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某些部位中含有神经递质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无机盐
C.内环境中的HCO3﹣可以和乳酸反应
D.内环境中既有营养物质,也有代谢废物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内环境的某些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A正确;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B错误;
C、乳酸和血液中的HCO3﹣反应,若代谢产生碱性物质则可以和H2PO4﹣反应,使血浆pH值维持稳定,C正确;
D、内环境中既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代谢废物(如尿素),也有多种激素(如胰岛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水分、尿素等。
(3)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HPO等离子。
2.(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如图是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体液成分,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处组织细胞代谢过强,将导致②的量增加,形成组织水肿
B.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C.若③为肝细胞,饥饿状态下⑤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②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的不同,B错误;
C、若③为肝细胞,饥饿状态下肝细胞会把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浆中,故⑤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①处,C正确;
D、若③为胰岛B细胞,则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则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来源,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降低血糖浓度。两者间是拮抗关系。
3、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3.(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体液调节中,通常以神经调节为主导
B.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可适当静脉滴注一些血浆蛋白
C.被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只依赖免疫调节即可恢复健康
D.机体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有助于实现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平衡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因此神经―体液调节中,通常以神经调节为主导,A正确;
B、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因蛋白质摄入量不够导致血浆中蛋白含量会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而导致组织水肿,这类病人可适当静脉滴注一些血浆蛋白,B正确;
C、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被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中的神经调节、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均会发挥作用,C错误;
D、机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实现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成年人大脑中约包含850~860亿个神经元,如图为典型的神经元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有多个树突,有利于接受信号
B.人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
C.神经纤维通常由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
D.神经末梢指的是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
【答案】D
【知识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神经元有多个树突,有利于接受信号,A正确;
B、人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B正确;
C、神经纤维通常由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C正确;
D、轴突和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都是神经末梢,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膨大部分,里面含有细胞核。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线吉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5.(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B.人可以通过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
C.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通常相反
D.当人体处于兴奋时,胃肠蠕动减慢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控制,A正确;
B、受人体意识支配,可以“自主”控制的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二者作用相反,C正确;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下,心跳加强、胃肠蠕动减慢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占优势,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 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
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6.(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生理实验中,将蛙的脑去除但保留脊髓(脊蛙)进行实验,支配脊蛙右后肢的传出神经保持完整,破坏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脊蛙不能完成任何反射活动
B.图中所示部分可构成完整的反射弧
C.破坏后有效刺激A端,能看到左后肢收缩的反射现象
D.破坏后有效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将蛙的脑去除但保留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A错误;
B、图示缺乏感受器和效应器,B错误;
C、剪断后效刺激A端,由于兴奋能传递到效应器,所以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因此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7.(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当健康成年人的膀胱有一定的尿液后,在中枢神经控制下逼尿肌会主动收缩造成排尿,若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憋尿适当时间。在做尿检等情景下,也可以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出少量尿液供检测。而婴儿或某些大脑受伤的成年人则会出现尿床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尿液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B.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憋尿能力
C.大脑受伤的成人不能形成尿意,而导致经常尿床
D.健康成年人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排出尿液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尿液的形成过程在肾脏,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A错误;
B、憋尿是大脑皮层控制的,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憋尿能力,B正确;
C、大脑受伤的成人可能形成尿意,导致其经常尿床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没能有效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C错误;
D、健康成年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排出尿液,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系统对内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下如排尿反射,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8.(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B.促胰液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C.食物中不含盐酸成分时,机体不会分泌促胰液素
D.促胰液素可分布到整个内环境,但只能作用于含其受体的细胞
【答案】C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B正确;
C、食物几乎都不含盐酸成分,但胃液中的盐酸能刺激机体分泌促胰液素,C错误;
D、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可分布到整个内环境,但只能作用于含其受体的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从而起调节作用。(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因此体内要不断产生激素,从而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9.(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人体血糖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①②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在血糖调节上,激素①与②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C.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①
D.血糖降低时下丘脑的传出神经兴奋,最终可促使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D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可知,①是胰岛素,②是胰高血糖素,A正确;
B、在血糖调节上,激素①与②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C、血糖升高,刺激下丘脑血糖感受器,可以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
D、血糖降低时,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0.(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动物体均同时具备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能力
C.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都需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A正确;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不具有神经调节能力,B错误;
C、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神经调节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主要是激素,它们都需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者的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11.(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体温调定点是机体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如图为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体温逐渐上升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
B.该过程中身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D.致热性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大部分体细胞
【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可知,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在体温逐渐上升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C正确;
D、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只能作用于下丘脑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2.(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脾脏可以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血细胞
B.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
C.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D.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二者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脾属于免疫器官,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A正确;
B、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可以有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B错误;
C、溶菌酶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
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13.(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就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器官移植后需要给患者使用适量的免疫抑制剂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冠病毒且已康复个体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器官移植后,通常需给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出现免疫排斥现象,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疫苗有三种类型:(1)灭活的微生物;(2)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3)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2、免疫治疗方法: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4、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5、免疫治疗方法: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二、多选题
14.(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D.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显著升高
【答案】A,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B正确;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相对稳定,C错误;
D、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5.(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可形成多种类型的突触,对图Ⅰ突触研究的结果如图2、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图3刺激下,神经元M均未产生动作电位
B.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使各自对应的突触后膜发生Na+内流
C.适宜刺激下,轴突1产生的神经递质进入神经元M发挥作用
D.若给轴突3强刺激,则神经元M可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答案】A,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神经元M的电位虽有不同幅度的变化,但都没有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
B、由图2、3可知,轴突2释放的应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轴突1起抑制作用,突触后膜Na+内流会产生兴奋作用,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错误;
D、图中没有能够判断神经元M释放何种递质的信息,可能是兴奋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D正确。
故答案为:AD。
【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构成,突触后膜也可以是与传出神经相连的肌肉或腺体细胞。
16.(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如图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示意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内分泌器官,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激素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C.幼年时缺乏激素①会导致身体矮小
D.血液中激素①水平降低会导致激素②分泌减少
【答案】B,C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由分析知,甲表示甲状腺,乙表示下丘脑,丙表示垂体,A错误;
B、激素①为甲状腺激素,其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B正确;
C、激素①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幼年时缺乏激素①会导致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即呆小症,C正确;
D、血液中激素①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反馈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平衡,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甲状腺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到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甲状腺激素过多会负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17.(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过程示意图(不完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
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即可直接彻底消灭病原体
C.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细胞膜上具有一些标记性物质
D.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A,C,D
【知识点】细胞免疫
【解析】【解答】A、图中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后,还需要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凝集,最终以来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掉,B错误;
C、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细胞膜上具有一些标记性物质,将来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C正确;
D、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可使记忆T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18.(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缺陷病都是由于人体感染HIV引起的
B.健康机体接触过敏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C.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时,只进行细胞免疫
D.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各种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A,B,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免疫缺陷症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病毒侵染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引发异常免疫反应,B错误;
C、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进行,C错误;
D、艾滋病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患者常死于各种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答案为:ABC。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三、综合题
19.(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与内环境及其稳态相关的问题: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质是维持 及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主要依赖 调节网络。
(2)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的液体为 ,一端存在封闭盲端管腔中的液体为 。
(3)海鲜过敏及蛋白尿肾炎疾病都可能造成水肿,请分析两者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
【答案】(1)内环境的成分;神经﹣体液﹣免疫
(2)组织液;淋巴液
(3)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蛋白尿肾炎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质是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属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也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故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组织液;一端存在封闭盲端的管腔为毛细淋巴管,其中的液体为淋巴液。
(3)海鲜过敏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蛋白尿肾炎疾病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分析】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组织水肿的原因:(1) 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20.(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抽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类型,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是一组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该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主要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是 调节异常导致。
(2)与该疾病有关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为
性递质,分泌过多会引起肌肉过度或持续收缩,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
(3)除上述递质外,请举出化学本质不同的两例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传递过程具有 性,通过突触间隙 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待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 。
【答案】(1)神经
(2)兴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甘氨酸、NO或乙酰胆碱等;单向;扩散;降解或回收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复杂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是神经调节异常导致。
(2)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肌肉过度或持续收缩,故多巴胺、5﹣羟色胺等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还有甘氨酸、NO或乙酰胆碱等。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神经递质传递过程具有单向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是组织液,所以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待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在突触间隙以扩散的形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作为神经递质的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21.(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图,2019年全球约4.63亿20~79岁成人患糖尿病(11个人中有1个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会达到5.784亿,2045年达到7.002亿。如图为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示补充完整;X细胞为
,Y激素是 ,该激素与胰岛素相互 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胰岛素在分泌前,在X细胞内由
包裹,通过 方式分泌,而后通过
运输,至靶细胞附近后与靶细胞上的 结合,从而促进靶细胞内 等物质合成。
(3)若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之后仍表现为高血糖,可能是因机体内存在 (填“抗体①”或“抗体②”)。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会导致尿糖超标的原因还有 (至少答出两条)。
【答案】(1)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拮抗
(2)囊泡;胞吐;体液;特异性受体;脂质、蛋白质、糖原
(3)抗体②;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X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故X细胞为胰岛B细胞。Y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泌前在X细胞内由囊泡包裹,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而后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附近后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靶细胞内脂质、蛋白质、糖原等物质合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3)若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之后仍表现为高血糖,可能是因机体内存在抗体②,使得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会导致尿糖超标的原因还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2.(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丘脑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和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情绪变化、睡眠、生殖等,垂体及内脏活动等多方面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条件下身体健康的某同学因衣物过薄,在 产生寒冷的感觉。
(2)在寒冷的环境中,该同学的体温 (填“会”或“不会”)大幅度降低,机体产热量 散热量,且寒冷刺激最终会引起某种具有升血糖功能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请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写出该过程的完整反射弧: 。
(3)由于饮食过咸或排汗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 兴奋,导致 (填名称)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 ,导致尿量减少。
【答案】(1)大脑皮层
(2)不会;等于;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3)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水分重吸收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寒冷的感觉形成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
(2)人属于恒温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恒定,不会大幅下降;且寒冷刺激最终会引起某种具有升血糖功能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该过程的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3)由于饮食过咸或排汗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分析】1、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完成的。内环境中的无机盐含量决定了机体渗透压的大小。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3.(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是许多肿瘤仍能在机体内生长。胰腺癌细胞具有逃避免疫反应的机制,故无法用免疫疗法治疗,研究发现这种逃避机制与胰腺癌细胞某些膜蛋白(M类蛋白)的降解有关。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在治疗胰腺癌时会导致患者部分血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免疫系统由 组成。
(2)在治疗胰腺癌时,化疗不能频繁大剂量使用,原因是化学药物不具有抗体的
性,从而导致严重副作用。从细胞周期的角度分析,有些化疗药物如脱氧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 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减缓病程。
(3)胰腺癌的发生是由于胰腺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且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失调。为研发瓦解其免疫逃避机制的药物,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实验,实验组的动物应该 (填处理方式)。
【答案】(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2)特异;DNA
(3)抑制M蛋白酶的活性(或抑制M蛋白酶基因表达)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由于化学药物不具有抗体的特异性,容易导致严重副作用。化疗原理是有些化疗药物如脱氧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DNA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减缓病程。
(3)机体发生癌变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造成的。为研发瓦解其免疫逃避机制的药物,实验组的动物应该抑制M蛋白酶的活性或抑制M蛋白酶基因表达。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1 / 1河北省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某些部位中含有神经递质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无机盐
C.内环境中的HCO3﹣可以和乳酸反应
D.内环境中既有营养物质,也有代谢废物
2.(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如图是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体液成分,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处组织细胞代谢过强,将导致②的量增加,形成组织水肿
B.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C.若③为肝细胞,饥饿状态下⑤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
3.(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体液调节中,通常以神经调节为主导
B.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可适当静脉滴注一些血浆蛋白
C.被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只依赖免疫调节即可恢复健康
D.机体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有助于实现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平衡
4.(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成年人大脑中约包含850~860亿个神经元,如图为典型的神经元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有多个树突,有利于接受信号
B.人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
C.神经纤维通常由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
D.神经末梢指的是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
5.(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B.人可以通过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
C.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通常相反
D.当人体处于兴奋时,胃肠蠕动减慢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
6.(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生理实验中,将蛙的脑去除但保留脊髓(脊蛙)进行实验,支配脊蛙右后肢的传出神经保持完整,破坏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脊蛙不能完成任何反射活动
B.图中所示部分可构成完整的反射弧
C.破坏后有效刺激A端,能看到左后肢收缩的反射现象
D.破坏后有效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
7.(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当健康成年人的膀胱有一定的尿液后,在中枢神经控制下逼尿肌会主动收缩造成排尿,若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憋尿适当时间。在做尿检等情景下,也可以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出少量尿液供检测。而婴儿或某些大脑受伤的成年人则会出现尿床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尿液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B.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憋尿能力
C.大脑受伤的成人不能形成尿意,而导致经常尿床
D.健康成年人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排出尿液
8.(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B.促胰液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C.食物中不含盐酸成分时,机体不会分泌促胰液素
D.促胰液素可分布到整个内环境,但只能作用于含其受体的细胞
9.(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人体血糖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①②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在血糖调节上,激素①与②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C.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①
D.血糖降低时下丘脑的传出神经兴奋,最终可促使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10.(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动物体均同时具备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能力
C.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都需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11.(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体温调定点是机体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如图为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体温逐渐上升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
B.该过程中身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D.致热性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大部分体细胞
12.(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脾脏可以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血细胞
B.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
C.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D.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二者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13.(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就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器官移植后需要给患者使用适量的免疫抑制剂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冠病毒且已康复个体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二、多选题
14.(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D.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显著升高
15.(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可形成多种类型的突触,对图Ⅰ突触研究的结果如图2、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图3刺激下,神经元M均未产生动作电位
B.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使各自对应的突触后膜发生Na+内流
C.适宜刺激下,轴突1产生的神经递质进入神经元M发挥作用
D.若给轴突3强刺激,则神经元M可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16.(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如图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示意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内分泌器官,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激素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C.幼年时缺乏激素①会导致身体矮小
D.血液中激素①水平降低会导致激素②分泌减少
17.(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图示为人体细胞免疫过程示意图(不完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
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即可直接彻底消灭病原体
C.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细胞膜上具有一些标记性物质
D.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
18.(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缺陷病都是由于人体感染HIV引起的
B.健康机体接触过敏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C.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时,只进行细胞免疫
D.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各种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三、综合题
19.(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与内环境及其稳态相关的问题: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质是维持 及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主要依赖 调节网络。
(2)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的液体为 ,一端存在封闭盲端管腔中的液体为 。
(3)海鲜过敏及蛋白尿肾炎疾病都可能造成水肿,请分析两者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
20.(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抽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类型,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是一组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复杂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该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主要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是 调节异常导致。
(2)与该疾病有关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为
性递质,分泌过多会引起肌肉过度或持续收缩,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
(3)除上述递质外,请举出化学本质不同的两例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传递过程具有 性,通过突触间隙 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待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 。
21.(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图,2019年全球约4.63亿20~79岁成人患糖尿病(11个人中有1个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会达到5.784亿,2045年达到7.002亿。如图为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示补充完整;X细胞为
,Y激素是 ,该激素与胰岛素相互 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胰岛素在分泌前,在X细胞内由
包裹,通过 方式分泌,而后通过
运输,至靶细胞附近后与靶细胞上的 结合,从而促进靶细胞内 等物质合成。
(3)若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之后仍表现为高血糖,可能是因机体内存在 (填“抗体①”或“抗体②”)。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会导致尿糖超标的原因还有 (至少答出两条)。
22.(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下丘脑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和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情绪变化、睡眠、生殖等,垂体及内脏活动等多方面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条件下身体健康的某同学因衣物过薄,在 产生寒冷的感觉。
(2)在寒冷的环境中,该同学的体温 (填“会”或“不会”)大幅度降低,机体产热量 散热量,且寒冷刺激最终会引起某种具有升血糖功能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请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写出该过程的完整反射弧: 。
(3)由于饮食过咸或排汗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 兴奋,导致 (填名称)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 ,导致尿量减少。
23.(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是许多肿瘤仍能在机体内生长。胰腺癌细胞具有逃避免疫反应的机制,故无法用免疫疗法治疗,研究发现这种逃避机制与胰腺癌细胞某些膜蛋白(M类蛋白)的降解有关。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在治疗胰腺癌时会导致患者部分血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免疫系统由 组成。
(2)在治疗胰腺癌时,化疗不能频繁大剂量使用,原因是化学药物不具有抗体的
性,从而导致严重副作用。从细胞周期的角度分析,有些化疗药物如脱氧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 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减缓病程。
(3)胰腺癌的发生是由于胰腺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且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失调。为研发瓦解其免疫逃避机制的药物,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实验,实验组的动物应该 (填处理方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内环境的某些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A正确;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B错误;
C、乳酸和血液中的HCO3﹣反应,若代谢产生碱性物质则可以和H2PO4﹣反应,使血浆pH值维持稳定,C正确;
D、内环境中既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代谢废物(如尿素),也有多种激素(如胰岛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水分、尿素等。
(3)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HPO等离子。
2.【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②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的不同,B错误;
C、若③为肝细胞,饥饿状态下肝细胞会把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浆中,故⑤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①处,C正确;
D、若③为胰岛B细胞,则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则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来源,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降低血糖浓度。两者间是拮抗关系。
3、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3.【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因此神经―体液调节中,通常以神经调节为主导,A正确;
B、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因蛋白质摄入量不够导致血浆中蛋白含量会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而导致组织水肿,这类病人可适当静脉滴注一些血浆蛋白,B正确;
C、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被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中的神经调节、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均会发挥作用,C错误;
D、机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实现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4.【答案】D
【知识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神经元有多个树突,有利于接受信号,A正确;
B、人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B正确;
C、神经纤维通常由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C正确;
D、轴突和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都是神经末梢,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膨大部分,里面含有细胞核。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线吉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5.【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控制,A正确;
B、受人体意识支配,可以“自主”控制的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二者作用相反,C正确;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下,心跳加强、胃肠蠕动减慢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占优势,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 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
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6.【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将蛙的脑去除但保留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A错误;
B、图示缺乏感受器和效应器,B错误;
C、剪断后效刺激A端,由于兴奋能传递到效应器,所以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因此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7.【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尿液的形成过程在肾脏,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A错误;
B、憋尿是大脑皮层控制的,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憋尿能力,B正确;
C、大脑受伤的成人可能形成尿意,导致其经常尿床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没能有效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C错误;
D、健康成年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排出尿液,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系统对内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下如排尿反射,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8.【答案】C
【知识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B正确;
C、食物几乎都不含盐酸成分,但胃液中的盐酸能刺激机体分泌促胰液素,C错误;
D、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可分布到整个内环境,但只能作用于含其受体的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从而起调节作用。(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因此体内要不断产生激素,从而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9.【答案】D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可知,①是胰岛素,②是胰高血糖素,A正确;
B、在血糖调节上,激素①与②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C、血糖升高,刺激下丘脑血糖感受器,可以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
D、血糖降低时,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0.【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A正确;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不具有神经调节能力,B错误;
C、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神经调节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主要是激素,它们都需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者的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11.【答案】D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可知,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在体温逐渐上升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C正确;
D、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只能作用于下丘脑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2.【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脾属于免疫器官,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A正确;
B、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可以有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B错误;
C、溶菌酶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
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13.【答案】A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器官移植后,通常需给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出现免疫排斥现象,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疫苗有三种类型:(1)灭活的微生物;(2)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3)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2、免疫治疗方法: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4、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5、免疫治疗方法: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14.【答案】A,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B正确;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相对稳定,C错误;
D、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5.【答案】A,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神经元M的电位虽有不同幅度的变化,但都没有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
B、由图2、3可知,轴突2释放的应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轴突1起抑制作用,突触后膜Na+内流会产生兴奋作用,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错误;
D、图中没有能够判断神经元M释放何种递质的信息,可能是兴奋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D正确。
故答案为:AD。
【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构成,突触后膜也可以是与传出神经相连的肌肉或腺体细胞。
16.【答案】B,C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由分析知,甲表示甲状腺,乙表示下丘脑,丙表示垂体,A错误;
B、激素①为甲状腺激素,其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B正确;
C、激素①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幼年时缺乏激素①会导致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即呆小症,C正确;
D、血液中激素①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反馈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平衡,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甲状腺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到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甲状腺激素过多会负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17.【答案】A,C,D
【知识点】细胞免疫
【解析】【解答】A、图中的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后,还需要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凝集,最终以来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掉,B错误;
C、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细胞膜上具有一些标记性物质,将来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C正确;
D、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可使记忆T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18.【答案】A,B,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免疫缺陷症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病毒侵染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引发异常免疫反应,B错误;
C、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进行,C错误;
D、艾滋病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患者常死于各种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答案为:ABC。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19.【答案】(1)内环境的成分;神经﹣体液﹣免疫
(2)组织液;淋巴液
(3)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蛋白尿肾炎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质是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属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也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故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组织液;一端存在封闭盲端的管腔为毛细淋巴管,其中的液体为淋巴液。
(3)海鲜过敏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蛋白尿肾炎疾病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分析】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组织水肿的原因:(1) 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2)淋巴管道阻塞:淋巴液回流的最重要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若淋巴管道被堵塞,则组织液中蛋白质将积聚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3)组织代谢加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4)过敏、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漆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20.【答案】(1)神经
(2)兴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甘氨酸、NO或乙酰胆碱等;单向;扩散;降解或回收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复杂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是神经调节异常导致。
(2)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肌肉过度或持续收缩,故多巴胺、5﹣羟色胺等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还有甘氨酸、NO或乙酰胆碱等。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神经递质传递过程具有单向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是组织液,所以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待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在突触间隙以扩散的形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作为神经递质的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21.【答案】(1)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拮抗
(2)囊泡;胞吐;体液;特异性受体;脂质、蛋白质、糖原
(3)抗体②;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X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故X细胞为胰岛B细胞。Y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泌前在X细胞内由囊泡包裹,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而后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附近后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靶细胞内脂质、蛋白质、糖原等物质合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3)若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之后仍表现为高血糖,可能是因机体内存在抗体②,使得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会导致尿糖超标的原因还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2.【答案】(1)大脑皮层
(2)不会;等于;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3)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水分重吸收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寒冷的感觉形成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
(2)人属于恒温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恒定,不会大幅下降;且寒冷刺激最终会引起某种具有升血糖功能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该过程的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3)由于饮食过咸或排汗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分析】1、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完成的。内环境中的无机盐含量决定了机体渗透压的大小。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3.【答案】(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2)特异;DNA
(3)抑制M蛋白酶的活性(或抑制M蛋白酶基因表达)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由于化学药物不具有抗体的特异性,容易导致严重副作用。化疗原理是有些化疗药物如脱氧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DNA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减缓病程。
(3)机体发生癌变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造成的。为研发瓦解其免疫逃避机制的药物,实验组的动物应该抑制M蛋白酶的活性或抑制M蛋白酶基因表达。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