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训练题4
一、单选题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有(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东罗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下列国家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有( )
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皇帝安于享乐 B. 奢靡之风盛行 C. 文化兼容并包 D. 尚武风气流行
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他们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 喜欢唐朝的服装 B. 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唐朝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大运河的开通 C. 中外交流频繁 D. 都市生活繁华
唐太宗、高宗时, “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达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大运河的开通 C. 中外交流频繁 D. 都市生活繁华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 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
日本
新罗
天竺
雅典
A. B. C. D.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阶段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B.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C.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流
D.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唐蕃和亲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遣唐使来华
A. B. C. D.
唐朝具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唐朝时,对外交往的地区和交流的内容都有所扩大和发展,与亚洲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唐文化圈),确立了东亚文化的特色。下列历史现象中,不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
A. 印度建造了著名的那烂陀寺
B. 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C. 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D. 唐朝朝廷中有大食人身居要职
七年级(一)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历史老师往往采取专题的形式来讲述历史,黑板上归纳了几个史实:科举制的完善、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老师要总结的主题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中华民族的汇聚与融合 D.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一体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 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
日本 新罗 天竺 雅典
A. B. C. D.
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行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甘英出使大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下列事件不能说明唐朝对外开放的是( )
A. 遣唐使来华 B. 玄奘西游 C. 张骞出使西域 D. 鉴真东渡
二、材料解析题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至少四点)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唐朝时期,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1)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此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说说,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观看下面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
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拜占庭帝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唐朝是一个国际性的时代。政府专门设置了鸿胪寺来接待各国的使者;推行与邻国之间的朝贡关系,即邻国及其民众要经常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在皇帝面前下跪,以前额触地,唐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据记载,唐朝曾在大明宫麟德殿宴请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及骠国(今缅甸)、真腊(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西域和中亚各国,西方的拜占庭(东罗马)、波斯(今伊朗)、大食哈里发帝国(阿拉伯)等均有使节来到大唐。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旅、僧侣和留学生。
(2) 该壁画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______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3) 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关于对外交往方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4) 用具体事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
学习完唐朝的历史后,研城中学七年级(15)班计划以“繁荣开放的唐代”为主题出一期历史板报。以下是某同学设计的板报样式。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创新篇】
图一 图二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农具的名称。
【和谐盛世篇】
( 2)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政治比较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是谁?唐太宗时期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民族关系篇】
(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对外关系篇】
(4)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友好往来比较频繁,试举两例说明?
【文学艺术篇】
( 5)唐朝时文学艺术成就辉煌,请你写出三位诗人和两位书法家?
【启示篇】
(6)唐朝的繁盛给后人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唐朝时,中日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新罗强盛之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日本、新罗、天竺都是亚洲国家,故A正确。
BCD.东罗马属于欧洲国家,故排除BCD。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②③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其中日本先后派十三批遣唐使来华,其留学生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罗大批留学生和商人来华,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文化成果,推动新罗社会的发展;唐朝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故C正确。
ABD.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BD。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人”称谓的由来,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故B正确。
A.本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A错误。
C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C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这些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故C正确。
ABD.这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均排除。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这些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故C正确。
ABD.这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均排除。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亚洲, 除了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外,天竺、新罗和唐朝也进行了友好往来,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的特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故D说法错误。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的时期,故A说法正确。
B.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期,故B说法正确。
C.宋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流的时期,故C说法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等,而和亲属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排除。故选A。
10.【答案】A
【解析】印度建造了著名的那烂陀寺没有受到唐文化的影响,所以A选项不符合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内容;BCD选项都属于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知道印度建造了著名的那烂陀寺没有受到唐文化的影响。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B、C、D三项都属于唐代中外交往的史实,只有A选项“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属于唐代民族交往的史实。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外交往的史实。
注意辨识对外交往与民族交往。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和题干,“科举制的完善、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均发生在唐朝时期,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故A正确。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特点,故排除B。
CD.中华民族的汇聚和融合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一体指民族融合的社会特点,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D。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唐朝时,中日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新罗强盛之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日本、新罗、天竺都是亚洲国家,故A正确。
BD.雅典属于欧洲国家,故排除BD。
C.新罗是古代朝鲜,属于亚洲国家,C没有包含进去,故C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和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①表述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是唐朝对外交往“开放”的表现 。
②表述符合题意,玄奘在唐太宗时西行天竺,是唐朝对外交往“开放”的表现。
③表述符合题意,日本在唐朝时,派遣“遣唐使”来华,是唐朝对外交往“开放”的表现。
④表述错误,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汉朝,不是唐朝时期。
故①②③表述正确。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往,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BD.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交往比较频繁,“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故 ABD说法正确。
C.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故C说法错误。
故选C。
16.【答案】【小题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小题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小题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小题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解析】1.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两汉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两汉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
2.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有关内容。
3.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4.
本题以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内容。
17.【答案】【小题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合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小题2】A。
【小题3】信息一:唐朝与拜占庭帝国、朝鲜、西伯利亚进行交往。信息二:唐朝的邻国及其民众要经常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信息三:唐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信息四:印度、巴基斯坦、缅甸、东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国均有使节来到大唐。信息五: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小题4】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天竺取经。
【解析】1.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体现了唐太宗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期,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2. 本题考查了史料类别,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和所学可知,壁画属于实物资料。
3.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拜占庭帝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可知,获取的信息是唐朝与拜占庭帝国、朝鲜、西伯利亚进行交往;根据材料“推行与邻国之间的朝贡关系,即邻国及其民众要经常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在皇帝面前下跪,以前额触地,唐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可知,获取的信息是唐朝的邻国及其民众要经常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唐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从材料“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及骤国(今缅甸)、真腊(今柬埔寨)、林邑 (今越南)、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西域和中亚各国,西方的拜占庭(东罗马)、波斯(今伊朗)、大食哈里发帝国(阿拉伯)等均有使节来到大唐”可知,获取的信息是印度、巴基斯坦、缅甸、东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国均有使节来到大唐;从材料“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旅、僧侣和留学生”可知,获取的信息是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同来的还有留学僧和留学生等,他们学习唐朝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回国后,他们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18.【答案】(1)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魏征;贞观之治
(3)文成公主入吐蕃(或者文成公主入藏)
(4)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
(5)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6)启示:加强对外交往;加强民族友好关系;重视科技和人才;重视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等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农业生产工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2)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政治比较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是魏征;唐太宗时期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改善民族关系,积极对外交往,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3)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4)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唐朝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友好往来比较频繁,如: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较大,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
(5)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艺术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唐朝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唐朝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为“宋体字”。
(6)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唐朝的繁盛给后人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回答问题。唐朝的繁盛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学生只要能从唐朝的繁盛和盛世出现的原因方面叙说即可。如加强对外交往;加强民族友好关系;重视科技和人才;重视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等等。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