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预习导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 ”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 、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有“ ”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 ”的口号。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 》、《 》、《 》合称四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1、注音并指出其意思:
夫环而攻之:“夫”读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米粟非不多也:“粟”读 ,谷子。 攻亲戚之所畔:“畔”读 ,背叛。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②委而去之 ( )
③亲戚畔之( ) ④池非不深也 ( )
4、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
之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 寡助之至( )
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5、找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释义: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 )
6、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探究展示: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3、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4、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9、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10、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