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基础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共15题)
1.下列情形中,满足动量守恒条件的是( )
A.用铁锤打击放在铁砧上的铁块,打击过程中,铁锤和铁块的总动量
B.子弹水平穿过放在光滑桌面上的木块的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的总动量
C.子弹水平穿过墙壁的过程中,子弹和墙壁的总动量
D.棒击垒球的过程中,棒和垒球的总动量
2.如图所示,木块静止于光滑水平地面上,一颗子弹A沿水平方向瞬间射入木块并留在木块内,现将子弹和木块视为系统,则该系统从子弹开始射入到二者相对静止的过程中(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3.如图所示,A、B用一根弹性良好的轻质弹簧连在一起,一颗子弹水平射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A并立即留在其中。则在子弹打击木块A至弹簧第一次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对子弹、两木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 )
A.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4.相向运动的A、B两辆小车相撞后,一同沿A原来的方向前进,这是由于( )
A.A车的质量一定大于B车的质量 B.A车的速度一定大于B车的速度
C.A车的动量一定大于B车的动量 D.A车的动能一定大于B车的动能量
5.2021年12月9日我国首次实现太空授课直播。航天员叶光富在演示转身实验时,深吸了一口气,使劲吹出时,我们发现叶光富身体几乎没动,主要原因是( )
A.在太空空间站中,动量守恒定律不成立
B.叶光富一口气吹出的气体质量太小
C.叶光富吹出的气体速度太小
D.叶光富所受重力太大
6.如图,、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它们的质量分别为和,动量大小分别为和,若,则( )
A. B.
C.碰撞后的总动量向左 D.碰撞后的总动量向右
7.如图所示,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A和B的质量分别为80kg和100kg,他们携手远离空间站,相对空间站的速度为0.1m/s。A将B向空间站方向轻推后,A的速度变为0.2 m/s,则B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
A.0.02m/s,朝着空间站方向
B.0.02m/s,离开空间站方向
C.0.2m/s,朝着空间站方向
D.0.2m/s,离开空间站方向
8.如图,水平面上有一平板车,某人站在车上抡起锤子从与肩等高处挥下,打在车的左端,打后车与锤相对静止。以人、锤子和平板车为系统(初始时系统静止),研究该次挥下、打击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水平面光滑,在锤子挥下的过程中,平板车一定向右运动
B.若水平面光滑,打后平板车可能向右运动
C.若水平面粗糙,在锤子挥下的过程中,平板车一定向左运动
D.若水平面粗糙,打后平板车可能向右运动
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光滑弧形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底部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槽高h处开始自由下滑,则( )
A.小球和槽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
B.球下滑过程中槽对小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C.重力对小球做功的瞬时功率一直增大
D.小球和槽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10.如图所示,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将系绳小球拉开到一定角度,然后同时放开小球和小车,那么在以后的过程中
A.小球向左摆动时,小车也向左运动,且系统动量守恒
B.小球向左摆动时,小车向右运动,且系统动量守恒
C.小球向左摆到最高点,小球的速度为零而小车的速度不为零
D.在任意时刻,小球和小车在水平方向的动量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1.一颗子弹水平射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A并留在其中,A、B用一根弹性良好的轻质弹簧连在一起,如图所示。则在子弹打击木块A及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对子弹、两木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无法判定动量、机械能是否守恒
12.如图所示,A、B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它们的动量大小分别为和,碰撞后A球继续向右运动,动量大小为,此时B球的动量大小为,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13.如图所示,方向相反的两个水平恒力F1、F2同时作用在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的A、B两物体上,已知物体A质量MA大于物体B质量MB,经过相等时间撤去两力,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物体相碰粘为一体并恰好停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F2的大小关系是F1>F2
B.F1、F2的大小关系是F1C.从F1、F2开始作用到两物体相碰并粘为一体静止,整个过程系统动量守恒
D.只有两物体相碰的过程系统动量守恒
14.如图所示,木块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斜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的冲量为0
B.斜面对木块支持力的冲量与木块对斜面压力的冲量相等
C.无论斜面是否粗糙,木块与斜面组成的系统水平动量都守恒
D.无论斜面是否粗糙,木块与斜面组成的系统机械能都守恒
15.宇航员在太空中出太空舱时,不小心触碰舱门获得了一个相对于太空舱的漂移速度,远离太空舱而去。为确保安全,宇航员调整自身方向,打开了动力装置的开关,沿速度方向一次喷出质量为的氮气后,宇航员相对太空舱静止。已知喷出氮气前宇航员及所带装备的总质量为,则喷出的气体相对太空舱的速度大小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4题)
16.(1)内容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___________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
a.p=p′或m1v1+m2v2=___________。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
b.Δp1=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反向。
(3)适用条件
a.理想守恒: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___________。
b.近似守恒:系统内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___________它所受到的外力。
c.某一方向守恒:如果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___________动量守恒。
(4)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
a.明确研究对象,确定___________的组成(系统包括哪几个物体及研究的过程)。
b.进行受力分析,判断系统动量是否___________(或某一方向上是否守恒)。
c.规定___________,确定初、末状态___________。
d.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出方程。
e.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必要时讨论说明。
17.如图所示,质量为m2的B物体追上质量为m1的A物体,并发生碰撞,设A、B两物体碰前速度分别为v1、v2,碰后速度分别为v1′、v2′(v2>v1),碰撞时间很短,设为Δt。
根据动量定理:
对A:F1Δt=___________①
对B:F2Δt=___________②
由牛顿第三定律F1=___________③
由①②③得两物体总动量关系为:
m1v1′+m2v2′=___________
18.“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假设草船的总质量,静止在水中,岸上曹兵开弓射箭,在同一时刻有支箭射到船上,射在草船上的每支箭质量,速度,方向水平,箭与船的作用时间均为,不计水的阻力,则射箭后草船的速度为___________,每支箭对草船的平均作用力为___________N。
19.如图(a)所示,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甲、乙两辆实验小车,甲车系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当甲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冲量后,随即启动打点计时器.甲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与静止的乙车正碰并黏在一起运动.纸带记录下碰撞前甲车和碰撞后两车运动情况如图(b)所示,电源频率为50Hz,则:碰撞前甲车的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甲、乙两车的质量比m甲:m乙为_______.
三、综合题(共4题)
20.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木板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4m/s从木板的左端冲上木板,同时在木板的右端施加一个水平向右F=2N的恒力,经t=1s撤去外力,最后小物块恰好不从木板的上端滑下,已知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经过t=1s,小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x1为多少?
(2)木板的长度l为多少?
21.在某次短道速滑接力赛中,质量为50kg的运动员甲以6m/s的速度在前面滑行,质量为60kg的乙以7m/s的速度从后面追上,并迅速将甲向前推出,完成接力过程.设推后乙的速度变为4m/s,方向向前,若甲、乙接力前后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不计阻力,求:
⑴接力后甲的速度大小;
⑵若甲乙运动员的接触时间为0.5s,乙对甲平均作用力的大小.
22.如图所示,装甲车和其中炮弹的总质量为M,正沿轨道向右匀速行驶,其速度为v0,发射一枚质量为m的炮弹后,装甲车的速度变为v,仍向右行驶。若不计轨道的摩擦,求炮弹射出炮口时相对于炮口的速度是多少?(炮管是水平的)
23.、两个粒子都带正电,的电荷量是的2倍,的质量是的4倍。以已知速度向静止的粒子飞去。由于静电力,它们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某一极限值后又被弹开,然后各自以新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作用前后它们的轨迹都在同一直线上,计算、之间的距离最近时它们各自的速度。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B
6.C
7.B
8.D
9.D
10.D
11.C
12.D
13.C
14.C
15.B
16.矢量和 m1v1′+m2v2′ -Δp2 零 远大于 这一方向上 系统 守恒 正方向 动量
17.m1v1′-m1v1 m2v2′-m2v2 -F2 m1v1+m2v2
18.1 29.4
19.0.6 2:1
20.(1)2.5m;(2)2.7m.
21.(1)9.6m/s;(2)360N;
22.
23.