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1—2022 学年高三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西方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在历史长河中,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形式美感等诸多方面有时趋向融合,有时相互借鉴,有时又偏于对立冲突。
史前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还比较低下,雕塑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雕塑虽然也包含着原始人的审美需要,但总的来说大多是为了图腾、生殖繁衍或者实用对人物、动物进行自发的模仿,它们率真、朴实、粗犷,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构、比例、动态等概念,完全凭感性塑造,中西雕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史前时代以后至近现代,尽管中西方雕塑都背负着宗教、皇权的沉重包袱,都是在用团块体积塑造,但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上来看,中西方雕塑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注重逻辑思辨,崇尚理性法度,在造型上追求视觉真实是最主要的传统。西方雕塑家为了达到视觉上的真实,他们提倡写生,重视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以及后来的罗丹,他们致力于人体解剖数十年。我们从他们的作品和解剖手稿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体形体结构的娴熟。从写实的角度来看,中国雕塑比西方逊色,但中国雕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的真实,意境的表达,而非物理的真实。中国古代雕塑工匠所创作的形象是在记忆中形成的,它不是对象的原始形象,而是为了符合情感、形式再创造的形象。中国古代艺术注重直觉感受,提倡以貌取神,从东晋的顾恺之到近代的齐白石都将神韵作为最高的追求。因此, 中国雕塑比西方更随意、更自由,更易于展现艺术家的个人空间。
这一时期西方雕塑在追求写实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等诸多流派。在审美追求上,不同流派之间也有一些差异。而中国古代雕塑造型所遵循总的原则是程式化,是一种类像,不同于西方实物写生。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语言和塑造方法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的,并由师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例如,民间“塑诀”中有:“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话虽简单,然极为切要。为了了解人物的造型特征、古代艺人经常到市井生活中去观察各种身份的人物造型特征,然后将它归纳成一组一组的团块体积,并总结成歌诀流传后世。所以说中国古代雕塑不同于西方个体写生,是一种类像,它是从无数个个像中总结出来的。当然中国古代雕塑所追求程式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一些差异,这一点类似西方,因为毕竟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雕塑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处于一种多元化状态,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走了西方近两百年的雕塑里程。这里既有主流精英文化,也有边缘文化,既有本土雕塑样式,也有异城风格。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西方雕塑趋于一体化。这种融合的过程对中国雕塑艺术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出现了对外来文化的简单移植、生吞活剥,致使中西雕塑艺术在审美情趣上经常发生激烈的碰撞的现象。
总之,中西方雕塑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造型特色。受时代的局限和各自审美的差异,中西雕塑有时表现出巨大的冲突,有时趋于融合。这些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摘编自蔡增杰《中西雕塑艺术的时代冲突与融合》)
材料二:
我之所以要谈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特质,乃在于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致了中国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的评价体系。与雕塑同样受西方影响的绘画则命运不同,因为绘画严格地分类为西洋画与中国画,且绘画有自身品评尺度并各循其道发展。按理,中国雕塑与西洋雕塑恰如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关系,中国雕塑也应循其自身规律发展。只不过近百年来,随着造“菩萨”的渐衰,“塑人”的兴起,导致写实的功用性要求愈高,西洋法价值凸显,使得中国传统雕塑一直处于边缘的、民间的、非正统的境地,甚至被斥为封建落后的余绪。
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从中提炼出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深厚底蕴、超拔意志、高远境界。这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保持华夏独特韵致,更在于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
(摘编自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西方在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各自形成了带有不同特质的文化体系。
B.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上遵循总的原则是程式化,其表现语言和塑造方法主要依靠师徒关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C.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西方个体写生还是中国古代雕塑的类像,其在发展中都会留下时代的痕迹。
D.中国传统雕塑偏重于造“菩萨”类型,多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中,与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背道而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前时代的中西雕塑多是出于图腾、生殖繁衍等目的而创作的,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虽包含着原始人的审美需要,但还无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B.中国古代雕塑追求情感的真实而非物理的真实,工匠所创作的形象并非其眼前所见的原始形象,而是根据其内心情感与形式需求进行再创造而形成的。
C.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对中国雕塑价值标准和艺术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等“主流”之外。
D.中西雕塑艺术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有利于打破各自审美的局限,而不断挖掘中国雕塑中的深厚底蕴、高远境界,能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西雕塑趋于一体化”的一项是(3分)( )
A.胥建国石材雕塑《女娲》,采用了虚实相互转换的塑造方法,用细腻的汉白玉表现了人物的冰清玉洁,整个造型以“人”字为基本形,寓意了人是万物之灵的文化内涵。
B.戴维·史密斯的雕塑《立方体》第19号采用不规则的构图,将所有空间造型因素简化,经过打磨的高光反射不锈钢表面,突出工业化的主题。
C.吴为山创作雕塑《火炬手》,不锈钢底座是巨大彩虹,而青铜雕像是一个手举火炬的健儿形象,身形夸张拉长、向前奔跑,表现了运动员顽强的生命意志。
D.雕塑家叶毓山设计的作品《春夏秋冬》,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飞天”构图形式,真实再现人体健美的姿态,展现春华秋实、创造幸福、排除万难的意境。
4.材料三的雕塑作品分别为我国《东汉说唱俑》和希腊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请结合材料对两座雕塑的特征进行评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鼠疫(节选)
加缪
里厄的妈妈像平常一样静静地靠在客厅一角的椅子上,她喜欢在做完家务后来这里歇着,只剩一小团黄光微微闪烁在马路延伸的尽头,给深夜增添了一丝温暖。里厄的母亲静静坐着,望着窗外那空无一人的街。
忽然她开口问道:“街灯会随着这场鼠疫一盏一盏熄灭掉吗?”
“应该是的。”
“哎,要是这样的话,冬天该多凄清啊!真希望能在那之前摆脱掉这场瘟疫。”
“嗯,我也希望如此。”里厄附和道。
听到里厄开口,母亲的视线转了过来然后凝视着他的额头。里厄意识到自己疲惫的脸色引起了母亲的担心,这段时间的劳累让他瘦了很多。
“白天不顺吗?”
“没,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和往常没什么不同!意思是来自巴黎的新型血清效果比第一批更差!死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中。当天的会议上,疲惫不堪的医生提出:想要预防肺鼠疫的口时口传染必须要采用新的举措,省长批准了这项提议.其实他也不知道做什么是最好的,和往常一样,没有人知道这次会有什么效果。
这时传来了门铃声。里厄朝母亲笑了笑,便开门去了。光线昏暗,里厄看到一个披着灰衣、狗熊模样的人站在灰暗的楼梯台前,那是塔鲁·里厄站在安乐椅后,示意塔鲁坐在书桌前。他们两人中间隔了一个电灯,除此之外,房间里再没有别的光源了。
“我听说省政府准备搞一个市民救助组织,每位身体素质不错的男性都得参与进来。”塔鲁说。
“情报搜集得不错呀。只是这组织能不能建成还不一定呢,大家意见很大,省长下不了决心。”
“那如果采取自愿的形式呢?”
“已经试过了,没什么成效。”
“我的想法是超过政府,自行组织一个志愿防疫队。其实政府已经无法顾及我们了。我的朋友遍布很广,我和他们可以作为队伍的先期主力。”
“我是肯定不会拒绝你的邀请的。我们现在急需专业人员打下手。我会帮你去省政府提议的。他们现在也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办法,应该不会拒绝的。只不过……”里厄顿了下,清了清思绪,“只不过,您也知道,这是件有生命危险的工作。我一定得问清楚了.您是否已经真的下定决心了?”
塔鲁起了起身。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重新坐下,发丝在灯光下微微闪光。
“那您是否信仰耶和华?”
这并不算突兀的问题,可里厄没能马上开口回答。
“我并不信仰他,不过这什么也说明不了。”
塔鲁没有说话,只是倚在凳上笑了笑。
“我想用问题来回答您的问题。”
里厄轻轻一笑,算是同意了:“这确实是您的风格,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嗯。我想说的是,里厄,你明明就是一个拥有奉献精神的人,但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信耶和华呢?”
里厄的脸依然处在灰暗之中。他告诉塔鲁,如果他相信耶和华是万能的,那可能就不会费力去干这些事了。其实,没有谁真的至死不渝、全心全意地信仰耶和华,大家内心深处都不相信有这样的耶和华存在。所以,里厄觉得自己正在逐渐接近真理,起码是这一点的真理:不要屈服于外界客观事物。
里厄抬头望着塔鲁,塔鲁噘起嘴吹了个口哨。
“我知道你肯定会觉得我口气太傲了。不过我没有骗你,这点骄傲是我仅剩的东西了。我根本不清楚最后会发生什么,更不清楚以后的路会走向何方。我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患病的人,我必须先赶快把他们治好。至于思考什么的,等病治好了再说吧,那时候我也自然会去想。没什么比治病更要紧的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保卫他们。”
“可是,我还是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场瘟疫的。”
“就像您所说的那样,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失败。”
塔鲁没有答话,默默看了里厄很久,接着站起身往门口走去,每一步都显得不轻松。里厄见状,马上起身走上去送他。楼道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楼梯口处的灯不知怎么不亮了。
还有一个小时就到凌晨了,此时城里除了点细微的动静和远处救护车的声响、安静得让人有些发毛。里厄把车发动,塔鲁也钻了进来。
“塔鲁。我告诉您,您做这个事业有三分之二的概率会丧命。明天还是来我这打疫苗预防一下吧!”
“医生,其实您也不是不知道,这是没说服力的。在一个世纪之前,波斯有座城市也染上了鼠疫、结果您也知道,除了那个日夜给尸体擦洗的人,没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他只是运气好,躲过了三分之二的死亡率。不过,我们确实要重新研究下这个问题了。”里厄的音量瞬间降了下来。
车已经驶入了郊区,这里的街灯还是亮着的,但路上空无一人。
(有删改)
【注】耶和华,基督教崇拜的上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描写了里厄妈妈在家中静静地坐着这一静谧的画面,与下文交代鼠疫的严重状况形成反差。
B.文中重复出现“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写出了鼠疫四处蔓延、日趋严重,难以控制的现状。
C.省长“也不知道做什么是最好的”,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和民众的茫然无措。
D.塔鲁提及波斯的鼠疫,实际上是以调侃的口吻来解释自己的选择,展现其性格的幽默与乐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塔鲁“那您是否信仰耶和华?”这一问题,既回答了里厄“是否下定决心组织志愿防疫队”的问题,也引出下文对里厄奉献精神的剖析。
B.“塔鲁噘起嘴吹了个口哨”,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里厄医生关于“耶和华”的回答的质疑,但也从侧面衬托出里厄医生的伟大。
C.小说主要采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里厄与妈妈的对话巧妙地交代了鼠疫的状况,而里厄与塔鲁的对话则让读者看到鼠疫下人们的价值选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多角度展现鼠疫时期的社会图景.也便于冷静客观地再现里厄医生的内心世界。
8.小说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原小说的结尾,鼠疫结束后一位老 人总结性地讲了一句话:“说到底,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请结合这句话阐述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得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教,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鸠以为瑞,礼部尚书
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冬十月,改马文开为吏部尚书。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纱。”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法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已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厦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 ,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
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上叹息曰:“联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B.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C.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D.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斋醮,一般指请道士设斋坛进行祈祷,借以求福免灾。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各代九卿官职不一。
C.兵部,又称武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D.转漕,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转漕专指为军队转运粮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建议皇帝及时省察朝政,应积累金帛,减少浪费,早日召回去陕西监督织造绒褐的内臣,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
B.傅瀚率九卿进言拯救时弊三十- -件事,被皇帝扣留不予答复,后傅瀚再次进言,皇帝才采纳了意见,之后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同意。
C.皇帝告诫时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一定要认真执法,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依法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
D.刘大夏认为国家民穷财尽,主要是因为朝廷征收徭役税赋没有一定之规,百姓生活贫困,且将帅克扣兵卒粮饷致兵卒生活困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已任,命下,人心翕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刘大夏曾请求辞去职务告老还乡,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武昌送唐善继①之长沙卫经历
【明】王佐
君家柏府旧鹅班,莲幕②官卑且自宽。
贞观传来犹有笏③,西都相望好弹冠。
白蘋洲畔休移棹,黄鹤楼中尽合欢。
若问长沙风景色,江城吹角水漫漫。
【注】①唐善继,琼山人,诗人的朋友,监察御史唐颐庵的后代,御史署称为柏府,鹤班即朝班。②莲幕:幕府。③唐文宗问魏謩(魏征五世孙)日:“卿家有何书籍?”魏謩答:“家书悉数全无,惟有文贞公笏版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暗用“柏府”与“莲幕”的对比,交代了友人先祖德业辉煌和他现在为官的处境。
B.白蘋洲与黄鹤楼是武昌典型的自然风光,将其与饯别之会结合起来,自然而流畅。
C.尾联以“水漫漫”三个字,将眼前之景与离别时内心的不舍融为一体,情思深远。
D.全诗章法布局秩序井然.用语温厚和平,或直抒胸臆.或用典抒情,情感真挚。
16.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写多情的女主人公想念心上人而不得相见时就会“____________”,而一旦见到心上人就会“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阐明了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
(3)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弥漫着春光不再、生命易逝、美人迟暮、命运难料等感慨,或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或表达优美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现代科技和舞美已成为______的辅助项目。曾经,一些作品的舞台效果受到道具限制,比如,用很粗的尼龙绳子吊威亚,台下观众看得一清二楚,演出效果______。如今,这些问题早已得到解决,不仅如此,一些暴雨、瀑布、高山、迷雾、海战以及电闪雷鸣的大场面等几乎可以依靠舞台科技做到和电影一样的逼真效果,舞台布景也能通过控制设备切换自如。
近年来,各地剧场建设发展迅猛,地标建筑频频______。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上,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剧场舞台尽显高端华丽。剧场科技、智能舞台、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一些地方的宣传噱头。在各地纷纷打造文艺作品的过程中,______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讲主题和内容,盲目求“大”,追求舞台的“燃”“炸”和视觉冲击,把科技元素的堆砌当高级,而本应作为舞台“主角”的作品和演员却几乎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往往是经费在燃烧,舞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可或缺 大打折扣 拔地而起 本末倒置
B.不可或缺 事倍功半 破土而出 本末倒置
C.缺一不可 大打折扣 破土而出 舍本逐末
D.缺一不可 事倍功半 拔地而起 舍本逐末
19.下列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C.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20.概括上文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人类用和谐共处的方式对待自然,①____________。但当人类竭泽而渔、只顾自身短期利益时,这些对自然的伤害会反噬人类。数十亿年的进化与演变中,不但生物多样性是时间结出的果实,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相互依存与制约维持系统平衡,这意味着,②____________,与之相关的物种也将濒危,连锁反应会导致与之相关的环境从有序走向失序,局部的失序甚至会进一步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时至今日,尽管人类仍未完全了解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③____________,无疑是为抢救濒危生物按下了加速键,以便子孙后代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其中的奥义。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艺术、建筑大成的故宫,从太和门、太和殿到中和门、中和殿,再到保和门、保和殿,所有主殿无一不是围绕“和”而展开。家庭内部,注重“家和万事兴”,家和则家庭兴、家族兴、家国兴、万事兴。人际交往,强调“以和为贵”,宽和待人才能让自己处于和谐的生活圈层中。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也是要尊重差异,以“和”为先。
《格言联璧》中说:“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持已以正,贵有圆通不固执之权。”意思是以随和融洽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但要坚守确定不移的基本原则;以刚正不阿的态度立身处世,但要具备圆融通达而不固执的能力。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二)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0~12题,15题,18~19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与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背道而驰”理解错误。
2.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因果关系不当,从原文看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构、比例、动态等概念,完全凭感性塑造”。
3.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A.是典型的中国雕塑。B.是西方雕塑。C.是重在写意的中国雕塑。D.“真实再现人体健美的姿 态”是借鉴酉方雕塑的特点,而“飞天”的构图形式是中国雕塑特色的体现。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探究文中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答案 我国《东汉说唱俑》,在形体塑造方面,以写意的形式体现人物说唱时的神态和动作,(1分)追求神似,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1分)
米隆《掷铁饼者》,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1分)以裸体人物为基本造型,利用投掷铁饼时人物的形体动作,客观地展现出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及骨骼肌肉的力量美。(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答案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中西雕塑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结合不同时期的雕塑特点进行分述,最后再次指明中西雕塑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是必然的文化现象。②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中西方雕塑的异同,思维严谨,逻辑清晰。③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条理更加清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并鉴赏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写出了政府官员的不作为”表述有误,从原文看,省长的话突出了鼠疫背景下人们的手足无措和无计可施的无奈。
7.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表现了他对里厄医生关于‘耶和华’的回答的质疑”错误,塔鲁的口哨暗含他对里厄医生的认可,并非“质疑”。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开篇和结尾都提到路灯与街上“空无一人”,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烘托了鼠疫疫情下城市沉寂而哀伤的氛围。②前后的景物描写互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与里厄医生和塔鲁此时的内心世界相映衬,有利于突出他们面临困境时的心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答“街灯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希望”等,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案 ①鼠疫象征的就是人类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战争、灾难、瘟疫等困境。②生活中即便困难很大,但也不要放弃希望。文中的里厄医生和塔鲁,即使要面对“一场接一场的失败”,依旧努力抗争。③要用团结与爱去抗争,从而战胜苦难。里厄医生和塔鲁明知是冒着死亡威胁,但仍以顽强的勇气团结起来争取美好的生活,彰显生命的价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转漕专指为军队转运粮饷”错误,“转漕”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
1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且将帅克扣兵卒粮饷致兵卒生活困难”并非是对“民穷财尽”的解释,而是对后文兵卒是否强悍勇猛的回答。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可我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关键词“弥月”“宸断”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关键词“素”“翕服”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 ①年老体弱多病。(1分)②对朝廷中存在民穷财尽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应对今后国家可能产生的问题。(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十四年(1501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祇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苏省民力、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礼部尚书傅瀚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不予答复。傅瀚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犹恐来不及,可我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瀚第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从这以后,凡是南北府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批曰“可”。三月,保定抚臣献上白鸦以为祥瑞,礼部尚书傅瀚上疏弹劾,认为这不合适,皇帝看过这道奏章以后,降诏指责并命令把白鸦送还保定。冬十月,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十五年(1502年)正月,考课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马文升,告诫他说:“把全国凡是可以朝觐皇帝的官员名单,全都要汇集编制成册,爱卿你要留心逐个访查,既不要放纵太宽,也不要苛责冤枉,该提升的便提升,该罢免的就罢免。”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治,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把两广总督刘大夏召回京师,任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在这以前,刘大夏在广东和广西,一年之中两次乞请退休离职,皇帝都没有允准。这次调回京师,他在朝堂上面谢圣恩,皇帝把他召入内殿,问刘大夏说:“朕一向重用爱卿,而爱卿多次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大夏回答说:“臣已经老了,而且有病,现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责任就在于兵部。臣自我揣度力有不足,所以推辞。”皇帝默然不语。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有一天,皇帝又问刘大夏:“各个卫所的兵卒是不是都很强悍勇武,可以调用呢?”刘大夏回答:“前几天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生活贫困更甚于百姓,至于强悍勇武那就更谈不上了。”皇帝说:“兵卒在卫所有月粮,戍守征伐有行军粮饷,怎么能说兵卒生活很苦呢?”刘大夏答道;“江南困于漕粮转运,江北困于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其他地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而且,所谓月粮、行军粮饷,有一半都被将帅克扣,兵卒的生活怎么能不困难呢?”皇帝听后,深为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尔后加以改革,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
15.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结构等的能力。
思路点拨 “将眼前之景与离别时内心的不舍融为一体”理解有误,从原文看,“江城吹角水漫漫”应是对“若问长沙风景色”的回答,并非眼前实景。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
答案 ①宽慰友人,正确看待此次的官职变动。友人虽出身名门而今只能位处莲幕,希望他能够正确对待,在职位之上能够实现抱负。②劝说友人不要着急离开,要在武昌的自然美景中与自己共叙深厚的情义。③文中借用“魏征笏”的典故,希望友人能像魏謩一样延续先人的品德与功业,能够施展才华,得以位列高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 (1)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3)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每空1分,第(3)小题若答“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18.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缺一不可:一个都不能少,少一样也不行。大打折扣: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其价值或功能或作用影响的程度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拔地而起:指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破土而出:植物从土中长出来,引申为新的事物刚刚出现。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19.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文中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A.借代,以“娥眉”代指杨贵妃。B.比拟。C.比喻,将“离恨”比喻为“春草”。D.比喻,“琼瑶”喻指“月光”。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答案虽然舞台科技和舞美能够为现当代舞蹈打造逼真的演出效果,但是滥用科技和舞美也会让舞蹈作品和 演员失色,舞台效果难达预期。(主要内容3分,转折关系2分。合理即可)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示例:在数十亿年的进化与演变中,生物多样性不但是时间结出的果实,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原文存在两处语病,介词残缺,应为“在……中”;语序不当,“不但”放在“生物多样性”之后)(改出一处给1分,改出两处给3分。若有其他修改,合理也可给分)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
答案 ①自然会慷慨回报人类 ②一旦一种物种绝迹 ③但保护生物多样性(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紧紧围绕“和”字展开,从故宫部分建筑名称中的“和”字,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文化的推崇,而从“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和谐社会”可以看出自古至今人们很重视“和”文化在生活中的意义。《格言联璧》中除了“和”,强调坚守原则和刚正不阿的立身态度,貌似是给出了另外一种声音,但实则可看作是个体对于“和”文化的践行时的有益补充。在写作时,要辩证地看待“和”文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是处处针锋相对的博弈,而是和气相待的互惠共存。因而与他人相处时,不妨多一些和气,少一些脾气,如此才能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谊。但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以和为贵并不是说要随波逐流,事事迁就他人,而是保持平和善良的同时,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赞赏,才能享受生活的平静与幸福。同时,在保留真实自我的同时,处事能够圆融通达,内心温暖向阳,会更容易处理好人际与世俗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写作中,要紧扣“和”字,既要肯定“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能够体现出个体践行“和”时的理性选择。可立足于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等层面来展开论述,重点体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构建中的理性选择,体现“持己以正”与“处众以和”的辩证思索。
参考立意:
①以和为贵,以真为本;
②持己以正,和美与共;
③圆融通达,和谐共处;
④勿为“和谐”,失了原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