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病句总结
成分残缺
用词不当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病句类型 重复啰嗦
前后矛盾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一、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觉悟。
(删去“通过”或者“使”)
归纳:当出现以下句式时很可能就是缺少主语
当/让/由/通过/经过……令/使/给+人称
例子: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到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成分残缺
2.缺少宾语: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应加上“的地方”。)
归纳:要区分定语(即修饰语)和宾语,谓语的动作往往落脚到宾语上,而不是修饰语。
例子:第十九届省运动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句式:做好……的准备。而“的”前面的是定语——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所以这里缺少做好的承受者——宾语
成分残缺
天通一号01星的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国内空白,实现了航天人30多年来的夙愿,具有重要的里程碑。
(在“里程碑”后面加“的意义”)
句式:具有……的意义;里程碑是“具有开创性”或者“特定阶段性”的意思,一般做定语,修饰意义。
成分残缺
3.缺谓语: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4.关联词残缺:这次学术会,我们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换一种表述:这次学术会,尽管时间并不长,可是我们收获很大。
读读下面这两个句子,看看他们存在什么问题:
1.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2.他给我们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提取主干
二、用词不当
1.感彩不当: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效尤”是贬义词,意思是“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应该为“学习”。)
例子:不可救药(不用于学生早退或者迟到,没有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随声附和(贬义词)
用词不当
2.关联词语不当:即使明天下大雨,我们都不能迟到。
(将“都”改成“也”)
例子:我们只有保持好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
(“就能”改为“才能”)
1、“只要 ......就”表示足够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强调是一种充分条件,但是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
2、“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那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的条件。
三、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眼睛”和谓语“集中”不搭配,应将“眼睛”改为“目光”。)
2.动宾搭配不当: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发扬”和“事业”不搭配,应将“发扬”改成“继承”)
例子: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提高和范围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例: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去掉修饰成分后,这两句话就变成了“北京是季节”,“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类病句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去掉修饰语,提取主干之后看看是不是说得通。
搭配不当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当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能不能”“胜负”“存亡”“荣辱”“兴衰”等反义词时,要看一面和两面的搭配问题。
注意: 有些词语是有“两面”意思的,并且不容易发现,这就是“隐性”的“两面性意义”词语。比如:
程度(有好有坏、有高有低),影响(有积极、有消极)
状况(有好有坏)
在“两面对一面”中,“水平”“程度”“问题”等这类词相当于两面的词,可能不是病句。
例1:同学们半期能否考好,决定于半期前投入复习的程度;
例2:电视剧的收视率的高低,与导演的水平密切相关。
例3:他能不能如期而来,的确还是个问题。
1.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2.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四、语序不当
1.逻辑语序不当: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研究”后“通过”。)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以掉以轻心。
(先调查、再研究、后通过)
技巧:碰见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时,要分析这些谓语动词的顺序是否合乎逻辑顺序。
2.关联词语语序不当:不仅中草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比较低。
应将“不仅”调到“中草药”后。
语序不当
2.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后面,因为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因为前后句的主语是一致的,否则,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语序不当
3.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4.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应该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语序不当
5.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改为“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王老师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资料
(改为“收集了学生的大量资料”)
6.多层状语语序不当: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辱的国家了。
(应将“任意”调至“欺辱”之前。)
语序不当
7.主客颠倒: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例句:这本书对我是感兴趣的
8.分句位置不当: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者,他们在寻找着。
1.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五、重复啰嗦
1.词语堆砌: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删去。)
2.词语重复: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第三个“工作”删去)
例句:凯旋而归、浑身遍体鳞伤。
3.词语可有可无:父亲逝世离现在已经九年了。
(应删去“离现在”)
常见的重复赘余的情况:
“更加变本加厉” “让它任其自然”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从心里发自肺腑” “显得相形见绌” “一气呵成地写就”
“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 “互相厮打” “这其中,这其间” “亲眼目睹”
“特别嗜好” “凯旋而归” “多年的夙愿” “囊括全部”
“过度酗酒” “过分溺爱” “一致公认” “前来光顾” “开始启动” “多余的废话” “热切渴望” “突然恍然大悟”
“悬殊很大” “多年的夙愿” “无数莘莘学子” “可堪称”
“炎热的酷暑” “使人民生灵涂炭” “至少。。。以上”
六、前后矛盾
1.否定多余:个别医生不讲道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
(“不无责任”就是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2.范围不清: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他图片”)
3自相矛盾:他是一百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应该为“他是一百多幸存者中的一个”
七、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能有好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例1 :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例2: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
(1)的目的……是为了------
(2)原因是……造成的------
(3)是出于……决定的------
(4)靠的是……取得的------
(5)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6)围绕以……为中心------
(7)大多以……为主------
(8)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9)是由于……的结果------
《标准汉语》的主要对象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八、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好事反对,交代不清楚。)
2.句子歧义: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或在“妈妈”后加逗号。)
表意不明——句子歧义
例句: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的创作主体是“少年儿童”,这里是说鲁迅作为一个作家重视少年儿童题材的创作,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关于鲁迅少年时期的作品。
九.不合逻辑
1.倍数、增多、提高、超过等词只能用于数量的增加
“下降一倍”之类的例句是错误的
2.否定失当
病句归纳:避免/防止……不……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