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停顿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停顿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14: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考二轮复习
文言文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 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
/
/
/
/
/
/
/
/
一、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主谓之间 动宾之间)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动补之间)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恐/前后受其敌
二、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按 “主语—谓语—宾语” “动词—补语”来停顿,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主谓之间)
例④⑤中的动词“问”、“恐”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动宾之间)
1.战于长勺
2.今南方已定
3.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刻唐人诗赋于其上

1.战/于长勺
2.今/南方已定
3.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如:刻唐人诗赋于其上
介宾短语后置的要停顿
句首状语(往往是时间状语)要停顿
转折连词在中间,其前面要停顿
四、“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
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余闻之也久 (一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
/
/
/
/
/
/
/
/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处)
/
/
/
/
/
/
/
/
/
躬耕于南阳 (一处)
告之于帝 (一处)
遂许先帝以驱驰(两处)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两处)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四处)
/
/
/
/
/
/
/
/
/
/
六、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
/
/
/
/
/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八、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九、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十、“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例可/计日而待也
十一、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1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
3、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
/
/
/
/
/
/
/
/
/
(“殚”、“竭”是关键词)
(“入”、“出”是关键词)
(“先”、“后”是关键词)
例、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十二、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
/
/
/
/
/
/
/
/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
朗读节奏 (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句首虚词)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倒 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