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08: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练习
1.(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皱(zhě) 劫难(jié) 骨骼(gé)
B.遗骸(hái) 蟾蜍(yú) 撞击(zhuàng)
C.两栖(xī) 深渊(yuān) 鸟臀(tún)
D.追溯(suó) 衍射(yǎn) 溅到(iiàn)
2.(2019·福建建阳·八年级期中)下列关于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一篇小说,它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C.《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恐龙无处不有》用科学研究中的一则实例,有力地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3.(2020·黑龙江碾子山·八年级期中)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
E.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B.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C.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D.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5. 给画线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石英石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 )到地面。
(2)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证明,要想避免受到外来民族的欺侮( ),自己必须强大。
(3)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会_______________(fǔ shí)岩石中的一些物质,所以真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4)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设项目预计2020年6月________________(jùn gōng)。
6.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2)选文第七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作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4)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Ⅹ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说说画线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都提到了恐龙,但说明的问题不同,说说各说明了什么。
(3)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3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详解】
B项中“蟾蜍(yú)”应为“蟾蜍(chú)”;
C项中“两栖(xī)”应为“两栖(qī)”;
D项中“追溯(suó)”应为“追溯(sù)”。
故选A。
2.C
【详解】
C.“清代”错误,《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故选C。
3.B
【详解】
B.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的漂移。故选B。
4.
【答案】
B
5.
【答案】
(1)xié dài
(2)qī wǔ
(3)腐蚀
(4)竣工
6.
【答案】
(1)√,(2)√,(3)×,(4)√
7.
【答案】
DBAD
8.
【答案】
(1)不能删去。“也许”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表示推测的词语。
(2)《恐龙无处不有》是为了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为了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3)①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②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③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④要学会举一反三。
9.
1.【答案】①大洋中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2.【答案】(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
很了解。(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料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
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3.【答案】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