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1 14: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 )亩 :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鬲 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衡: 拂:
3、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古义: )
举于士(今义: 古义: )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6、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课文内容理解
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二、探究展示: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了什么道理?

6、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 ),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 )
7、得出的结论句是( )
8、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 )
9、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10、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11、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2、“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答:
13、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答:
14、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
答:
15、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
16、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答:

21、拓展: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