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是
A.邓演达 B.梁漱溟 C.黄炎培 D.左舜生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之后,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党内部开始进一步分化。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黄琪翔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他们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A项正确;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排除B项;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支持淞沪会战,排除C项;1930年左舜生与陈启天在上海创办《铲共半月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陈启天创办《民声周刊》,主张青年党与国民党停止内争,实行“合作”,支持蒋介石的“先安内而后攘外”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941年3月,在抗日民主运动中成立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青年党
C.中国国家社会党 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主张团结抗日的中间党派结成的政党联盟组织,于1941年3月,在重庆成立,因此D项正确;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出现的,A项排除;中国青年党在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法国巴黎,B项排除;中国国家社会党成立于1931年,C项排除。故选D。
3.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德国闪击波兰 D.日本偷袭珍珠港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时,也是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所以B正确;ACD都不是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所以ACD错误。
4.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端,是抗日战争的起点,A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排除;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端,C排除;八一三事变是日军加快侵华脚步的表现,D排除。故选A。
5.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开始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D.中共七大的召开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开始出现,B项正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排除A;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排除C;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排除D。
【点睛】
6.2014年,我国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祭奠……的受难同胞。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重庆大轰炸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为祭奠南京大屠杀中受难的同胞,我国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故选C;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1938年2月18日日本开始重庆大轰炸,A、B、D不符合“12月13日”,排除。
7.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故B项正确;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D项错误。
8.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故A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故B项错误;“八一三事变”标志淞沪会战的开始,故C项错误;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9.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0.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镜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宜官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宜言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镜一战线正式建立,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下图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该馆建立在事变发生地
A.北京 B.长春 C.南京 D.沈阳
【答案】D
【详解】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事件,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故答案为D项;卢沟桥事变在北平(即北京)附近,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不是发生在长春,排除B项;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南京,“九一八”事变不是在南京,排除C项。
12.下图中的“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序幕,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3.中华民族进入抗日战争是在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开始,A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4.“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下列事件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蒋介石的卢山谈话
【答案】B
【详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B正确;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卢沟桥事变爆发意味着全面抗战开始,排除C;蒋介石的庐山谈话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确立,排除D。
15.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以纪念哪一事件的受难同胞?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受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故选D;其他选项所述事件,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16.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哪一地区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31部队是侵华日军假借研究内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实则使用活体中国人、朝鲜人、联军战俘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的效果实验,该部队成立于东北地区,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7.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西安事变的推动 B.英美的支持
C.民族矛盾的突出 D.中共的努力争取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C正确;ABD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
18.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
A.东北抗日同盟军 B.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C.东北抗日义勇军 D.察哈尔抗日义勇军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帮助下,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于1933年在华北北部察哈尔组织部队进行抗日斗争,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全境沦陷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全境沦陷始于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A项符合题意;1936年西安事变时,东北全境沦陷已有数年,B项错误;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非东北全境沦陷的开始,C项错误;发生在徐州会战期间的台儿庄战役并非东北全境沦陷的开始,D项错误。
20.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B.局部侵华,东北沦陷
C.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D.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
【答案】B
【详解】
从“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九一八事变”有关。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东北很快沦陷,故B项正确;三国干涉还辽时间在19世纪末,故A项错误;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在1945年,故D项错误。故选B。
21.“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场运动
A.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在新华门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掀起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项正确;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是九一八事变,不是一二九运动,A项错误;一二九运动是大中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B项错误;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是一二九运动,D项错误。
2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A
【详解】
从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BCD项时间是1935、1936、1937,排除。
23.如图是某时期的“中日攻防示意图”(局部)。对该图所反映史事陈述正确的是
A.日本步步进逼,蓄意发动“华北事变” B.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八路军成功设伏,取得平型关大捷 D.李宗仁率军血战,围歼日军一万余人
【答案】B
【详解】
材料中出现卢沟桥,结合史实可知该图是七七事变,中全面抗战的开始,故B正确;图片所显示信息不是华北事变,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平型关大捷无关,故C错误;材料所示不是徐州会战,故D错误。
24.20世纪20年代,日本某军官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 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C.七七事变 D.闪击波兰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侵略我国“满蒙”地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将东北地区变为了其殖民地,A项正确;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是德国法西斯势力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与日本侵略中国满蒙地区无关,B项错误;七七事变时,日本侵略的是北平城外卢沟桥而非满蒙地区,C项错误;1939年闪击波兰的是德国法西斯,不是日本侵略者,D项错误。
25.国际上很多学者和专家将中国抗日战争界定为14年,即从1931年至1945年。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下列对此概念错误的理解是
A.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共抗战的作用
B.“十四年抗战”更强调了反侵略的持久性
C.是对抗日先烈的尊重
D.体现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突出的是全民族抗战的持久性,非突出中共的作用,因此A错误,符合题意;BCD关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均正确,排除。故选A。
26.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直接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C
【详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C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提出全民族抗战的主张,排除A项;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排除D项。
27.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大人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公祭日,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公祭日是每年的
A.2月27日 B.7月7日 C.9月18日 D.12月13日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8.这是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主张。这些主张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体现了中共反蒋抗日的政策 D.有利于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处境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这些主张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选B;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时,国共尚未内战,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联蒋抗日,故排除C;西安事变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尚未建立,故排除D。
29.“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出自《田中奏折》),日本为实现“第一大关键”发动了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中“以满蒙为根据”“《田中奏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田中奏折》是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报给天皇的秘密奏折,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计划,为践行这一计划,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故选B;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与《田中奏折》时间不符,故排除A;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均晚于九一八事变,与“第一大关键”“满蒙”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D。
30.在抗战期间,下列人物与其事迹无法匹配的是
A.杨虎城——率东北军逼蒋抗日 B.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谈话 D.叶挺——就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答案】B
【详解】
据所学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故B选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人物与事迹均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选项。
3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全国纷纷相应,故选C;1919年五四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三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
32.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其中,标志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红军主力的改编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的形成,B项正确;一二·九运动并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红军主力的改编时,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已基本形成,C项错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正式形成,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3.日本侵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尽快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错误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借用“提携”“共荣”“防共”等口号,这些都是欺骗或借口,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故题干说法错误。
34.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分歧是要不要抗日的问题。
【答案】错误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战,故题干说法错误。
3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必须“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答案】错误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并不是必须“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题干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
36.简答题
(1)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例举日本侵华时犯下的罪行
【答案】(1)历史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直接原因: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日本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逐步建立。
有利条件:①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②英、美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暇顾及东亚事务,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遇到困境。
(2)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成立731部队对华展开细菌战。
【详解】
(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日本侵华的原因需要从蓄谋已久、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国共内战、国际社会的纵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罪行:如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
四、材料分析题
37.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爆发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莫大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5月5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外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参与力量,并归纳五四运动地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态度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3)将日记作为史料用于史学研究,有哪些价值和局限性?
【答案】(1)学生、工人和商人。北京到上海。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
(2)变化:由不抵抗到持久抗战。原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民族民族主义思想。
(3)日记是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或见证,属于第一手资料;日记的记录受主观情感和个人立场的限制,使用过程要注意甄别,要有批判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详解】
(1)由材料“北京爱国学生”“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可得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由材料“北京……决以实力赞助学生”“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可得出北京到上海。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正义诉求失败,反而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关于“变化”,由材料“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由材料“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可得出持久抗战。关于“原因”,可以从中日矛盾变化、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政策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蒋介石个人主观思想转变等方面归纳。
(3)首先要承认日记是第一手资料,有历史价值;同时要指出日记的主观性比较强,需要甄别去伪、实事求是。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答案】(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被称为“十四年抗战”。
(2)根据材料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结合抗日战争特点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回答。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电文
(1)材料一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此时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3)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
(2)逼蒋联共抗日。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详解】
(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态度,根据材料中“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是消极抵抗,下令不抵抗。
(2)根据材料“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电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是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结果。
(3)解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被和平解决;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有利于国共一致对外,开展抗日战争。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答案】(1)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罪行: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野蛮屠杀中国人民;开展细菌战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为《马关条约》,结合所学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及瓜分狂潮进行回答。
(2)结合所学从侵略战争、殖民掠夺、屠杀人民、细菌战进行回答。
4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揭穿谎言)
材料一 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 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材料三中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答案】(1)批驳材料一观点: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批驳材料二观点: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主要表现: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
(4)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
【详解】
(1)“批驳材料一”,首先依据材料一信息“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得出观点是:日本右翼分子坚称没有掠夺中国土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的角度批驳。“批驳材料二”,首先依据材料二信息“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得出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一些幸存者的口述、一些照片日记等材料的角度批驳。
(2)“怎样抵抗”,依据所学知识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联军抗日、长城抗战、多伦抗战等方面回答。“主要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民族精神”,依据材料四信息“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角度思考。
(4)“怎样做”,依据所学知识从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方面回答。
五、论述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局势是十分微妙的。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说的,“苟国际演变不斩绝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吾人应以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之利益为主要对象。一切枝节问题当可为最大之忍耐,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表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另一方面,又宣布“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和牺牲的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达莫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作为国民党“建国唯一之大方针”。
——摘编自《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蒋介石政府继续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安协退让的政策。
阐述:蒋介石政府对内镇压革命事业,加紧围剿红军,迫使红军继续长征。对外则继续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妥协退让的态度,在日本对华侵略步步紧逼的情形下,蒋介石政府仍然谋求与日本等列强的合作,继续对日本抱有幻想,置民族危机于不顾,面对国内批评的舆论,仍然坚持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退让的政策。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
论题:根据材料“一切枝节问题当可为最大之忍耐,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政府继续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安协退让的政策。阐述:阐述过程侧重评析蒋介石在局部抗战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体而言,蒋介石政府对内镇压革命事业,加紧围剿红军,迫使红军继续长征。对外则继续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妥协退让的态度,在日本对华侵略步步紧逼的情形下,蒋介石政府仍然谋求与日本等列强的合作,继续对日本抱有幻想,置民族危机于不顾,面对国内批评的舆论,仍然坚持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退让的政策。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是
A.邓演达 B.梁漱溟 C.黄炎培 D.左舜生
2.1941年3月,在抗日民主运动中成立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青年党
C.中国国家社会党 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3.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德国闪击波兰 D.日本偷袭珍珠港
4.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开始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D.中共七大的召开
6.2014年,我国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祭奠……的受难同胞。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重庆大轰炸
7.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8.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一二八事变
9.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10.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镜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宜官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宜言
11.下图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该馆建立在事变发生地
A.北京 B.长春 C.南京 D.沈阳
12.下图中的“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3.中华民族进入抗日战争是在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4.“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下列事件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蒋介石的卢山谈话
15.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国家公祭日”,以纪念哪一事件的受难同胞?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6.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哪一地区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17.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西安事变的推动 B.英美的支持
C.民族矛盾的突出 D.中共的努力争取
18.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
A.东北抗日同盟军 B.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C.东北抗日义勇军 D.察哈尔抗日义勇军
19.“‘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全境沦陷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20.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B.局部侵华,东北沦陷
C.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D.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
21.“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场运动
A.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2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3.如图是某时期的“中日攻防示意图”(局部)。对该图所反映史事陈述正确的是
A.日本步步进逼,蓄意发动“华北事变” B.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八路军成功设伏,取得平型关大捷 D.李宗仁率军血战,围歼日军一万余人
24.20世纪20年代,日本某军官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 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C.七七事变 D.闪击波兰
25.国际上很多学者和专家将中国抗日战争界定为14年,即从1931年至1945年。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下列对此概念错误的理解是
A.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共抗战的作用
B.“十四年抗战”更强调了反侵略的持久性
C.是对抗日先烈的尊重
D.体现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26.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直接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7.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大人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公祭日,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公祭日是每年的
A.2月27日 B.7月7日 C.9月18日 D.12月13日
28.这是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主张。这些主张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体现了中共反蒋抗日的政策 D.有利于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处境
29.“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出自《田中奏折》),日本为实现“第一大关键”发动了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0.在抗战期间,下列人物与其事迹无法匹配的是
A.杨虎城——率东北军逼蒋抗日 B.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谈话 D.叶挺——就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3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32.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其中,标志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红军主力的改编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判断题
33.日本侵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尽快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4.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分歧是要不要抗日的问题。
3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必须“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三、简答题
36.简答题
(1)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例举日本侵华时犯下的罪行
四、材料分析题
37.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爆发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莫大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5月5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外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参与力量,并归纳五四运动地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态度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3)将日记作为史料用于史学研究,有哪些价值和局限性?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电文
(1)材料一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此时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3)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4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揭穿谎言)
材料一 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 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材料三中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五、论述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局势是十分微妙的。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说的,“苟国际演变不斩绝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吾人应以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之利益为主要对象。一切枝节问题当可为最大之忍耐,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表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另一方面,又宣布“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和牺牲的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达莫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作为国民党“建国唯一之大方针”。
——摘编自《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