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辛亥革命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B.封建旧官僚的阻碍
C.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2.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B.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重视 D.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3.19世纪末,《无锡白话报》刊发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论述了普及白话的重要意义;1904年,革命家秋瑾在《演讲的好处》一文中提到,“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积极传播维新思想 B.试图推翻清廷统治
C.目光投向平民阶层 D.完全认同民主革命
4.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作者意在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 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
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
5.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图作为背景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护国战争的爆发 D.二次革命的起因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能体现这一内容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 B.实行总统制
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实行责任内阁制
7.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是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人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从根本上说明
A.表明中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B.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的倾销商品
C.清政府想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新旧势力交修十分激烈
C.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1912年3月6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律剪辫文》,其中提出:“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据《鄞县通志》载,剪辫令一出,“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反映了
A.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B.临时政府过激政策引发混乱
C.城乡习俗改革阻力差异较大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中国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11.1909年,各省谘议局建立,一些地方在此基础上根据选举章程选举谘议局议员,议员又互选产生正、副议长。1910年,清政府颁布《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治出现民主化趋势 B.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
C.地方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12.阅读下面钱病鹤的漫画作品《辞旧迎新》,该漫画
A.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佐证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D.说明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13.1901年到1909年,清政府进行了“新政”。“新政”期间,新办59117所学堂,在校生超过160万,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1902年至1910年,新建厂矿企业约330多家,是1901年之前20年的两倍多;军事改革编练了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和素养的军队。依据材料,有关清末“新政”说法正确的是
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满足了革命群众的要求
C.培植了新的社会力量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14.“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15.中国历代政权特别重视“正统的名分”,在近代这被称作“法统”,即统治权力的法律依据。有学者指出,民国的法统其实有南北两个来源,可以用民国初年两个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来体现。这两个文件最有可能是:
①《钦定宪法大纲》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清帝逊位诏书》④《中华民国宪法》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6.1912年3月5日《时报》发表文章载“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③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 ④解决了近代社会根本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十分推崇黄帝,称其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其意图是
A.探源国史以树立文化自信 B.尊汉排满以推翻清朝统治
C.核定地价以实现民享民有 D.结束专制制度以实现民治
18.下表内容反映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万元(银圆)
收入 支出 相抵
借外债 850 政府各部及参议院行政经费 80
发行公债及私人借款 277 海陆军费 1400
发行军钞 100 外债佣金支付和私人借款偿还 65
淮盐税款 110 杂项开支 5
其他 50
总计 1387 1550 一163
A.财政收入具有稳定的来源 B.政府官员能做到克己奉公
C.继续承认不平等条约内容 D.陷入财政危机的经济困境
19.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尽管妥协但政治上日趋成熟 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
C.已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 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20.宣统三年(1911年)冬,杂技艺术家朱连奎与美利公司合拍了纪录片《武汉战争》,记录了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场景。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了《强行剪辫》,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细节。这些影片
A.促进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B.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
C.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治变局的认识
21.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权力 B.防止帝制复辟
C.确保革命派掌权 D.推翻清朝统治
2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3.1911年11月的上海,“各报馆生意甚形兴旺,望平街一带人山人海,皆急于探求消息者。闻革军胜,则无不欣欣然以为喜;有谓官军胜者,则必迁怒于此人。如前日望平街人丛中,有一无知者,闻革军大胜之言,微叹一声,后面之人遽饱以老拳。事虽可笑,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这表明辛亥革命
A.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D.建立的中华民国深得人心
24.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中国
A.积极顺应世界民主化潮流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民众对袁世凯称帝的不满 D.政治转型的艰难
25.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26.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日治,二日富,三日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当
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
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
27.下图是1911年10月12日《神州日报》上刊载的题名“中国之现象”漫画。画中“国有政策”和“格杀勿论”两粒子弹击碎“中国”二字。该漫画
A.讽刺了革命后社会中的乱像 B.揭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起因
C.警示世人国家存在分裂危机 D.旨在鼓舞民众保卫革命果实
28.下图所示是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发表于1911 年 11 月的《神州日报》上。该漫画的寓意是
A.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C.反帝统一战线形成 D.资产阶级力量重组
29.中国历代王朝宁愿采用卖官鬻爵、增加捐税等办法应对财政困难也不愿借债。但19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却大举外债,光绪帝还成立“借款委员会”专职借债,并于1898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内发行债券——昭信股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 B.朝廷重视澄清吏治轻省赋税
C.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D.清政府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
30.有史料记载:“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日甚一日。留东革命党人,向内地进发者,日有多起,不久或将有大事发生。”材料中的“大事”很快就爆发了。据此可知,该事件
A.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 B.加速满清政府的覆灭
C.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 D.打响北伐战争第一枪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2.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三、简答题
3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先后领导中国革命,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两个政权定都南京。建立政权的这两场革命分别是:
这两场革命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革命纲领分别是:
(2)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4.“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 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3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中国近代史,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指出1840年至1900年间日本侵略者直接参与的战争有哪些?
(2)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你分别指出这三次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每次战争各一句话)
(3)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是哪个条约的哪一条款?
(4)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36.中国的困境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浪潮把整个世界裹挟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广大地区几乎已全部沦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使中国面临怎样的困境?
(2)在此困境下,中国社会各界又采取了什么行动?
(3)以“困境及困境中的抉择”为主题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200—300字)
四、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社会变革下的社会风貌。部分小说情节如下:小说《药》:作品中的革命者夏瑜,在清朝的狱中、屠刀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然而,故乡的人们对他的牺牲反应却十分冷淡;在古亭口,人们伸长脖子,争先恐后“鉴赏”杀人的胜举;小茶馆里,百无聊赖的茶客也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谈资。小说《阿Q正传》:“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光复后的绍兴,尽管“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中的演讲》
材料二 l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表东西方文明的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在当时各创立了什么典型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部宪法在当时的意义是什么?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明福王被俘,而李自成也已败亡,多尔衮以为大局已定,于六月十五日降旨“尽令剃发”,并宣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江南士民大愤,江阴、嘉定、无锡、宜兴、常熟等地因反剃发遭到清军野蛮屠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中国甲午战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移风易俗对改变国家政治的重要性。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谭嗣同大声疾呼,中国最急迫的事情莫过于改变长发蓄辫,实行西方的半剪式。康有为则批评蓄辫造成生产、生活、作战和外交等方面的不便。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剪辫浪潮席卷了全国。1912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全国下达限期剪辫令。至此,蓄辫的陋习被明令禁止,全国男子基本上剪辫理发。男子剪辫具有非常积极的政治意义,是对忠君思想、盲从意识的一次大扫除,标志着人民群众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
——摘编自张云燕等编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推行“剃发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两场”剪辫思潮的共同之处。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还规定“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以来,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何处。
43.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材料三中的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省的军队、截留税收、挑选地方的和省的官吏。与此同时,省级以下的地方议会的影响カ和自信心大大増强了。在地方主义者心目中,统一和自治这两项要求可以熔合在联邦制的结构中。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说来,各州政府在本州境内是自主的。但是,它可能滥用这种独立,并因措施莽撞而危害全联邦的安全。在发生这种罕见的情况时,事先就有明文规定,准许联邦政府干预州的内部事务。因此,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托尔维克《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①②代表的地方行政制度及二者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政治形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产生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决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时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的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为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婦《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重大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提出近代义利观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船只逐渐频繁活动在沿海,期间发生多起侵犯中囯海权而遭抗议的事件,在这些事件处理中,时人不仅就军事层面,还从政治管辖和经济利益角度去理解海权,并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海权。……丘逢甲曾感叹“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开海界”;“马江虽败船政在,战后依然用法人。二十年来海权尽,浪抛财力铸官轮”。其中无不透露了他对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怅然。……孙中山将海权提高到国力的角度来重视,“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黄娟:《中国近代“海权”概念的形成及演变探析》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频繁的“海洋摩擦”则表明,妥善应对海洋问题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槛”,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事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亟须面对的新课题。……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尽管中国已将海洋强国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海洋外交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外交经验严重不足。
——马建英:《海洋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后导致中国海权丧失的不平等条约(至少两个)。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丘逢甲诗中所述海战的名称,并评析此次海战失利后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海权的认识及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近代化国家进行艰苦斗争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近代以来对海洋认知的变化。
4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在此期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颜炳是《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在管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冲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各是什么?
(2)你认为清末新政是否具有历史进步作用?请简要阐明理由。(要求:不拘观点,但要言之有理。)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受英、日排挤,美国失去对华“金元外交”的主导权。民国的建立刺激了美国宗教界基督教化中国的热情,在华传教士联合美国政经界人士制造舆论,批判塔夫脱政府与列强的沆瀣一气和趁火打劫不符合“美国精神”,敦促政府尽快承认民国。民主党利用舆论攻势,赢得大选。与宗教界关系密切的威尔逊就任总统后,放弃与列强在对华承认问题上的攻守同盟,退出银行团,开启单边外交。民国外交人士为美国宗教界的造势活动穿针引线,在威尔逊政府转变对华政策一时受阻的情况下,发起号召基督徒为中华民国祈祷的“祈祷策略”,进一步刺激美国的宗教热情,助推美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威尔逊政府再度获得对华外交主动权,并开启了近代“中美特殊关系”新局面。
——摘編自马建标《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探源》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巩金瓯》,清朝国歌。1911年10月4日颁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自刘锦藻《清朝继文献通考》第二册
材料二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歌词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合?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五、论述题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部分组织创建概况
组织名称 建立时间 主要创建者 主张
强学会 1895年8月 康有为、梁启超 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为中国自强而立。
同盟会 1905年8月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永久黄”实业团体 1914年7月 范旭东、侯德榜 相信科学,实业救国,发展.化学工业,为社会服务
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2年12月 宋庆龄、蔡元培、鲁迅 争取人民权利,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抵抗日本侵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1月 李济深。宋庆龄 坚持新三民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平。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同组织提出了不同救国主张。请任选一个组织,简析其成立的背景。(要求:明确列出组织名称,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現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慣,但界限还没有清。后来法囯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分得更清楚,……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进,当时的宪法已经是不适用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演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前期的历史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很多的说法。有学者把辛亥革命时期历史的主题确立为“辛亥革命——王朝梦的终结”,在此主题下,从近代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入手,步步推进,还原历史真实(见下表),既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今天的中国梦。
——摘编自谭方亮《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主题,提炼观点,并从上表中至少选取三条历史信息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5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共和”是怎么来的?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
——摘编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自拟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口述史是近年兴起的历史研究方向,《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陶菊隐前半生的口述历史。本书以纪实的风格、生动的笔法,记述了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四一年间的政治百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以下是按时间顺序的传记部分摘录:
《辛亥参军一瞥》、《湖南宣布“自治”的六年》、《孙中山改道北伐》、《刘玉春血战汀泗桥,吴佩孚兵败走河南》、《台儿庄上好月色》、《白色恐怖下迁居》。
——摘编自陶菊隐《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
请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传记对应近代民国某一重大事件展开历史叙述和评价。(要求:传记与重大历史事件对应准确,历史叙述史实清晰、叙述通顺、评价合理、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辛亥革命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B.封建旧官僚的阻碍
C.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答案】C
【详解】
政治根源于经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这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C项正确,排除D项;中外反动势力破坏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客观原因,排除A项;封建旧官僚的阻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
2.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B.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重视 D.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答案】D
【详解】
根据“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袁之声不断,D项正确;材料反映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并非是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反映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无法体现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并非强调言论出版自由,排除C项。故选D项。
3.19世纪末,《无锡白话报》刊发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论述了普及白话的重要意义;1904年,革命家秋瑾在《演讲的好处》一文中提到,“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积极传播维新思想 B.试图推翻清廷统治
C.目光投向平民阶层 D.完全认同民主革命
【答案】C
【详解】
材料“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体现的是当时知识分子主张思想洗礼平民阶层,为革命创造条件,C正确,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当时知识分子也有主张君主立宪的,D错误。故选C。
4.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作者意在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 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
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
【答案】C
【详解】
根据“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可得出陈天华是革命派的代表,其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C项正确;其并不主张改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工业,排除B;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排除D。
5.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图作为背景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护国战争的爆发 D.二次革命的起因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相关资料,可以用来研究1911年武昌起义相关的保路运动,B项正确;同盟会成立时,四川等地的保路运动还没有发起,排除A;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发生在保路运动之后,排除C、D。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能体现这一内容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 B.实行总统制
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了责任内阁制,这是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故D正确;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7.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是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人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从根本上说明
A.表明中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B.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的倾销商品
C.清政府想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根据“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是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人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可得出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争取利权开展斗争,故D项正确;A项是公车上书事件,排除A;材料涉及的不是商品倾销,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新旧势力交修十分激烈
C.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A;“已被完全根除”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
9.1912年3月6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律剪辫文》,其中提出:“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据《鄞县通志》载,剪辫令一出,“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反映了
A.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B.临时政府过激政策引发混乱
C.城乡习俗改革阻力差异较大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答案】D
【详解】
根据“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可得出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与习俗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迁,D项正确;革命当时已经成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混乱,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差异性,排除C。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中国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判断公元前221年建立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ABC项与辛亥革命没有关系,排除。
11.1909年,各省谘议局建立,一些地方在此基础上根据选举章程选举谘议局议员,议员又互选产生正、副议长。1910年,清政府颁布《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治出现民主化趋势 B.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
C.地方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清末地方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呈现出一定的近代地方自治色彩,说明当时地方政治出现了民主化的趋势,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清末地方政治制度改革措施,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体制,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离心倾向的发展情况,故排除C;材料只反映了清政府地方自治的措施,无法体现实施效果,故排除D。
12.阅读下面钱病鹤的漫画作品《辞旧迎新》,该漫画
A.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佐证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D.说明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答案】A
【详解】
漫画中龙正从国旗上飞走(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国旗是五色旗,并不是漫画中的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可能因为作者在创作漫画时,中华民国的国旗还没有诞生,便根据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铁血十八星旗而绘制了中华民国的国旗),漫画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故选A项;BC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革命性质仍属于民主革命,并没有发生变化。
13.1901年到1909年,清政府进行了“新政”。“新政”期间,新办59117所学堂,在校生超过160万,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1902年至1910年,新建厂矿企业约330多家,是1901年之前20年的两倍多;军事改革编练了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和素养的军队。依据材料,有关清末“新政”说法正确的是
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满足了革命群众的要求
C.培植了新的社会力量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新办59117所学堂”“新建厂矿企业约330多家”“军事改革编练了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和素养的军队”等关键信息可知,清末“新政”培植了新的社会力量,C正确;《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A排除;新政维护的清政府的统治,B排除;新政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D排除。故选C。
14.“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答案】A
【详解】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出革命性和民主性,故答案为A项;“革命性、民主性”是从约法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来看的,排除B项;《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排除C项;《临时约法》没有做到让民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排除D项。
15.中国历代政权特别重视“正统的名分”,在近代这被称作“法统”,即统治权力的法律依据。有学者指出,民国的法统其实有南北两个来源,可以用民国初年两个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来体现。这两个文件最有可能是:
①《钦定宪法大纲》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清帝逊位诏书》④《中华民国宪法》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详解】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这两个文件是民国法统的南北两个来源,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颁布的试图继续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法律,《中华民国宪法》是袁世凯为独揽大权于1914年颁布的,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④的B、C、D项。
16.1912年3月5日《时报》发表文章载“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③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 ④解决了近代社会根本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根据材料“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社会的根本矛盾。综上所述,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因此D正确,ABC错误。
17.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十分推崇黄帝,称其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其意图是
A.探源国史以树立文化自信 B.尊汉排满以推翻清朝统治
C.核定地价以实现民享民有 D.结束专制制度以实现民治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同盟会之所以推崇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通过推崇黄帝来增强汉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尊汉排满,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故选B;同盟会的最终意图是推翻清政府统治,ACD都不符合其此时的意图,排除。
18.下表内容反映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万元(银圆)
收入 支出 相抵
借外债 850 政府各部及参议院行政经费 80
发行公债及私人借款 277 海陆军费 1400
发行军钞 100 外债佣金支付和私人借款偿还 65
淮盐税款 110 杂项开支 5
其他 50
总计 1387 1550 一163
A.财政收入具有稳定的来源 B.政府官员能做到克己奉公
C.继续承认不平等条约内容 D.陷入财政危机的经济困境
【答案】D
【详解】
据图表中相抵一列看,出现了“一163”入不敷出的情况,说明南京临时政府陷入财政危机的经济困境,故选D项;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借外债、发行公债及私人借款等,这些财政来源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图表中无法看出政府官员是否克己奉公,排除B项;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海陆军费,没有提及不平等条约,不符题意,排除C项。
19.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尽管妥协但政治上日趋成熟 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
C.已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 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答案】C
【详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袁世凯不好,说明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认清了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故选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在政治上不成熟,排除A;材料内容只反映了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排除D。
20.宣统三年(1911年)冬,杂技艺术家朱连奎与美利公司合拍了纪录片《武汉战争》,记录了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场景。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了《强行剪辫》,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细节。这些影片
A.促进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B.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
C.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治变局的认识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武汉战争》、《强行剪辫》等影片既是文艺作品,有艺术价值,又从不同方面描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场景,虽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但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符合题意;A项“知识水平大幅提高”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主旨与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无关,排除B;材料有利于观看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不是整个民众对国家政局的认识,D项表示片面,故不符合题意。
21.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权力 B.防止帝制复辟
C.确保革命派掌权 D.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没有像西方责任内阁制国家那样,实行权力的相互制约,而是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未赋予政府拥有解散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进而维护共和制,有因人立法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并不是防止帝制复辟,故B项错误;当时掌权的是袁世凯,“确保革命派掌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D项错误。
2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详解】
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23.1911年11月的上海,“各报馆生意甚形兴旺,望平街一带人山人海,皆急于探求消息者。闻革军胜,则无不欣欣然以为喜;有谓官军胜者,则必迁怒于此人。如前日望平街人丛中,有一无知者,闻革军大胜之言,微叹一声,后面之人遽饱以老拳。事虽可笑,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这表明辛亥革命
A.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D.建立的中华民国深得人心
【答案】B
【详解】
据“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可知上海民众都支持革命军,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所以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故选B;材料只能表明民众对共和的向往,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A;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C;1912年才建立了中华民国,排除D。
24.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中国
A.积极顺应世界民主化潮流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民众对袁世凯称帝的不满 D.政治转型的艰难
【答案】D
【详解】
从时间“1912年”和“猿猴手持五色旗”,可判断是袁世凯的政治活动。跑动的起点“专制”实线箭头到“立宪”、“共和”,虚线大胆推测又回到起点“专制”,是对袁世凯政府政治走向持怀疑态度,说明政治转型的艰难,故选D;“猿猴手持五色旗”跑向“专制”,不符合世界民主潮流,排除A;B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15年袁世凯称帝,排除C。
【点睛】
25.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即清末新政时,广大社会成员认可清廷废除与传统读书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科举制,说明洋务运动以来,教育形式内容的革新渐成社会共识,D项正确;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只是当时变革阻力较小的客观原因之一,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早在19世纪末近代中国国民的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C项错误。
26.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日治,二日富,三日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当
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
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朝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地位,并结合材料“国既治……为富强之谋也”可知,新政从根本上维护清朝统治,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且洋务运动发生于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 错误;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的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故C错误。
27.下图是1911年10月12日《神州日报》上刊载的题名“中国之现象”漫画。画中“国有政策”和“格杀勿论”两粒子弹击碎“中国”二字。该漫画
A.讽刺了革命后社会中的乱像 B.揭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起因
C.警示世人国家存在分裂危机 D.旨在鼓舞民众保卫革命果实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国有政策”和“格杀勿论”是指,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因此这成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诱因,故B项正确;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主旨,排除。
28.下图所示是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发表于1911 年 11 月的《神州日报》上。该漫画的寓意是
A.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C.反帝统一战线形成 D.资产阶级力量重组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中"1911年"及漫画中的斧头劈竹等信息可知,该漫画主要是强调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非革命思潮,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体现出反帝主张,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内部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故排除D项。
29.中国历代王朝宁愿采用卖官鬻爵、增加捐税等办法应对财政困难也不愿借债。但19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却大举外债,光绪帝还成立“借款委员会”专职借债,并于1898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内发行债券——昭信股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 B.朝廷重视澄清吏治轻省赋税
C.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D.清政府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在19世纪中叶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解决财政危机,说明的是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A正确;材料与整顿吏治无关,B排除;材料与经济结构变动无关,C排除;清政府并未突破中体西用观念,D排除。故选A。
30.有史料记载:“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日甚一日。留东革命党人,向内地进发者,日有多起,不久或将有大事发生。”材料中的“大事”很快就爆发了。据此可知,该事件
A.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 B.加速满清政府的覆灭
C.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 D.打响北伐战争第一枪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形势高涨,将要引发“大事”发生,结合所学可知,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随后武昌起义发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B符合题意;四川保路运动最初由立宪派发起,之后革命派成为先锋,而不是学生,故排除A;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也没有动摇列强在华根基,故排除C;北伐战争于1926年打响,而四川保路运动是1911年发生,故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答案】正确
【详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拥戴溥仪复辟都遭到举国反对,迅速归于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故说法正确。
32.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答案】错误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从领导阶级自身找原因,所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本题错误。
三、简答题
3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先后领导中国革命,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两个政权定都南京。建立政权的这两场革命分别是:
这两场革命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革命纲领分别是:
(2)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领袖:洪秀全和孙中山;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三民主义。
(2)意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 政体,沉重打击了 封建主义 和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革除旧风陋习,如剪辫、禁缠足、易礼节等,推动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详解】
(1)关于本题作答需要准确把握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即1840年至1919年,其中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即可。
(2)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及世界意义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34.“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 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答案】“临时约法”中对行政、立法与司法权是这样规定的: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在法院。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详解】
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在行政方面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在立法方面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在司法权方面规定,司法权在法院。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对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的规定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中国近代史,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指出1840年至1900年间日本侵略者直接参与的战争有哪些?
(2)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你分别指出这三次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每次战争各一句话)
(3)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是哪个条约的哪一条款?
(4)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答案】(1)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图片一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片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图片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图片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片二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图片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36.中国的困境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浪潮把整个世界裹挟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广大地区几乎已全部沦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使中国面临怎样的困境?
(2)在此困境下,中国社会各界又采取了什么行动?
(3)以“困境及困境中的抉择”为主题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200—300字)
【答案】(1)侵略活动: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在中国强行租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汗放”政策;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面临的困境: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码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社会各界采取的行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维新运动;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清王朝统治者开展了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
(3)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侵略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侵华战争、瓜分狂潮、“门户汗放”、八国联军侵华等方面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困境,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等方面回答中国面临怎样的困境。
(2)行动,结合所学知识从变法维新、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方面回答在此困境下,中国社会各界又采取了什么行动。
(3)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派别的救国探索等方面围绕“困境及困境中的抉择”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四、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社会变革下的社会风貌。部分小说情节如下:小说《药》:作品中的革命者夏瑜,在清朝的狱中、屠刀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然而,故乡的人们对他的牺牲反应却十分冷淡;在古亭口,人们伸长脖子,争先恐后“鉴赏”杀人的胜举;小茶馆里,百无聊赖的茶客也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谈资。小说《阿Q正传》:“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光复后的绍兴,尽管“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古亭口,人们“鉴赏”杀人盛举。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严重缺乏群众基础。概述和评价: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只是依靠少数革命党人进行反清斗争,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各地的状况依旧,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教育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详解】
根据材料“……在古亭口,人们伸长脖子,争先恐后‘鉴赏’杀人的胜举……”,提取一个情节:古亭口,人们“鉴赏”杀人盛举。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严重缺乏群众基础。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及教训等方面对提取信息、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如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只是依靠少数革命党人进行反清斗争,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各地的状况依旧,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教育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答案】(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
【详解】
(1)原因:由材料“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得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由材料“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得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由材料“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得出,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由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由材料“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得出,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由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得出,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由材料“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由材料“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得出,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由材料“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得出,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中的演讲》
材料二 l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表东西方文明的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在当时各创立了什么典型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部宪法在当时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民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历史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详解】
(1)“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代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明福王被俘,而李自成也已败亡,多尔衮以为大局已定,于六月十五日降旨“尽令剃发”,并宣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江南士民大愤,江阴、嘉定、无锡、宜兴、常熟等地因反剃发遭到清军野蛮屠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中国甲午战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移风易俗对改变国家政治的重要性。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谭嗣同大声疾呼,中国最急迫的事情莫过于改变长发蓄辫,实行西方的半剪式。康有为则批评蓄辫造成生产、生活、作战和外交等方面的不便。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剪辫浪潮席卷了全国。1912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全国下达限期剪辫令。至此,蓄辫的陋习被明令禁止,全国男子基本上剪辫理发。男子剪辫具有非常积极的政治意义,是对忠君思想、盲从意识的一次大扫除,标志着人民群众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
——摘编自张云燕等编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推行“剃发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两场”剪辫思潮的共同之处。
【答案】(1)原因:稳固统治地位;增强民众归顺意识;加强国家一统观念;泯灭国内各族人民反抗精神。
(2)共同之处:兴起于民族危亡之际;鲜明的政治色彩;反对封建陋习;蕴含着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促进了时人的思想解放。
【详解】
(1)根据材料“南明福王被俘,而李自成也已败亡,多尔衮以为大局已定”可知,这时期大局已定,统治地位相对稳固;根据材料“并宣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等信息可知,清初推行“剃发令”以加强民众的归顺意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大一统局面,泯灭国内各族人民反抗精神。
(2)根据材料“中国甲午战败之后……戊戌变法期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我国民族危机不断严重,都兴起于民族危机之际;根据材料“中国最急迫的事情莫过于改变长发蓄辫”“男子剪辫具有非常积极的政治意义”等信息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的剪辫主要是为当时维新变法服务,因此材料所述两侧剪辫思潮都具有政治意义;根据材料“康有为则批评蓄辫造成生产、生活、作战和外交等方面的不便”“是对忠君思想、盲从意识的一次大扫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辫子代表封建传统思想,因此两次剪辫思潮多具有反对封建陋习的意义;根据材料“实行西方的半剪式”“标志着人民群众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等信息可知,辫子代表封建传统思想,因此两次剪辫思潮都体现反对封建思想的同时蕴含着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促进了时人的思想解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还规定“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答案】(1)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形式上臣民享有平等权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近代化。
(2)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保障公民的权利,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详解】
(1)根据“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概括得出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根据“议院”“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概括得出形式上臣民享有平等权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近代化。
(2)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联系所学得出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保障公民的权利,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根据所学可真,在思想上还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以来,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何处。
【答案】(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标志: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
(2)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3)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好发展机遇,取得快速发展;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观念。
【详解】
(1)根据“秦代以来,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制度主要包括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的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
(2)原则: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根据“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可知体现了三权分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3)中华民国的“新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政治上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好发展机遇,取得快速发展;在思想上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观念。
43.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材料三中的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分配土地的办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核心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2)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
问题: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详解】
(1)办法:根据材料一中“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可知,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为,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中“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可知,其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农民平均主义。
(2)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务与之(满洲)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可知,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根据“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可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现象:根据材料三中“袁世凯在天坛祭天”“民国初期”仍然有“皇恩”“帝德”等文字出现在门联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问题: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三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质分析可知,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必须继续进行。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省的军队、截留税收、挑选地方的和省的官吏。与此同时,省级以下的地方议会的影响カ和自信心大大増强了。在地方主义者心目中,统一和自治这两项要求可以熔合在联邦制的结构中。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说来,各州政府在本州境内是自主的。但是,它可能滥用这种独立,并因措施莽撞而危害全联邦的安全。在发生这种罕见的情况时,事先就有明文规定,准许联邦政府干预州的内部事务。因此,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托尔维克《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①②代表的地方行政制度及二者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政治形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产生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决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1)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不同之处:郡国并行制,地方权力过大,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行省制,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2)特点:形成地方自治和各省联盟。
成因:武昌起义对各省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尚未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中华民国仿行欧美 的民主共和体制。
(3)影响: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调动各州的积极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家性质和实行的政治制度。
【详解】
(1)①据所学可知,汉承秦制,并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元朝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不同之处:据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下的王国权力大,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行省制,据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行使权力要服从中央。
(2)特点:据材料“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可知,形成地方自治和各省联盟。
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武昌起义对各省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尚未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中华民国仿行欧美 的民主共和体制等方面回答。
(3)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调动各州的积极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
因素:据所学可知,决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不同时期的国家性质和实行的政治制度。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时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的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为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婦《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重大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提出近代义利观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
(2)历史背景:西方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入;近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影响;近代维新思想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传统风尚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等。
【详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
(2)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清末,所以历史背景主要是西方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入;近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影响;近代维新思想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根据“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传统风尚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等。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船只逐渐频繁活动在沿海,期间发生多起侵犯中囯海权而遭抗议的事件,在这些事件处理中,时人不仅就军事层面,还从政治管辖和经济利益角度去理解海权,并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海权。……丘逢甲曾感叹“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开海界”;“马江虽败船政在,战后依然用法人。二十年来海权尽,浪抛财力铸官轮”。其中无不透露了他对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怅然。……孙中山将海权提高到国力的角度来重视,“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黄娟:《中国近代“海权”概念的形成及演变探析》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频繁的“海洋摩擦”则表明,妥善应对海洋问题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槛”,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事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亟须面对的新课题。……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尽管中国已将海洋强国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海洋外交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外交经验严重不足。
——马建英:《海洋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后导致中国海权丧失的不平等条约(至少两个)。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丘逢甲诗中所述海战的名称,并评析此次海战失利后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海权的认识及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近代化国家进行艰苦斗争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近代以来对海洋认知的变化。
【答案】(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2)海战:甲午中日海战(黄海海战)。影响:清政府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激起列强瓜分狂潮的序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认识:孙中山认为海权直接反映了国力的强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斗争: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4)从海洋意识的缺失到海权意识的诞生再到利用海洋发展自身。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导致中国海权丧失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列举两个以上即可。
(2)海战:根据材料“马江虽败船政在,战后依然用法人。二十年来海权尽,浪抛财力铸官轮”并结合丘逢甲所处的时代可知,其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海战(黄海海战)。影响: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相关知识,从清政府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激起列强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等方面进行回答。
(3)认识:根据材料“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可知,孙中山认为海权直接反映了国力的强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斗争: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革命事迹中进行举例说明即可。
(4)根据材料一“时人不仅就军事层面,还从政治管辖和经济利益角度去理解海权,并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海权。”及材料二“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事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亟须面对的新课题。”等信息可知,中国近代以来对海洋认知经历了从海洋意识的缺失,到海权意识的诞生,再到利用海洋发展自身的变化。
4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在此期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答案】历史事件:《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死后,在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等。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详解】
根据时间范围可列举出历史事件主要包括有《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死后,在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等。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等影响概括。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颜炳是《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在管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冲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各是什么?
(2)你认为清末新政是否具有历史进步作用?请简要阐明理由。(要求:不拘观点,但要言之有理。)
【答案】(1)主要目的:戊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清末新政:通过“新政”抵制革命,进行自救,维护满清专制统治。
(2)认识一:有历史进步作用。理由:改革推行了5年,改革措施与戊戌变法颇多相似,更为广泛深入。改革措施合乎现代化进程的潮流。认识二:没有进步作用。理由:改革是被迫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进步;主持改革者是满清封建势力,腐败无能,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认识三:辩证评价。既指出积极作用,又指出负面作用,能给出合理解释,同等给分。
【详解】
(1)主要目的:根据材料“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来挽救民族危亡。即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知识,从抵制革命、维护满清专制统治等方面回答清末新政的目的。
(2)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清末新政是否具有历史进步作用中选择一个角度(有进步作用、没有进步作用或既有进步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注意尽量选择容易说明理由且自己熟悉的角度,例如:有历史进步作用。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所选角度进行阐述理由。从清末新政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积极作用即可。例如:改革推行了5年,改革措施与戊戌变法颇多相似,更为广泛深入。改革措施合乎现代化进程的潮流。最后,对所阐述内容进行简单总结,例如:所以我认为清末新政有历史进步作用。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受英、日排挤,美国失去对华“金元外交”的主导权。民国的建立刺激了美国宗教界基督教化中国的热情,在华传教士联合美国政经界人士制造舆论,批判塔夫脱政府与列强的沆瀣一气和趁火打劫不符合“美国精神”,敦促政府尽快承认民国。民主党利用舆论攻势,赢得大选。与宗教界关系密切的威尔逊就任总统后,放弃与列强在对华承认问题上的攻守同盟,退出银行团,开启单边外交。民国外交人士为美国宗教界的造势活动穿针引线,在威尔逊政府转变对华政策一时受阻的情况下,发起号召基督徒为中华民国祈祷的“祈祷策略”,进一步刺激美国的宗教热情,助推美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威尔逊政府再度获得对华外交主动权,并开启了近代“中美特殊关系”新局面。
——摘編自马建标《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探源》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答案】(1)原因:受英日排挤,美国传统对华政策失效;民国的建立改变了美国基督教界对华的看法;民主党赢得大选,威尔逊上台;民国外交人士的穿针引线。
(2)影响:助推美国政府正式承认民国政府;开启了近代“中美特殊关系”新局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内部和外部两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收到英日的排挤,民国外交人士的努力等;内部因素则包括了宗教界的影响,以及民主党的舆论优势等。要注意分类汇总,逐句概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使得中国民国得到承认,中美关系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这对于中国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因而可以从中美两方面分析影响。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答案】(1)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2)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3)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等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基本原则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根据材料“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3)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巩金瓯》,清朝国歌。1911年10月4日颁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自刘锦藻《清朝继文献通考》第二册
材料二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歌词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合?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答案】(1)是否相符合:当时的中国,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反清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所以与社会现实严重不符;原因: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卖国行为使民众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宣传和准备。
(2)不同:《钦定宪法大纲》强调皇权至上;奉行君主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3)原因:革命党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革命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有限;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民众中影响有限。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巩金瓯》”“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反清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所以歌词内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二问,从清政府的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运动角度对原因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可知,《钦定宪法大纲》强调皇权至上;根据材料“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可知,《钦定宪法大纲》奉行君主专权;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可知,约法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3)根据材料“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可知,革命党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革命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根据材料“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有限;根据材料“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可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民众中影响有限。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详解】
(1)关系:根据“清末新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区别: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所以说“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存在根本区别。
五、论述题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部分组织创建概况
组织名称 建立时间 主要创建者 主张
强学会 1895年8月 康有为、梁启超 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为中国自强而立。
同盟会 1905年8月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永久黄”实业团体 1914年7月 范旭东、侯德榜 相信科学,实业救国,发展.化学工业,为社会服务
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2年12月 宋庆龄、蔡元培、鲁迅 争取人民权利,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抵抗日本侵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1月 李济深。宋庆龄 坚持新三民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平。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同组织提出了不同救国主张。请任选一个组织,简析其成立的背景。(要求:明确列出组织名称,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组织:同盟会。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示例二组织:中国共产党。
背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创建了不同的组织,以救亡图存。
强学会:强学会亦称"强学局"、"强学书局"或"译书局"。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为了救亡图存,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任书记员。丁立钧、张孝谦、沈曾植等分任正董,主持其会务。杨锐、沈曾桐、徐世昌、袁世凯、张之洞、聂士成、汪大燮、孙家鼐、李提摩太、李佳白等数十人为会员。
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永久黄”实业团体:20世纪初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侵略中国,加之战争创造了大量的需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史称“短暂的春天”。范旭东、侯德榜等民族企业家为了促进民族企业工业的发展,规范行业,于是建立了此组织,这个组织确立了相信科学,实业救国,发展.化学工业,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发起建立的争取民权为主旨的进步组织。1932年12月,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知名进步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同盟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总干事,杨杏佛任秘书长。同盟除在上海设立总部外,还在全国几个重要城市设立分会。同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发表言论,来争取人民权利,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特别是开展争取政治犯的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抵抗日本侵略,也是同盟的另一大目标。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于1948年,坚持新三民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平。,为了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由李济深和宋庆龄等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统一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現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慣,但界限还没有清。后来法囯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分得更清楚,……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进,当时的宪法已经是不适用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演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治诉求结合在一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同时中国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主张通过实行改良,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来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实现政治民主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推翻满清统治,并认为这是一种民族革命,同时在政治制度方面,孙中山认为应当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国家,同时其在政治框架中主张五权分立,这体现了其要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讲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诉求结合在了一起。
【详解】
根据材料中孙中山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在追求民族独立的同时也追求政治民主化。因此可以得出观点: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治诉求结合在一起。
论证:论证过程侧重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追求民族独立,另一方面想要在政治方面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可以列举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两个史实。具体论证过程如下: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同时中国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主张通过实行改良,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来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实现政治民主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推翻满清统治,并认为这是一种民族革命,同时在政治制度方面,孙中山认为应当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国家,同时其在政治框架中主张五权分立,这体现了其要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讲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诉求结合在了一起。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前期的历史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很多的说法。有学者把辛亥革命时期历史的主题确立为“辛亥革命——王朝梦的终结”,在此主题下,从近代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入手,步步推进,还原历史真实(见下表),既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今天的中国梦。
——摘编自谭方亮《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主题,提炼观点,并从上表中至少选取三条历史信息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武昌起义事发偶然却有必然性。
历史信息:“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全国十几个省独立”等。
说明:1911年5月,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处置失当,将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投入监狱,引发了1911年9月7日的群众示威。1911年10月10日,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从事件表面而言,武昌起义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这次起义不是孙中山为总理的同盟会的名义直接领导的,最后却成功了,而且领导这次起义的组织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是一次民众自发的偶然事件,当时社会各阶层均感意外和突然,这说明武昌起义确实有其偶然性和突发性。辛亥革命之前,晚清政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一些有识之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乃至文化,而武汉就是这一实践的受益者。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成为辛亥革命的启蒙者和实践者,成了推翻旧体制最强有力的掘墓者。在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北、广东等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说明武昌起义爆发具有必然性。
示例二:
观点:高歌凯进却潜伏危机。
历史信息:“武昌起义”“全国十几个省独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等。
说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1911年11月,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革命浪潮迅速铺向全国的同时,一大批旧官僚、立宪派混进革命队伍,他们相互勾结在革命阵营里随时准备着破坏革命。南北和议进入关键时刻时,军事上革命军越来越敌不过北洋军,内部这部分旧官僚和立宪派大造声势,鼓吹在共和前提下服从袁世凯,甚至暗中破坏革命军后勤补给来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清政府施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表格以时间轴为线索,展示了辛亥革命过程的曲折性。
示例三
观点:武昌起义仓促起事,却迅猛异常。
历史信息:“武昌起义”“全国十几个省独立”“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等。
说明: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趁机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在随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表格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串起相关事件,直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