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4.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重难点】
1.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结构
1.讨论交流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
2.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200年前提出:“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你认为道尔顿的论断科学吗?你的依据有哪些?
3.阅读课本认识原子的结构,思考交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材料阅读: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3)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
(5)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若能分你的证据是什么?
二、认识原子中的电子
1.阅读教材,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并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尝试画出钠原子、氯原子(17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电子对原子的性质的影响,分析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的可能情况。
(1)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
(2)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
(3)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
(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课件展示氧原子结构图)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三、探究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1.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2.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3.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是2个),稳定,既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