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历史:唐末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政局动荡
现实:北宋结束五代十国,急需巩固政权
北宋初年面临什么问题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雪夜访普图》
宋太祖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节镇太重
问题一:
分析 :
解决 :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削地方之权
问题二:
分析 :
解决 :
君弱臣强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二府
三司
(一)生于忧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问题三:
武将专权
解决 :
削武职之权
杯酒释兵权
分散军权
宋代科举考试
重文轻武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宋)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地方:有效地防止了内部动乱;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成了什么影响?
(一)生于忧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4.影响
【史料解史】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防弊太甚、守内虚外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从地图上看,北宋的外部面临怎样的形势?
(二)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与应对
终北宋一朝,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和西北强邻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北宋政权的内外政策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二)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养兵、养官负担沉重,财政出现危机
对内:积贫
(二)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二)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应对
1.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
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王安石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变法?目的是什么?
一、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北宋
(二)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应对
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二、内外失衡 终分南北——南宋
从北宋至南宋,地理形势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统治区域缩小,南宋以南方为主
都城迁移,从东京(今开封)到临安(今杭州)
二、内外失衡 终分南北——南宋
题临安邸
——林升(南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
南宋遵循“祖宗之法”的表现有哪些?
1.抑制武将,岳飞之死
2.绍兴和议,岁贡称臣
“偏安”仅仅是地理概念吗?
二、内外失衡 终分南北——南宋
【问题探究】对于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邓小南教授认为从政治上和军事上说,赵宋面临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强劲的时期;
而张帆教授认为战争并非两宋时期对外的主要形态,这一时期辽宋夏金的交往交流促使中国向“大中国”方向演进。
对于上述观念,你是如何认识的,谈一谈你的看法。
本课小结
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
守内虚外
内外失衡
终分南北
民族融合
中华再统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