南地处祖国南疆,旅游资源丰富,它正式设省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80年 D.1988年
7.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前往安徽凤阳的小岗村进行调研,因为此地是中国下列哪-事件的发源地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政治体制改革
8.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三大会议上
C.党的十四大会议上 D.党的十五大会议上
9.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建立村民委员会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改革分配体制
10.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
C.改革开放 D.经济建设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
C.方式是在城市和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
12.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A.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 B.中心环节是建立各种责任制
C.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D.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4.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共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进一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飞跃的重大战略步骤是在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体制改革 C.阶级斗争 D.经济建设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转折”主要体现在
A.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
B.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17.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18.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海南经济特区
19.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论。高度评价了回归以来香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香港回归后取得辉煌成就最主要得益于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香港人勤劳,有创新精神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交通条件优越
20.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下列哪一举措开始的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21.为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12月至1979年1月,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摁下红手印,自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凤阳县小岗队(小岗村)位于
A.安徽省 B.四川省 C.河南省 D.湖北省
2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特区的“特”主要表现在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B.突破公有制主导地位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毫无限制地引进资金
23.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农村生产工具的改变 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4.1982年,深圳率先开放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这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经济特区在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地位变化
2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持续发展,国民经济高位增长。对其发展原因归纳不正确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行改革开放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进行三大改造
26.1978年4月,经济学家薛暮桥调研后发现,江苏国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如地方工业,地方工业的发展速度又不如社队工业(农村集体的副业)。因为地方工业留利比例(60%)超过国营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而社队工业的留利比例(80%)又超过地方工业。这一现象在改革初期所引领的方向是
A.鼓励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某一时期,我国农村有副对联写道:“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该对联的创作时间应在
A.1950-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8年 D.1978年以后
2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十几年间发展到“华夏第一市”。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首先影响东南地区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悠悠史事
历史的发展由众多史事构成,把握关键史事才能对历史有整体性的认识
A.朝鲜战争 B.“南方谈话” C.香港回归 D.中共八大
E.重返联合国 F.十一届三中全会 G.加入世贸组织
(1)请将以上史事对应填入表格中(填写序号)。
时期 史事
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以上史事发生在北京的是 。(填写序号)
(3)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是 (填写文字)
32.“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图 片
历史地位
理 由
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判断题
33.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这主要是由于国家首先在深圳设立特别行政区,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34.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35.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四、简答题
36.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37.“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一国”和“两制”具体指的是什么?
3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9.“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五、材料分析题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图二1983年重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图三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三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一
材料一 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7.8%。
——摘编自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 在如何命名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是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是“投资促进区”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他还针对特区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与陕甘宁边区的区别,简要说明对“特区现象”的看法。
4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筠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二 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在“总路线”指导下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进行了重大活动,实质上犯了什么错误?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材料二中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材料二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二 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
4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贵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材料二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三 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会议确立了什么指导方针?在农村和城市又分别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2﹚依据材料二,“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9.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在新年贺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激励着每一个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古往今来,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无数志士仁人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捻(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开元纪事》
材料二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下图中,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的新纪元。
材料五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古代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有过灿烂辉煌的时代,材料一可以用于研究历史上哪个朝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
(2)“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进入了怎样的社会?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年月日)
(5)材料五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在农村实行的主要改革措施是什么
(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目的。并说明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过程。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5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之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简单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认识。
5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苏联和中国都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但也出现过严重失误。
材料二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
(2)指出材料二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一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