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10:53: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庚子记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洋人进京四十年,气数已尽,天意该绝,故天遣诸神下界,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当时与这段文字意思相同的斗争口号是
A.驱除鞑虏 B.扶清灭洋
C.平均地权 D.自强求富
2.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时人称其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洋务官僚张之洞也认为《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
A.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B.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控制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 D.有利于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3.下表是中国民族工业甲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发展比较
开办企业 53家 465家 增长8.8倍
投资总额 470.5万元 9081.2万元 增长19.3倍
A.洋务企业利润诱导 B.清朝放宽投资设厂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4.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反应了
A.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列强控制了中国财政命脉 D.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5.以下是19世纪末,历任山东巡抚对待义和团及外国人的态度,由此可见
A.民教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矛盾 B.清末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督抚挑战
C.天朝上国心态依然占据思想主流 D.地方官员袒教抑民加剧中外矛盾
6.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投资人之一的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材料反映出当时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国民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C.政治改革推动传媒发展 D.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情怀
7.如表是甲午战争前后华侨在国内投资企业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企业数量 资本额 年均投资额
1862—1895年 67个 447.1万元 135488元
1895—1911年 284个 5065.8万元 2981624元
A.洋务运动的广泛开展 B.外资设厂实现合法化
C.“实业救国"的兴起 D.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
8.下图为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部分内容。图中的条约
A.激起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迫使当时的政府推行“新政”
C.是中国参加一战的导火线 D.暴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9.“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与该材料相关的战争使清政府
A.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B.军事力量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C.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D.完全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0.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11.《上谕》(1901年2月14日):“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送命庆亲王奕助、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则《上谕》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②《辛丑条约》已签订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④清政府丧权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到了20世纪头十年,一般来说,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 B.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
C.清政府被社会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 D.加强中央集权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
13.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并不希望长江流域同样陷入动乱,而以刘坤一(两江总督)与张之洞(湖广总督)为首的东南督抚也决意在辖区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为此他们与帝国主义“结成联盟”,不理睬清中央政府的命令。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14.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这反映出
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撼动
④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庚子年间,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将洋务派、维新派也概视为异类而加以排斥。这反映了
A.是清政府的下属机构 B.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C.愚昧无知、盲目排外 D.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6.1898年4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宜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A.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D.重视思想的启蒙
17.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刘坤一和张之洞管辖的五省、浙江、福建、两广、河南等十三省相继声明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纷纷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东南互保运动进行 B.中央权威极大下降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地方已实行了自治
18.在近代中国,任何一次中外冲突都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也不例外。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等条约;与此同时,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如在传教特权、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做出让步。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加快列强侵华 B.义和团运动制约主权丧失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双重影响 D.义和团运动启迪民族意识
19.康有为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民权、平等、议院、选举、民主等政治概念,声称儒家的治世——尧舜之世“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人民享有“自主自立之权”。据此可知
A.近代民主思潮借助儒学的外衣呈现 B.近代儒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延伸
C.维新变法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20.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别有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该学者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遭到挑战 B.东南经济实力增强
C.专制体制腐朽至极 D.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21.有学者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当时
A.汉族官僚极力维护清廷权威 B.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影响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22.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由此可知当时
A.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B.地方官员投降卖国
C.中央集权式微 D.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
2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 的共同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
C.通过绘画等宣传新思想 D.适当借用传统文化外衣
24.如图是反映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A.暗喻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
B.揭露出晚清王朝只有自救意识而无变革意识
C.揭示出清朝政府政治改革的盲目性
D.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25.“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最大的是
A.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因大量割地赔款而不堪重负
26.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27.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 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
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28.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29.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30.光绪二十四年的《国闻报》报道:“工部主事……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这则报道说明当时
A.民间赞许戊戌变法 B.皇帝意欲变法图强
C.清廷支持洋务运动 D.舆论宣传百日维新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中国近代史线索之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要求:相关知识点是近代史上列强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两半社会形成的关系)
(1)鸦片战争:使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三、简答题
32.为什么说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3.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领土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34.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1901年列强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次主要侵略战争?(需列举4次,可以不写时间)
(2)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阶级 反侵略求民主的事件(每格填一件大事) 最终结果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4)综合表格中的各项信息(尤其是“最终结果”),你能获得什么认识?
四、材料分析题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 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耍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五: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3)材料三、四、五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4)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38.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
(1)材料一的三个条约分别是什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条约?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三 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削平。
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
(2)综述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3)上述材料表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所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朝廷的干涉应当被視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做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南京的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城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城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4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近代哪些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的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3)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该书共分为六部分,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筹海篇》2卷,是全书的总纲。
第二部分:《图集》2卷,有世界五大洲分国地图。
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
第四部分:《筹海总论》4卷,辑录了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
第五部分:《西洋技艺》12卷,附有西洋火轮船、火炮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5卷,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通达,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
4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材料三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材料三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4)材料四说的是什么战争?该战争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年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条约中的内容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侵略军”主要指哪国军队?并根据材料提炼其所体现的中国精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
4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回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替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
材料二 只有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面》
(1)上述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你还知道19世纪列强发动的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举2例)
(2)清朝后期,我们国家饱受苦难,历尽沧桑,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前期,宗教仪式中的礼拜祷告等活动都是日常化的,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做礼拜时,从前一天开始且其“城市各馆,极力铺陈”。到太平天国后期就大不相同了,常熟县某汤姓地主在日记中记载了一钱姓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通过华夷之辨、 满汉之仇来激发人们对清政府的仇恨,其他实力割据者在壮大自己时也都没有再从宗教的角度去努力。
——摘编自王蒙《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
材料二 帝国主义者没那么好心,在国内现代化已经完成差不多之后,又义务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到中国是来殖民、占领、掠夺、剥削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到19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中国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无法维持下去的危险;习惯了旧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农民以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贵族,这两个过去的对立阶级,现在却破天荒地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吃喝住穿,只是碰巧,他们的努力和爱国这样一个光荣的目标重合了。
——摘编自张濒《对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思想的反思——以义和团运动评价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作用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51.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回答:
(1)图一——图三所示场景分别与哪些战争直接相关?
(2)图一——图三中三个条约的共同危害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程度影响?
(3)简单谈谈你对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 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列强侵华的进程,并分析其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五、论述题
5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证(赞成或者反对皆可)。要求:①观点明确,史实准确。②须运用两个以上史实。③由标题正文总结三部分组成。
图中的“大饼”代表着当时任人宰割的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刀具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对“大饼”动刀。漫画很好地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庚子记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洋人进京四十年,气数已尽,天意该绝,故天遣诸神下界,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当时与这段文字意思相同的斗争口号是
A.驱除鞑虏 B.扶清灭洋
C.平均地权 D.自强求富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口号是“扶清灭洋”,故选B项;驱除鞑虏、平均地权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故排除A项、C项;自强求富为洋务运动目的,故排除D项。
2.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时人称其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洋务官僚张之洞也认为《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
A.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B.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控制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 D.有利于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答案】D
【详解】
《时务报》“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起到了激发国民抗争意识的作用,故D正确;“各阶层的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错误;显然,该报助推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故C错误。
3.下表是中国民族工业甲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发展比较
开办企业 53家 465家 增长8.8倍
投资总额 470.5万元 9081.2万元 增长19.3倍
A.洋务企业利润诱导 B.清朝放宽投资设厂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答案】B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清朝放宽了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B项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企业利润诱导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无关,A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项错误;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一直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特点,不是其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4.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反应了
A.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列强控制了中国财政命脉 D.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主要财政收支均由外国银行控制,说明中国的财政命脉被列强所控制,所以C正确;“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A错误;“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所以D错误。
5.以下是19世纪末,历任山东巡抚对待义和团及外国人的态度,由此可见
A.民教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矛盾 B.清末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督抚挑战
C.天朝上国心态依然占据思想主流 D.地方官员袒教抑民加剧中外矛盾
【答案】D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的历任山东巡抚认为,教民“包揽词讼”,地方“遇事多所偏袒”,(教民)“挟制官长动辄欺人”等,反映出地方官员袒教抑民加剧中外矛盾,D项正确;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民教矛盾只是其具体表现,A项错误;清末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督抚挑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天朝上国心态依然占据思想主流与“洋教为护符”“教民横行乡里”等不符,C项错误。
6.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投资人之一的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材料反映出当时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国民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C.政治改革推动传媒发展 D.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情怀
【答案】D
【详解】
根据“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体现了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情怀,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共识”,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对传媒发展的影响,排除C。
【点睛】
7.如表是甲午战争前后华侨在国内投资企业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企业数量 资本额 年均投资额
1862—1895年 67个 447.1万元 135488元
1895—1911年 284个 5065.8万元 2981624元
A.洋务运动的广泛开展 B.外资设厂实现合法化
C.“实业救国"的兴起 D.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
【答案】D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后,华侨在国内投资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国内投资环境有所改善,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A项错误;外资设厂实现合法化与华侨投资热情高涨不符,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兴起并非当时华侨投资设厂增多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8.下图为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部分内容。图中的条约
A.激起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迫使当时的政府推行“新政”
C.是中国参加一战的导火线 D.暴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答案】D
【详解】
由图中的“大总统”“袁世凯”可知,这个不平等条约是“二十一条”,暴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B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项与题意无关。
9.“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与该材料相关的战争使清政府
A.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B.军事力量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C.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D.完全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据此依据材料“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故国”等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定的《辛丑条约》,该条约使清朝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故C正确;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没有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错误;B、D两项“完全”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故选C。
10.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B
【详解】
根据“庚子、辛丑以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提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由此开始采用柔和的方法进行统治,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直接反抗侵略,排除A;辛亥革命与题干中的“庚子”时间不符,排除C;国民革命并未改变列强侵华策略,排除D。
11.《上谕》(1901年2月14日):“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送命庆亲王奕助、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则《上谕》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②《辛丑条约》已签订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④清政府丧权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上谕》(1901年2月14日)”可得出这一时间信息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丧权辱国有关。根据“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以看出,《辛丑条约》还没有签订。故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
12.到了20世纪头十年,一般来说,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 B.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
C.清政府被社会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 D.加强中央集权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
【答案】A
【详解】
根据“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可以看出,虽然各派别在政治意见上有所不同,有分歧,但在挽救民族危亡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反映出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A正确;“趋于整合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清政府此时已经不被国人看好,排除C;材料并没有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13.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并不希望长江流域同样陷入动乱,而以刘坤一(两江总督)与张之洞(湖广总督)为首的东南督抚也决意在辖区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为此他们与帝国主义“结成联盟”,不理睬清中央政府的命令。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以刘坤一与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不理睬清中央政府北上勤王的命令,与帝国主义结盟,即东南互保条约,故选C;ABD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4.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这反映出
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撼动
④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可知,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希望帝国主义帮助中国变法,所以①②正确;根据材料“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可知,说明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所以④正确;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列强不愿支持维新派,是因为害怕引起顽固派的反感,不利于维护在华的利益,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因此③说法不准确。综上所述,①②④说法正确,所以选D项;③说法错误,所以排除ABC项。
15.庚子年间,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将洋务派、维新派也概视为异类而加以排斥。这反映了
A.是清政府的下属机构 B.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C.愚昧无知、盲目排外 D.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C
【详解】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排斥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维新派,体现了义和团不接受先进事物、盲目排外的倾向,故选C;义和团是民间团体组织,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6.1898年4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宜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A.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D.重视思想的启蒙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学习西方科技,说明他坚守中体西用思想,A正确;戊戌变法并未挽救民族危亡,B排除;戊戌变法之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C排除;材料与思想启蒙无关,D排除。故选A。
17.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刘坤一和张之洞管辖的五省、浙江、福建、两广、河南等十三省相继声明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纷纷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东南互保运动进行 B.中央权威极大下降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地方已实行了自治
【答案】B
【详解】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十三省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说明清末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权威下降,故选B;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武昌起义标志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在近代中国,任何一次中外冲突都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也不例外。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等条约;与此同时,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如在传教特权、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做出让步。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加快列强侵华 B.义和团运动制约主权丧失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双重影响 D.义和团运动启迪民族意识
【答案】C
【详解】
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时列强鉴于义和团运动强烈的反抗精神,不得不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说明义和团运动产生了双重影响,故选C;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华,延缓了列强侵华步伐,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康有为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民权、平等、议院、选举、民主等政治概念,声称儒家的治世——尧舜之世“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人民享有“自主自立之权”。据此可知
A.近代民主思潮借助儒学的外衣呈现 B.近代儒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延伸
C.维新变法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答案】D
【详解】
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出现,说明其思想中虽然有近代成分,但是依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D正确;康有为认为尧舜时期人民就已经自主自立,这不符合史实,而且从题干内容来看,康有为强调的是中国出现代议制的历史更加悠久,而非意在宣传西方代议制,排除A;题干中,康有为对于儒家思想的解读有误,排除B;维新变法思想的指导理论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论,排除C。
20.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别有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该学者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遭到挑战 B.东南经济实力增强
C.专制体制腐朽至极 D.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答案】C
【详解】
据题意可知,清政府内部的不同派别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说明各派别完全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专制体制腐朽的表现,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体制的腐朽,而非中央集权遭到挑战和东南经济实力增强,排除AB;材料内容和民族意识是否出现没有关系,排除D。
21.有学者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当时
A.汉族官僚极力维护清廷权威 B.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影响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C
【详解】
根据“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可知,正是因为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士大夫不敢做“窃国贼子”,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故选C;汉族官员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不是维护清廷权威,排除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D。
【点睛】
22.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由此可知当时
A.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B.地方官员投降卖国
C.中央集权式微 D.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但东南各省的大员却与列强签署了互保协议——“东南互保”。这体现了地方政府无视中央政府的指令,说明中央集权式微,故C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就已经破产,故A项错误;“东南互保”并不是投降,故B项错误;当时南方名义上还是清朝的省份,从法理上讲,清朝在南方的统治还在,故D项错误。
2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 的共同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
C.通过绘画等宣传新思想 D.适当借用传统文化外衣
【答案】D
【详解】
文艺复兴主张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的外衣宣传资产阶级理论,均属于适当借用传统文化的外衣宣传新思想,故答案为D项;二者均没有利用宗教进行宣传,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开展时,工业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B项;文艺复兴通过绘画等宣传人文主义,中国的维新变法没有采取这种方式,排除C项。
24.如图是反映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A.暗喻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
B.揭露出晚清王朝只有自救意识而无变革意识
C.揭示出清朝政府政治改革的盲目性
D.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答案】B
【详解】
结合题干分析漫画中的信息,从漫画中得出,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嫁接到东方封建制度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拯救晚清封建制度,B项正确;题干无法得出晚清政权统治危机的严重程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权的经济改革,排除C项;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排除D项;
25.“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最大的是
A.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因大量割地赔款而不堪重负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以判断出条约内容出自《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正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A排除;B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6.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答案】D
【详解】
根据“……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可得出在列强入侵的过程中,清政府的权威不断被削弱,统治根基动摇,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27.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 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
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A
【详解】
根据“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可得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清代地方的势力不断壮大,但始终没有被地方取代,这反映出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极力维护中央权威,A正确;已经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8.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答案】D
【详解】
强学会强调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接受西方习惯的同时,采用孔子纪年等,体现出强学会具有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D项正确;西学观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整体,A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B项错误;材料与忧患意识的觉醒无关,C项错误。
29.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对日本施压,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故选A;《辛丑条约》不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思想,故排除BCD。
30.光绪二十四年的《国闻报》报道:“工部主事……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这则报道说明当时
A.民间赞许戊戌变法 B.皇帝意欲变法图强
C.清廷支持洋务运动 D.舆论宣传百日维新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以及光绪二十四年可知,这一时期光绪亲政,积极了解西方,说明光绪皇帝意欲变法图强,B正确;题干未涉及到民间对于戊戌变法的态度,排除A;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题干所列信息只是指出光绪帝的行为,并不能得出舆论有意宣传百日维新,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中国近代史线索之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要求:相关知识点是近代史上列强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两半社会形成的关系)
(1)鸦片战争:使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答案】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详解】
(1)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签订的英法美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王朝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三、简答题
32.为什么说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面对列强侵略,政府官兵和人民大众与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前者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后者如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结果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列强通过清政府对中国进行间接统治。究其原因,有列强争夺中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因素,使它们不能完全瓜分中国;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
【详解】
可从政府官兵和人民大众与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前者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后者如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等说明其重要原因。
可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列强通过清政府对中国进行间接统治。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等进行回答。
【点睛】
33.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领土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
【答案】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完成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具体表现:开放中国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杭州、苏州、沙市、重庆)、割占中国的领土及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
列强分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一路从海上,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向中国领土渗透;一路从陆路,从东到西、从北向南包围,再经过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完成了以各种方式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又通过辛丑条约,确定了它们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详解】
事件:据所学可从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完成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具体表现为开放中国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杭州、苏州、沙市、重庆)、割占中国的领土及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等方面回答。
过程:据所学可从列强分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一路从海上、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向中国领土渗透;一路从陆路、从东到西、从北向南包围、再经过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完成了以各种方式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又通过辛丑条约、确定了它们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等方面回答。
34.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1901年列强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次主要侵略战争?(需列举4次,可以不写时间)
(2)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阶级 反侵略求民主的事件(每格填一件大事) 最终结果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4)综合表格中的各项信息(尤其是“最终结果”),你能获得什么认识?
【答案】(1)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4)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解析】
(1)根据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840年——1901年西方先后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
(2)结合所学征税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其中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政府统治的基础;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无产阶级领导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4)关于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以来中国救亡图存的阶层众多、反侵略、求民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等方面思考作答。
四、材料分析题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 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答案】(1)影响: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加强了经济往来,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2)原因:工业革命后,西方技术先进;中国固守传统,缺乏技术创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国家在世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国际贸易缺乏强力后盾;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根据“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可知,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根据“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根据“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可知,加强了经济往来,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可知,工业革命后,西方技术先进;根据“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可知,中国固守传统,缺乏技术创新;根据“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下降的原因还包括,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国家在世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国际贸易缺乏强力后盾等。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1)材料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材料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材料一:中国由一个封建自主的独立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排斥一切西方外来事物。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可知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中国由一个封建自主的独立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可知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排斥一切西方外来事物。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耍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五: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3)材料三、四、五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4)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答案】(1)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马士把责任归结为中国人民的禁烟,实质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辩护。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或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
(2)“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掺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
(3)材料三《南京条约》;材料四《马关条约》;材料五《辛丑条约》。
(4)材料一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衔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三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交部、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详解】
(1)根据“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知马士认为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马士把责任归结为中国人民的禁烟。马士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于禁烟运动,所以其实质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辩护。而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则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掺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
(3)根据“割香港岛给英国”可知材料三出自《南京条约》;根据“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可知材料四出自《马关条约》;根据“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可知材料五出自《辛丑条约》。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结合中国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展开叙述即可。如材料一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衔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三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交部、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38.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
(1)材料一的三个条约分别是什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条约?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1)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马关条约
(3)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双半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双半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
(2)根据“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出自马关条约。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三 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削平。
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
(2)综述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3)上述材料表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内容及危害:开放东南沿海,使中国门户被迫开放;与列强协定关税,降低税率,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工厂,利于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强享有司法、关税、驻兵等特权,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
(3)变化:中国由原本主权完整的国家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详解】
(1)条约:根据“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得出是《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可得出是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根据“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削平。”可得出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2)内容及危害:材料一二三所涉及的是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拆毁炮台,结合所学可得出开放东南沿海,使中国门户被迫开放;与列强协定关税,降低税率,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工厂,利于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强享有司法、关税、驻兵等特权,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等。
(3)变化:根据所学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原本主权完整的国家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所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朝廷的干涉应当被視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做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南京的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城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城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相似之处: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于危机之中;都由农民阶级领导发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不同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致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
启示:农民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详解】
(1)相似之处: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领导阶级、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可归纳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不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主要是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致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答案】(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小变”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详解】
(1)战争:根据材料“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可知,这场战争后日本得到巨款,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由此可知其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消极影响:结合所学,从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等方面进行分析。
(2)“小变”内容: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从创办近代军工和民用工业、创办学校和培养人才、建立新式海军等方面进行回答。进步:结合康梁思想,从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一角度进行回答。
(3)原因:结合所学,从《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理论: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组建革命政党并提出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近代哪些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的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3)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
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
(2)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⑥使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3)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
(1)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
(2)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割让了中国的台湾,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要求清政府赔款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是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战后还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使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3)《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该书共分为六部分,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筹海篇》2卷,是全书的总纲。
第二部分:《图集》2卷,有世界五大洲分国地图。
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
第四部分:《筹海总论》4卷,辑录了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
第五部分:《西洋技艺》12卷,附有西洋火轮船、火炮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5卷,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通达,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
【答案】(1)《海国图志》;魏源。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危机加深。
(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
【详解】
(1)“名称和作者”,根据材料一信息“《筹海篇》、《图集》、《地志》、《筹海总论》、《西洋技艺》、《地球天文合论》”得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历史地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由材料二信息“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得出:《马关条约》签订后,危机加深。
(3)“目的”,根据材料二信息“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依据材料三信息“大集群臣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得出: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由材料信息“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得出: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由材料信息“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得出: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
4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材料三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材料三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4)材料四说的是什么战争?该战争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影响: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列强侵华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战争:抗日战争。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详解】
(1)根据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可知,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可知,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这是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根据材料三“……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知,条约承办中国官员,这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根据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可知,罗斯福所说的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等。
(2)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
(3)历史影响: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详解】
(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可知,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根据材料“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2)特点:根据材料“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可知,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而且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
(3)历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方面分析,维新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维新变法内容可知,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年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提倡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两者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空想性。
(2)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坚决反对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主要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详解】
(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提倡绝对平均主义;根据材料“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根据材料“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空想性。(2)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坚决反对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根据材料“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起”义和团运动提出了“助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条约中的内容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侵略军”主要指哪国军队?并根据材料提炼其所体现的中国精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
【答案】(1)内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危害: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英法。中国精神: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3)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详解】
(1)根据“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可知条约中的内容主要是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结合近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指出这些规定的危害即可。
(2)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可知“侵略军”主要是指英法军队。根据“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可知中国精神主要是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3)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回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替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
材料二 只有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面》
(1)上述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你还知道19世纪列强发动的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举2例)
(2)清朝后期,我们国家饱受苦难,历尽沧桑,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答案】(1)图片反映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举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详解】
(1)根据图片中“南京条约”这一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图片二反映了八个列强欺负清政府的情景,由此可知其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列强还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如下: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根据材料“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并结合所学,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既要看到其破坏性,又要看到其建设性。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答案】(1)加强:明朝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建立军机处。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过程:图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图三是甲午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图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
(1)加强: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建立军机处。趋势:根据“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得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过程:根据“中英签约”,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圆明园残迹”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中日签约”可知图三是甲午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影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坐在清廷皇帝宝座上的侵略者”可知图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前期,宗教仪式中的礼拜祷告等活动都是日常化的,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做礼拜时,从前一天开始且其“城市各馆,极力铺陈”。到太平天国后期就大不相同了,常熟县某汤姓地主在日记中记载了一钱姓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通过华夷之辨、 满汉之仇来激发人们对清政府的仇恨,其他实力割据者在壮大自己时也都没有再从宗教的角度去努力。
——摘编自王蒙《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
材料二 帝国主义者没那么好心,在国内现代化已经完成差不多之后,又义务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到中国是来殖民、占领、掠夺、剥削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到19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中国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无法维持下去的危险;习惯了旧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农民以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贵族,这两个过去的对立阶级,现在却破天荒地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吃喝住穿,只是碰巧,他们的努力和爱国这样一个光荣的目标重合了。
——摘编自张濒《对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思想的反思——以义和团运动评价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作用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答案】(1)演变:从前期的尊崇到后期被抛弃;
原因:传统佛道思想根深蒂固,难以破除;统治者主动抛弃;1856年“天京事变”导致“拜上帝教”破产。
(2)进步性: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局限性: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以及愚昧迷信的落后意识,对清政府的认识模糊性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性。
【详解】
(1)演变: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前期,宗教仪式中的礼拜祷告等活动都是日常化的,而且要求十分严格”以及“到太平天国后期就大不相同了,常熟县某汤姓地主在日记中记载了一钱姓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可以得出宗教从运动前期的尊崇到后期被抛弃;
原因:根据材料“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可得出传统佛道思想根深蒂固,难以破除;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可得出统治者主动抛弃;另结合所学知识,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拜上帝教”这一太平天国将士和臣民赖以生存和支撑的神圣殿堂轰然坍塌;
(2)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帝爱国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习惯了旧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农民以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贵族,这两个过去的对立阶级,现在却破天荒地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吃喝住穿,只是碰巧,他们的努力和爱国这样一个光荣的目标重合了”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其局限性即可。
51.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回答:
(1)图一——图三所示场景分别与哪些战争直接相关?
(2)图一——图三中三个条约的共同危害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程度影响?
(3)简单谈谈你对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答案】(1)战争:图一鸦片战争,图二中日甲午战争,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共同危害: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
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落后就要挨打,妥协就会失败;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等
【详解】
(1)“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南京条约》和鸦片战争有关,图二的《马关条约》和中日甲午战争有关,图三的《辛丑条约》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2)“共同危害”,依据所学知识从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感想”,依据所学知识从落后就要挨打,妥协就会失败;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等角度分析。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 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答案】(1)变化:从认为义和团可耻到认为义和团的重要性不亚于辛亥革命。原因:民族主义的高涨。
(2)时代的变化;原始史料的进一步获得和研究;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的采用;新的史学观点或观念的出现。
(3)评价: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阴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蒙昧神秘主义色彩;盲目排外。
【详解】
(1)变化:由材料“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可知,其从认为义和团可耻到认为义和团的重要性不亚于辛亥革命。
原因:由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192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和当时国内的形势变化有关,1924年为国民革命兴起时期,当时民族主义比较高涨,因此陈独秀对义和团的看法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
(2)结合所学可从时代变化、史学方法的更新、史学观念的变化、史料的全新解释等角度进行分析。
(3)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从积极方面看,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其表现出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同时它还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从消极方面看,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蒙昧神秘主义色彩浓厚等局限。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列强侵华的进程,并分析其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进程: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详解】
(1)同:由材料“贸易通商无碍”“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可知,二者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由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可知,二者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由材料“贸易通商无碍”“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二者在经济侵略方式上存在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进程:结合所学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不断深化进行归纳说明。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趋势:从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说明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是逐步扩大的;其次,对比材料一二的经济侵略方式和材料三“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必须立即弹压惩办”的描述可知,列强侵华逐步从以经济侵略为主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五、论述题
5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证(赞成或者反对皆可)。要求:①观点明确,史实准确。②须运用两个以上史实。③由标题正文总结三部分组成。
图中的“大饼”代表着当时任人宰割的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刀具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等待对“大饼”动刀。漫画很好地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答案】观点: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论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十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有: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成为国中之国;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
【详解】
根据“漫画很好地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可提出观点: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论证: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可从允许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成为国中之国;永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